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職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及教師 的認同程度,針對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並提供教師與學校對未來國際教育 推動的方針與規劃之參考。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 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以及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世界各國都有密切 的來往,彼此的發展息息相關,關係網絡變得很複雜。我們周遭的生活也 很容易受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變動的影響。舉例而言,自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1 月,澳洲叢林發生大火,其影響之層面甚鉅。從環保層面來看,

大火的煙霧排放約四億噸二氧化碳 ( 楊之遠,2020 )。此一國際事件對臺 灣的學生而言,乃是永續教育的學習案例,個人可以採取的低碳排行動、

守護森林、守護環境,都是應該持續關注並投入的國際教育議題。

環顧國內的現況,高中職學校教育國際化正快速地進行,尤以臺北市 為首,無論是臺美、臺加雙聯學位、國際文憑課程、國際預科課程等,以 更多的經費為高中高職生架構國際課程學習的鷹架,不用出國即可獲取國 內與國外的雙學位,並可獲得申請國外大學的機會,可說是高度獲得家長 的認同,在國際文憑與國際課程兩層面,已跨出一大步。

國際教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也是教育部近十多年來的重要政策之 一,教育部於 2011 年公布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已明定國際教育 是推動黃金十年的重要議題,而 2013 年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 程綱要總綱》,更是將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列為核心素養,成為重要的課 程發展脈絡,此於研究動機一節中將進一步闡釋。整體而言,國際教育是 我國目前教育政策的新趨勢,國民國際素養越高,國家國際化、全球化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研究動機

因應國際環境的變化,未來人才應具備之關鍵素養能力需順應世界的 潮流,世界重要國際組織皆曾提出青少年關鍵素養能力的目標,其相關內 涵及概念闡述如下:

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以下簡稱 UNESCO)於 1996 年提出終身學習四大重點:

學習求知、學習做事、學習共處以及學習自我實現,更於 2003 年提出

「學會改變」的核心素養,鼓勵一個終身學習者從知識到做事、再到 與人相處、進而自我實現,最後再學習改變自己與他人,顯示層次的 概念。

二、 經 濟 合 作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以下簡稱 OECD)於 2005 年提出「關鍵能力的定義與 選擇」,其中提到三種能力:使用語言科技工具進行溝通、能在異質的 團體中與他人互動以及能自主自律行動。鼓勵一個全球公民懂得利用 互動的工具,與不同類型的人溝通及相處,進一步出於自發性的行動,

以身作則影響他人。

三、 歐盟(European Union, 以下簡稱 EU)於 2005 年提出八大關鍵能力:

用母語溝通、用外語溝通、數學及科技方面的能力、數位能力、懂得 學習的精神、社會以及公民具備的能力、企業家與創業家的精神以及 文化覺知與表達。其中各關鍵能力環環相扣,首度提到企業家精神與 創業力,同時也呼籲文化的重要。

臺北市對於未來人才的期待是多面向的,近十年來亦不遺餘力培育青 年人才的國際素養,探究如何讓國際化教育在高中職學校扎根,培育高中 生具備關鍵素養能力,順應世界的潮流與發展,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12 年國教實施後,高中是發展國際教育核心素養的關鍵階段,其中教 師的觀點與認知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體課程目標第 四項「涵育公民責任」,即涵蓋「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在高中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包括「能堅定自我文化價值,具備國際化視野,對多元 文化有尊重與欣賞的能力,強調國際移動力,並對全球論述或國際形勢付 與主動關心。」(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民 103 )高中 職教師如何藉由不同學科或領域背景之教師設計課程、教材研發、專業成 長以及認同理解,有效推廣高中階段的國際教育,培育學生具備本土意識 與國際視野,以進入全球化下的國際環境,找到生存與競爭的條件與優 勢,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圖 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內涵

資料來源: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民 103,頁 3

研究者長期擔任臺北市高國中英文教師,對中小學國際教育之願景高 度理解與認同,經常在課程與教學中帶入國際議題,引導學生關注時事、

全球思考外,亦長期投入國際交流的行列,率領學生出訪與接待,帶領學 生培養國際移動力!

此外,研究者長期擔任臺北市政府國際少年運動會 (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Games, 簡稱 ICG ) 代表團之英文祕書,於 2006 年在泰國國際 少年運動會中,臺北市游泳選手頒獎時身上所披之國旗遭北京代表團公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執委會及大會要回國旗,不僅為代表團維護了參賽暨得獎的尊嚴,也為 選手樹立了解決國際衝突的典範。

復次,臺北市政府訂頒之《2011-2016 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

及《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國際教育深耕方案》,均為國際教育奠定良 好的基礎。期間推動臺北市國際學校獎認證實施計畫、臺北市國際交換學 生學習實施計畫、技職教育海外見學、學校締結國外姐妹校以及 2018 年 訂定之《臺北市國際教育中長程實施計畫》,明訂五大推動主軸,皆強化 未來國際教育課程的深度與廣度,提升了學生國際移動力。

研究者長期投入高國中之國際教育,希望藉由本研究探討臺北市公立 高中職國際教育的推動情形,並對各高中職與教育主管機關提出未來之建 議,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