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灣與香港金融科技的分析與比較

第四節 國際金融科技之影響

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製造實力,又有優質 的人力及靈活彈性的中小企業精神,這是台灣進軍 FinTech 的基石。 290 萬美元。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因為 FinTech 發展雛形逐漸明朗,投資者對於 FinTech 的前景更加清楚,也明白唯有商業化的創新方案方才能獲利,因此投資計畫更加審慎。

利器。臺灣金融科技公司與美商鄧白氏(Dun & Bradstreet) 2017 年 10 月宣布攜手合作,

推出企業量化信用風險評估指數 API 與線上企業信用風險報告分析器 Fusion$

(Cryptocurrency)的資訊科技技術,交互串連後形成數不清的應用面向均屬於 FinTech 的範疇。自從阿里巴巴在台灣申請電商、支付相關上百件專利的新聞出來之後,台灣金 HSBC、Citi 等金融業者外,還赫然可見諸多金融業陌生的非營運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y,NPE),例如美國金融業者 Capital One 的網站被美商高智(Intellectual Ventures,

IV)申告使用其金融專利而遭起訴,被請求 1.3 億美元權利金。由各案件,FinTech 非金 融界的專利權人早已瞄準各國金融業為索取權利金、賠償金的對象;若無準備,恐難面 對專利風險的衝擊,特別是在科技業練兵多時、熟悉專利訴訟模式的非營運實體了。在 涉及卡片支付資料安全相關的標準核心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EP),IV 也成功 的控告 First Natl Bank of Omaha 侵害專利權。在資訊科技與金融跨界合作的時代,金融 業除了受益於科技外,也面對了科技專利標準、專利聯盟等複雜又專業的議題。另外,

專利的交易轉讓也需注意,美國信貸、籌募資相關專利轉讓均超過 100 件,支付相關的

專利轉讓更超過 1,000 件(周延鵬,2016)。其中 Bank of America 在支付領域受讓的專利 就超過 170 件,此無形資產顯示 FinTech 專利具有相當的市場需求需要強化營運作為。

其餘發展策略方向,台灣金融業在 FinTech 佈局想要後發先至,除透過併購及轉投 資 FinTech 公司以取得關鍵前沿技術也是在自主開發外可考量。觀察歐美指標性金融業 如 MasterCard 早有專利佈局外,近年的併購對象,也包括了 Transaction Network Services

(TNS)支付方案供應商、顧客忠誠方案業者 Pinpoint 等;前者一直為支付、金融和電 信行業提供領先的解決方案,是頻藉了其在全球支付和金融領域是眾多領先組織網路、 Post e-news,2017/10)。針對金融轉型提出有關未來金融服務的新開放標準的關鍵步驟,

為更開放的市場、政策環境配套,以構建台灣金融服務的大未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若以數據量而言,在資訊、金融保險、電腦及電子設備和公用事業的資料量則最為龐大 (McKinsey & Company, 2017)。由此可見,金融保險產業無論是投資規模和應用潛力,都 會是在大數據分析時代下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而將利用資訊科技金融創新應用在銀行 保險及證卷投資可有利於股價預測、投資景氣指數、推出金融創新產品;應用在銀行保 險可有收集到消費交易。

目前已有很多銀行和保險業者試著運用大數據進行業務銷售,透過客戶交易紀錄和 消費模式進行交叉行銷,可提供客戶所需求的商品,並可即時針對客戶狀況進行推薦。

凡此都能夠藉由大數據分析獲得更精準的行銷目標和銷售途徑。再者,結合大數據的資 料挖掘,亦可透過中小企業的產值、銷售和財務等量化數字評估企業的信用額度;針對 交易紀錄等資訊判斷可能涉及洗錢或者詐欺的交易,可以有效地降低銀行放款和營運上 的風險。此種作業流程可將傳統倚賴人工判斷的作業,轉變為以系統分析結果為依歸的 方式,除了能精確地細分客戶進行差異化服務、亦可發掘更多的潛在客戶(圖 22)。

圖 22 利用資訊科技在銀行保險及證卷投資的金融創新 (圖片來源:Beryl,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3 台灣金融科技創新之投資策略構想圖 (資料來源: http://www.acc.ncku.edu.tw/files,2017)

依照這樣的思維邏輯,金管會提出台灣金融科技創新之投資策略構想圖,從財經資 料庫組建資料庫加上群組作業平台,設定欄位公式等資料加值,加以進階篩選評鑑投資 策略及實現工具實現其投資利潤,之後進行回測及產業分析等驗證(圖 23)

在證券投資業方面,最亮眼的焦點則莫過於被應用於股價預測的大數據分析;透過 分析 Twitter 資訊內容以感知市場情緒的英國避險基金 Derwent Capital Markets,在 2011 年推出的第一個月即以 1.85%的報酬率,成功擊敗平均報酬僅有 0.76%的其他避險基金。

此外,收集公司企業產品及品牌在社群媒體上的受歡迎程度,可從粉絲人數、追蹤數和 觀看次數等數字作為評估要項。持續追蹤個別投資者的真實交易資訊、資金流動狀況、

帳面收益率和投資信心狀態等指標,FinTech 產品「個人投資者投資景氣指數」,在加權 匯總後所得綜合性的投資景氣指數與證指數走勢十分貼近(中國國泰君安證券,2012)。大 數據分析技術在金融市場造成前所未見的衝擊,並且替金融產業以極快的速度帶來顛覆 性的業務創新和經營新方向。不亞於由網路趨勢和行動浪潮所刮起的旋風,滲透到民眾

析師相關矩陣究竟能有多穩定,由 1998 年,爆發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tnt,LTCM)發生危機時,看風險最高的固定收益資產多高的相關性,和復甦後的 相關性又是多少可以佐證。警告信號是依據某種基於平均數-變益數框架的報酬相關矩 陣。如:組合式基金(Fund-of-Funds),不管是商品交易顧問基金 (CTA)或者是共同基金 絕大部份的時間,投資人和管理人都沒有考慮到這個問。

造成這個結果的幾個主要的原因如下:(1) 沒有足夠的數據來估計它的相關矩陣。(2) 即使它有足夠的資料來計算相關系數,產生相關係數的財務過程仍然相當不穩定。(3)過 去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的回報。不管是報酬率或者是報酬的變益數都一樣。歷史平均報 酬除以報酬的變動來說並不是一個預測未來的適當因數。夏普指數(Share Ratio)並不能真 正產生報酬或降低風險。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雖然可以呈現一條漂亮的曲線,但當 它的參數是參考歷史資料而得,就可能無法真的使資產配置在未來能夠達到最適的風險 以及報酬。多元共線性和在受限制的迴歸下並無法建立信賴區間的問題,使用短期的歷 史數據資料或許能夠看得清過去的情況,卻很難將它運用在預測未來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