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當談起”能源”二字,我們不免想到的是石油。接著,關心的角度 開始進入到每家加油站都會有的各類汽油價格顯示板。當新聞裡聽 到”國際原油價格”幾個字眼之後,心裡就開始糾結。是不是汽油又要 漲價、荷包會不會又要縮水,以及疑惑著為何國際決定的油價會造成 這些現象產生。

回顧人類歷史第一次了解能源所帶來的便利,始於用火。使用木 頭做為燃料烹煮食物,最早可追朔至 400,000 年前。而使用煤炭作為 燃料的紀錄,則出現在 2400 年前。人類再一次對能源使用有巨大突 破,已是 19 世紀工業革命之時。這一次對能源進一步的理解,除了 在能源使用上的範圍加劇外,人類也開始嘗試從太陽、風、水、動物 身上擷取能源。

在工業革命過後,具有高熱值的煤炭成為主要燃料。燃燒煤炭加 熱鍋爐中的水,水受熱成蒸氣推動扇葉轉成機械動力運用於其他用 途。燃煤的形式,ㄧ直到 20 世紀中葉才因化工領域的技術進步而被 石油取代。最近一次的能源革新,並非能源來源上有了新的突破。主 要的轉變之處在於各種初級能源,轉換成”電”的形式,並經輸送至使

2

用處方轉成各種形式以供使用。能源的來源穩定、轉換與運輸效率,

成為這個世代重要的議題。雖然人類早在 19 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已 接觸多種能源資源,但直至現今石油、煤炭與天然氣仍舊是能源資源 的主流。

回到文章開頭處可以看見的另一件事情是能源資源的價格會受 到國際的價格影響,特別是對於不產能源資源的國家。假使該國能源 資源的使用又過於單一化,經濟發展將完全受到生產能源資源的國家 決定。過分倚賴石油曾在歷史上使世界各國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包 括了 1973 年因以色列的政治問題使阿拉伯國家禁運石油、1979 年伊 朗革命、1990 年的波斯灣戰爭,從這些歷史上的事件不難發現能源 也牽涉經濟、政治的問題(郭博堯,2002)。最後,在這段話之中對象 顯然適用於每一個人,簡而言之能源深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每一 項生活行為或多或少伴隨著與能源相關的決定。相反的,當我們以個 人為出發點,每個人的決定集結在一起會影響社會、國家對能源的選 擇。透過對個人進行教育,使受教者的知行遵循理性並且是內外如 一,在可預見的未來對國家政策產生影響甚至產生全球共識。指的正 是能源教育如何產生一位具備能源素養的人,具備素養者又如何達成 能源教育的目標(林清章,2008)。

3

目前能源議題中,最為人們所關注的是節能減碳。2006 年上映 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以紀錄片的形式闡述現今大 量使用化石能源為整個地球加諸的負擔。這樣的負擔已接近極限,巨 觀來看環境的各個方面都正在加速改變,拉近尺度可見各個區域的極 端氣候頻率增加,在更微觀一些各個國家、人民也確實感受到自己的 生活區塊逐年朝向更加不舒服的方向在改變(Gore,2007)。

“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宣傳能源使用造成的問題方面,的確讓廣大 民眾有了深刻的印象。但 2006 年距離”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簽 訂已過了 15 個年頭,這項公約代表的意義是專家學者的對能源使用 附帶的溫室氣體問題建言,已被認可為國際上各國都應該注重之處。

這個公約的第二條規定如下:

本公約以及締約方會議可能通過的任何相關法律文書的最終目 標是:根據本公約的各項有關規定,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 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這一水平應當在足以使 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並使經濟 發展能夠可持續地進行的時間範圍內實現

(

聯合國,

1992)

以上條文,除了述明這是一項限量溫室氣體的公約外,也道出能 源使用產生的溫室氣體對於氣候、生態系統、糧食與經濟都會產生影 響。由於其未規定實施機制,致使其缺乏約束力,具有約束的強制排

4

放限制留給了後續從屬的議定書。自 1995 年起,每年進行的締約方 會議。於 1997 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其目標即為:

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 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

聯合國,

1997)

其內容主要在限制各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溫度上升的趨 勢。部分現今經常討論的溫度升高將造成的危害情形、交易溫室氣體 排放權議題,都已載於其中。但由於標準設置在批評家和環保主義者 眼中過低、各簽署國後續政經環境變化、作為參與國的美國並未簽署 種種問題,使得京都議定書無法真正發揮其作用。

或許在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與”京都議定書”後,不免對於能否改變現狀感到力不從心。但平心而 論,大多數的民主國家,決定國家政策方向者由人民選擇。不可否認 的,教育人民對國家政策長期的走向有絕對的影響。環境教育期刊第 四十周年的開篇文章,請到在環境教育界耕耘多年的專家 Hungerford 為其撰寫。探究的議題是”21 世紀的環境教育:我們已具備甚麼?目 前我們的處境?下一步將往何處去?”。在起頭處,他思考環境教育 在 1970 年代的草創期,主要處理自然環境與保護環境的議題。緊接 著隨著公民意識覺醒,環境教育關心的面向種類爆炸性的遽增,各式 各樣的議題像是人口成長、固體廢棄物管理、土地利用管理、能源使

5

用都被詳加討論。目前探討的議題則多為生物多樣性、永續教育與環 境變遷教育。許多先進投入大量的經歷進行各式各樣的研究、主張,

探究環境教育究竟需要甚麼(Hungerford,2010)。

197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喬治亞底比利斯舉辦的國際研討 會,聚集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環境學者,它們共同擬出了底比利斯宣 言。從底比利斯宣言中衍伸出了兩個重要的啟發:

一、環境的問題不該僅關注於環境本身,因為環境問題和社經發 展間具有複雜的連結。

二、為了讓人們能理解這些複雜的關係,環境教育必須提供解讀 環境現象的必要知識,鼓勵兼顧經濟與道德理性的判斷、更廣的實際 參與活動。

環境問題是如此多變且複雜,環境教育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鑰匙 之ㄧ,核心在於教育的內容能否讓學習者面對不同問題時作出關鍵性 思考,並且持續投入公民行動。僅特別以問題本身作為設計源頭行動 方案,在實質上對環境教育的成效並不大(Wilke,1997)。

以這樣的脈絡為基礎進行研究,Trudi Volk 和 Bill McBeth 提出了”

環境素養”的概念。他們如此定義環境素養:

負責任環境行為的指標,涵括態度、知識、認知技能和心理的複 雜關係。這樣複雜的關係,提示環境教育需要提供多種資訊以及作決

6

定的能力,讓人在思考至行為產生的過程中既能以科學觀點著手又不 忘社會觀點。更進一步,具有權衡與評價這些觀點的能力,並且對自 己 有 機 會 、 能 力 與 責 任 參 與 環 境 公 民 議 題 的 解 決 感 到 歡 欣

(Volk&McBeth,1997)

當環境教育不斷發展的同時,像是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公民行 動、價值澄清、跨科際這類型的專有名詞不斷產生,對於教學者而言 很容易在不清楚定義的情況下進行教學。畢竟環境教育的教育者,並 不是環境學者。雖然每一個教育現場的老師,會因為個人的特質、背 景不同,對於環境教育的理解或淺或深。但對於老師還是有一些在挑 選教材時的建議(Hungerfold,2010):

一、教材內容清楚且有憑有據。

二、教材的建立基礎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學觀點,不偏頗。

三、教材的內容與學習者當下的能力有連結,不至於讓學生完全 無法理解。

總的來說,能源教育是環境教育中被探討的一個大成分,而且它是生 活中必定會觸碰得到的應用科學。它本身就具有極廣泛的內容,更別 提在下每一個決定時必須考量的各種角度。很幸運的,環境教育的專 家們經過研究,已建構出大至上的輪廓給後進的研究者以及實務上的 應用者。在此,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前述的篇幅,無論是生活、影片、

7

公約或專家學者的建言。最中心之處皆是個人,這顯示環境教育最小 也最大的影響單位即在個人。環境教育給個人知識、態度、技能或任 何能供給個人判斷、解決問題的元素,期望的是無論問題如何變化,

人都能站在最公正的角度思考、作為。當這樣的種子在個人身上發 酵,逐漸會影響社會、國家,接著是地區、國際、整個地球。最後的 最後,這樣的教育會讓所有都回應到個人身上,活的既舒適且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