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際教育之理論與概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以文獻探討作為發展研究工具、形成研究假設及提出研究架 構的理論與論述基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國際教育的理論與概 念,第二節闡述各國國際教育推展的策略,第三節分析臺灣國際教育政策 推展之現況,第四節探討國內外國際教育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國際教育之理論與概念 壹、國際教育的緣起、定義與內涵

國 際 教 育 的 概 念 最 早 源 自 於 十 九 世 紀 中 期 的 國 際 主 義 (internationalism),最初各國提倡的目的是鼓勵各國的學生教師與學校彼此 交流合作,涵育更多的國際知能 ( 引自林天祐,2011)。國際教育雖日漸 受到重視以及各國著力推廣,中外學者對其定義與內涵卻難有高度的共 識 , 也 常 與 部 分 概 念 相 似 的 名 詞 共 用 或 混 淆 , 如 全 球 教 育 ( global education)、比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ed education)等,本節從相關文獻分析國際教育由比較教育發展而生的脈絡,

並闡述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差異,期能了解其中之交互作用,做為更加 理解國際教育之意涵。

一、國際教育係由比較教育發展而來

國際教育與比較教育早有淵源。Mallinson (1975) 將比較教育定義為

「有系統地探討與檢視來自不同文化的其他國家和其他的教育制度,以便 理解其中異同之處,和導致此異同的因素,同時找出面對各種所有文化遭 遇的問題時,可以採用以利解決的方案。」(引自鍾宜興,2004 )。Epstein ( 1994 ) 則認為「比較教育係針對教育上的國際問題,運用歷史、哲學與 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之研究領域。比較教育基本上是一門學術與學科整合 的追求。」王家通 ( 1998 )認為所謂比較教育乃是指在研究當代不同地區、

世界國家、多元社會、差異性的文化教育制度或系統時,以比較的邏輯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較教育的發展從十九世紀開始興盛,歐洲許多國家派出專家到他國 學習國外的教育制度;後來發展至國際合作時期,逐漸強化國際間各國的 教育合作,此時比較教育可分為四類:人道與國際關懷、實徵資料的收集、

國家之間的橋樑、促進國際和諧的國際與發展教育,到 1950 年代社會科 學研究方法大量進入比較教育 ( 鍾宜興,2004 )。從 1960 年到 1970 年代 適逢中期教育擴張時期,比較教育的文獻中增加了一些國際教育的議題。

而「美國比較教育學會」改名為「美國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乃是一明 顯的例子。1970 年「美國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會長發表文章認為自 1960 年以來,國際教育發展快速,已到必須正視的地步。1970 年代之後,英美 兩國之國際教育領域已脫離比較教育,成獨立區塊。

國際教育與比較教育早已有淵源,在比較教育的研究中,包括比較研 究、外國教育、國際教育、以及發展教育。比較研究之下分為比較教育學、

教育與文化內分析,前者是針對不同國家的教學與課室歷程的研究;後者 是以有系統的方法研究影響教育發展的動力,如歷史、社會、文化、政治、

經濟與哲學等。國際教育領域下分為國際教育學、國際教育機構工作研 究;前者是對多元國家、多元文化的教學進行研究;後者著重於政策實務、

國際交流與文化有關的議題等。因此,國際教育是比較教育發展的另一支 主流,成為世界教育主要趨勢,兩者之關係請參閱下圖(引自鍾宜興,2004 ):

圖 2-1 Halls 比較教育內涵圖

資料來源: 修改自 Halls, W. (1990).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關係

許多學者對於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定義與關係持不同的看法。林 天祐 ( 2011 ) 認為全球教育是以全球的視野來思考、分析、探究全球問 題,規劃系統性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具備全球一體的胸懷,並且以個人能 力為改善全球生活品質而付出。黃乃熒 ( 2011 )認為教育的歷程與實踐必 須回應全球化的現象,教育全球化是一種現象的勾勒,教育改變聚焦於經 濟結構上,而且此結構乃植基於全球化思維的布局。另邱玉蟾 ( 2012 ) 認 為國際教育強調國家與國家之間彼此多元性的交流,其國際觀係秉持以國 家為中心;而全球教育跨越國家的疆域,採取國際行動的單位不一定僅以 國家為單位,因此著重全球關聯性與全球議題,此乃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 最大的區別。劉美慧( 2011 ) 認為國際教育強調國與國之間衍生關係之 後,產生的關聯與互動,及其在教育各個面向後續之發展與結果。而全球 教育則是以全世界為範疇,不強調國家之間的界線,之後產生與進行的教 育各面向之發展與結果。顏佩如 ( 2007 ) 認為全球教育的核心在因應全球 化世界的取向,增進跨國界的理解,並型塑全球公民社會。

美國視導和課程發展協會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CD] ) ( 1991 )對全球教育的定義為:「全球教育關係到跨 國際的議題與問題,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各系統的交互連結關係。

透過不同的角度以及心態去看待事物,全球教育同時能夠提供人們理解以 不同方式看待生命的個人與團體的方式,相信彼此有相同的需求。」(鍾 宜興,2004 )。Tye (2014) 也認為全球教育包含學習跨越國家限制的問題 與議題,以及系統之間的彼此關聯。

綜上,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相同之處在於以系統性思考,注入動態 的、多元的以及整合的概念,加上整體觀點的考量,在全球的範疇中,反 應無法預測的世界,認知其變動與複雜,而兩者的差異則以國家的界線是 否分明而決定之,本研究植基於廣義的全球教育之內涵之上,進行國際教 育的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國際教育的定義

在 1974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 UNESCO ) 發表《教育建議 ---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教育》提案中,勾勒出國際教 育的意涵與組成的原則,其定義如下: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乃被視為一 不可分的整體,植基於不同的社會與政治系統的民族與國家間彼此友善關 係的原則上、以及尊重基本自由與人權,這些名詞的深刻意義呈現於一種 精確的表述,即是「國際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國際教育為一促 進國際理解的教育,這種理解必須融入於教育體系之中,它不是一門獨立 的課程。相反的,它必須被呈現於所有課程之中 (UNESCO,1974 )。

傳統國際教育是從國際主義而來,「國際教育」的意義不單是「發展 國際態度、參與國際教育活動、瞭解國際社會」的「國際主義理念」的體 現。「國際教育」包括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過程到達成學習目標,藉由 引導學生參與各種課程與活動,以教育國際化的歷程達到涵育國際態度、

提升國際素養、理解國際社會、融入國際教育之活動、建立國際視野,進 而對世界和平與共同福利有所貢獻,其中教育國際化的歷程正是影響國際 教育實踐與成功的關鍵 (邱玉蟾,2012 )。

Hanvey ( 1976 ) 的全球觀點包含全球意識、跨文化意識、全球動能的 關聯,以及人類選擇的後果。Husén(1994)認為國際教育是學校追求特 定教育目標和內容,並將此類活動制度化,以便提高學生對於全球性問題 的思考和研究。

Knight ( 2003 )認為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是藉由整合一個跨文 化的、國際的或全球的面向之過程,成為後中等教育的目的與功能。其定 義廣為澳洲高等教育部門所接受,並為澳洲大學品質研究處的報告所採 用。Hinchcliff-Pelias 和 Greer(2004)將國際教育定義為跨文化的溝通互 動,意即將個體置於不同文化當中,從互動中能察覺文化間的差異。

王如哲(1999)認為國際教育的意思是讓努力促成來自各國的學者、

教師、學生或相關人員相互交流,關注國際性教育問題、以實務性問題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可透過有系統的組織與努力,彼此觀摩,其主旨在國際間之交流與互 相理解。

歐盟 ( 2002 ) 定義全球教育是打開人們眼睛與心智的教育,看見世界 的真實,並喚醒他們帶來一個對所有人而言,更公義、公平與人權的世界。

Lourenco ( 2018 ) 認為全球教育是一種轉換式的學習,包含思考、感 覺與行動之前提下的深度轉換。Hamid ( 2018 )認為全球教育是一扇窗,讓 我們可以看見透過課程內容連結到我們周圍以及我們的星球正在發生什 麼。

張明文、陳盛賢(2006)指出國際教育的基礎理念在國際主義,推行 國際教育之宗旨乃是在於積極地促進國際友好的關係發展,但仍是在尊重 民族國家主權的前提之下,達到世界永久和平的目的。同時為了促進國際 相互理解,教育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主要作法也是協調各國促進教 育文化關係及推動教育。

黃乃熒(2009)認為所謂國際教育,係指教育的歷程,強調未來導向、

多面向科際整合、以及驅動全球化願景的領導,驅使利害關係人積極參與 制度的改變,來回應全球環境的改變,以及透過全球化議題的學習,以利 培養世界公民,並促進教育的永續發展。

陳怡如(2011)認為國際教育是發展學生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互動之 能力。張碧娟(2013)建議推動國際教育的方向有四,一為學校應深化國 際交流活動之內涵,二為應提升教育人員之國際素養與情懷,三應研發國 際學習之學校本位課程與活動,四應籌募國際教育經費與人力的資源挹 注。

陳惠邦(2013)指出國際教育包含多元寬容、冒險犯難、博愛互助等 三種精神,為了實踐國際教育的基本理念,「閱讀對話」可促進多元寬容,

「旅行探索」可引導冒險犯難的精神,「服務關懷」可培育博愛互助。

綜合中外學者對國際教育的定義,研究者將國際教育定義彙整如下:

綜合中外學者對國際教育的定義,研究者將國際教育定義彙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