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書館學術期刊評選與核心期刊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圖書館學術期刊評選與核心期刊

2.1.1 圖書館學術期刊 

「期刊」俗稱「雜誌」,又叫「連續性出版品」,其涵蓋之範圍包括學報、叢 書、報紙、年鑑…等。根據英美編目規則第二版之定義:「期刊是具有連續性編 號或日期,且意欲繼續不斷發行之媒體,包括雜誌(Periodicals)、報紙

(Newspapers)、年報(Annuals)、年鑑(Yearbook)、學報(Journals)、議事錄(Memoirs)、

會議紀錄(Proceedings、Transactions)等;和連續編號之叢書。」(王梅玲,民 71) 然 而,期刊是文獻資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期刊文獻則可說是學術研究成 果最主要的傳播媒介之一,且期刊因其容納力強、資訊量大,可隨時掌握學科的 最新發展動態與趨勢的特性,因而使得讀者對於期刊使用的依賴逐漸超過對於圖 書的依賴。近年來,由於期刊數量的快速成長,以及期刊價格飆漲,使得期刊評 量作業成為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期刊評量不只能做為圖書館選購、淘汰期刊的依 據,也可做為期刊管理的參考。

期刊的發展趨勢可描述出學科的主題趨勢、典範轉移的過程,甚至能預測學 科未來發展,而核心期刊更在其中扮演著指標性的作用。核心期刊,對某一特定 學科而言,指的是具有學術水準、權威性及反映該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和成果,足 以代表受讀者重視與關注的專業期刊(吳英美,民 87) 。核心期刊(Core Journal)

8

的概念,最早出自於1930 年代的布萊德福發現 300 種索引摘要期刊中僅收錄 250,000 篇文獻,其他 500,000 篇則被遺漏,可見得被收錄的有關主題文獻其實 不到總數的一半,進而利用應用地球物理學及潤滑學為例,發展出布萊德福定律 (蔡明月,民 87)。

然而,對於核心期刊的定義,學者亦多有論述,楊美華教授認為,所謂「核 心期刊」(Core Journal),就是從為數眾多的同類期刊中,通過一定的方法,篩選 出學術水準較高,資訊較豐富的期刊,作為圖書館選購、典藏,乃至供讀者利用 之參考。核心期刊又稱「常用期刊」、「基本期刊」,或「重點期刊」,用以指那些 訊息密度較大,刊載文章較重要,較有權威性,足以代表受讀者重視的專業期刊。

大陸學者葉繼元認為,核心期刊是刊載某學科文獻資訊密度大,載文率、引用率 及使用率相對較高,而且可以代表現今研究水準以及學科發展方向的期刊 (葉繼 元,民 84;徐韻婷,民 95) 。而另一大陸學者常廷文則認為,核心期刊指的是 刊載與某一學科或專業相關資訊較多,學術水平較高,且能夠反映學科最新成果 與動態,受到該專業讀者特別關注的期刊(常廷文,民 91;徐韻婷,民 95)。

綜上所述,一般對於核心期刊的定義是指,在眾多同類型期刊中,經過一 方式篩選後,被評定認為是(1)資訊內容豐富、(2)刊載文章量多且較重要、(3)學 術水準較高,且(4)引用率及使用率相對較高,(5)學術影響力較大,(6)還要能反 映出學科最新成果與動態的期刊。因此,本研究認為核心期刊是需要隨時間推進 而修正的。

2.1.2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以文獻的被檢索量、被編載量、被引 用量、被轉載量,以及影響係數做為評鑑指標。近代核心期刊之文獻理論基礎大 多包含布萊德福定律及期刊文獻引用定律。其中,期刊文獻引用定律可說是近年 來期刊評鑑的主流方式,其中尤以ISI 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最為重要。以

9

下將就「布萊德福定律」,以及「引用文獻分析」兩大部份概述。

一、 布萊德福定律 (Bradford’s Law)

布萊德福定律乃是書目計量學三大基本定律之一,主要是在探討某一學科領 域文獻的分散或集中的情形。1934 年,布萊德福觀察到 300 種索引摘要期刊中 僅僅收錄了250,000 篇文章,其他的 500,000 篇則被遺漏,可以見得被收錄的相 關主題文獻不到總數的一半,而絕大多數文獻被棄置而無人知曉 。在此動機下,

引發布萊德福研究科學文獻的分佈狀況。布萊德福認為,基本上某主題文獻往往 分散在各種期刊,而其分佈的多少和期刊涉及的主題範圍有關,因此,根據與學 科主題相關程度的強弱,期刊將可分為若干區(蔡明月,民 97) 。因此,布萊德 福針對應用地球物理與潤滑學兩種學科主題進行分析歸納,進而發展出布萊德福 定律的最初表述,其具體內容指出:就某一學科而言,將期刊按期刊登載該學科 論文數量的多少,以遞減順序排列起來,就可以劃分出對該學科載文量最有貢獻 的核心區和包含著與核心區論文數量相同的隨後幾區。核心區與隨後各區的期刊 數量成1:a:a2:……的比例 (林秀惠,民 96)。

布萊德福提出的論述由於無廣泛之實驗證明,因此未引起太大的迴響,在沉 寂了十四年後,Vickery 在 1948 年發表了一篇分析 1,600 篇期刊文獻並與布萊德 福研究加以比較的研究中,首次將布萊德福的觀點稱之為「布萊德福定律」

(Bradford’s Law),並做了相關的修正和補充。也因此,其後各國學者都陸續對布 萊德福定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像是Kendall 在其 1960 年的研究中就修正了布萊 德福直線的統計說明,並認為布萊德福分佈事實上就是齊夫分佈。 其後,至 1968 年Brookes 在“Bradford Law and the Bibliography of Science”一文中將布萊德福定 律與齊夫定律合併,進而發展出布萊德福—齊夫定律。該定律可用標準 S 形曲線 表示,此圖形乃一半對數座標圖,圖中的S 曲線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非線性 起始部份,又稱核心( Nucleus)部份,亦即是所含論文篇數較多的各期刊;第二 部份則是直線部份;第三部份乃是S 曲線尾端,即為另一非線性部份,稱為偏垂

10

( Gross Droop )部份。排序在越後面的期刊,偏離線性分佈區越遠,表示有關研 究主題的期刊論文已擴散到多數期刊 (Brookes, 1968)。

圖 2 -1 布萊德福—齊夫半對數座標圖 資料來源:轉引自蔡明月,民87 二、 引用文獻分析法 (Citation Analysis)

將引用文獻分析(以下稱引文分析)做為一項文獻調查方法始於 1920 年代中 葉,早在1927 年 P. L. K. Gross & E. M. Gross 就以引文計數方式發表研究論文(詹 麗萍,民95;Gross & Gross, 1927)。至 1963 年 Eugene Garfield 開發了科學引文 索引資料庫後,則引起了廣泛的應用。引文分析是一種運用數學及統計的方法,

根據論著文章後所附的參考書目,計算及分析文獻的各層面,以說明引文間的關 係。並利用各種數學、邏輯、統計學的方法,對期刊、論文、著作等各種分析對 象的引用文獻作「量」的分析,以瞭解某知識領域的發展、出版和使用情形,且 用來揭示學科、期刊、論文著者等各種分析物件的數量特徵與內在規律性(鮑世 琪,民97;吳冠儀,民 92;莊道民,民 84)。

引文分析最初研究的動機,是為了評估研究者的學術表現,傳統上最普遍 的引文分析方式即是以計算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為主要研究方式,利用量的分析,

11

藉以反映出該論文在其學術領域的影響力,高被引數的論文,則被認為是具有高 學術價值及高學術地位的論文。而期刊,則被視為是提供最新研究現況的文獻,

也因此許多引文分析都是基於期刊論文的引用來做為分析的標的。然而,隨著引 文分析法被廣泛的研究利用,它亦常被用來研究某一主題領域的學者的資訊使用 行為,甚或藉由以單一領域出版品為研究對象,針對引文資料的形式與學科主題 進行分析,進而瞭解學者的資訊利用特質,以及論文間相互引用的情形與跨學科 網路關係,藉以反映出主題的相關性,並揭示學術上的結構關係。例如:McCain 就曾利用引文分析法針對學者的著作進行分析,以評估Temple 大學生物學的期 刊使用情形,和跨學科關聯地圖(McCain, 1991)。而 Schoonbaert 也曾針對 JCR 列出的12 種熱帶醫藥雜誌做研究,分析出這些核心期刊間的引用及被引用關係 (Schoonbaert, 2004)。此外,劉君玉更進一步認為,引用文獻具有豐富的資訊內 涵,由於引用文獻的書資料完整,提供多項文獻特徵,且原文與引文間的關連性 很大,所以其參考價值豐富(劉君玉,1998)。

Smith 曾對引用文獻分析法的發展與可運用的研究領域整理出八大要點 (Smith, 1981):

1. 文獻特性:研究特定單一學科領域引用文獻的特性,如主題、國別、

資 料類型、年代…等分佈。

2. 文獻類型:透過引用文獻的類型,分析特定文獻的資訊傳播情形及其 使用研究。

3. 使用者研究:利用使用者研究,來做來圖書館館藏發展及設計服務項 目的輔助。

4. 歷史研究:可以針對文獻本身與參考書目分析,回溯模擬事件的發生 歷史,以及分析作品間的關係及相對的重要性。

5. 溝通模式研究:引文分析可以作為科學傳播模式的溝通指標,並可深

12

入瞭解學科研究在傳播溝通上,是否存在著如語言隔閡或者基礎科學 與應用科學間的藩籬。

6. 書目評量:評鑑性的書目評量研究可評量出學科之影響力與生產力。

7. 資訊檢索:利用引文分析法能補充關鍵詞檢索之不足,用以發展檢索 策略之應用,以提升檢索效能。

8. 館藏發展:可運用引文分析的結果作為建立核心期刊之評量運用。圖 書館可以依據期刊被引用的排名作為增刪的參考指標之一。

然而,引文分析即便是實際且有效的方法,卻仍存在著許多爭議,最受到攻 擊的原因無他,就是「沒有人可以真正知道作者為何引用」。而眾多引文分析研 究的批評中,就以「自我引用」、「引用錯誤」、「引用均等」和「二次引用」等為 最(蔡明月,民 93)。然而,引文分析即便存在著不少干擾變數,卻仍有不少學者 對其抱持正面看法,蔡明月對此分析出幾個原因:(一)沒有一種既簡單、直接又 實際的技術可以掌握所有文獻的使用情形;(二)價值的判斷早在文獻被引用時即 已完成;(三)引文分析可以容易且精確的選擇引用的數據;(四)引用文獻分析是 唯一最容易觀察到作者使用文獻情況的指標(蔡明月,民 93)。也因此,至目前為 止,引用文獻分析仍是學術成就最直接、便捷、客觀的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