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政府前期後勁土地利用和產業變遷

第四章 國民政府前期(1945-1987)後勁的發展

第三節 國民政府前期後勁土地利用和產業變遷

後勁的許姓阿嬤回憶:「從 10 幾歲便在未設置燃料廠的半屏山山邊下的稻 田、甘蔗園耕作,戰後,在煉油廠圍牆邊的菜園耕作。當時菜園上種植許多豆子、

高麗菜、金瓜、地瓜、甘蔗…都是自己吃,後來煉油廠圍牆邊的菜園都被油廠徵 收了。以前,在半屏山北邊山腳下,有較多的稻田、甘蔗園」(李銀脗,2010),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積極鼓勵糖業發展,後勁延續清代的農業發展,日治後期為了 興建第六海軍燃料廠而徵收了大片農地,國光中學退休的張老師敘述:「由今日 右昌段的莒光國小處(右沖與後勁交界)到橋頭間的土地,大多是蔗田地居多,今 日學專路旁早期為墓地及農地…」(李銀脗,2010),可知後勁地區在戰後還是處 處可見蔗田景觀,仍以農業為主;至國民政府來台,高雄煉油廠擴充又徵收部分 土地,在 80 年代因汙染嚴重,政府撥款收購廠區周圍 60 米的土地改為綠帶,使 得農民賴以為生的農地逐漸消失。

當我們把視野拉回到地方,高雄市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都市計畫,但當時楠 梓區位處郊區,人口少密度低,所以沒有納入都市計畫的範圍,直到 1970 年代 因為重大經濟建設如:一輕、楠梓加工出口區在楠梓成立,人口快速增加,使得 高雄市政府於民國 61 年(西元 1972 年)擬定「楠梓主要計畫案」,民國 65 年針對 此計畫進行通盤檢討,於民國 69 年提出「楠梓細部計畫案」,又於民國 71 年擬 定「擴大及變更高雄市楠梓、左營、灣子內凹子底及原高雄市都市計畫地區主要 計畫(通盤檢討)案」。

為了因應重大建設完工後,所帶來楠梓後勁地區人口的大幅成長,並規劃 楠梓區未來發展為以工業機能為主,市府在擬訂計畫時,工業用地的劃設就是此 計畫的核心,後勁地區多被劃為工業區,來因應廠商擴廠和人口的就業問題,根 據楠梓區戶政事務所資料,民國 58 年楠梓區總人口有 43335 人,其中後勁地區 即佔了 19524 人,而楠梓加工出口區完工後預估會引進 4 萬名員工及其眷屬,在 加工區周圍劃設為新的商業區。

64

然而整個計畫在擬定之前,也必須考慮楠梓區原為高雄市重要的農業區,

在當時區內仍有 22.67%的農業從業人口,而這些農業人口是否能如政府的預期 轉為工業從業人口,尚在未定之數,所以在後勁溪沿岸仍保留了農業用地。

隨著政府政策和國際情勢的轉變,政府在 1968 年通過「楠梓加工出口區」

的興建計畫,並在 1970 年完工,也由於廠商進駐使得加工區所在的錦屏里人口 從 1969 年開始快速增加,至 1972 年短短四年間,人口由 3213 增加為 4205 人,

成長幅度達 30%,遠超過同時期楠梓區的其他地區。

圖 4-3-1 楠梓加工出口區平面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圖 4-3-2 楠梓加工出口區位置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65

從圖 4-3-3 可以清楚地看到,經過擴廠和一輕、二輕的完工試車,煉油廠和 位在其北方的後勁舊聚落間的農田已所剩無幾,而在民國 71 年提出的「擴大及 變更高雄市楠梓、左營、灣子內凹子底及原高雄市都市計畫地區主要計畫(通盤 檢討)案」當中,將原先規劃的農業用地大幅減少 90.03 公頃,這些農地多位於油 廠附近被汙染的土地,已經不適合耕種,加上後勁環境品質低落,所以在通盤檢 討終將這些農地以及一部份的工業用地、住宅用地都變更為公園用地、河道等用 途,由此可見在 1980 年代後勁地區的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使得地方政府不 得不重視污染防治處理工作。

另一方面,隨著高雄煉油廠的擴建和第一輕油裂解廠、第二輕油裂解廠的 完工,持續帶動了外來人口的移入和產業結構的轉化,此新舊融合、獨立自主的 煉油廠及宿舍區與另一頭的舊後勁聚落區在地景上形成明顯的分割,而此改變乃 是長期以來居民與地景、政策所互動的過程。

圖 4-3-3 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 1985-1989 年)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百年歷史地圖

66

第四節 小結

本章先探討大尺度下受到國際情勢、國際資金湧入的影響,美國國內經濟 不景氣,欲減少對台美援,加上台灣和全球化生產體系接軌,使得國民政府前期 政策方向以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為主,陸續頒布「外國人投資條例」、「獎勵投資 條例」,以關稅等稅賦減免、廉價勞力、低廉土地成本等誘因來吸引外國廠商進 入投資,楠梓加工出口區也應運而生。

1970 年代因為中東戰爭導致石油禁運,產生了兩次能源危機,台灣在度過 危機後也體認到台灣缺乏能源生產的自主性,因而展開十大基礎建設,在後勁第 一輕油裂解廠完成後,又緊鑼密鼓地興建二輕,而後勁地區在政策主導下,配合 首次的「楠梓主要計畫案」,將土地變更規劃為工業用地居多,由都市計畫案不 難發現在國家機器的賦能之下,政府主導了後勁聚落的產業轉型,地方的產業結 構轉以二、三級產業為主,加工出口區和高雄煉油廠區的擴建也帶來了外省籍、

及台灣ˋ各地本省籍的移工,由於日趨複雜的產業和人口結構,使得後勁地區居 民的環境、土地認同逐漸產生改變,從而產生下一章的環境衝突。

最後,透過解釋鏈來探討國民政府來台前期後勁地區的發展,如何因為國 際政治經濟環境變遷、上位相關產業政策調整後,推行到小尺度的後勁地區,對 後勁產業轉型、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產生影響,進一步影響後勁的人口組成,以 圖 4-4-1 表示。

67

68

第五章 國民政府後期(1988-2015)後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