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旨在以問卷調查瞭解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實施與推動國際教 育的現況,在研究設計以及實施雖力求嚴謹與遵守研究倫理,惟受限人 力、時間、區域等因素而力有未逮,仍有其限制,以下敘述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調查的學校以臺北市 108 學年度公立高中職學校為限(含完全中學), 不包括私立高中職學校,抽樣範圍以學校班級數規模分成大(61 班以上)

(含)、小(60 班以下)二種規模。

二、研究對象

以目前任職臺北市公立高中職之學校內的各校校長、兼職主任、組 長、導師及專任教師為調查對象。

三、研究內容

目的在調查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校實施國際教育現況及教師認同之 研究,其內容主要變項包含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中所公佈的 校本國際教育計畫 (以下簡稱 SIEP ) 之其中三個構面,包含「課程發展與 教學」、「國際交流」以及「學校國際化」,分析三者推動及實踐的差異。

貳、研究限制

採文獻探討、問卷調查等方法,旨在探究臺北市公立高中職推動國際 教育的現況與內涵,希望在研究設計與實際實施上能夠做到客觀與完整,

但仍有部分障礙與限制難以克服,敘述如下:

一、屬於研究地區部分

對象以臺北市公立高中職教育人員為範圍,並沒有包括臺灣地區其他 縣市。因此在研究結果推論與詮釋、建議等內容,限於臺北市公立高中職 適用為主,如要以其他教育對象、其他階段或是臺北市以外的受試者做研 究,必須利用較大地區、較多學制的方式才能確認較精確的研究結果,此 為研究地區上的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屬於研究方法部份

採取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分成「個人基本資料」、「學校基本資料」

以及「國際教育的推動現況及教師的認同程度調查量表」三部分,雖然經 由問卷能夠取得研究者實際客觀的數據,進而加以統計分析並試圖推論的 優點,但是問卷內容屬於研究者所設計,因此受試者必然侷限於研究者所 提供的選項而在其填答時有所限制,在填答問卷時除了碰到受試者其個人 內在知覺的情緒、認知、主觀判斷、態度好惡等因素的影響,也可能受到 外部因素干擾而保留其真實表達的意願。因此,問卷調查法僅能依受試者 所填答資料的意見,進行分析、推論與研究,乃是研究方法之限制。

三、屬於研究推論的部份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公立高中職教師,研究結果僅以臺北市公 立高中職教師為限,至於能否推論到其他不同的縣市或其他教育學制的教 師,尚待其他的研究驗證。此外本研究抽樣雖盡可能在學校規模差異上有 所兼顧,然各校抽樣填問卷者在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教育程度、職務 等難以做到平均的抽樣,故難以解釋與推論,此為研究推論上的限制。

四、屬於新興議題的部份

本研究所探討之國際教育,於國內乃是近十年才受到重視之教育政 策,臺北市於 2002 年發布《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並於 2011 年 公布《2011-2016 國際教育白皮書》,於 2018 年 4 月訂定《臺北市國際教 育中長程實施計畫》;教育部於 2011 年始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其他縣市陸續發布國際教育的政策。因此,在近幾年進行本研究時,部分 中小學教師對此新興議題認知尚屬薄弱,投身於國際事務與課程教學者亦 相形較少,因此導致問卷調查時填答率較不確實、或回收率較低的情形。

而在探討過程中,國內外可參考之文獻也會相對較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以文獻探討作為發展研究工具、形成研究假設及提出研究架 構的理論與論述基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國際教育的理論與概 念,第二節闡述各國國際教育推展的策略,第三節分析臺灣國際教育政策 推展之現況,第四節探討國內外國際教育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國際教育之理論與概念 壹、國際教育的緣起、定義與內涵

國 際 教 育 的 概 念 最 早 源 自 於 十 九 世 紀 中 期 的 國 際 主 義 (internationalism),最初各國提倡的目的是鼓勵各國的學生教師與學校彼此 交流合作,涵育更多的國際知能 ( 引自林天祐,2011)。國際教育雖日漸 受到重視以及各國著力推廣,中外學者對其定義與內涵卻難有高度的共 識 , 也 常 與 部 分 概 念 相 似 的 名 詞 共 用 或 混 淆 , 如 全 球 教 育 ( global education)、比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ed education)等,本節從相關文獻分析國際教育由比較教育發展而生的脈絡,

並闡述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差異,期能了解其中之交互作用,做為更加 理解國際教育之意涵。

一、國際教育係由比較教育發展而來

國際教育與比較教育早有淵源。Mallinson (1975) 將比較教育定義為

「有系統地探討與檢視來自不同文化的其他國家和其他的教育制度,以便 理解其中異同之處,和導致此異同的因素,同時找出面對各種所有文化遭 遇的問題時,可以採用以利解決的方案。」(引自鍾宜興,2004 )。Epstein ( 1994 ) 則認為「比較教育係針對教育上的國際問題,運用歷史、哲學與 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之研究領域。比較教育基本上是一門學術與學科整合 的追求。」王家通 ( 1998 )認為所謂比較教育乃是指在研究當代不同地區、

世界國家、多元社會、差異性的文化教育制度或系統時,以比較的邏輯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較教育的發展從十九世紀開始興盛,歐洲許多國家派出專家到他國 學習國外的教育制度;後來發展至國際合作時期,逐漸強化國際間各國的 教育合作,此時比較教育可分為四類:人道與國際關懷、實徵資料的收集、

國家之間的橋樑、促進國際和諧的國際與發展教育,到 1950 年代社會科 學研究方法大量進入比較教育 ( 鍾宜興,2004 )。從 1960 年到 1970 年代 適逢中期教育擴張時期,比較教育的文獻中增加了一些國際教育的議題。

而「美國比較教育學會」改名為「美國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乃是一明 顯的例子。1970 年「美國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會長發表文章認為自 1960 年以來,國際教育發展快速,已到必須正視的地步。1970 年代之後,英美 兩國之國際教育領域已脫離比較教育,成獨立區塊。

國際教育與比較教育早已有淵源,在比較教育的研究中,包括比較研 究、外國教育、國際教育、以及發展教育。比較研究之下分為比較教育學、

教育與文化內分析,前者是針對不同國家的教學與課室歷程的研究;後者 是以有系統的方法研究影響教育發展的動力,如歷史、社會、文化、政治、

經濟與哲學等。國際教育領域下分為國際教育學、國際教育機構工作研 究;前者是對多元國家、多元文化的教學進行研究;後者著重於政策實務、

國際交流與文化有關的議題等。因此,國際教育是比較教育發展的另一支 主流,成為世界教育主要趨勢,兩者之關係請參閱下圖(引自鍾宜興,2004 ):

圖 2-1 Halls 比較教育內涵圖

資料來源: 修改自 Halls, W. (1990).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關係

許多學者對於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定義與關係持不同的看法。林 天祐 ( 2011 ) 認為全球教育是以全球的視野來思考、分析、探究全球問 題,規劃系統性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具備全球一體的胸懷,並且以個人能 力為改善全球生活品質而付出。黃乃熒 ( 2011 )認為教育的歷程與實踐必 須回應全球化的現象,教育全球化是一種現象的勾勒,教育改變聚焦於經 濟結構上,而且此結構乃植基於全球化思維的布局。另邱玉蟾 ( 2012 ) 認 為國際教育強調國家與國家之間彼此多元性的交流,其國際觀係秉持以國 家為中心;而全球教育跨越國家的疆域,採取國際行動的單位不一定僅以 國家為單位,因此著重全球關聯性與全球議題,此乃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 最大的區別。劉美慧( 2011 ) 認為國際教育強調國與國之間衍生關係之 後,產生的關聯與互動,及其在教育各個面向後續之發展與結果。而全球 教育則是以全世界為範疇,不強調國家之間的界線,之後產生與進行的教 育各面向之發展與結果。顏佩如 ( 2007 ) 認為全球教育的核心在因應全球 化世界的取向,增進跨國界的理解,並型塑全球公民社會。

美國視導和課程發展協會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CD] ) ( 1991 )對全球教育的定義為:「全球教育關係到跨 國際的議題與問題,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各系統的交互連結關係。

透過不同的角度以及心態去看待事物,全球教育同時能夠提供人們理解以 不同方式看待生命的個人與團體的方式,相信彼此有相同的需求。」(鍾 宜興,2004 )。Tye (2014) 也認為全球教育包含學習跨越國家限制的問題 與議題,以及系統之間的彼此關聯。

綜上,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的相同之處在於以系統性思考,注入動態 的、多元的以及整合的概念,加上整體觀點的考量,在全球的範疇中,反 應無法預測的世界,認知其變動與複雜,而兩者的差異則以國家的界線是 否分明而決定之,本研究植基於廣義的全球教育之內涵之上,進行國際教 育的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國際教育的定義

在 1974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 UNESCO ) 發表《教育建議 ---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教育》提案中,勾勒出國際教 育的意涵與組成的原則,其定義如下: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乃被視為一 不可分的整體,植基於不同的社會與政治系統的民族與國家間彼此友善關 係的原則上、以及尊重基本自由與人權,這些名詞的深刻意義呈現於一種

在 1974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 UNESCO ) 發表《教育建議 ---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教育》提案中,勾勒出國際教 育的意涵與組成的原則,其定義如下: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乃被視為一 不可分的整體,植基於不同的社會與政治系統的民族與國家間彼此友善關 係的原則上、以及尊重基本自由與人權,這些名詞的深刻意義呈現於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