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前述的結論與研究者所帶領的團體活動經驗,提出學校 行政、團體諮商實務面向與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壹、學校行政面向的建議

一、將生命教育團體諮商應用於學校輔導上,以提升國小高年 級學童在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概念

團體成員在訪談過程中,顯示出成員對團體諮商活動設計與團 體的氣氛的正向肯定,可讓成員以輕鬆和溫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 想法同時可以學到正確的生命態度。

二、舉辦教師生命教育輔導研習,以增進學生的自我的概念

118

無論是級任教師或是科任教師,都是學生輔導工作的第一線人 員,同時也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提升老師生命教育的 輔導專業知能,可以隨時在學生需要的第一時間,立即的輔導與協 助學生,而在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當中,給予正向的回饋和肯定,

建立學生自我信心。

三、辦理親職教育講座,提升家長教養子女的輔導知能

透過親職教育講座,家長可以更加瞭解與孩子的互動上和教養 觀念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發展,親子互動中,尊重同理接 納的溝通方式,讓孩子得到尊重,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建議 輔導室透過辦理親職教育講座,提升家長教養子女的輔導知能。

四、提供適宜的場地以協助輔導人員進行團體諮商

因學校場地有限,團體初期較不易凝聚團體氣氛,除了成員間 關係建立不足之外,團體諮商環境有木地板較適宜,封閉性高,並 讓每一位成員抱著一顆抱枕以提高成員安全感。

貳、 輔導人員實務面向

一、生命教育團體諮商領導者增加體驗活動的方案設計

本研究方案大部分都是以書寫的方式居多,讓成員表達成員的 情緒和想法,體驗活動設計較少,而當成員在進行體驗活動時,發 現團體成員多能融入其中,體會不同角色的感受,參與度提高很多,

119

因此活動設計可以多用體驗教育方式協助成員體會不同生命,讓成 員開發學生自身的獨特性與潛能,同時更能深化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二、加強與導師及家長方面的聯繫

透過團體諮商方式,協助國小學童在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概念有 改變的輔導效果,但要有持續性的效果,需要系統性的合作,包括 學校、家庭方面與團體領導者三方同時合作與互相聯繫,才能將團 體內所學的生命態度應用於成員的日常生活中。

參、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在未來的研究中,可考慮以其他縣市、學校、年級或不同性別、

族群、類型的兒童為樣本,設計適合的團體方案。

二、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對象的招募以自願式招募成員,成員人數較少只有六位 成員,無法分成控制組和實驗組兩組,因此建議研究者在時間、能 力與資源的許可下,增設控制組更能深入比較出研究效果與排除混 淆變項的對團體的影響。

三、團體方案設計

(一) 團體方案設計可以再增加單元次數

本研究是九次的團體方案,其實有困難將所有生命教育內涵

120

以及意義治療理論的概念全部作整合,建議可再增加關於存在空虛 和面對悲傷的輔導團體活動,針對生命教育內容再更進階深入的探 討,讓生命教育團體諮商方案更加完整。

(二)減少學習單的書寫活動,增加體驗式或表達性藝術的活動 本研究在團體帶領成員過程中,發現最影響成員的改變原因來 自成員間的互動討論和動態的人際體驗活動,學員最有感受。所以 建議團體的諮商方式可以多元的方式,增加成員親身體驗的機會,

對於成員自我概念的層面有提升的效果。

四、個別訪談

(一) 邀請學校的輔導老師擔任成為訪談者,提升訪談的評估成 效。

本研究中團體帶領者同時也是訪談者,可能在訪問時,成員容 易受到社會讚許的影響與增強效果,成員的回應可能因領導者的權 力關係,回應的答案為了可以得到領導者的認同,可能降低答案的 真程度。因此,訪談者可以邀請學校的輔導老師擔任成為訪談者,

提升訪談的評估成效。

(二)團體結束後進行導師和家長的訪談或回饋單的設計

本研究的團體回饋單,只針對於團體成員的部分,了解成員在 團體過程中的感覺與想法,但對於成員在團體結束後,在團體中學

121

習,是否能夠應用落實於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中,較無法得知,因 此,建議研究者在時間和資源的許可下,可進行導師或家長的訪談 或回饋單的設計,以了解成員的進步的情況。

12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志華(2004)。從關懷倫理學看欣賞教學在道德教育的運用—以欣賞[蒼蠅王]

的教學實踐為例。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139-161。

方志華(2010)。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臺北:學富。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 (2001)。 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臺北: 桂冠。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09)。青少年自殺死因居第二。取自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19843 朱榮智(2001)。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教育資料集刊,26,81-94。

何福田(2001 )。生命教育論叢。臺北:心理。

吳永裕(2002)。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 叢(29-37)。臺北:心理。

吳秀碧(2001)。生命教育的意義。2008 年 11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ctsh.hcc.edu.tw/~exec6/life/html/life%20meaning.html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原理與教學模式。載於吳秀碧(主編),生

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33-59)。臺北:心理。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2)。團體輔導。臺北:心理。

吳英璋、金樹人、許文耀(1995)。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臺北:教育 部。

吳淑英(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童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呂亞琪(2010)。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生命態度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23

呂婷婷(2013)。同儕關係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040&Page=6421&Index=4&WID

=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何長珠(2003)。團體諮商-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訓練、父母親教育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 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

37-66。

李建興(2012)。生命教育意義與策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2/11232

李瑞娥(2009)。生命教育-探索人生歷程的學習。臺北:麗文。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以臺 中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 所,臺中市。

李麗蘋( 2002 )。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21129/

154435/

周威整(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婚姻衝突、社會支持及其自我概念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市。

林君徽(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間接攻擊與自我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林宜靜、廖昭文(2006)。青少年自我概念發展與輔導之探究。木柵高工學報,

10,49-70。

林思伶 (2000)。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現況 1998-2000。載於林思伶(主編),

124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51-170 頁)。臺北:寰孙。

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 意義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蓁宜(2009)。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林鶯譯(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

邱素梅(2008)。理情行為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縣。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高雄市。

紀潔芳(2010)。學習感恩生命關懷的第一課。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lisa-920904/article?mid=1718

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胥嘉芳(譯)(2009)。英國生命教育實施概況。2009 年 10 月,取自

http://life.edu.tw/script/092/material-1-1.php?row_num=2&row_sel=5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孫效智(2004)。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科課程綱要總目標。臺北:教育部。

徐超聖(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小學階段生命教育內涵研究。生命教育學 術研討會,141-173。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169 頁)。臺北:東華。

張家園(2006)。生命教育團體對國小兒童生命意義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125

張純子(2010)。生命教育實踐關懷倫理學:一位幼兒教師的個案研究。幼兒教 保研究期刊,4,55-78。

張高賓、戴嘉南(2005)。國內「兒童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整合分析研究。中 華輔導學報,18 ,77-120。

張淑美(2004)。開啟生命教育專業的新紀元-「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正式成立。

學生輔導通訊雙月刊,94,100-104。

張景然、吳芝儀譯(1995)。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章翠吟(2013)。實施小團體輔導對四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屏東縣。

章翠吟(2013)。實施小團體輔導對四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屏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