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一共分為四節,第一節首先陳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第二節敘述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劇變的的時代,人類正面臨「第三次產業革命」,即一個以「腦 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不論是解決問題、批判思考或創新思考之能力,

皆為未來世界公民之重要基礎能力(教育部,2003)。

為了因應知識時代的來臨,Trilling 與 Hood (1999)指出,新世代的人們必 須具備七項能力,包括: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and-doing)、創造力(creativity)、

合作(collaboration)、跨文化的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溝通

(communication)、運用電子信息與知識工具(computing)、自主終身學習(career &

learning self-reliance)等七項能力。教育部(2013)「人才培育白皮書」中也強調 學生資訊能力的培養,並將數位學習視為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教育部(2006)

「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指出,善用資訊科技、激發創意思考、共享數位資源、

保障數位機會等核心理念。綜合上述所言,在知識時代之中,學生應培養溝通能 力、必須具備創意、能夠批判思考、能夠解決問題…等,以符合知識時代之要求。

創意思考、使用數位資源、溝通、問題解決、批判思考…等,儼然成為知識時代 中應具備與培養之重要能力。

Scardamalia 與 Bereiter (2006)指出,傳統教育之重點在知識傳輸(knowledge telling),而知識翻新(knowledge building)企圖重塑教育途徑,致力於使學生進入 知識創造的文化。知識翻新改變教育途徑,許多學家認為學習活動的規劃與建構 必須聚焦於學生問題,而教育軟體系統應能利用其互動潛能,激發學生知識翻新 (Verdejo, Barros & Abad, 1998)。傳統的教學方式,多採取師生之間面對面的溝通 與討論,且將教學重點放在教師傳遞知識的部分。隨著知識時代之來臨,教育不

2

再強調教師單向傳遞知識之功能,而是將學習活動聚焦於學生。

在知識翻新學習理論中,強調十二項知識翻新原則(Scardamalia, 2002),例 如:關心真正的想法、重視實際發生的問題、社群共構知識與共享責任、成員平 等參與知識產出、注重談話歷程、成為知識的自主追求者…等,得以對應至二十 一世紀學生應具備之能力。知識翻新理論似乎能幫助學生習得知識世代應具備之 能力,而知識論壇(Knowledge Forum)是一個多媒體數據庫,它不只是一個工具,

且還能提供知識翻新環境,讓社群得以建構知識、創造知識(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6)。以知識翻新理論為基礎所設計的知識論壇,可以提供教學與學習 的另一新途徑,改變以往師生必須面對面教與學之限制。

隨著知識時代的來臨,學習開始強調學生的溝通、創新、問題解決、批判思 考能力。在知識翻新中,強調社群共構知識與共享責任、重視真實世界中實際發 生的問題、成員平等參與知識產出過程…等特點,應該有助於學生培養創新思考 與問題解決之能力,以因應知識時代之來臨。

本研究貢獻之處在於,針對小組問題解決歷程與成效加以整合分析。為瞭解 小組之團體動力情形,研究者自編團體動力評分表針對小組之團體動力情形進行 評分,改變部分過往研究以質性觀察、採用相關技術或問卷填答的研究方式。此 外,將學生於知識論壇上之活動數量與內容進行分析,利用想法類型編碼表分析 知識論壇上之互動內容,並以時間序列分析的方式,瞭解學生想法演變情形。研 究者同時分析學生在知識論壇上之活動數量、品質,改變部分過往研究多以數量 分析的方式。本研究探討以知識翻新理論為基礎、以知識論壇為工具之知識翻 新,如何幫助學生問題解決,使其具備二十一世紀所需之創新思考與問題解決能 力,以因應知識時代之挑戰。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探究以知識翻新原則為基礎之學習,對大學生的學習有何影響;分析 以知識翻新原則設計之知識論壇環境能為學生與小組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以及瞭 解學生透過知識翻新,小組之問題解決歷程與成效如何。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嘗試回答以下具體問題:

一、經由知識翻新,各個小組所產出的創意產品成果如何?

二、經由知識翻新,小組之問題解決歷程(團體動力)與創意產品成果之相關情 形為何?

三、經由知識翻新,各個小組問題解決歷程之想法類型數量為何?

四、經由知識翻新,各個小組問題解決歷程之認知想法品質為何?

五、經由知識翻新,小組之成果與問題解決歷程之差異情形如何?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釋義說明如下。

壹、 知識翻新 (knowledge building)

知識翻新聚焦於想法產出與持續改進之歷程,想法透過個人主動思考與批 判,以及個人與個人間之合作,持續進行想法深化、想法發想,讓想法持續改進。

知識翻新關注想法本身,想法改進歷程是持續改進的歷程,能使想法得以透過想 法深化、想法發想而持續演變。再者,知識翻新強調社群共構,知識的建構由學 習個體開始,透過集體的社群建立,使想法與知識得以深化與精進。此外,知識 翻新強調學習者主動思考與批判的能力,透過成員批判與思考使想法持續改進 (Scardamalia, 2002; Hong & Sullivan, 2009; Hong, 2010)。本研究所指知識翻新,

為學生在知識論壇(Knowledge Forum)上所進行的一系列討論活動。透過為期一 學期的生活科技概論課程,學生組成小組並於平台上提出想法、修正想法、改進 想法、深化想法、整合想法,進行持續不斷的知識翻新歷程。

貳、 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ing)

基於問題的學習讓學生透過問題解決歷程學習,學生聚焦於複雜的問題,而 這些問題通常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定義與解決複雜、真實的問 題(Hmelo-Silver, 2004)。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由最初的線性發展,逐漸演化為非 線性、系統化的發展,從一開始的七個階段,而後發展各種模式、不同步驟,產 生不同的版本。創造性問題解決大致上具有其共同特色,包括:(一)創造性問題 解決為一非線性的過程(Lavonen, Autio & Meisalo, 2004);(二)創造性問題解決模 式強調「發散性思考」與「收斂性思考」的應用(張俊彥、翁玉華,2000);(三) 問題解決過程大致分為三大階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鑑結果(洪文東,

2006)。本研究之問題解決偏向創造性問題解決,係指在本課程中,讓學生設計 與構思小組創意產品,並進行創意產品發表。學生在本課程中歷經問題解決歷 程,最後產出各組之創意產品成果。

5

參、 團體認知 (group cognition)

團體認知將團隊視為分析單位,認為在團體合作中,意義是在不同人的對話

中產生,而團體能從談話中建構知識,團體可以學習、可以透過團體中不同個體 的觀點建構知識(Stahl, 2006a)。在團體認知中,更多的貢獻是發生在團體的層 級,而非個人階層,團體認知透過語言相互交織、持續的知識沉澱過程中而組織、

呈現(Stahl, 2013)。團體認知不是簡單的非結構化聚合個體認知,而是透過個體 之間認知分工的結果(Theiner, Allen & Goldstone, 2010)。團體認知涉及主動地分 享知識、社群持續協調與交涉、傳播,以建立連結(Stahl, 2010)。本研究基於團 體認知強調團體可以學習,團體可以透過成員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共構知識,進而 產出更多貢獻,將所有分析資料以團體為單位進行分析,以探討各個團隊在本課 程中之討論歷程與成果。

肆、 團體動力 (group dynamics)

團體動力是了解團體如何有效運作與促進知識改進的概念架構(Greenlee &

Karanxha, 2010)。團體動力是由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為有著相同的目標 而集結,成員彼此結合並建立良好互動關係;而當團體的凝聚力越強,就越能達 到目標(黃家溱、鄭彩鳳,2011)。有凝聚力的團體動力能支持成員的基本心理 需求、成員在團體之中能感受到歸屬感與支持、團體成員允許成員提出想法以解 決問題 (Darner, 2014)。當團體進行某項任務或工作時,團體過程(group process) 就是一個動態過程,發生於團體成員之間(Phipps, 1984)。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設 計團體動力評分表針對各組之團體動力表現進行評分。研究者將團體動力分為三 個項目:成員平均參與、領導者的出現、題目聚焦度,以瞭解在本課程中各組之 團體動力表現。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針對 48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本 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以臺灣某國立大學修習「生活科技概論」課程之 48 位

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雖能提供未來教師、研究之參考,但不宜推論至其他 大專院校之學生。

貳、研究時間

本研究針對一學期之課程進行研究,受限於課程時間之限制,無法進行更長 期的觀察研究。因此,在此情境下,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呈現較大效果,在分析研 究成果與成效時應更謹慎處理。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探討基於知識翻新原則之小組問題解決歷程與成效。研 究者針對小組成果與團體動力進行評分,並將平台互動資料以質性編碼進行分 析,其後亦進行量化統計,最後探討各組問題解決歷程與成效之差異情形。

肆、研究變項

本研究所分析之課程,共歷時一學期,針對小組成果與問題解決歷程進行探 討。儘管本研究在同一學習環境下分析,仍有許多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例如:

學習動機、學習態度、教師教學信念…等,在時間與人力之限制之下,僅以「基 於知識翻新原則之小組問題解決歷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為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