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以清領、日治到國民政府來台(1624-2015)的時間軸為縱切面,來探討不 同時期的國際情勢和政府政策與後勁地區的發展是如何互動。後勁地區的歷史起 於明鄭時期,當時已有漢人屯墾,為台灣最早的農業聚落之一,清朝時因為清廷 國防、經濟因素的考量,「渡台禁令」的實行和解禁,讓清領初期後勁地區的開 基祖聚集於聖雲宮一帶,此時在政府鼓勵下,民間多種植水稻以供台、閩所需之 糧食,早期多利用天然水源來灌溉,至清領後期移民漸增,水源以水圳、陂塘的 開發為主,對水源的需求日甚,民眾開發態度較為積極。農業的主要作物稻米和 甘蔗隨著政策方向而呈現排擠的主從關係。

日治時期初期,台灣總督府治理台灣的目的為發展產業,地方產業要發展 必須因地制宜,台灣農業遂以熱帶地區的高價經濟作物-甘蔗為主,台灣總督府 因日本需糖多及日俄戰爭後景氣看好等因素,以「台灣糖業獎勵規則」來獎勵現 代化製糖工廠的設立,鄰近橋頭糖廠的後勁地區,開啟了第一波的工業化。日治 後期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白熱化,左營軍港和海軍第六燃料廠的建設,改變的後勁 的產業和人口結構,進入了第二波的工業化。

國民政府來台後,在經濟發展的論述下,以高雄市為台灣的重工業中心來 發展,後勁地區進入第三波的工業化,在 70 年代以前,此區域人口增加、二級 產業從業人口比例迅速增加,然而 70 年代,受石油危機影響,政府開始出現產 業轉型的思維,而後勁鄰近油廠、汙染較嚴重的舊聚落(金田等 4 里)也開始出現 壯年人口外流及人口負成長的現象,1987 年後勁地區第五輕油裂解廠的計畫,

在內、外在條件成熟的形況下,掀起了台灣歷史上抗爭規模最巨的環境保護運 動,使政府作出民國 104 年後勁五輕遷廠的承諾,在此過程中後勁地區居民找回 自主的能動性,回饋給更大尺度的國家,後勁聚落發展於焉改變。

主導後勁地區從清領到國民政府 300 多年間發展最主要力量,以「國家政

78

策」為主,地方居民的組成雖趨於多元,但不同社群的行動者多因應政府不同時 期的政策,而有不同之行動。

在後勁的變遷歷程中,不同的行動者會採取對他們最有利的論述,而在 1987 年後的後勁地區,「環境保護」成為此時期勝利的價值。摩拳擦掌的建商早已獵 地整地,蓋起了成棟的大樓;而在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協助下,後勁舉行了煉油廠 現址轉型為生態公園的競圖比賽;而中油也提出就地轉型綠能研究中心,「產業 高值化」的標語

79

參考文獻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2003):《日據下之臺政》,台北市:海峽學術 王世慶(1994):《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市:聯經。

王振寰(2007):〈空間再尺度化的角力—全球化下的臺灣資通訊產業與國家機 器〉,《地理學報》,49:39-54。

王振寰(1995):〈國家機器與臺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

1-37。

王瑛曾(1993):《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省文獻會。

何文榮(2013):《民間宗教與地方認同建構─以新港奉天宮為例》,國立嘉義大學 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文儀(1984):《續修臺灣府志》,台北市:成文。

李若瑛(2009):《高雄市楠梓區地權結構與土地利用型態(1985-2009)》,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連賞(1995):《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和環境變遷》,高雄市:高雄復 文。

李銀脗(2009):《產業變遷與地方發展-以後勁為例(1661-1973)》,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榮義(2011):《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台北市:新臺灣國策智庫。

李蕙琴(2013):《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理界線-二重疏洪道的政治生態學分析》,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身振、林炳炎,黃萬相譯(2013):《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 :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 展基礎》,高雄市:春暉。

林政民(2003):《和平溪口地區聚落與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學系碩士論文。

80

林勝童等(2007):《後勁溪采風錄》,高雄市: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

林錦郎(1993):《高雄都會區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洪立三(2008):《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與公園的政治生態學分析》,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施亞叡(2011):《由石化工業設廠審視台灣空間規劃典範-以後勁五輕和國光石化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咸(2005):《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留方萍(2005):《一個聚落的生與死──三重市後埔仔的聚落發展與地方感形 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文達(1993):《鳳山縣志》,南投市:省文獻會。

陳玉峰、楊國禎(2014):《環保神明大進擊 =後勁反五輕世紀終戰前夕.(上)》,台 北市:前衛。

高拱乾(2004):《臺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陳紹馨(2004):《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6):《高雄市志 :經濟志 .卷八》,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 會。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5):《重修高雄市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續修高雄市志 .卷四-經濟志工礦電力漁業農林畜牧 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1986):《高雄市重大公害實錄》,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環 保局。

連雅堂(1985):《台灣通史》,台北市:黎明文化。

陳榮元(1982):《持續發展我國石化工業之策略與認識》,台北市:台經所。

81

陳震東(1988):《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世民(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 :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市:高市文化局。

張宗漢(1980):《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市:聯經。

張勝彥等(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縣:空大。

許極燉(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市:前衛。

黃修文(2005):《世紀之交的臺灣糖業與蔗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

游凌雀(2002):〈高雄市楠梓區聚落產業型態發展概述〉,《南臺文化》,3:39-44。

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進為(2007):《轉變中的臺灣石化工業 =Taiwan'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transition》,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楊玉姿(2005):《高雄開發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葉萬安(1984):〈台灣工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4:

173-196。

葉蓓芳(2004):《今高雄市歷史變遷中人群遷移的空間對應》,國立台南大學台灣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水萍(2000):《後勁大代誌 :2000 年後勁甘尾會》,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 中心。

鄭水萍(2000):《後勁記事 :2000 年後勁甘尾會 .後勁陳三正家藏古文書篇》,高 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鄭博文(2008):《高雄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策略之研究》,高雄市:高市研考 會。

廖紫均(2007):《地方認同建構--以鹿港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

82

論文。

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5):《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大正三年》,台北市:臺灣總 督官房統計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市:臺灣省行 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蔡偉銑(1996):《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 士論文。

盧德嘉(2007):《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

盧鏡臣(1998):《偏遠地區環境破壞的社會機制—以澎湖海岸地景破壞為例》,臺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沛鈞(2010):《從政治生態學探討農業政策與峨眉鄉發展間的關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戴英艮(2005):《廟會活動與地方社群--以後勁甘尾會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俊雄、徐英傑(2012):《臺灣化工史 :臺灣現代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 . 第 2 篇 .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北市:台北化學工程 學會。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市:唐山。

瞿宛文(1995):〈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成長:臺灣石化業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18:39-69。

簡炯仁(2004):《高雄市楠仔坑聚落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Blaikie, P. and Brookfield, H. (1987):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Methuen.

Cosgrove, D. (1985): Prospect, perspectiv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idea.

83

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Cresswell,T.,王志弘等譯(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Robbins, P. (2012): Political Ecology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Thomas J. Bassett (1988):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Peasant-Herder Conflicts in the Northern Ivory Coast.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8 : 3 , pp.453-472.

Vandermeer,J. and Perfecto,I.,周沛郁,王安生譯(2009):《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破壞 雨林的政治生態學》,台北市:綠色陣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