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團體認知

壹、團體認知之內涵

團體認知(group cognition)改變以往個體為分析單位,而將團隊視為分析單 位,認為在團體合作中,意義是在不同人的對話中產生,而團體能從對話中建構 知識。以團體為單位分析之核心概念包括:合作可以讓個體可以從他人身上學 習、團體可以學習、團體可以透過團體中不同個體的觀點建構知識、團體以對話 的方式建構知識、團體認知的概念並不等於個人知識的總和等(Stahl, 2006a)。在 團體認知中,個人認知的貢獻是重要的,透過團體互動、反應過程,彼此連結資 源與對話,進而產出更多的貢獻。因此,更多的貢獻是發生在團體的層級,而非 個人階層,而這些出現在團體層級中重要認知成就通常是突現的、非預期的,團 體認知透過語言相互交織、持續的知識沉澱過程中而組織、呈現(Stahl, 2013)。

團體認知理論是一項新領域的探索─團體意義建構、決策過程的探索。團體 認知涉及主動地分享知識、社群持續協調與交涉、傳播,以建立連結。當團體投 入於團體認知中時,並不限於團體中的成員立即當下的互動,而是可以匯集過去 與未來之互動,紀錄於電腦中,每位參與者可以針對過去、潛在未來回應,與其 他參與者回應與互動(Stahl, 2010)。

團體認知能力超越了團體成員個別認知能力的加總,團體認知不是簡單的非 結構化聚合個體認知,而是透過個體之間認知分工的結果,其中,合作是必要的 (Theiner, Allen & Goldstone, 2010);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個人知識或經驗不足以 支持他們做出判斷或決策,人們往往會利用他人提供的資訊或觀點,透過資訊的 交換,讓團體中每一個成員能利用更多經驗與資訊,進而讓團體得以超越個人。

社會訊息、資訊的共享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發生於兩個或兩個 以上的人,共同參與於一個團體、合作處理工作任務,他們能了解他人也同樣在 處理相同任務,並且彼此有機會獲得他人的貢獻(John & Eliot, 2013)。

教學科技方面的研究,漸漸著重電腦支持合作學習之探討上(Stahl, 2005)。

Stahl (2006a)指出,電腦的支持可以幫助我們跨越個體認知的限制,電腦軟體的

20

使用能幫助協調、維護團體對話,有助於共同的理解、建構新的意義。電腦支持 合作學習之重點包括:(1)團體:將焦點聚焦於小團體學生的學習,並非個人學 習;(2)認知:團體的活動是種新意義的理解、建構;(3)電腦支持:學習必須不 能孤立,必須有電腦、媒介、網絡支持;(4)翻新與建構:建構具有意義的知識;

(5)合作:團體中成員的關係並非競爭,而是共同努力與學習;(6)知識:知識需 要討論、辯論、更深入了解。

整體而言,團體認知的概念,改變以往以個體為分析單位,而將團隊視為分 析單位,認為在團體合作中,意義是在不同人的對話中產生,而團體能從談話中 建構知識(Stahl, 2006a)。在團體認知中,更多的貢獻是發生在團體的層級,而非 個人階層,團體認知透過語言相互交織、持續的知識沉澱過程中而組織、呈現 (Stahl, 2013)。團體認知不是簡單的非結構化聚合個體認知,而是透過個體之間 認知分工的結果(Theiner, Allen & Goldstone, 2010)。團體認知涉及主動地分享知 識、社群持續協調與交涉、傳播,以建立連結(Stahl, 2010)。

貳、相關研究

Stahl (2006b)進行一項研究,採用分析對話方式探究數學問題解決溝通情 形,利用 Virtual Math Teams-Chat 軟體,以了解學生討論情形。研究者以團體為 分析單位,分析參與者如何互動。研究發現,當學生進入線上聊天室後,他們能 很快的組成一個工作小組,並且投入活動。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與其他學生 互動,並隨時間推移,他們探索適合的情境、創造與共享意義、決定他們要做什 麼以及將如何表現,投入於數學對話,最終結束對話。Stahl (2009)認為,VMT (Virtual Math Teams)計畫讓學習者組成小組,在線上討論數學,針對數學問題或 議題與其他同儕進行討論,促進較深層概念的連結,能支持團體認知。在線上討 論的這些學生來自不同背景,激發出更多交換意見與合作的可能性,VMP 計畫 提供聊天室讓學生討論數學,能連結各地對數學有興趣的青少年組成小組討論。

研究發現,學生在討論數學的過程中,會漸漸連結許多方案,並建立相關的概念

21

串,逐步探討他們欲追求的任務,互相合作並完成工作目標。

Sha、Teplovs 與 van Aalst (2010)探討香港某所中學之十年級學生,使用知 識論壇進行物理學課程之研究,使用 KSV (Knowledge Space Visualizer)分析工具 支持線上對話,讓團體認知更加可視化。研究者在此研究中討論兩種與線上對話 有關的網絡類型:結構(structural)、語意(semantic)。此研究獲得的初步結論包括:

(1)語意網絡分析提供一種方式以檢視在 CSCL 社群中意義的共享;(2)討論中隱 含許多次主題,顯示合作學習動力的複雜性。此項發現意味著,在這個班級中的 團體合作學習,是透過一個個的概念或理論的分解,漸漸形成許多討論的次主 題;(3)在語意網絡中重疊的文字,有利於團體認知概念的可視化。研究者認為,

KSV 具有未來發展潛力,以評估知識論壇上合作知識創造的過程。

上述研究(如:Stahl, 2006b; Stahl, 2009; Sha, Teplovs & van Aalst, 2010)顯示,

團體認知需透過團體成員、參與者之間之互動中探詢。因此,有關團體認知之研 究多著重於科技工具的開發,試圖讓團體認知更加可視化,而這些軟體與工具,

可以幫助與提供、記錄學生的互動,評估團體合作共構、共享意義的過程。

參、結語

團體認知將團隊視為分析單位,認為在團體合作中,意義是在不同人的對話 中產生,而團體能從談話中建構知識,而團體可以學習、可以透過團體中不同個 體的觀點建構知識(Stahl, 2006a)。在團體認知中,更多的貢獻是發生在團體的層 級,而非個人階層,團體認知透過語言相互交織、持續的知識沉澱過程中而組織、

呈現(Stahl, 2013)。團體認知不是簡單的非結構化聚合個體認知,而是透過個體 之間認知分工的結果(Theiner, Allen & Goldstone, 2010)。團體認知涉及主動地分 享知識、社群持續協調與交涉、傳播,以建立連結(Stahl, 2010)。相關研究(如:

Stahl, 2006b; Stahl, 2009; Sha et al., 2010)發現,透過資訊工具的輔助,可以使團 體認知更加可視化,而這些軟體與工具,可以幫助與提供、記錄學生的互動,評 估團體合作共構、共享意義的過程。

22

本研究的部分資料以「團體」為單位進行分析,基於團體認知之強調團體可 以學習、可以透過成員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共構知識,進而產出更多貢獻之基礎,

探討小組之互動與對話歷程。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