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理論與模式

前兩節的探討,已大致將能源教育需包含的範圍以及不同施行方 式劃出一個輪廓。本節將以幾個模式,試著解釋在建立行為時,會有 哪些關鍵因子可作為進行教育的參考。

48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在傳統上,各種以行為做最終目的教育,都認為人的行為建立有 一套直線的系統。相信經過知識傳授、內化成態度進而行為就可養成 (圖 5),所以不斷灌輸知識成為教育他人者的第一個想法。

圖 5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楊冠政,1998)

後來的學者發現,行為產生並不如開始時預期的是一個簡單直線 關係(Hungerford & Volk,1990)。及至 Hines, et al.,(1987)在分析了環境 行為的相關文獻後,發現到影響行為產生的變項至少有十種。

Hungerford & Tomera 的環境素養模式

Hungerford & Tomera(1985)為了預測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提出環 境素養模式(Environment literacy model),模式主要由八個要素組成,

如圖6。此八個要素之間具有互動的關係,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在這 八 個 面 向 都 有 良 好 的 發 展 , 才 能 促 使 其 具 有 環 境 行 動 能 力 Sia,Hungerford & Tomera(1985);Sivek & Hungerford(1990)都曾以此模 式作為研究的理論架構,進行環境行為的預測分析,結果皆發現模式 中的環境敏感度、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和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技

49

能等三個變項,對決定環境 行為最具影響力。Marcinkowski, T.J., Volk, T.L.,& Hungerford, H.R.(1990)在一本訓練中學教師的手冊中,特別強 調在規劃課程中該如何運用這三個變項,使環境課程真正發揮作用。

圖 6 環境素養模式(Hungerford & Tomera,1985)

Hines, Hungerford & Tomera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

Hines, Hungerford & Tomera(1987) 利 用 後 設 分 析 法 (meta-analysis),分析有關實證環境行為研究的128篇論文,提出了負

50

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如圖7。Hines, et al.,認為影響環境行為的變項 可分成四大類

一、認知變項:包括採取環境 行動策略的技能、採取環境行動策 略的知識,以及有關環境問題的知識。

二、個性因素:包括 了環境態度、控制觀、個人的責任感。

三、採取環境行動的意圖。

四、情況因素。

圖 7Hines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Hines, Hungerford & Tomera,1987) Hines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給教育人員的啓示,在於知識和技 能的部份是可以藉由教育的力量所改變的。Hines認為這些與態度的 養成關係密切,而態度的形成與改變又與學生的價值觀、信念等變項 有關。

51

Hungerford&Volk 的公民環境行為模式

1980年代關於環境行為預測的研究越來越多(Hines, etal.,1987;

Marcinkowski, 1988; Sia et al.,1985; Sivek &Hungerford, 1990) , Hungerford & Volk(1990)將這些文獻回顧後,發表 了公民環境行為模 式(如圖8),整 理出三大類的變項影響著環境行為,依發展過程先後,

順序為:

一、基礎變項(Entry-levelvariables):包括對環境敏感 度、生態學 知識、雙性人性格,與對於污染、科技及經濟的態度。

二、所有權變項(Ownership variables):包括對環境議題的深入瞭 解、個人對環境議題的興趣、對於採取環境 行為所產生後果的知識、

與個人對解決環境議題的承 諾。

三、有力感變項(Empowerment variables):包括對採取環境行動 策略的知識與技能、控制觀、與採取環境行動的意圖。

52

圖 8 公民環境行為模式(Hungerford&Volk,1990)

Hungerford et al(1990)提醒三大類變項雖是有次序的發展,各變 項間仍存有複雜的交互作用,需要 更多環境行為研究投入,來瞭解各 變項間、或各變項與負責任環境 行為間的關係。這個重要的公民環境 行為模式,對1990年代以後的北美環境行為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技學素養、環境素養與能源素養

在學者 DeWaters 發展能原素養量表的過程中,認為具有能原素 養的人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對於能源在每日生活中的使用有基本了解

2.了解能原產品與消費對於我們環境與社會的衝擊

53

3.確知節能與開發新能源的重要

4.認知個人的決定與行動會確實影響地球村的運作 5.努力在行為上反映這些對能源資源與能源消費的態度

與 DeWaters 相比,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的定義在”

注重對整個能源系統的通盤認知”、”辨別訊息正確性”、”有憑有據的 討論方式”以及”持續精進學習”四點稍有不同(U.S. Department of Energy,2012)。

為了更容易讓他人理解其想法,DeWaters 將能原素養的建立區 分成認知、情意與行為這三個明顯的區塊。如圖 9。由於環境或能源 教育皆包含了技能學習,是故其將技學素養也納入比較之中。技學在 知識的傳授中,即以包含能力於其內,最後除反映出行為外,行為本 身也蘊含了此門技學的思考方式。環境素養在圖中具有兩種組成方 式,較靠近技學素養的部份顯示了環境素養有部份類似於技學,靠著 知識灌輸與技能反覆運作最終可轉換成個人的習慣。另外一個組成 圖,透過行為科學的思考角度解構,從知識轉變個人的各種內在機制 (包括:態度、敏感度、價值觀、情緒、承諾、個人專注方向及責任 感)最後可使人積極的投入環境行動。而能原素養在 DeWaters 的詮釋 中,較注重的是對於能源的通盤了解、會在意能源相關的情勢,並且

54

對於參與行為有較一致的傾向。簡單的說就是知道該怎麼做,在做的 時候也了解自己做的理由。(DeWaters,2007)

圖 9 技學素養、環境素養與能源素養概念圖(DeWaters,2007)

小結

本節主述幾種在進行環境教育或能源教育研究時曾被使用的理 論架構。在傳統上教育專家們認為對人進行教育如同在生產線上為產 品加工,知識如同零件、幾個組件形成某個態度,最後在生產線的末 端完成加工行為即會產生。

事實上人的行為牽涉到的內在、外在因子相當多,以這樣簡單的 結構無法正確的描述行為產生。在實際的行為中,不難發現部份行為 會與人的知識、態度截然不同,顯然這樣的行為與態度衝突違反前述 由知識至態度一直線簡單結構。為了更能貼合實際,專家學者蒐集更

55

多的資料進行歸因,為行為產生找到更穩固的架構。環境素養模式、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模式與公民環境行為模式,都是能夠涵蓋最大量行 為產生因子的架構。環境素養模式以八大因子,描述一個具有”環境 素養”的公民該具備那些內涵。其中由研究證實,較為重要的特質為 環境敏感度、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而負責任環境行為模 式,則透過後設分析方式歸納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如何產生。從架構 中可看出,知識、態度與行為不為一個直線,且知識、態度是由更明 確的子項所構成。公民環境行為模式雖然在行為產生上採用線性的方 式,表述從基礎變項該使改變個人的所有權變相進而增加有力感變項 最後產生行為的過程。但研究者為每一種變項區分出主、次要變項,

讓後進者了解行為產生的過程主幹為何,以及有何次要因子也決定行 為產生。

最後一個探討的是能源素養,學者 DeWaters 將具備能源素養者 的特質以簡單的方式做闡述。認知、影響與行為三大層面,認知不僅 是知識也含括正確的概念與技能,影響層面除態度外也包括了對環境 敏感度的變化,及至行為產生除了要行為出現更要行為是在知其為何 之下產生。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