•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對生命意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對生命意

本節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國小高年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在生命 意義感量表的前測、後測以及追蹤測量上得分情形,分析國小高年 級學童在生命意義感量表與總量表上的立即效果及追蹤效果,因團 體成員人數為六人,因此以無母數統計,進一步分析實驗處理效果 在生命意義感的顯著性,即尌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分量表與總量 表的後測、追蹤測量得分與前測測量得分,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 驗。

壹、 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上立即性與追蹤性的輔導效果 一、實驗處理的立即性輔導效果

(一)團體成員在求意義的意志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求意義的意志得分的前後測得分差 異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1 所示。

72

表 4-1

團體成員求意義的意志前測與後測的差異考驗

﹢: 正等級;前測<後測 ﹣:負等級;前測>後測 =: 等值;前測=後測

由表 4-1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分量表的求意義 的意志之前測與後測分數差異未達顯著水準(Z=-1.47,P>.05),表 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求意義的意志上得分未具有顯著差 異,研究假設 1-1 不成立。

由上述可知,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的生命意義感 的求意義的意志未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可能大概因為團體成員 是高年級國小學童,可能比較抽象並平時較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感,大部份的時間著重在課業,放學後忙著上安親班,家長重視學 業成績,促使成員在生命意義感的求意義的意志不顯著。

(二)團體成員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得分的前後測得分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後測分數 63 64 65 63 64 59 -1.47 前測分數 54 63 65 63 42 62

符號 ﹢ ﹢ = = ﹢ ﹣ 等級 2 3 4 4 1 5

73

差異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2 所示。

表 4-2

團體成員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得分前測與後測的差異考驗

P<.05

﹢: 正等級;前測<後測

由表 4-2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分量表的生活態 度與生命自主之前測與後測分數差異達顯著水準(Z=-2.2,P

<.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得 分具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 1-2 獲得支持。

由上述可知,為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的生活態度 與生命自主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可能因為團體成員在團體當中 透過體驗的活動,讓成員感同身受以及團體的氣氛中互相尊重氛圍 加上領導者的正面回應,促使團體成員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的想 法有進步的情形。

(三)團體成員在苦難與死亡的接納得分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苦難與死亡的接納得分的前後測得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後測分數 40 38 38 37 37 34 -2.2* 前測分數 28 29 30 35 26 31

符號 ﹢ ﹢ ﹢ ﹢ ﹢ ﹢ 等級 1 3 4 6 2 5

74

分差異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3 所示。

表 4-3

團體成員苦難與死亡的接納前測與後測的差異考驗

P<.05

﹢: 正等級;前測<後測

﹣:負等級;前測>後測

由表 4-3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分量表的苦難與 死亡的接納之前測與後測分數差異達顯著水準(Z=-1.99,P<.05),

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苦難與死亡的接納上得分具有顯 著差異,研究假設 1-3 獲得支持。

由上述可知,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的苦難與死亡 的接納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可能因為團體成員在團體成員尊重 傾聽的氛圍中,成員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領導者在帶領時以成員 生活的共同經驗作舉例,連結成員親身困難的經驗,同時在被訪問 的歷程中增進成員的信心的建立,促使團體成員在苦難與死亡的接 納觀點上有進步的情形。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後測分數 20 30 30 26 27 27 -1.99* 前測分數 21 24 25 24 19 23

符號 ﹣ ﹢ ﹢ ﹢ ﹢ ﹢ 等級 6 2 3 5 1 4

75

(四)團體成員在存在的空虛得分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存在的空虛得分的前後測得分 差異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4 所示。

表 4-4

團體成員存在的空虛得分前測與後測的差異考驗

P<.05

﹢: 正等級;前測<後測

= : 等值;前測=後測

由表 4-4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分量表的存在的 空虛的前測與後測分數達顯著水準(Z=-2.03,P<.05),表示經過實 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存在的空虛上得分具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 1-4 獲得支持。

由上述可知,結果為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的存在 的空虛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可能的原因團體成員在發表自己的 想法時,可以得到團體成員支持與正面的回應,另外有成員將自身 面臨困境的經驗,真誠分享努力過程的成功例子,獲得其他團體成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後測分數 25 15 16 21 19 19 -2.03* 前測分數 19 12 15 21 16 17

符號 ﹢ ﹢ ﹢ = ﹢ ﹢ 等級 1 2 4 5 2 3

76

員的認同,促使團體成員在存在的空虛觀點上有顯著改變的情形。

(五) 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總量表得分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得分的前後測得分差異 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5 所示。

表 4-5

團體成員生命意義感得分前測與後測的差異考驗

P<.05

﹢: 正等級;前測<後測

由表 4-5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量表之前測與後 測分數差異達顯著水準(Z=-2.2,P<.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

團體成員在存在的空虛上得分具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 1-5 獲得支 持。

由表 4-1 至 4-5 得知,團體成員在求意義的意志上未具有顯著 的差異,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苦難與死亡的接納、存在的空虛 上具有顯著的差異。結果為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在生 命意義感上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此結果與張家園(2006)、鄭數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後測分數 148 147 149 147 147 139 -2.2* 前測分數 122 128 133 140 103 133 符號 ﹢ ﹢ ﹢ ﹢ ﹢ ﹢ 等級 2 3 4 5 1 6

77

華(2004)研究結果一樣,在生命意義感總量表及分量表生命態度與 生命自主、苦難與死亡的接納與存在的空虛上具有正向的影響效 果,但與蘇圓圓(2009)研究結果只有苦難與死亡的接納上結果相 同,其他分量表研究結果不顯著,蘇圓圓認為原因來自中年級學童 難以體會生命意義的含意,另外填答時大部分以老師認同的答案為 主。研究者歸納的可能原因團體方案內容設計大致符合研究工具的 建構向度,團體方案中的「生命的禮物」和「生命的勇士」,則包含 求意義的意志、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苦難與死亡的接納與存在的 空虛,所以團體成員經過實驗處理後,在國小兒童生命意義感量表 的總量表能達顯著效果。

貳、實驗處理的追蹤輔導效果

團體成員經實驗處理後,針對六名成員於三週後進行追蹤測 量,結果如下。

一、團體成員在求意義的意志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求意義的意志得分的前追蹤測得分 的差異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6 所示。

表 4-6

團體成員求意義的意志得分前測與追蹤測的差異考驗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追蹤分數 64 64 64 65 58 61 -1.89 前測分數 54 63 63 60 42 62

78

﹢: 正等級;前測<追蹤測

﹣: 負等級;前測>追蹤測

由表 4-6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量表之求意義的 意志分量表前測與追蹤測分數差異未達顯著水準(Z=-1.89,P

>.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求意義的意志上得分不 具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 2-1 不成立。

由上述得知,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在生命意義感 上不具有追蹤的輔導效果。可能因為團體成員在團體中針對求意義 的意志的團體方案探討的不夠深入,成員的收穫顯得有限,因此追 蹤輔導效果不顯著。

二、 團體成員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得分的前測 與追蹤測得分差異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7 所示。

表 4-7

團體成員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得分前測與追蹤測的差異考驗 符號 ﹢ ﹢ ﹢ ﹢ ﹢ ﹣

等級 2 4 4 3 1 5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追蹤測分數 38 37 32 40 32 29 -1.89 前測分數 28 29 30 35 26 31

79

﹢: 正等級;前測<追蹤測

﹣: 負等級;前測>追蹤測

由表 4-7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量表之生活態度 與生命自主分量表前測與追蹤測分數差異未達顯著水準(Z=-1.89,

P>.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上 得分不具有顯著差異,由上述結果得知為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 團體諮商的生活態度與生命自主不具有立即性的輔導效果。可能的 原因為團體成員在團體當中獲得其他成員以及領導者的支持與真誠 的回應,但日常生活中,周圍的他人未必給予團體成員正面的回應,

以致追蹤輔導效果不顯著,研究假設 2-2 不成立。

三、團體成員在苦難與死亡接納方面的比較

研究者為了瞭解團體成員在苦難與死亡接納得分的前後測 得分差異情形,進行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其結果如表 4-8 所示。

表 4-8

團體成員苦難與死亡接納前測與追蹤測的差異考驗

符號 ﹢ ﹢ ﹢ ﹢ ﹢ ﹣ 等級 1 2 5 4 3 6

團體成員

M1 M2 M3 M4 M5 M6 Z 值 追蹤測分數 24 30 29 30 24 23 -2.03* 前測分數 21 30 25 24 19 23

符號 ﹢ = ﹢ ﹢ ﹢ =

80

P<.05

﹢: 正等級;前測<追蹤測

= : 等值;前測=追蹤測

由表 4-8 的結果顯示,團體成員在生命意義感量表之苦難與死 亡接納分量表前測與追蹤測分數達顯著水準(Z=-2.03,P<.05),表 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團體成員在苦難與死亡接納上得分具有顯著差 異,研究假設 2-3 獲得支持。

由上表結果得知,為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的苦難 與死亡接納具有追蹤的輔導效果。可能的原因係為領導者在團體方 案學習單中設計含有連結成員生活的親身經驗,針對苦難與死亡接

由上表結果得知,為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教育團體諮商的苦難 與死亡接納具有追蹤的輔導效果。可能的原因係為領導者在團體方 案學習單中設計含有連結成員生活的親身經驗,針對苦難與死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