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社會化在後共產捷克的實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際社會化在後共產捷克的實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甘逸驊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國際社會化在後共產捷克的實踐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Post-Communist. ‧. Czech Republic.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謝宜芳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

(2) 謝辭 「寫論文是個過程,雖然辛苦,但總是會走過的。」每當我在研究室的小格 子裡,開始揉著疲勞的眼睛,伸展僵硬的肩頸,總會想起朱老師鼓勵我的這句話。 看著也聽著學長姐為了寫論文,日復一日地過著差不多的生活,我心裡大概也有 了底,接下來的一年,就是要埋首於書堆中,除了白天要與論文為伍,到了午夜 夢迴還與它形影不離,甚至連週末假期或是過年過節,都要千不捨萬不捨,才能 和它短暫分離。但是,寫論文的樂趣其實也不少,每當找到需要的資料、每當把 書本消化完成、每當雙手奔騰出論文的百分之一頁、每當覺得自己的寫作有條有 理、每當被老師認同或是稱讚,獲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對我來說,寫論文 的過程,是一種自我磨練,考驗耐性、訓練思考邏輯、寫作表達能力,也藉此精 進電腦技能,因此,完成一篇論文的價值,在於證明自己為實現目標曾經付出的 努力。 但是,要完成一篇論文,除了自己的努力,更需要的其實是身邊一直不斷鼓 勵我的師長、家人與朋友。首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甘逸驊教授,從研究所一年 級就很照顧我,訓練我做事的能力,也教導我做人處事的道理。在百忙之中,還 一口答應指導我,不厭其煩地替我修改文章,更是常一語道破我問題的癥結,並 協助我找到答案。也要感謝朱新民老師,願意收我為小助理,讓我可以第一手拜 讀老師的大作,接觸兩岸關係的相關研究,擴大我的眼界。接著,要感謝我親愛 的家人,謝謝老爸,每天照三餐叩應叮嚀我要好好照顧自己,一天沒接到電話都 很不習慣;謝謝老媽,總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我做的決定,能夠有今天的成長,都 要感謝您;感謝老姊,雖然相隔很遠,但每周末跟你熱線,就是抒壓的最好方法; 多謝老弟,有著超齡的成熟,總是替我分擔很多家務事,還常常扮演宅急便,快 遞愛心水果,也陪我聊天吃飯。另外,也要謝謝同樣在小格子裡打拼的同學、球 友、學長姐、學弟妹,有你們的陪伴,在研究室的生活增添很多樂趣。最後,要 特別感謝這一路都陪在我身邊的歐陽群,在我徬徨無助的時候,總是給我勇氣, 替我指引方向;在我難過沮喪的時候,總是給我溫暖的擁抱,承接我的淚水;在 我開心的時候,你更是比我興奮,替我紀錄每一個珍貴的時刻。謝謝你的樂觀、 積極、幽默,和你在一起,我天天都很開心,更謝謝你的包容和好脾氣,讓我耍 任性每次都能成功。 完成論文,順利畢業,代表人生下一個階段即將開始,當了好久的學生,總 算要面臨身份的轉換。在政大七年的時光,一直在學校的羽翼下被小心保護著, 對外面世界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經過論文的考驗,我想應該多一份自信與能 力,可以更從容不迫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謹以此篇謝辭勉勵自己,也鼓勵並 肩作戰的同學們,一起加油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II. i Un. v.

(3) 國際社會化在後共產捷克的實踐. 摘要. 在 1989 年捷克「絲絨革命」的過程中,幾乎所有捷克共產黨領導人都被迫 辭職下台,因此共產黨對政府的控制完全瓦解,其後,捷克進行一連串的民主改 革,努力想擺脫共產體制帶來的種種不良影響。之後,歷經 1993 年與斯洛伐克 的和平分裂,捷克共和國正式成立,並開始積極推動中、東歐地區的整合,進而 達到加入歐洲聯盟的目標。終於,在 2004 年,歐盟完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張, 新加入的成員共有十國。其中,捷克不但在入盟談判中一直表現良好,更於 2009 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以成熟穩健的態度負責協調並舉辦歐盟的議事活動,也 順利完成任務。因此,捷克的民主轉型是應該受到肯定的,而在整個民主轉型的 過程中,我認為歐盟在捷克所推動的國際社會化是最重要的因素,歐盟提出的政 治條件,促使捷克朝向民主與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同時,在轉型的過程中,捷克 必須接納的國際規範,最後也成功內化到捷克國家體制內,只是在不同政策領域 中,有不同程度的實踐。因此,本文使用建構主義的理論架構,對歐盟與捷克的 案例進行檢視,希望透過比較分析實際情況與理論觀點的異同之處,一方面將國 際社會化概念的內容具體化,也藉由實際情況對理論內容做補充,使本文的研究 發現成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關鍵字:建構主義、國際社會化、歐盟、捷克.  . III. i Un. v.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5 第四節 文獻回顧……………………………………………………………………7 第二章 建構主義下的國際社會化 24 第一節 國際社會化的成因……………………………………………………… 第二節 國際社會化的分析層次………………………………………………… 第三節 國際社會化的主要變數…………………………………………………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三章 歐盟的國際社會化力量 45 第一節 歐洲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國際社會化的策略……………………………………………………… 第三節 群體效應………………………………………………………………… 第四節 小結………………………………………………………………………. 24 31 38 43. Nat. y. 45 50 55 63. sit. n. al. er. io. 第四章 後共產化的捷克 66 第一節 共產時期………………………………………………………………… 第二節 歐盟資格候選國時期…………………………………………………… 第三節 歐盟成員國時期………………………………………………………… 第四節 小結………………………………………………………………………. Ch. engchi. i Un. v. 66 72 77 89. 第五章 國際社會化在捷克的運作 92 第一節 國際社會化的過程……………………………………………………… 92 第二節 國際社會化的難題……………………………………………………… 98 第三節 國際社會化的成效………………………………………………………108 第四節 小結………………………………………………………………………114 第六章 結論 11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6 第二節 未來發展與建議…………………………………………………………119   參考資料 122  . IV.

(5) 圖表目錄   圖 1-1:強化策略的決策流程………………………………………………………15  圖 1-2:強化策略的運作……………………………………………………………16  表 1-1:不同制度主義觀點下的國際社會化……………………………………… 2 表 1-2:規範的三階段……………………………………………………………… 9  表 1-3:國際社會化策略的分類……………………………………………………14  表 1-4:歐洲社群組織的社會化策略………………………………………………19  表 4-1:捷克的歷史時期……………………………………………………………68  表 4-2:捷克歷史大事記……………………………………………………………68  表 4-3:捷克加入歐盟公投民調……………………………………………………81  表 4-4:是否對歐洲公民身分感到自豪……………………………………………81  表 4-5:相信歐盟的決策都對捷克有利嗎…………………………………………82 . 政 治 大 表 4-6:相信歐盟的決策都對你這樣的個人有利嗎………………………………82  立 表 4-7:捷克加入歐盟之後的生活水準……………………………………………83  ‧. ‧ 國. 學. 表 4-8:支持雷達案之捷克民眾的政黨傾向………………………………………87  表 5-1:平均每人 GDP……………………………………………………………110.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V. i Un. v.

(6)  .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國際關係的研究領域中,國家被視為研究的行為主體,而國際社會之中也 有近似個人政治社會化現象。在穩定的國際體系之下,國家透過社會化的過程, 將國際規範與國際制度的內涵擴散,再藉由國際間形成的理念(ideas)或是信念. 政 治 大 的互動,最終達成規範(norms)的形塑,並建構出國家間學習的模式,就能進 立. (beliefs)、互惠(reciprocity)的連結、說服(persuasion)的過程、信任(trust). ‧ 國. 學. 一步促成國際制度運作與國際合作。 1 在蘇聯解體之後,進入後冷戰時期的國際 體系,由兩極對抗轉變為多極競合,其中,透過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區. ‧. 域主義(regionalism)的效益,以及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扮演國際規. sit. y. Nat. 範建構與執行的角色,使得國家可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展開政治社會化的過. n. al. er. io. 程。 2 於是,在後冷戰時期,對國際社會化的研究便開始出現,而歐盟規範性權. i Un. v. 力的興起,開始對周邊,尤其是想成為歐盟成員國的中、東歐國家發揮重要影響. Ch. 力,更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engchi. 二、研究目的   北起波羅的海,南到捷克斯洛伐克,再由兩德分界南端沿捷克、匈牙利、南 斯拉夫西部邊界向南延伸至亞得里亞海的界線,便是冷戰時代所謂的「鐵幕」。 蘇聯解體之後,分隔歐洲的沉重鐵幕應聲倒塌,東西歐雙方重新開始交流。然而, 在一片歡欣的氣氛中,真正嚴酷的挑戰才默默現形。在先進的西歐國家眼裡,前                                                         1. Thomas Risse, “Let’s Argue! : Communicative Action in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 No.1, (2000), pp.4-7.  2 王啟明, 「國際社會化理論的建構-以歐洲聯盟東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 文(民國 93 年),頁 2-4。   . 1.

(7)  . 共產國家是經濟落後、政治不民主的。於是,歐洲許多國際組織開始教育前共產 國家的任務,企圖透過一連串大型計畫和制度安排,協助前共產國家向自由民主 轉型,以穩定歐洲的秩序。這些西歐國家希望藉由國際規範、國際制度與國際合 作的共同作用,促成國際社會化,使前共產國家將現行的國際規範、信念內化, 以達成穩固國際體系的目標。然而,不同的理論框架對國際社會化的運作方式有 不同的解讀。理性制度主義者和社會學制度主義者就針對國際社會化展開激烈的 辯論,也各自發展出一套的假設。 表 1-1 不同制度主義觀點下的國際社會化 理性制度主義. 社會學制度主義. 國際社群.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無媒介或以霸權為媒介. 以國際組織為媒介. 非正式的、. 正式制度化的、. y. sit. n. (logic of action). 社會化內容. er. al. 以權力為基礎(power-based) 行動的邏輯. ‧. (international system). io. 社會化過程. 國際體系. Nat. 社會化媒介. 學. 環境. ‧ 國. 治 政 大制度(institutional)或 技術性(technical)環境 立 文化環境. 以規則為基礎(rule-based). ni Ch 策略性行動 U engchi. v. 適當的行動. (strategic action). (appropriate action). 事實規則. 規範性規則. (factual rules)、. (normative rules)、. 構成霸權秩序的規則. 構成國際社群的規則. 外來的:誘因(incentives)、. 內在的:說服(persuasion)、. 機制 脅迫(coercion) 結果. 行為改變. 模仿(imitation) 認同與欲望改變. 資料來源:Frank Schimmelfenning, Stefan Engert and Heiko Knobel,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6), p.16.  . 2.

(8)  . 本文以建構主義者的角度,檢視歐洲聯盟(以下簡稱歐盟)對後共產國家捷 克的案例。由上表可知,在建構主義的觀點中,國際關係是處在制度或文化的環 境中,國際社會化被視為一種制度化的政策,以國際組織作為執行媒介,將構成 國際社群的規範性規則傳播到各個國家。國際組織會說服目標國家採取國際規 範,或者將自己塑造成目標國家效法的模範,使目標國家把國際規範內化,並改 變自己的認同和利益, 3 以認為適當的邏輯和發自內心的學習為行動的出發點, 期待最後可以達成國際合作的目標。 歐洲的國際社會化媒介很多,除了歐盟,還有歐洲安全合作會議(Conference. 政 治 大.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CSCE,以下簡稱歐安會議)和「北大西洋公. 立. 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以下簡稱北約)等等。每個組. ‧ 國. 學. 織 推 動 國 際 社 會 化 的 效 果 都 不 盡 相 同 , 學 者 法 蘭 克 ‧ 旭 墨 芬 寧 (Frank Schimmelfennig)認為,出現差異的主要變項,是國際組織所能提供的條件誘因,. ‧. 以及目標國家自身的成本利得計算。兩者加以比較後,如果國際組織所能提供的. y. Nat. sit. 實質利得,超過目標國家實行社會化所需的成本,目標國家就會願意開始社會. n. al. er. io. 化。 4 而在歐盟對後共產中、東歐國家的案例中,歐盟的會員資格與加入後經濟. Ch. i Un. v. 利得與政治穩定,就是對後共產國家最大的誘因。在歐洲的國際社會化. engchi.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一書中,作者對歐洲國際社會化做了一系列 的研究分析。除了從理論的角度切入來看國際社會化的概念及內容外,作者還透 過一定的步驟,例如,國際行為者與目標國家行為規範上的衝突、國際行為者對 目標國家的要求和條件,和兩者相互作用後的結果,對幾個後共產國家進行檢 驗。其中的案例包含白俄羅斯、南斯拉夫、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 脫維亞等國家,但是卻缺少了捷克這塊拼圖。然而,在前共產陣營中,捷克一直 是較先進的領導國家之一。在冷戰結束前,更是共產集團內重要的經濟火車頭,                                                         3.  Frank Schimmelfenning, Stefan Engert and Heiko Knobel,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6), p.17.  4  Jeffrey T. Checkel,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ization in Europe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7) .   . 3.

(9)  . 共產解體後,也捷克立即積極投入中、東歐區域組織的建立,除了加強區域內的 交流,更希望共同合作,達成加入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目標。因此,本文 對捷克進行同樣檢視,探究歐盟的國際社會化力量在捷克產生何種影響,其成效 與遇到的難題又各有哪些。.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的研究時間範圍主要分成三個階段,首先為共產時期,接下來是成為歐 盟資格候選國時期,最後是加入歐盟後的時期。這期間捷克歷經了幾個重大的國. ‧. 際情勢改變,例如,1991 年「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WTO). sit. y. Nat. 解體、1993 年捷克斯洛伐克解體、1999 年和 2004 年正式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 al. er. io. 和歐盟的成員,一直到 2009 年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從這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可. i Un. v. 以看出捷克在共產時期與後共產時期,內政與外交政策的不同和改變,因此,本. Ch. engchi. 文希望透過觀察與研究這些改變,進一步探討促成此種改變背後的力量為何。 在內容界定方面,本文採用建構主義的途徑,來研究歐盟在後共產捷克推動 國際社會化的內涵。在建構主義學者眼中,國際社會化是社會化媒介引導一個國 家,將國際環境所構築的信念與規範內化的過程。而在國際社會化的過程中,國 際組織主要透過審慎思辨(deliberation)、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爭論 (argumentation)以及勸服(persuasion)等方式,強化國家與國際組織的社會互 動行為,促成目標國家行為者偏好的轉變,而產生國家的社會化。.  . 4.

(10)  . 二、研究限制 首先,國內目前與國際社會化相關的資料較少,大部分的期刊論文或是書 籍,都是從政治、教育、法律或是運動休閒的角度切入,研究社會化在台灣的現 況,或者是社會化做為一個工具,能帶來的效用有多大,因此,本文的資料來源 是以國外的文獻為主。另外,本文使用的研究資料多來自國外的重要期刊與機 構,還有歐盟與捷克所公佈的官方資料,所以在蒐集所需資料時,有時會有不得 其門而入的情況出現,而研究資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官方意識型態左右。同時, 在閱讀及理解外語期刊論文或書籍文章時,會有無法將作者想法精確且完整地表. 政 治 大 克進修一年,略懂捷克語,所以在廣泛蒐集並分析原文資料後,能稍微彌補此項 立 達出來的困難,所以本文使用的研究資料完整性會受到限制。但因為作者曾到捷. io. n. al. 一、研究方法. sit.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er. Nat. y. ‧. ‧ 國. 學. 缺失。. Ch. engchi. i Un. v. 本文主要使用文獻分析法(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 5 來進行研究,透過蒐 集、整理、檢視並評價文獻的一系列系統化程序,進行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 實科學認識的方法,如同其他質化的分析方法,文獻分析法是透過對資料的一再 檢視,然後加以解釋,引導出文章蘊含的意義,在理解後發展出經驗性的知識。 因此,文獻資料所包含的內容,不論是文字或者是圖像,都要盡量避免作者個人 的價值判斷涉入,以保持分析結果的價值中立。而文獻資料蒐集的範圍有紙本以 及電子文獻,形式也有很多不同類型,包括書籍、期刊、報紙、研究機構報告、                                                         5.  .  Glenn A. Bowen, “Document Analysis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Vol. 9, No. 2, (2009), pp. 27-40.  5.

(11)  . 調查資料、廣告、議程、日記、手冊、信件、備忘錄等等。總結來說,本文進行 研究分析的程序為蒐集、選擇、評價,然後綜合所有分析過的資料,再一一安排 到適合的段落,呈現在文章中,做為文章的基礎。 二、研究架構 本文一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 制、研究方法與架構,最後是文獻回顧。文獻回顧分三部分,首先論述國際關係 學者對於國際社會化的相關概念與理論,包括國際社會化的定義、媒介、結果和 研究方法,接著找出研究國際社會化的操作變項。接著,是簡介歐洲推動國際社. 治 政 會化的過程,包含歐洲國際社會的核心價值、歐洲國際社會化的媒介,和歐洲國 大 立 際社會化媒介所使用的策略。最後,再分別從國際行為者與目標國家的角度切 ‧ 國. 學. 入,闡述角色相對的行為者,對國際社會化的不同反應。. ‧. 第二章為建構主義觀點下的國際社會化,透過建構主義的視角,來看國際社. y. Nat. sit. 會化理論的內涵。首先探究國際社會化理論的成因,隨著建構主義的理論背景、. n. al. er. io. 其對國際政治的看法、所抱持的國際體系觀,找出建構主義與國際社會化的連. Ch. i Un. v. 結,例如、國際合作、說服的過程、國際規範的建立以及社會學習、互信與集體. engchi. 認同的彼此關聯性。接著,是介紹國際社會化理論開展的分析層次,即透過行政、 立法和非政府三個不同層次來看國際社會化的動態。最後,本文分析國際社會化 的主要變項,例如強權國家的影響、國家的學習、共同利益的認同、國際組織的 作用和法制化等,來檢視各個變項與達成國際社會化目標的關係。. 第三章是以第二章所提出的研究變項,來檢視歐盟的國際社會化力量,首先 論述歐盟的文化背景與歐盟的國際社會化策略,接著再分析群體環境將如何對國 際社會化的運作產生影響,以及促使國際社會化發生效果的有利條件。. 第四章是概述後共產後的捷克,文章分成共產時期、成為歐盟資格候選國時  . 6.

(12)  . 期和加入歐盟後時期三階段,希望藉由三個時期的比較,觀察出捷克整體環境的 變化,以探究其變化之因。文章著重觀察捷克的政治與經濟政策,因為這兩種政 策為最能反映出歐盟推動國際社會化的核心價值,即民主與市場經濟。最後,以 三個案例,即歐里斯本條約、美國設置雷達基地和捷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來 檢視捷克政府與人民對歐盟的認同程度,是否符合國際社會化的標準。. 第五章以歐盟的國際社會化力量在捷克的運作為分析主線,研究歐盟的國際 社會化力量如何在捷克運作,此種力量影響捷克的成效如何,發展又遇到何種難 題。希望透過分析研究,可以了解目前歐盟與捷克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 政 治 大. 所處的地位,並能進一步可以提供研究發現與未來研究建議,應用到其他轉型中. 立. 的國家上。. ‧ 國. 學. 最後一章是結論,除了總結文章的研究發現之外,也對現有學術研究中不足. ‧. 的地方進行補充,並對學術界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導引與建議。.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C U h e n g文獻回顧 第四節: chi. v. 一、 國際社會化的概念 (一) 定義 旭墨芬寧認為「國際社會化,是引導一個國家,將構築國際環境的信念與規 範內化(internalization)的過程」。 6 於此可知,國際社會化,包含了幾個概念: 第一,社會化是一種過程而非結果,是否成功,將由目標國家是否將信念與實踐 內化來判定;第二,內化是指目標國家將社會信念與實踐納入自己認知與行為的                                                         6.  Frank Schimmelfenning, “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the New Europe : Rational Action in 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Vol.6 , No.1 (March 2000) ,pp.111-112..  . 7.

(13)  . 選項之中;7 第三,國際社會化的行為者是團體,所以對國際規範與信念的內化, 不是決策者層次中個人的內化,而是藉由國家內部制度化的決策過程,與其懲戒 機制的運作來進行。最後,社會化的核心功能,是再製與傳播社會秩序,因此, 建構或根植於社會秩序的信念和實踐,就是需要關注的焦點。. 瑪莎‧芬奈摩爾(Martha Finnemore)和凱薩琳‧錫金克(Kathryn Sikkink)則定 義,「國際社會化為一個主動的機制,透過物質的懲戒與象徵性的國家間同儕壓 力相結合來運行,以達成新規範的擴散」 。8 也就是說,她們認為國際社會化是引 導新成員採行國際社會所偏好規範,進而改變其行為的過程。芬奈摩爾和錫金克. 政 治 大. 透過國際規範建立的三個步驟, 9 來說明國際社會化的過程。在規範擴散(norm. 立. cascades)階段中,社會化、制度化為最主要的機制。在國際政治裡,無論雙邊. ‧ 國. 學. 或是多邊的關係,社會化包括外交的讚揚與譴責,並藉由實質的懲戒與物質的誘 因 來 強 化 。 而 除 了 國 家 外 , 規 範 創 新 者 的 網 絡 連 結 ( networks of norm. ‧. entrepreneurs)與國際組織都是社會化的媒介,透過對目標行為者施壓,使其採. y. Nat. sit. 行新政策、法律與簽署條約,達成合乎國際規範的目標。 10 總結來說,國際社會. n. al. er. io. 化是一個過程,即國家行為者透過媒介的影響,將國際規範傳遞、接收,並建立. Ch. i Un. v. 起共同利益的認知,再將國際規範經由內化作用,轉變為國家自身的行為規範。. engchi.                                                         7.  Robert Axelrod, “An Evolution Approach to Nor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No.80 (December 1986), p.1104.  8  Martha Finnemore and Kathryn Sikkink,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2, No.4 (Autumn 1998) , pp.901-904.  9  Finnemore and Sikkink, op. cit., p.898.  10  Ibid., p.902.   . 8.

(14)  . 表 1-2、規範的三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規範出現. 規範擴散. 規範內化. 行為者. 規範創新者 (擁有組織平台). 國家、國際組織、 網絡. 法律、專家、 官僚組織. 動機. 利他主義、 移情作用、承諾. 合法性、聲望、尊重. 遵從、一致. 主要機制. 說服. 社會化、制度化、 示範. 慣例、制度化. 資料來源:Martha Finnemore and Kathryn Sikkink,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Vol.52 , No.4 (Autumn , 1998) , p.898.. (二) 國際社會化的媒介 ─ 國際組織. 政 治 大 在國際社會化的過程中,推動國際規範向其他國家擴散,並促使目標國家接 立. ‧ 國. 學. 受的主要媒介與動力,就是國際組織。旭墨芬寧認為, 「經過時間的演化,西方 自由國家的社群漸漸制度化,組織社群的成員資格也被正式化(formalized),因此. ‧. 國際組織扮演著在內化過程,將自由國際秩序再製的重要媒介角色。」 11 例如,. sit. y. Nat. 北約、歐盟以及歐洲理事會「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 CE),就在軍事. n. al. er. io. 安全、經濟合作與人權保障等領域,扮演著建構價值觀與規範、保障自由民主以. i Un. v. 及多邊協調的角色。也就是說,國際組織的運作之下,目標國家的社會成員身份,. Ch. engchi. 可以獲得正式認定,成為促使目標國家進行國際社會化的重要誘因。安‧肯特(Ann Kent)對國際組織的作用則抱持較謹慎的態度,她認為「在國際組織之下,成員 國會遵守既有的制度性規範,而國際組織也是國家進行交流,開展互賴關係的場 域,但是,國際組織同時會對於國家主權概念產生衝擊。」12 她以中共進行國際 社會化為例子,來說明國際組織扮演的角色,她認為加入國際組織可以提升在國 際社會的地位,有助於國家的全球化與現代化,也可從中獲取國家利益,像「世 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和「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                                                         11 12.  .  Schimmelfenning, op. cit., pp.111-112.   Ann Kent, “ China’s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Global Governance, Vol.8 (2002), pp.343-364.  9.

(15)  . 都在多邊的架構下,促使中共遵從規範,使其開始進行國際社會化,因為加入這 些國際組織,能帶給中共更多國家利益,並提升中共的國際地位。但是,互賴關 係開展所造成的國家主權部分讓渡,也會讓中共決策者怯步,而中共一直強力捍 衛在人權議題上的底線,就是很好的證明。因此,她認為像中共此種類型的國家, 願意接受國際規範與制度機制的約束,成為國際組織的一員,國家利益的提升是 關鍵。這就顯示出,國際社會化的過程是不同於個人的,因為國家是主動的行為 者,會經過理性思考而做出決定。 (三) 國際社會化的結果. 治 政 要判定國際社會化是否發生,可以觀察目標國家有沒有將國際規範內化成為 大 立 國家內部的行為選項。旭墨芬寧認為「內化是將自由規範的效力,納入國家內部 ‧ 國. 學. 的決策體系之中,透過此一機制,將國際規範重現在國家行為者的體系之內。」 13. ‧. 芬奈摩爾也認為「國際社會化,意指個別國家的信念轉變,以及將國際規範內. sit. y. Nat. 化到國家內部制度結構中的過程。」 14 芬奈摩爾和錫金克並且主張,「內化作用」. io. er. 是國際規範建立第三個步驟,她們認為目標國家為了遵從國際社會建構的規範, 會以法律、專家以及官僚組織結構作為主要行為者,透過慣例與制度化為主導機. al. n. iv n C 制,來內化國際規範。雖然凱伊‧安德森(Kai , h e n g c hAlderson)也同意「國際社會化」 i U 是國家將國際體系中的規範內化的過程,但是,她認為必須先了解國家背景下「內 化」的意涵,以及國際社會化的規範性內容為何。因為,她認為在國際社會化的 過程中,規範的「內化」由三個不同面向組成:15 第一、是行為個體信念的轉變, 例如法官、企業家、政治人物、學生以及社會大眾改變想法。一般來說,行為個 體信念轉變的進展緩慢,但若行為個體本身具有影響力,就可以產生相當大的成 果。第二,是政治壓力與說服,即透過國家內部行為者,施展政治壓力或說服,                                                         13.  Schimmelfenning, op. cit., pp.111-112.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2-7.  15  Kai Alderson, “ Making Sense of State Socializ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Vol.27 (2001) , pp.416-420.  14.  . 10.

(16)  . 使政府服從特定的國際規範。就施展政治壓力而言,利益團體、立法者以及法院, 都扮演著內部懲戒機制的角色,可以懲罰政府違反國際規範的行為。然而,說服 則是另一個重要的社會化面向,即個別或團體的行為者,被國外的例子所激勵 後,成功地將政策推銷到國內,所以國家社會化不僅是由國內行為者推動,還常 常具有國際意涵。最後,則是制度化,透過制度化的策略,例如,法律內化和建 立官僚組織結構,可以塑造有利社會化持續進行的環境。 (四) 研究國際社會化的方法 傑佛利‧切柯(Jeffrey T.Checkel)選擇建構主義的途徑來研究社會化,他認為. 治 政 觀察重點可以放在新規範如何促進國家內部媒介的行動,例如,由非政府組織或 大 立 貿易聯盟等機構,對國家決策者施壓,所形成的社會異議、知識社群與國家官員 ‧ 國. 學. 的社會學習,或是研究國際建制的建立。16 然而,在方法論上,切科認為探討國. ‧. 際社會化的研究者,必須明確說明一套可操作化的議題,像是,如何認知社會化. sit. y. Nat. 的過程?有何相關經驗性指標的發展?以及哪些指標被視為是有利的資料?以. io. er. 及構成條件的範疇等,這都涉及到社會化的機制,在何時以及何種條件下能運 作。另外,切柯也主張社會化主要的機制,應把不同時期的制度背景,以及社會. al. n. iv n C 互動列入考量,因為,制度背景會提供決策者加入某一特殊多邊組織的動機,例 hengchi U. 如,歐洲國家領導者決定是否加入歐洲特定的委員會、組織或團體。也就是說, 制度背景會對行為者是否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形成助力或阻力,這種社會互動, 就是建構主義學派所強調的概念,認為透過審慎思辨(deliberation)、社會學習 (social learning) 、爭論(argumentation)以及勸服(persuasion) ,會使互動行動 更密切,導致國家行為者偏好轉變,最後產生社會化的過程。.                                                         16.  Jeffrey T. Checkel,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ization in Europ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7), pp.3-27. .  . 11.

(17)  . 二、歐洲的國際社會化 在旭墨芬寧、史代方‧安格爾特(Stefan Engert)和海寇‧克諾貝爾(Heiko Knobel) 共同編著歐洲的國際社會化(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一書中的第三 章, 17 詳述了歐洲主要的社會化媒介以及各自所使用的社會化策略。 (一) 西方國際社會的核心價值 一般認為西方國際社群的核心價值,為「自由」與「多邊主義」 。在「自由」 概念方面,旭墨芬寧認為「西方國際社會,立基於自由的政治價值與規範,而相. 政 治 大 層次上,社會與政治秩序的自由原則,就是社會多元論、法律與民主規則、私有 立. 信與堅持自由人權,則是建構此社會的根本信念。」 18 具體而言,他認為在國內. ‧ 國. 學. 財產制、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以及福利國家。而在國際層次上,自由的價值與 規範,就包含在和平衝突管理與多邊合作的制度中。在「多邊主義」概念方面,. ‧. 學者魯吉(John Ruggie)認為,多邊主義是「依據普遍行為原則,協調三個或三個. sit. y. Nat. 以上國家的制度形式。」19 此定義有三種內涵:第一、國家是多邊主義的基本行. n. al. er. io. 為者,協調國家是多邊主義的基本功能,尋求國家合作是多邊主義的主要目的;. i Un. v. 第二,多邊主義是國際關係中一種普遍的制度形式,是由多個行為者透過協商和. Ch. engchi. 談判方式,建立起來的社會性安排,制度一旦形成,參與多邊主義制度的國家成 員,在從制度中獲益的同時,也必須受到制度的規範;第三,多邊主義的基礎是 普遍行為原則,即為「在規定下合適的行為,不考慮任何特定條件下,某行為者 的特殊利益或戰略緊急情況。」20 洛斯-斯密特(Reus-Smit)則認為,多邊主義反映 了基本自由觀念下的程序正義,因為「它將約束成員社會正式且互惠的社會規.                                                         17. Frank Schimmelfenning, Stefan Engert and Heiko Knobel,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6), pp.27-52.  18  Schimmelfennig, op. cit., p.120.  19  John G. Ruggie,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No.3 (Summer 1992) , p.571.  20  Ibid., p.571.   . 12.

(18)  . 則,於以立法編纂。」 21 (二) 歐洲國際社會化的媒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有三個各司其職的區域組織成立,例如,軍事安 全方面的北約、經濟方面的歐洲共同體,和致力於人權的法典化與保護的歐洲理 事會。22 這些組織都把構成西方社群的價值與規範視為基本原則,納入組織憲章 中,也以提倡自由民主、民主和平與多邊合作做為宗旨。然而,隨著組織的重組 與擴大,這些組織逐漸設立了一套基於國際規範的入會標準。以歐盟為例,於 1993 年歐洲高峰會通過的「哥本哈根標準」(Copenhagen Criteria),23 就明白表示,. 治 政 想加入歐盟的國家,必須擁有保證國內民主穩定的制度、法治、人權、尊重並保 大 立 護少數族群,以及市場經濟等先決條件。 在蘇聯解體後,這些組織便正式開始 24. ‧ 國. 學. 社會化後共產國家的任務。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CSCE) 25 於 1990 年成立了民主. ‧. 機 制 與 人 權 辦 公 室 (ODIHR) 26 , 也 於 1992 年 設 立 國 家 少 數 族 群 高 級 專 員. y. Nat. (HCNM) 27 ;北約在 1991 年成立北大西洋合作會議(NACC) 28 ;歐盟則是透過法. er. io. sit. 爾計劃(PHARE) 29 和獨立國協技術援助計畫(TACIS) 30,來協助中、東歐國家和獨 立國協國家改善經濟狀況,以達到入盟的標準。透過各種計劃,這些組織會教導                                                        . al. n. iv n C U Society and the Nature of  Reus-Smit, Christian, “The Constitutional of International h Structure i e h n c g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1, No. 4(Autumn 1997), p.577. . 21. 22.  Schimmelfennig, Engert and Knobel, op. cit., p.28.    參見Presidency Conclusions, Copenhagen European Council 1993, 7.A.iii http://www.europarl.europa.eu/enlargement/ec/pdf/cop_en.pdf 24  Schimmelfennig, Engert and Knobel, op. cit., p.29.  25   即Conference of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26   即Office for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Human Rights  27   即High Commissioner on National Minorities  28   即North Atlantic Cooperation Council  29 即協助波蘭及匈牙利經濟復興(Poland and Hungary Assista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the Economy)的簡稱,開始是由西方二十四國提供支持中、東歐國家經濟改革上的援助行動,委託 歐盟執委會負責協調與實施。最初僅提供波蘭及匈牙利財政援助和經濟合作,但逐步擴展至其 他的中、東歐國家。除了西方二十四國外,此計畫亦和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以及歐洲復興 發展銀行等組織進行密切的合作,提供中、東歐國家必要之協助與貸款,以提供協助並加速中、 東歐國家由中央式計畫經濟制度轉變為市場經濟以及私有化的過程。   30 即Technical Aid to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1991 年歐盟設立了「獨立國協技術 援助計畫」,以提供行政與管理技術協助的方式,讓 12 個獨立國協會員國(俄羅斯、喬治亞、 亞美尼亞、亞賽拜然、烏克蘭、摩達維亞、白俄羅斯、卡薩斯坦、吉爾吉斯坦、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與蒙古,建立一個市場導向的經濟制度。 23.  . 13.

(19)  . 候選國西方國際社群的基本規則和知識,也會對候選國進行監督,並做定期的報 告,做為國際組織評估候選國國內狀況的依據。 (三) 歐洲國際社會化的策略 歐洲社群組織所使用的社會化策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包容性(inclusive) 與排外性(exclusive)的策略,和強化(reinforcement)與說服(persuasion)策略。其 中,強化策略又因為受到的刺激動力不同,可以分為受到獎勵(reward)、懲罰 (punishment)和支持(support)三種不同的強化策略。另外,誘因又有具體(tangible) 與非具體(intangible),和透過政府間(intergovernmental)與跨國管道(transnational). 運作方式. 實行場域. 接納目標國家. ‧. 組織內部. Nat. ↓. y. 包容性策略. 表 1-3 國際社會化策略的分類. 讓目標國家瞭解組織規則. n. al. Ch. ↓. engchi. er. io. sit. 教導目標國家組織規則. 排外性策略. 學. 類型一. ‧ 國. 治 政 來運作的分別。以下就用表格來解釋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化策略。 大 立. i Un. 目標國家採用組織規則. v. 組織外部. ↓ 接納目標國家 類型二. 運作方式. 強化策略. 獎勵目標國家符合或懲罰其違反規則的行為. 說服策略. 為組織規則的合法化辯護,使目標國家信服. 資料來源:Frank Schimmelfenning, Stefan Engert and Heiko Knobel,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2006) .p.31.. 在強化的策略中,社群組織會期待目標國家採用組織規則,並且承諾接納目.  . 14.

(20)  . 標國家進入組織做為獎勵,而目標國家則會開始進行成本和利益的計算考量,來 決定是否接受組織的條件。若成本大於獲利,目標國家會選擇拒絕社群組織的條 件,此時,社群組織可能有三種應對方式,第一、是給予獎勵,社群組織會保留 原本所提供的獎勵條件,但不會脅迫或給目標國家壓力,只是等待目標國家付出 的成本減少,等到成本低於獲利,目標國家自然會選擇服從。 31 第二、是給予懲 罰,社群組織除了保留獎勵之外,會增加額外的懲罰,使目標國家不服從必須付 出的國際成本超過國內成本,迫使目標國家服從。 32 最後,是給予支持,社群組 織一樣會保留獎勵,再給予額外的支持,使目標國家服從的成本與利得達到平 衡,那目標國家就會選擇服從,並獲得獎勵。 33 以下是強化策略的決策過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1-1 強化策略的決策流程 資料來源:Frank Schimmelfenning, Stefan Engert and Heiko Knobel,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2006) ,p.32.. 另外,強化策略的刺激動力有獎勵與懲罰,又各有具體與非具體之分。舉例 來說,具體的獎勵可能是市場進入的管道;而非具體的懲罰則可能是不被邀請參 加重要國際會議。強化策略的實行管道也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政府間管道,社群                                                         31.  Schimmelfennig, Engert and Knobel, op. cit., pp.31-32.   Ibid., p.32.  33  Ibid., p.32.  32.  . 15.

(21)  . 組織直接對目標國家的政府給予刺激。另一種是透過跨國管道,社群組織與目標 國家內部的非政府行為者,例如,利益團體、政黨或公司企業等等進行接觸。 34.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圖 1-2 強化策略的運作. ‧. 資料來源:Frank Schimmelfenning, Stefan Engert and Heiko Knobel,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2006) ,pp.32-33.. y. Nat. n. er. io. al. sit. (四) 個別組織的策略. v. 歐 洲 安 全 與 合 作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Ch. engchi. i Un. Europe,OSCE,以下簡稱歐安組織)和歐洲理事會(CE)所使用的社會化策略,可以 大略歸納成幾個步驟: 35 首先,他們會發展規則,以歐洲理事會來說,把人權和 其他基本的組織規範法典化,就是主要的工作範圍,像是草擬 1950 年的歐洲人 權公約,和 1961 年的歐洲社會憲章等。接著,他們會教導目標國家這些建構社 群的規則,透過和目標國家的政府官員磋商,訓練這些官員可以正確地詮釋並採 用組織規範。同時,他們也會透過組織下的分支機構,在許多非公開的集會,進 行與目標國家的對話和說服,或是對目標國家改變國家法律與制度的行為,做出 建議,例如,如何執行人權和少數族群的權利、法治、民主選舉,甚至是負責調                                                         34 35.  .  Ibid., p.33.   Ibid., pp.34-35.  16.

(22)  . 解目標國家國內的政黨爭議等。最後,他們會觀察並監督目標國家是否遵守組織 的規範,舉例來說,歐安組織會派代表團實地去監督目標國家的狀況,而歐洲理 事會則成立監督委員會,評估目標國家對社群規範的遵守程度。然而,對目標國 家不遵守甚至違反組織規範的行為,這兩個組織會使用說服加上社會性強化的應 對措施。在歐安組織方面,就曾在 1992 年中止米洛塞維奇執政下的南斯拉夫之 參與權,以譴責南斯拉夫。而歐安組織機發佈的新聞稿或報告,也會公開成員國 遵守規範的狀況,做出表揚或譴責。歐洲理事會方面,社會性強化更是扮演重要 的角色,因為加入歐洲理事會,就是被西方國際社群承認的正式表現,會授予新 加入國家基本的國際合法性,也是加入歐盟和北約必備的條件。另外,相較於歐. 治 政 安組織,歐洲理事會更常使用社會性懲罰,其下的成員大會,會公開批評成員國、 大 立 要求開除經常性違反規範的成員國,或是中止投票權等。 ‧ 國. 學. 而歐盟和北約的社會化策略,除了說服與社會性強化之外,還有物質性強. ‧. 化。36 北約於 1991 年開始,在聯繫概念(liaison concept)和北大西洋合作理事會的. sit. y. Nat. 框架下,進行對目標國家指導或訓練工作,例如,召開與目標國家官員的會議,. io. er. 或是提供在民主機構下的學習機會。但是,與歐安全組織和歐洲理事會相比,這 些活動較不精細及多元化,同時,歐盟與北約並未大力發展或將組織的自由規則. al. n. iv n C 法典化,也沒有設立專責機構,去提倡和推動民主價值。在說服與社會性強化方 hengchi U 面,兩個組織都選擇強調歐洲安全合作組織和歐洲理事會已建立的規範原則,再. 加上自己對目標國家有關選舉和少數族群情況的報告,做為評估依據。由此看 來,歐盟和北約認為提供的物質誘因才是最有力的工具。物質性強化幾乎是歐盟 與北約的獨佔領域,而且影響力非常明顯,除了政治,歐盟在經濟福利方面顯得 特別重要,北約則是在安全方面受到重視。和歐盟與北約建立制度性聯繫,像是 建立夥伴關係,甚至是成為其中一員,所帶來的不只是國際社會地位提升,獲得 具體的物質與政治利益,才是目標國家關注的焦點。 歐盟和北約所使用的獎勵強化,就是政治條件(political conditionality),在運                                                         36.  .  Ibid., pp.35-40.  17.

(23)  . 用政治條件時,兩者會把符合所設定的社群規範,像是自由民主,當作獲得成員 資格,或者其他實質利益的政治條件。符合條件的國家就能獲得組織協助,加強 與組織的關係,更進一步可能成為會員。而不符合條件的國家,就會在爭取協助 或是成為會員的競賽中落後,等到符合條件,再開始進一步談判。在歐盟方面, 使用政治條件,在 1993 年的哥本哈根高峰會被正式化,歐盟理事會表示「保證 民主機制的穩定、法治、人權,與尊重及保護少數族群,是加入歐盟的先決條件」 。 在北約方面,政治條件的使用,則不如歐盟明顯與持續,反而是懲罰策略扮演比 較吃重的角色。在 1994 年和平夥伴框架文件(Partnership for Peace Framework Document)裡,北約主張「保護與提倡基本自由與人權,透過民主來捍衛自由、. 治 政 正義與和平是此夥伴關係所共享的」 。同時,為了防止和平夥伴關係無止境擴大, 大 立 和平夥伴關係也建立了自我差異(self-differentiation)原則,各個國家可以自行決 ‧ 國. 學. 定是否與北約合作,以及彼此合作的程度。同時,在懲罰策略方面,北約運用的. ‧. 非常直接,例如,在 1995 年,北約就因為在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發生的屠殺. sit. y. Nat. 對塞爾維亞的部隊進行轟炸,而在達頓和平協議簽定後,也部署 60,000 人的執. io. er. 行部隊(IFOR)去監督協議的執行。. 最後,所有的歐洲社群組織,都同時使用第二軌的跨國管道 37,例如,歐安. al. n. iv n C 組織就派駐代表團在目標國,與當地的社會團體進行接觸與合作;歐洲理事會也 hengchi U. 賦予人民權力,可以在人權受到危害的情況下,向歐洲人權法院申訴;歐盟則是 透過強化支持的策略,強化各國的公民社會。總之,所有組織都期望藉由跨國管 道強化策略,形成對政府間管道的影響,建立支持符合規定政府,並會給予違反 規定政府壓力的國內環境。.                                                         37.  .  Ibid., p.41.  18.

(24)  . 表 1-4 歐洲社群組織的社會化策略. 性質 工具. 歐安組織. 歐洲理事會. 歐盟. 北約. 包容性. 介於中間. 排外性. 排外性. 物質性的獎勵強化 與額外支持. 物質性的獎勵強化 與額外懲罰. 說服與社會性強化. 管道. 先透過政府間管道再經由跨國管道. 資料來源:Frank Schimmelfenning, Stefan Engert and Heiko Knobel,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6), p.40.. 二、 國際社會化在後共產國家的實踐. 政 治 大 (一) 國際行為者對國家內部的影響 立. ‧ 國. 學. 在「國際行為者在一國之內的影響:成員資格條件與國際制度的社會化 (“International Actors on the Domestic Scene: Membership Conditionality and. ‧. Socialization b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38 文中,茱蒂絲‧凱莉(Judith Kelley). y. Nat. sit. 透過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等後共產國家,通過少. n. al. er. io. 數族群政策立法,來分析國際組織,包括歐盟與歐洲安全會議,如何對上述國家. i Un. v. 的政策造成影響,並透過國際制度的運作,以及社會性基礎的效果,例如,勸服. Ch. engchi. 與社會影響力,促使這些後共產國家進行社會化,開始轉變政策,最後形塑所有 成員行為的一致性。作者認為,從這些後共產國家的少數民族政策,可以發現國 際組織的確能影響國內的政策,即使有時候國際組織提出的建議,會面臨目標國 家內部相當強烈的反彈,但這些組織還是能有效地利用成員資格的條件,和以社 會性基礎的努力,來影響目標國家內的立法。另外,作者也試圖探討究竟社會化 為基礎的努力成果,例如說服和社會影響,或是理性選擇為基礎的努力,例如成 員資格條件,在目標國家內部反對者對國際組織的條件做出反應與協調時,比較                                                         38.  Judith Kelley, “International Actors on the Domestic Scene: Membership Conditi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 b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8, No.3 (Summer 2004), pp.425-457. .  . 19.

(25)  . 具有影響力。作者認為,不管在統計或是質性上的分析都顯示出,選擇回應成員 資格條件壓力的政策制定者,比選擇回應社會化基礎壓力的人多,所以在多數的 例子中,國際組織可以透過成員資格條件,來改變目標國家的政策,而社會化基 礎的努力,只有在國內反對力量佔少數,或是少數族群在政府具有一定談判力量 的情況下,才容易成功。總結而論,作者發現,不論是案例分析,或是對公共言 論進行檢視,都顯示出成員資格條件,是促進目標國家政策改變的主要因素。例 如,國際組織常會在現有的外交管道上,使用成員資格的條件,幫助於形塑問題, 促進對話,進一步找出解決方法。所以,作者認為,成員資格條件為促進的動力, 而社會化基礎的努力,則是引導目標國家的方針,兩者是相互補充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二) 國家內部對國際行為者的態度. ‧ 國. 學. 在「跨國家的勝敗者:後共產國家對歐盟成員資格的態度」(“Transitional. ‧. Winners and Losers: Attitudes toward EU Membership in Post-Communist. y. Nat. Countries”) 39 文中,學者賈書亞‧塔克(Joshua A. Tucker),亞歷山大‧帕切克. er. io. sit. ( Alexander C. Pacek)和亞當‧貝林斯基 Adam J. Berinsky設計了一個模型,來檢 視後共產國家的公民對歐盟成員資格的態度。他們先假定歐盟的成員資格,被後. al. n. iv n C 共產國家的公民,視為經濟改革的保證,使已經開始進行的經濟改革不被逆轉。 hengchi U 同時,他們認為,這種史無前例的經濟轉型,將後共產國家的社會分裂成兩半, 在轉型過程中獲利的為贏家,受損害的為輸家,相較之下,贏家比較可能支持國 家加入歐盟。另外,因為歐盟是屬於自由市場的架構,所以加入歐盟,就是自由 市場經濟的保證,因此他們也認為,自由市場的支持者,會比較傾向支持加入歐 盟。作者用十個申請加入歐盟的後共產國家,例如捷克、羅馬尼亞、波蘭和斯洛 維尼亞等,做為案例來測試模型,發現結果都相當符合作者的假設。另外,作者 推翻之前做過學術研究,認為人民對歐盟成員資格的態度,會反過來在發展政黨                                                         39.  Joshua A. Tucker, Alexander C. Pacek, Adam J. Berinsky, “ Transitional Winners and Losers: Attitudes toward EU Membership in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6, No. 3 (Summer 2002), pp. 557-571. .  . 20.

(26)  . 偏好時,扮演重要的角色。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從後共產國家的角度來看,人民是否支持加入歐盟最 大的考量因素,就是經濟轉型可能帶來的改變。首先,對後共產國家的人民來說, 加入歐盟有著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殊內涵,不僅代表會維持自由市場經濟,也保 證會繼續實施經濟改革。接著,作者認為加入歐盟後,在自由市場改革,和經濟 活動重整之下,人民會以技術層次、知識能力和整體生活水準分成兩部分,例如, 勞工和女人常被歸為輸家,而年輕的知識份子則常被視為贏家。最後,作者認為 在轉型的後共產國家中,個人的政黨偏好,並不是對歐盟成員資格態度產生差異 的原因,因為在這些國家中,政治環境的不穩定,新政黨林立,政治力量也常有. 治 政 大變動,所以,人民很難產生對特定政黨的強烈認同感。因此,作者結論,在後 大 立 共產國家的社會中,成為贏家或者支持自由市場的人民,會傾向支持加入歐盟, ‧ 國. 學. 另外,人民對加入歐盟的態度,會對他們的政黨偏好產生影響。. ‧. 另外,有關於國家內部對國際情況反應的影響因素,在「政治文化或是理性. y. Nat. 選擇:捷克與斯洛伐克在轉型中反應的解釋」(“Political Culture versus Rational. er. io. sit. Choice: Explaining Responses to Transi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40 文中,史蒂芬‧懷特菲爾德( Stephen Whitefield)和傑佛利‧伊凡斯(Geoffrey Evans). al. n. iv n C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藉由1994年的調查,來檢視捷克與斯洛伐克人民,對民 hengchi U 主規範和經濟、政治、社會及族群自由議題的不同態度,是肇因於長久以來的文. 化差異,還是政治和經濟轉變不同經驗下,產生的理性選擇。作者認為,在支持 市場化和民主的態度方面,應該用理性選擇來解釋,而政治文化只跟小部分的態 度與價值有關。文章中談論政治文化一詞時,是採用阿契‧布朗(Archie Brown) 41 的定義,他認為政治文化,即對歷史、政治、基本信仰和價值的主觀認知,內容 包含認同、忠誠,以及政治知識與期待,是民族或群體特殊歷史經驗下的產物。                                                         40.  Stephen Whitefield and Geoffrey Evans, “Political Culture versus Rational Choice: Explaining Responses to Transi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9, No. 1 (January 1999), pp. 129-154.  41  Archie Brown, “Introduction” in A. H. Brown and J. Gray,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ommunist States (London: Macmillan, 1977), p. 1.   . 21.

(27)  . 由此可看出,政治文化除了具有主觀性外,也必須以整個社會群體的形式出現, 也就是說,分析政治文化的單位是民族(nation),而民族的政治文化,在某種程 度上,會對大眾層級的政治選擇做出限制,所以不同民族對某個政治現象的反應 會有差異。另一方面,作者認為理性選擇相當強調情境的重要,例如,媒介的社 會特色、政治機會,和近期的經驗等,都是形塑個人態度與行為的因素。也就是 說,個人會以現有的資訊、資源和限制為基礎,來建構或重建自己的政治反應與 行為,同時,理性選擇必須以現代國家為背景,於此,個人才有機會對政治事務 發聲。 作者認為在 1918 年以前,兩個國家具有特殊的政治歷史和國家傳統,例如,. 治 政 斯洛伐克人相較於捷克人,更具國家主義色彩、在民族問題上更傾向分離主義、 大 立 對自人自由與容忍的態度,更偏向基督保守派、對經濟議題更為左派,而對外政 ‧ 國. 學. 策更為「向東看」。 42 同時,在明顯的歷史差異下,1918 年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 ‧. 和國的創立,象徵了與文化多樣性的背離。接著,戰間二十年的民主共識與政治. sit. y. Nat. 聯合,加上之後超過四十年處在共產的體制下,不論是所實行的新社會規範,或. io. er. 是模式相近的社會結構,都使得後共產時期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在政治文化方 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作者認為不論是捷克與斯洛伐克的相似性或是差異,. al. n. iv n C 都不能全然用政治文化來解釋,因為理性選擇對兩國人民態度發展,也相當具解 hengchi U. 釋力。於是,作者結論,在許多方面的態度上,可以反映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 在轉型經驗上的差異,但作者也承認理性選擇,無法完全解釋彼此的差異,像兩 國人民對社會自由主義的不同態度,就是基於長久以來的傳統和認同。.                                                               42.  .  Miroslav Kusy, “Slovak Exceptionalism,” in Jiri Musil, ed., The End of Czechoslovakia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39.  22.

(28)  . 三、 小結 在本文接下來的分析中,將「國際社會化」定義為「引導一個國家,將構築 國際環境的信念與規範,予以內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社會化媒 介就是歐盟,歐盟使用政治條件,先經由政府間管道,再由跨國間的管道,將西 方國際社群的核心價值,即「自由」與「多邊主義」以民主規則與市場經濟體制 等方式,推廣到後共產國家捷克之中,使捷克內化這些國際規範,最後達到國際 社會化的目標,促成國際合作。本文是採用建構主義的途徑來進行歐盟對後共產 捷克進行國際社會化的分析,除了將不同時期的國際環境與社會互動納入考量. 政 治 大 處,最後再評估捷克達成國際社會化目標的程度。 立. 外,也會從捷克本身的文化背景切入,點出捷克在國際社會化過程之中的特殊之. ‧. ‧ 國. 學 y. sit. n. al. er. io.  . Nat.                                            . Ch. engchi. 23. i Un. v.

(29)  .    . 第二章:建構主義下的國際社會化. 第一節:國際社會化的成因 一、 理論背景 (一) 建構主義的本體論邏輯. 政 治 大. 建構主義把國際關係與國際體系的本體研究,從物質轉向非物質本體,認為. 立. 制度不僅外在影響國家行為,還內在構成國家行為體,影響國家的認同與國家利. ‧ 國. 學. 益。因此,建構主義把國際政治視為社會生活,承認國際社會的存在,亞歷山大‧ 溫特(Alexander Wendt)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 Politics)裡就提到「人們已經習慣性地將國際政治視為由社會構成。」 43 他認為. y. Nat. sit. 國際關係也是社會關係,而社會體系具有與自然界根本不同的社會屬性,包括反. n. al. er. io. 思性、歷史性、意圖性、非因果性和主體間性等。建構主義闡述本體論的核心工. Ch. i Un. v. 具是「構成」概念,「構成」概念的含義用例子說明,即為若X構成Y,則X的屬. engchi. 性,由於Y的存在,成為可能。也就是說,X與Y的關係,是一種概念上的必然聯 繫,不是相互獨立兩個實體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在一個構成性的關係中,X 之所以為X,是因為與Y的關係使然,X以Y的存在為先決條件,所以X與Y的關係不 是暫時或偶然的,而是必然且相互依存的關係。 44 建構主義繼承了哲學上的理念主義,認為最基本的社會現實,是社會意識的 本質與結構。物質本身不具有意義,世界之所以有意義,社會之所以形成,是因 為擁有人、群體和國家這些有意識行為體的實踐活動和觀念運動。同時,社會現                                                         43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 England : Cambridge 44.  . University Press , 1999) , p1.   Ibid., pp.23-25.  24.

(30)  . 實是由共同觀念與共同知識構成的,這些觀念和知識的結構有著不同的表現形 式,可能以正式的規範和制度出現,也可能以非正式的社會共識出現。另外,建 構主義主張用整體主義來研究社會,堅持社會整體的重要性大於個體,強調從社 會性與社會結構決定個體的屬性和行為的角度,研究社會結構性和社會整體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建構主義並不否認個體的本體存在,只是強調社會整體存在的 本體意義,認為社會結構不僅會制約個體的行為,而且能建構個體的屬性,改變 國家行為體的認同和利益,使結構本身具有比個體更深厚的本體意義。 45 (二) 建構主義對國際政治的看法. 治 政 建構主義論者認為,無論是對國家本身或是國家利益的認同,都是社會化的 大 立 建構,也就是說,權力和利益並非物質性的,而是由觀念所構成,因為權力、利 ‧ 國. 學. 益、觀念三者之間具有結構性關係。溫特就提出「利益建構權力,觀念建構利益」. ‧. 的觀點, 46 認為一個國家本身的權力條件不同,對於利益的追求也會不同,權力. sit. y. Nat. 的分配直接決定了利益的分佈,而利益的分佈又界定權力的使用。所以,建構主. io. er. 義者主張權力與利益具有構成性關係,強調在利益建構權力時候,兩者的不可分 割性,也認為在不同利益取向的無政府狀態中,權力平衡的情況會有所不同。另. al. n. iv n C 外,建構主義者主張利益與觀念具有構成性關係,可以追溯到哲學與社會心理學 hengchi U. 上,意願與信念的構成性關係問題。從文化人類學與科學實在論的角度來看,意 願、動機或利益都應該被視為一種認知結構(schema),認知結構在人類的知識世 界中扮演認知與經驗相連結的中介作用,雖然有著物質成分,但主要由文化構 成,甚至有一部分的認知結構就是信念,所以人的慾望、動機或利益本身就是文 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利益就是社會化的產物,是知識重要的一部分,而意 願本身就是信念。 47 根據美國哲學家豪威(R. B. K. Howe)的研究,人類的原始意                                                         45. 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頁 96~98。 . 46.  Wendt, op. cit., pp.96-98. . 47.  Roy G. D’Andrade, Human Motives and Cultural Model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28. .  .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In Pre-Qin and Han era, the theories of heaven mind and Tao mind had a different level from human mind: an individual can conduct the human mind by mean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Plant, Roger (2012), Draft Report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s of Human Trafficking and Forced Labour: A Case of Taiwan,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In the following we prove some important inequalities of vector norms and matrix norms... We define backward and forward errors in

From a 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ll major world religions have doctrines and teachings that transcend life and reality, inspiring practices in pursui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