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團隊資源

義資源為:「企業內部所有被公司用來發展、製造、傳遞產品或服務給顧客的相關 資產和能力Barney(1995)。」而司徒達賢(1995)將企業資源定義為:「企業的地基,

是策略思考更深層與更基本的核心所在。」

自 Wemerfelt(1984)提出資源的概念後,學者們發展出一套「資源基礎理論」的 架構來分析企業策略。資源基礎理論把企業視為所有可使企業成功的與其對手競爭 之資源(resources)與能力(capabilities)的集合(Barney, 1986)。而 Barney(1986)也認為 這樣的資源與能力是可藉由企業本身的累積培養,以形成長期且持久性的競爭優勢。

Barney(1991)更進一步提出認為資源是否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潛力,決定於是否 具有下列的特質:

1. 價值(value)

資源的價值決定於是否能夠協助企業在決定執行策略時,增加它的效率與效能。

2. 稀少( rarefaction)

某資源需求者較擁有者多時,則此資源具有稀少性。

3. 無法完全複製與模仿(imperfectly replication/imitation) 可分為專屬性、模糊性、複雜性等三項特質。

4. 不可替代性(insubstitutability)

其他廠商無法以不同的資源來執行相同的策略,即該廠商可繼續持有競爭優勢。

簡言之,資源基礎理論強調企業的內部資源使得其獲得持續性競爭優勢的重要 性(King & Zeithaml, 2001)。而同時認為企業的績效有賴於管理者如何有效的來運作 組織,使其擁有稀少、無法模仿、具有價值、且不可替代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可以 是有形的(tangible),像是獨特的設備;或是無形的(intangible),如品牌權益、專利 權所保護的創新,亦或是無法模仿的管理能力。

自 Barney1986 年提出資源基礎觀點之概念後,引起後續學者的興趣與關注繼而 蓬勃發展,可知道組織資源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而資源基礎觀點的研究中,不同 的研究對資源的定義不同,也以許多不同的名詞來定義資源,如能力、技能、策略 性資產、資產、原料等(Grant,1991)。Barney(1991)亦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 中的投入物」。由於資源在文獻上相似用詞很多,茲將資源相似用詞整理於表2-8。

表 2-8 資源相關名詞

資源相關名詞 代表學者

資源(resources) Barney (1986, 1991)

無形資產(invisible or intangible) Itami & Rochl (1987) Hall (1992, 1993) 能力(capability) Grant (1991)

Stalk & Shulman (1992) 獨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 Andrews (1971)

Htt & Ireland (1985) Selznick (1957)

Snow & Hebiniak (1980) Stoner (1987)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 核心技能(core technology) 核心資源(core resources)

Leonard-Barton (1992) Prahalad & Hamel (1990) Schoemaker (1992) Tampoe (1994) 組織能力或資源(organization

competence resources)

Chandler (1992) Hayes (1988) Lado & Body (1994) Reimann (1982)

Ulrich & Wiersema (1989) 策略性資產(strategic assets)

或策略性資源(strategic resources)

Amit & Schoemaker (1993) Winter (1987)

關鍵性資產(critical resources) Tilles (1963) Wernerfelt (1989) 公司專屬能力(firm specific competence) Pavitt (1911)

資源運用(resource deployment) Hofer & Schendel (1978) 資料來源:林晉寬(1995)

二、 資源形式的分類

Barney 曾在 1991 年的研究中提及資源在傳統上可按照實體資本資源、人力資 本資源、組織資本資源來分類;而Grant(1991)則認為 Barney 提出的三種資源,需 再加上財務資源、科技資源、商譽資源三類資源,才是完整的資源架構。

Chatterjee & Wernerfelt (1991)則從資源基礎的觀點,將企業資源分成三類:

1. 實體資源(physical resources)

被歸類為固定的能力,像是廠房和設備等。

2. 無形資源(intangible resources)

無形資源擁有較實體資源更靈活的能力,像是品牌或創新能力等。

3. 財務資源(financial resources)

通常是所有資源中最具彈性的,因為它們能用來購買所有其他類型的資源。

而 Miller and Shamsie (1996)認為資源的分類要以產生競爭優勢的特性為區分的 標準。他以資源的可模仿性為分類標準,將投入組織生產流程的資源分為財產資源 和知識資源兩種:

1. 財產基礎資源

指公司合法擁有的資產,包含財務資本、實質資源、人力資源等。

2. 知識基礎資源

指公司無形的專業能力(know-how)及技能,因為知識基礎資源具有模糊性及 資訊的阻礙,因而使得他人無法輕易的複製或模仿。

Hamel(2000)則將組織資源分類為核心能力、策略性資產、核心流程與配置:

1. 核心能力

指一家公司擁有的知識,包含技能與獨特的能力。

2. 策略性資產

品牌、專利權、基礎設施、專利標準、顧客資料以及其他稀少有價值的東西。

3. 核心流程

為一家企業的實際運作,是企業將投入變成產出所運用的方法與進行流程。

4. 配置

連接能力、策略性資產與流程的方法,即公司如何以獨特的方法結合能力、

資產與流程,來支援其特定的策略。

吳思華於 2000 年發表的文章中歸納多位學者的看法,提出策略性資源的概念,

並且將資源分為「資產」與「能力」兩部分。其中的資源是指企業所擁有或可控制 的要素存量,可進一步區分成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兩類;能力則是指企業建構與配 置資源的能力,亦可再進一步分成組織能力與個人能力兩部份,如表2-9 所示。

表2-9 策略性資源的內涵

資 產 有形資產 實體資產 土地廠房、機器設備

金融資產 現金、有價證券

無形資產 品牌/商譽、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著作權、已登記註 冊 的設計)、執照、契約/正式網路、資料庫等

能 力 個人能力 專業技術能力 管理能力 人際網路 組織能力 業務運作能力

技術創新與商品化能力 組織文化

組織記憶與學習 資料來源:吳思華(2000)

茲將學者對資源形式的分類彙整於表2-10。

2-10 資源形式的分類

年代 研究者 資源形式分類

1991 Barney 實體資本、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資源

1991 Chatterjee & Wernerfelt 實體、財務和無形資源

1991 Collis 核心競爭力、組織能力、管理傳統

1992 Hall & Doing 功能性和文化性差異、位置與規定的 差異

1994 Lado & Wilson 管理競爭力、輸入基礎競爭力、應變 競爭力、輸出基礎競爭力

1996 Miller & Shamsie 財產基礎資源(人力資源、專利、契約、

授權和註冊商標、設計等實體資源)和 知識基礎資源(組織資源以及技術與管 理資源)

1997 Hitt、Ireland & Hoskisson 有形資產(財務、實體、人員、組織),

無形資產(技術資源、創新資源、聲譽) 1998 Das & Teng 財務資源、技術資源、實體資源、管

理資源

2000 Lai 實體資源、財務資源、執行能力、可 用能力

2001 Brush、Greene & Hart 創業資源分為:人力(個人技巧、知識)、

社會(外部關係、網路)、財務(個人及創 業資金狀況)、實體、技術、組織(內部 結構、流程、關係)

2002 吳思華 資源包括資產(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與

能力(組織能力、個人能力)兩大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