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各國能源教育

日本

日本因地理資源上的不足,能源與物料幾乎仰賴進口。再加上為 經濟發展之需一度大肆擴展工業,隨之而來的公害問題除了使日本積 極修訂環境相關法規外,更成為環境教育切入的契機(1950~1970 年 代)。緊接著(1970~1980 年代),全球的已開發國家也面臨相同問題,

無論是單一國家對內亦或是國際間組織在此時期都對環境與能源的 議題提出一連串的解決之道。日本國內在大學設立研究機構,並於各 級學校的教學大鋼中修訂相關內容。隨著問題逐步惡化(1980 年代後) 以及各種研究的成熟,日本的環境教育學會成立透過學會雜誌、研討 會、講習會傳播各種環境教育的理念,1989 年更將課程綱要做了大 幅度的修訂充實其內容。在法規、課程綱要的修正下,學校成為培植 學童尊重生命、珍惜大自然、環保觀念的重要場所(楊武勳,2010、

李宜靜,2011)。學者楊武勳(2010)也指出,日本文部省將實施環境教 育與環境學習依照對象群區分成「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兩部份,

其主要策略除了在學校透過增加教學內容、師資、活動與設備品質和 建立合作的環境教育外,也重視學校以外的各種體驗甚至是家庭的學 習。在第二章第一節中,對於能源教育的內涵曾提及以國家的能源政

32

策為導向。日本由於極度倚賴能源輸入,除了透過技術增加現行能源 使用效率與開發新能源外,也努力實踐能源教育於全體國民甚至透過 各種活動深植能源危機意識與節能觀念。

歐洲

歐洲國家在 1992 年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後,歐盟的成立使得 成員國在經濟、外交與教育的議題上有了跨國的共識及規範。各個國 家設立專責機構統一推動自己國內的能源教育,並將資料彙整上報歐 盟的能源教育組織。歐盟確立的能源教育目標有三(張金輝、趙浩 君),分別為:

一、 詮釋能源教育的作用

二、 喚起公民能源問題意識並了解其產生背景

三、 讓社會和個人明瞭自身在能源問題上的責任與義務

根據歐洲可持續能源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CSE)多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接受能源教育後約 76%學生家庭的節能行為 有大幅改善,學校也因為教職員工與學生的投入而有大幅減少能源消 耗,據此證實高質量的能源教育確實對節能行為有顯著的推力。歐盟 在能源教育的實施,原則有以下三點(程金保,2007):

33

一、 能源教育的理論支持:分為直接獲取知識與技能以及奠基 於態度理論的心理模式兩大類。

二、 能源教育參與人群與角色:根據受眾的本質與教育主題進 行區分

三、 能源教育模式:分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兩大類

由於能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改變人的行為習慣,為一種長期的 行動,在加上政治和經濟會影響能源教育的走向。歐盟在能源教育的 道路上,曾碰到幾種類型的問題,包括了:

一、 缺乏知識:由於能源問題的複雜性,很容易遇到不理解或 不適用的情況。

二、 可信度:行為改變需要長期的刺激,偶然一兩次刺激或因 失敗就收手,常是看不到教育結果的主因。

三、 政策制定者不重視行為改變:這通常會在其後演變成為政 治上的問題。

四、 資源:持續的課程需要穩定的資源投入。

五、 國家課程:課程綱要決定能源教育是否能名正言順的進 行。

六、 外部影響:除了教育,能源行為也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拉 力。

34

七、 衡量指標:這需要在一開始規劃時就確立明確且適當的指 標評估能源教育是否成功。

在能源教育實行多年後,歐盟各國於 2006 年 9 月的一場歐洲能 源教育研討會,提出了幾項要點(程金保,2008):

一、 能源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引發孩童之能源意識:在教育過程 中,真正的主體是受教者。無論各種教案內容、教材都是為了 能在孩童心中埋下種子,讓其行為不但在學校出現也能帶回家 甚至影響學生對未來的決定。

二、 合作與資源共享是提升能源教育的有效方法:執行能源教 育常碰到最大的問題是資源的不足,共享別人的經驗與資源有 助於站穩腳步。

三、 整合能源議題適時列入教育課程:透過彈性的課程培養具 備知識與技術,擁有完整能力的學生。

四、 能源教育師資的培訓與激勵:教師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 源,也是課程的執行者。為了確保教師擁有足夠且適當的知識 與教學技術,各個國家多有計畫或組織長年執行教師的培訓以 及獎勵在教學上有卓越貢獻的教師。

35

澳洲

在 1960 年代,澳洲雖尚未高度工業化如歐洲國家面臨急迫的環 境問題。但部份有志之士,鑒於環保意識有賴時間培養,已大聲疾呼 注意環境保育。緊接著這樣的聲音逐漸發酵,一如世界其他國家環保 意識的起步,人們開始從自身周圍開始了解人與環境間相互依存的關 係。

進入八十與九十年代,澳洲將重點放置在環境教育課程的開發 與師資的重視。八十年代課程發展的方向主要著眼於:

一、 促進環境教育被更廣泛的接受 二、 提升教師對於環境教育的認識 三、 教材開發

四、 資訊服務

五、 成立國家環境教育委員會 六、 出版品

九十年代的前期,呼應底比利斯宣言與 1987 年在莫斯科舉辦的 環境教育和訓練國際會議所提出的觀點,從昆士蘭、新南威爾斯及維 多利亞州開始藉由修法的方式讓環境教育成為教師教育訓練的內容 之一。教師們所需學習的包括了:

一、 環境科學的概念和技學

36

二、 教育理論與知識,包括教育學與心理學 三、 環境教育的技能

四、 課程設計與教學技能

當時間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澳洲政府在設計環境教育課程時,

意識到基本行為規範或稱環境倫理應該在課程中優先被放置。在此時 多個國際性的環境組織,也認為當人們確實想要擁有一個永遠存續的 世界時,需要具備且信守環境倫理。主要被探討的兩個層面分別為人 與自然及人與人,在人與自然中探究的是人和各種環境間的平衡與依 存關係,人與人則探究人的需求、世代正義及參與。在教育的目的與 目標及原則上,不外乎希望透過教育手段增進學生的技能、態度與系 統知識讓學生認知環境的重要並具備改變的能力及意願(鍾聖校,

1996)。

澳洲的環境教育總合於近年積極推動的永續校園,在永續校園 中課程將環境價值的種子植入學生心中,並藉著學校日常生活行動不 斷灌溉(王順美,2004)。

美國

美國是值得參考其能源教育發展的典型國家,在面對能源危機後 其政府積極發展能源教育、投入大量資源,祈使由教育產出能為國家 做出更優質能源決策的公民。DOE(Department of Energy)為全國性能

37

源管理機關,其地位等同於外交、司法部門,足可見美國對能源議題 的重視(廖芳玲,2005)。

美國的近代能源教育課程,明確的發展以1980年卡特總統簽署 的” National Energy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 (NEED)”為起 始(吳志功,2007)。這項計畫以非營利性的教育協會作為主體,把”put energy into education(將能源融入教育)”做為核心理念,建構學生、教 師、企業、政府和社區領導者間的合作網絡,設計並提供多樣化的能 源教育項目,旨在提升國民能源意識和社會責任。課程的研發採用學 者古德拉(Goodlad)的理論,將課程依序分作:理念課程、正式課程、

知覺課程、運作課程與經驗課程,故其課程與教學工具正是理論最佳 的體現(程金保,2008)。

目前NEED實施的範圍遍及美國50州的教師與學生,主要針對幼 稚園至12年級學生(K-12)。而為了確保NEED計畫的效果,主要的區 塊分為八個。

1. 能源科學教育:在這個教育項目中,依據學生的年齡層不同,

提供適合的基礎能源知識課程(例如:低年級學生從觀察中區 分能源種類,高年級學生則學習能量間轉換的知識)。這個步 驟旨在幫助學生掌握能源知識,建立信心,加深對後續課程 探索的理解。

38

2. 能源資源教育:學生將在此學習有關於能源資源的基本知 識,並且了解這些能源資源如何影響國家、經濟與環境的發 展。學生將在這個項目中,分辨各種能源資源的利弊。

3. 電能教育:學生在此課程中,會有製作發電機、測量電流等 實做課程。教師會在課程中導入更多發電技術,以及國家現 今與未來的能源分布趨勢。

4. 交通運輸教育:交通運輸也是能源使用相當巨大且與生活息 息相關的部分,學生將在這一階段學習到各種已在使用或深 具潛力的運輸能源種類,讓學生深刻了解未來複雜的交通運 輸能源問題。

5. 能源效率與節能教育:學生會在這個課程中,揭露平時用電 的情形,探討能源被濫用的情形。再透過後續課程,讓學生 逐步掌握各種有效提升能源效率以及節約能源使用的方式。

6. 整合與強化:NEED很強調能源學習的整體性,因此在課程之 外也重視活動的舉辦。活動的進行,可以讓學生將課堂所習 知識轉化為表演與人共享,使學生的語言表達、社會研究、

數理能力和領導力有所提升。

7. 評估:由於課程會隨不同地區、教師授課風格、學生學習方 式以及時代背景,產生不同的結果。NEED在發展各種課程、

39

活動的同時也相對應做出適用的評估工具,讓教師能即時反 應課程學習與執行效果,事實修正課程內容。

8. 獎勵:為了讓更多教師與學生加入NEED計畫,每年NEED都 會對能源教育領域重大貢獻的教師與學生進行獎勵。

除了這八個明確的區塊外,NEED得以穩健推動也歸功於一整套

除了這八個明確的區塊外,NEED得以穩健推動也歸功於一整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