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團體動力

壹、團體動力之內涵

Kurt Lewin 在 1946 年提出「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的概念,用來形容 社會歷程對於團體成員的影響。團體凝聚力與團體過程具有相當程度的相關,而 具有凝聚力的團體,相較於不具有凝聚力的團體,有凝聚力的團體具有以下的特 點:(1)作出更多努力以影響團體成員、(2)有更大意願聆聽與接受他人、(3)有更 多自我揭露…等(Kivlighan & Lilly, 1997; Lese & MacNair-Semands, 2000;引自 Phan, Torres Rivera, Volker, Garrett, 2004)。

Greenlee 與 Karanxha (2010)指出,團體動力是一個概念架構,用以了解團體 如何有效運作與促進知識的改進。團體動力可以被概念化為以下相關的類別:參 與(particip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影響力(influence)、

信任(trust)、凝聚力(cohesion)、滿意度(satisfaction)…等。有效能團體之基本特點 是成員參與小組討論,並考慮雙方意見與想法;此外,容許多樣、不同意見與觀 點的納入以增進團體的表現,而且每位團體中之成員都被鼓勵貢獻自己的想法或 意見。在團體中,成員的個人意見將對團體多數意見造成影響,然而,那些少數 人的意見也可能影響多數人。有效能的團體具有以下特徵,包括:明確的目的 (clear purpose)、分享領導(shared leadership)、開放式的溝通(open

communication)、高度的包容、接受、支持,與信任(high levels of inclusion, acceptance,support, and trust) (Johnson & Johnson, 2003; Larson & LaFasto, 1989;

Zander,1982;引自 Greenlee & Karanxha, 2010 )。

團體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例如:成員的加入和離開、成員工作重點的轉 移,由一個任務轉換到另一個任務…等。團體過程本身,包括:領導、溝通、影 響力…等,團體過程難以被客觀的紀錄(Forsyth, 1998)。當團體進行某項任務或 工作時,團體過程(group process)就是一個動態過程,發生於團體成員之間。團 體動力包含:士氣、氛圍、影響力、參與、影響風格、領導的鬥爭、衝突、競爭、

合作…等,而對團體過程的瞭解能幫助領導人早期診斷小組的問題,且更有效的

24

處理問題(Phipps, 1984)。

團體動力源自於成員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力量,而有這些力量的存在與運 作,團體才得以開始並持續不斷地運作。團體動力是由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 們,因為有著相同的目標而集結,成員彼此結合並建立良好互動關係;而當團體 的凝聚力越強,就越能達到目標(黃家溱、鄭彩鳳,2011)。有凝聚力的團體動 力能支持成員的基本心理需求,成員在團體之中能感受到歸屬感與支持。此外,

團體成員允許成員提出想法以解決問題,若彼此之間缺乏相互間的關連與歸屬,

則將會阻礙想法的分享(Darner, 2014)。

整體而言,團體動力是一個概念架構,用以了解團體如何有效運作與促進知 識的改進(Greenlee & Karanxha, 2010)。團體動力是由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

因為有著相同的目標而集結,成員彼此結合並建立良好互動關係;而當團體的凝 聚力越強,就越能達到目標(黃家溱、鄭彩鳳,2011)。有凝聚力的團體動力能 支持成員的基本心理需求、成員在團體之中能感受到歸屬感與支持、團體成員允 許成員提出想法以解決問題 (Darner, 2014)。團體過程本身,包括:領導、溝通、

影響力…等,團體過程難以被客觀的紀錄(Forsyth, 1998)。當團體進行某項任務 或工作時,團體過程(group process)就是一個動態過程,發生於團體成員之間 (Phipps, 1984)。

貳、相關研究

Freeman 與 Gahungu (2013)進行一項研究,以了解影響跨文化合作的因素、

以及在跨文化合作中面臨的挑戰。在 2010 年,20 位研究者與學生從事 Ghana 教 育服務(Ghana Education Service),以評估 Ghana 教育服務 TLMP 專案(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 Program, TLMP)使用以及影響情形。專業研究人員組成小 組前往十個地區的不同學校,並於 14 個學區發送教材與學習材料。研究發現,

影響跨文化積極、和諧的合作團體動力包括:(1)對社群的尊重、(2)團體組成的 平衡、(3)信賴研究員。

25

Santa Rita 與 Misick (1996)提出一項團體動力技術─"buzz groups"(目標明 確的討論團體,通常團體人數不超過六人),以探討在紐約布魯克斯學院(New York's Bronx Community College)之以英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學生,如何透過團體 討論學習。在團體中,學生被引導使用新學習到的語法架構與他人進行溝通。透 過"buzz groups"的團隊動力技術,促使學生選擇目標任務、選擇發言人…等。過 程中,學生被迫參與、建構有說服力的解釋立場,提高自己對英語的理解。研究 中使用"buzz groups"讓團體達成共識,此項活動有助於提升自我表達、自由交談 的能力,研究發現"buzz groups"也對大班極有幫助,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

Lamm、Shoulders、Roberts、Irani、Unruh-Snyder 與 Brendemuhl (2012)在一 項研究中探討農業教育中的合作問題解決學習。研究採取以團隊為分析單位,將 學生分為數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都被要求描述該組如何解決問題、小組如何一起 工作,以及在這過程中個人的長處與缺點。研究結果發現三種類型的小組,包括:

(1)同質創新小組(homogenous innovator group)、(2)同質適應小組(homogenous adaptor group)、(3)異質小組(heterogeneous group)等。研究發現,同質創新小組最 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於能回過頭來、反思學習,而反思(reflection)是他們團體動 力的重要部分;在同質適應小組方面,他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從事預測行動的對 話,結果是這個小組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案是最不成功的,小組花許多時間專注於 期待了解更多訊息、以及被告知該如何做,小組從未回過頭來(look back),從過 程中學習(learn from their process),在選擇的主題上未具備創意,導致結果失敗;

在異質小組方面,這個小組定義許多問題,並共同合作,小組能提出解決策略,

發展對問題的了解並創造解決方案,在小組討論中創建目標。研究指出,在實施 教育工作時,應考量問題解決風格,以及個人問題解決風格可能對團體動力造成 的影響。

王淑芬(2009)針對國小四、六年級學童進行調查,以國小學童知覺教師覺 學領導與班級團體動力為題進行分析,自編「國小教師教學領導與班級團體動力 問卷調查」。其中,研究者將團體動力分為:「溝通互動」、「班級規範」、「團

26

體凝聚」三個項目。溝通互動探討班級成員之間的情感表達與訊息分享;班級規 範為瞭解團體成員是否能依規範行事;團體凝聚為成員對團體目標的認同與相互 間的信任與接納。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童在班級團體動力之「溝通互動」、「班 級規範」、「團體凝聚」有良好的知覺情形。

綜合上述研究(如:Freeman & Gahungu, 2013; Santa Rita & Misick, 1996)顯 示,跨文化合作團體動力包括:對社群的尊重、團體組成的平衡、信賴研究員;

小組成員的組成,以及成員個人問題解決風格,都將可能影響團體動力。在教學 場域的應用方面,教師可以透過團體動力技巧的使用,適時安排小組,促使學生 選擇目標任務、選擇發言人…等,讓學生建構有說服力的解釋立場,進而提升學 生參與學習;此外,在團體動力的研究方面,也可藉由問卷的設計使團體動力可 視化,以分析班級之團體動力情形。

參、結語

團體動力是一個概念架構,用以了解團體如何有效運作與促進知識的改進 (Greenlee & Karanxha, 2010)。團體動力是由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為有著 相同的目標而集結,成員彼此結合並建立良好互動關係;而當團體的凝聚力越 強,就越能達到目標(黃家溱、鄭彩鳳,2011)。有凝聚力的團體動力能支持成 員的基本心理需求、成員在團體之中能感受到歸屬感與支持、團體成員允許成員 提出想法以解決問題 (Darner, 2014)。當團體進行某項任務或工作時,團體過程 (group process)就是一個動態過程,發生於團體成員之間(Phipps, 1984)。相關研 究(如:Freeman & Gahungu, 2013; Santa Rita & Misick, 1996)顯示,跨文化合作團 體動力包括:對社群的尊重、團體組成的平衡、信賴研究員。小組成員的組成,

以及成員個人問題解決風格,都可能影響團體動力。在教學場域的應用方面,教 師可以透過團體動力技巧的使用,提升學生參與學習,也可藉由問卷的設計使團 體動力可視化。

綜合而言,有效能的團體具有以下特徵:明確的目的、分享領導、開放式的

27

溝通、高度的包容、接受、支持,與信任(Johnson & Johnson, 2003; Larson & LaFasto, 1989; Zander,1982;引自 Greenlee & Karanxha, 2010)。團體動力包含:士氣、氛圍、

影響力、參與、影響風格、領導的鬥爭、衝突、競爭、合作…等(Phipps, 1984)。

根據文獻整理結果,本研究將團體動力評分表分為三大項目:(1)成員平均參與、

(2)題目聚焦度、(3)領導者的出現。第(1)項之「成員平均參與」是依據文獻探討 中之有效能的團體特徵「分享領導」、「開放式的溝通」所設計,且對應知識翻新 原則中的「成員平等參與知識產出過程」(democratizing knowledge)、「社群共構 知識與共享責任」(community knowledge,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強調小組成員 平均參與、共構知識。此項目之設計在於了解該組學生是否能共享領導,並擁有 參與欲探討之問題的空間;第(2)項之「題目聚焦度」則依據文獻探討中之有效 能的團體特徵「明確的目的」所設計,以探討學生是否能在討論主題時,能探詢 問題、確立目標主題,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溝通,以創造與坊間既有產品 不同功能與特色之產品。此項對應知識翻新原則中的「統整想法有助於邁向超越」

(rise above),強調小組能找到目標主題,對主題進行整合與精進;最後,第(3) 項之「領導者的出現」,則是根據文獻中所述有關領導的鬥爭、衝突、合作、影 響力所設計,對應於知識翻新原則中的「統整想法有助於邁向超越」(rise above),

強調小組成員中能出現領導者適時地整合與監督想法。此項目之設計在於了解團 隊中是否能出現領導者適時地整合與監督想法,帶動團隊合作並共同努力。

本研究針對團體動力進行分析,設計團體動力評分表並針對小組團體動力表 現進行評估,以瞭解各組之團體動力情形。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