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國際社會化在捷克的運作 92

第二節 國際社會化的難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建立沒有實際功能或是無效率的制度機構,178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和社會成本 的增加。而捷克與歐盟關係中的資訊不對稱,使歐盟難以評估捷克服從國際規範 的實際程度。同時,國際社會化過程中著重菁英階層的特色,也造成捷克的政府 菁英與國內社會大眾的資訊不對稱,所以多數民眾,都只能跟隨政府的政策。到 最後,這種國際社會化的菁英特色,更會加大捷克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力量差距,

反而破壞了國際社會化希望達成的民主化目標。

再者,是正面影響,第一種是非預期中的正面影響,在國際社會化中,捷克 在歐盟未要求的情況下,通過資訊自由的立法,可以被視為歐盟要求捷克提供更 多資訊的副產品。另一種是巧合的正面影響,在某些案例裡,捷克選擇採納國際 規範,使歐盟獲利,但這種國家內部的改變,卻跟歐盟給的壓力沒有太大關係。

舉例來說,捷克的克勞斯政府,因為受到官員貪污的指控辭職下台,開啟了歐盟 期望捷克實施區域政策改革的契機。在這個例子中,不但歐盟要求現任政府服從 國際規範的壓力無效,現任政府下台也並非因為不服從國際規範,或是選舉中的 對手候選人比較重視國際規範的要求,而獲得支持上台。所以,在這個例子中,

服從國際規範,只能被視為是目標國家政府輪替過程中,意外帶來的副產品。

 

       

第二節:國際社會化的難題

一、民主轉型的挑戰 (一)捷克民主的內涵

對捷克來說,民主並非只是為了掩飾歷史痕跡的天鵝絨,在這個後共產體制        

178 John W. Meyer and Brian Rowan,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eds. Walter W. Powell and Paul J.

DiMaggi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pp.41-62. 

179 John S. Dryzek and Leslie Holmes, “The Real World of Civic Republicanism: Making Democracy Work in Poland and the Czech Republic,” Europe-Asia Studies, Vol. 52, No.6 (September,2000), p.

1044. 

180 Stephen Holmes, “Cultural Legacies or State Collapse? Probing the Post communist Dilemma,” in Post-communism, eds. Michael Mandelbaum,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6), pp.22-76. 

181 Linz, J. Juan, and Alfred Stepan,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這種情緒並非對過去共產統治體制的懷念,而是一種在後共產國家社會中常 見的現象,因為許多捷克人仍然對過去華沙公約組織軍隊入侵,與接續而來的正 常化時期記憶猶新,182所以,在希望能擁有更好、更直接參與的民主願景無法實 現下,心裡的摩擦矛盾就產生了不滿的平等主義。

(二)政黨結構與選舉制度

捷克從共產時期的極權專制體制下轉型,所以在政治改革初期實施的議會制 度,未能像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一樣順利運作,仍然存有許多問題,例如,實施 比例代表制的結果,造成政黨林立,執政黨輪替頻繁,還有少數政黨領導人或是 政府,對過去的共產體制仍留有懷念,所以具有威權主義的傾向,再加上民族主 義議題的爭論,都影響了捷克民主深化的程度。在共產黨政府正式同意實施政治 多元主義的國會選舉之後,處於政治改革初期時的捷克,新政黨就有如雨後春筍 般紛紛成立,目的是為了取代原本的共產黨政權,或是能擁有部分影響政府的力 量。於是,在國會的選舉裡,常出現沒有單一政黨獲得過半數席次的情況,需要 協調其他少數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因此會受制於這些少數政黨,使政策產出與執 行變得困難,造成政局的動盪不穩定。捷克在共產黨執政時期,是由一黨專政,

憲法也明文規定,共產黨是政治領導力量,不准反對黨存在,而如今,走向多黨 民主,強調政治多元化,在公開的選舉制度下,各個政黨自行塑造議題,爭取民 意,成為捷克在後共產時期的特色。雖然,在議會以及其他各種的選舉中,越多 政黨能提供選民越多選擇,所以政黨多元化,被視為民主政治發展的有利條件之 一,不過這也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可能造成對前共產黨或是工人黨的歧視與 排斥。

另外,因為政黨數目過多,很有少單一政黨可以在國會選舉中獲得過半數席 次執政,必須組成聯合政府,所以不容易出現強力的行政領導與國會中凝聚的力        

182 Jacques Rupnik,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arty-State in Czechoslovakia since 1968,” in The Withering Away of the State? Party and State under Communism, Leslie Holmes ed., (London: Sage, 1981), pp. 105-1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量,內閣也必須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聯合政府中的各政黨若無法共同提出與 落實具有爭議性的政策,就常會犧牲大黨的利益來遷就其他小黨。再加上,各個 政黨的立場多少有不同,有些溫和,有些激進,所以在政策執行上必須非常小心 謹慎,否則內部就會有不同意見,一旦造成衝突,就難以達成共識。183國會選舉 採取比例代表制的原意,是要讓後共產時期的國會,能對不同選民的差別需求保 持敏感,但是,依照政黨在選舉中獲得票數的比例來分配國會席次,也使能在國 會中獲得席次的政黨數目增加,促成了針對某部分特殊利益選民的小政黨出現。

184目前,隨著憲法修訂和政黨法的改善,確立了議會制度的運作規則,所以基本 上捷克議會民主制度已經大致成型,不再有政黨受到歧視與排擠,各政黨能夠在 憲法保障的範圍內,從事各項政治活動,政府權力的交替,也多能依照憲法與政 治規則進行。同時,根據學者觀察,過去捷克政黨林立的現象也已經有所改變,

一些影響力較小,或是根本沒有影響力的小黨多已經被淘汰,或是自行退出政治 活動,只剩下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大黨來左右政局。

(三)共產黨體制遺留的影響

政治參與和民主發展有高度相關性,政治參與可以影響政府的決策或直接 參與決策,也是集體討論的過程,透過此過程可以形成集體的意見,185還可以培 養人民對生活社區的認同意識,強化社會凝聚力,186另外,參與社會及政治不僅 可以豐富人民知識,使他們具有寬容的民主素養,187最後,人民採取政治行動,

往往被視為一種表達政治關懷的直接方式,而政治參與也能發揮監督政府作為的 效用。政治參與有五個指標,分別是請願連署、參加示威遊行、參加政治集會或        

183 Stephen White, Judy Batt, and Paul G. Lewis, Structure and Representation Developments in East European Politic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158-162. 

184 Ibid., pp.142-145. 

185 Jan Teorel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ree Theories of Democracy: A Research Inventory and Agenda,”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45, No.5 (2006), p.788. 

186 Shlomi Segal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an Engine of Social Solidarity: A Skeptical View,”

Political Studies, Vol. 53, No.2 (2005), p.362. 

187 Elizabeth Theiss-Morse and John R. Hibbing," Citizenship and Civic Engagement, “Annual Review Political Science, Vol. 8 (2005), p.2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造勢活動、曾找過政治人物或公務人員表達看法、捐錢給某個社會或政治活動,

或者幫他們募款。在一項政治參與程度的調查中,中、東歐國家平均而言,在請 願連署、為政治或社會活動捐錢或募款、找過政治人物或公務人員表達看法幾個 方面,幾乎都不到西方民主國家平均值的一半,不過參加遊行示威及參加政治集 會或造勢活動則與西方民主國家的差距不大。其中,捷克只有參加請願連署行動 的程度略高於中、東歐國家的平均值,其他指標都低於平均值,這顯示普遍來說,

中、東歐國家的人民在政治參與的行動中仍相當低調,或是不願意參加,而這種 情況在捷克更是明顯,這可能是因為中、東歐國家在脫離共產體制朝向民主發展 的時間還算短暫,所以共產時期極權統治的影響仍在,人民還不太習慣參與政治 行動,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藉此監督政府的作為。

另外,社會資本是民主發展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主要包含社會信任及政治 信任,沒有對民主的信任基礎,民主發展就不易鞏固188,其中,對政治的信任關 係,通常與政治參與有正面關係,而對政治的不信任關係,往往成為人民躲避市 民社會參與或是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189。中、東歐國家的人民,過去長期處於社 會及政治的不信任環境下,基本上都是因為被動員而參與政治活動,在這種情況 下產生的政治活動,並無法增進民主發展。然而,在進入後共產時期後,雖然政 治社會已經轉型為民主體制,但是人民對過去社會與政治的不信任感依然存在,

這種不信任感也造成個人對政府行為的無力感,人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影響 政府的作為,也不信任政府官員所做的事都是對的,最後更不相信政府公職人員 的清廉度。對政治抱持負面態度有三個指標,即公職人員貪污腐敗情形、對政府 作為無影響力、不信任政府官員所做的事是對的。在這三個指標中,中、東歐國 家人民平均的同意度都超過五成,其中捷克只有不信任政府人員這一項的同意度 略低於五成,其他兩項都高達七成以上,顯示出捷克人民還是對政治具有相當負        

188 Kathleen M. Dowley and Brian D. Silver, “Social Capital, Ethnicity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in the Post-Communist States,” Europe-Asia Studies, Vol. 54, Vol.4 (2002), p. 505. 

189 Margaret Levi and Laura Stoker, “Political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Annual Review Political Science, Vol. 3 (2000), p. 4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面的態度。總結來說,就表面上的正式制度或是政府實施的措施來看,捷克的確 已經朝西方式民主制度邁進一步,但是根據各項民意調查,捷克一般民眾對政治 參與的程度仍然很低,對政治也還抱持著較負面的態度。

總結來說,在政治活動中「公民參與」是發展穩定的民主制度很重要的因素,

能使民眾的利益充分被代表,並促使政府官員對決策行為負責的制度建立,然 而,在1990 年代中期,捷克的公民政治參與卻低於鞏固新興民主制度必須的程 度。捷克這種缺少政治行動的現象,似乎和1989 年前出現的群眾運動,以及民 眾廣泛參與共產黨或是共產體系相關組織的情況相矛盾,而造成1989 年後,捷 克民眾政治參與程度低落的主要原因,是共產黨所遺留的影響,也就是低度「社

能使民眾的利益充分被代表,並促使政府官員對決策行為負責的制度建立,然 而,在1990 年代中期,捷克的公民政治參與卻低於鞏固新興民主制度必須的程 度。捷克這種缺少政治行動的現象,似乎和1989 年前出現的群眾運動,以及民 眾廣泛參與共產黨或是共產體系相關組織的情況相矛盾,而造成1989 年後,捷 克民眾政治參與程度低落的主要原因,是共產黨所遺留的影響,也就是低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