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團體動力

在本節中,分別就團體動力的意義、要素先進行探討,接著繼續論及團體動 力的運作模式、研究方法,最後,探究團體動力學在讀書會的應用。

13

一、團體動力的意義、要素

團體本身就是非靜態性而充滿動力的歷程,除了團體內部的持續性改變外,

團體也與外界的社會環境產生交流互動(宋鎮照,2005)。而團體動力的研究於 1980 年代蓬勃發展並廣泛應用在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更是在學學校經營領 導、班級經營、增進學習效果層面上有其重要性及貢獻。(江志正,2000;李玉惠,

2001;宋鎮照,2005;黃昱瑋,2005;Forsyth,1990)。因此,在讀書會中團隊學習 應用上有其深入探究的意義性。

(一)團體動力的意義

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一詞由德國場地論心理學大師 Kurt Lewin 所創,

於 1930 年代在美國進行一系列的團體研究所提出。而「dynamics」一詞源於希臘 語「dynamis」而來,具有力量(force power)的意思(鄭瑞澤,1968;Cartwright&Zander,

1968)。因此,團體動力的內容是指在團體中成員們一切互動行為的影響(李郁文,

1998)。

國內外學者對「團體動力」各有其不同的觀點,Bonner(1959)、林欽榮(1993)、 陳建銘(1995)、何長珠(1997)、徐西森(1998)黃惠惠(1998)均認為團體動 力是團體彼此互動歷程中持續不斷的一種力量或社會狀態。而郝繼龍(1982)、 Forsyth(1990)認同上述學者對團體動力的共同概念外,還認為團體動力是一門 學科,加入了「研究理論」的概念。另 Cartwright&Zander(1968)、馬傳鎮(1982)、 D.W.Johnson&F.P.Johnson(1987)、夏林清(2002)再加入團體動力學亦是一門「應 用科學」的概念。最後,knowles&Malcolma(1959)、李郁文(1998)認為團體動 力的共通概念除了「團體中彼此互動歷程」、「研究理論」、「應用科學」外,加 入了「團體行為的基本知識與技巧」。因此,綜合上述團體動力的共通概念,研 究者認為團體動力的定義如下:

1. 團體動力主要關注在團體中彼此互動的歷程。

2. 團體動力是社會科學的研究理論之一。

3. 團體動力是一門應用科學。

4. 團體動力用來了解團體行為的基本知識與技巧。

(二)團體動力的要素

要素是事物必備的內涵及本質,要把握要素才不會影響研究的方向與準確 度。而要瞭解事物的意涵,須對其來源、特徵及要素等加以了解並加以歸納整理

(江志正,2000)。因此,本研究想要對團體動力有所瞭解,就要對其要素來加以 探討,而團體動力的要素可參考團體動力的結構與模式歸納而出。茲將國內外學 者探討團體動力結構與模式之要素整理如下,見表 2-2-1:

14

表 2-2- 1 團體動力結構與模式之要素

研究者(年代) 團體動力的要素

Penner(1978) 規範(角色、領導)、凝聚力、溝通網路

Wilson(1978) 規範(地位結構)、凝聚(目標、成員身分知覺)、 溝通(互動)、

Senger(1980) 規範(地位、角色、權力)、凝聚力

Robbin(1981) 規範(領導、角色、地位、權力)、團體凝聚力、

溝通(衝突)、

Dearx 等人(1984) 規範(角色期望)、溝通網路、背景(團體大小)、 Wood、Phillips &

Edersen(1986)

規範(權力、決定)、凝聚、溝通 Tyson&Jackson

(1992/1996)

規範(角色)、溝通(成員間關係)

Ellis&Fisher(1994) 規範(決定)、凝聚力、溝通

Michener 等人(1994) 規範(地位)、凝聚力(身分)、背景(團體大小)

Reitz(1995) 團體結構:規範(角色、地位)、凝聚力

團體歷程:規範(團體決策、影響力、權力、影響 過程、從眾性)、溝通(衝突)

Forsthy(1999) 規範(角色、權威)、凝聚力(吸引)、溝通網路 郝繼龍(1982) 規範(地位的結構)、溝通的途徑、背景(團體的大小、

組成的份子)

丁興祥、李美枝、

陳皎眉(1988)

規範(角色、地位)、訊息溝通網路

王秋絨、林振春(1992) 團體結構:規範(地位、角色、領導)、凝聚力(目標、

氣氛)

團體歷程:規範(團體權力)、凝聚力(團體回饋、團 體感覺、團體參與)、團體溝通(團體發展)

蘇怡芬(1996) 規範(制約力)、凝聚力(合作)、溝通(團體互動)、

潘正德(1999) 規範(領導者、角色、地位)、凝聚力、

背景(團體組合、團體大小、性別、年齡)、 江志正(2000) 結構規範、凝聚力、溝通

謝高橋(2004) 規範(職位、角色、權威)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2-1 可知,團體動力的要素相當繁多,茲將歸納為三大類,分別是規 範、凝聚力、溝通。而性別、年齡、團體大小及團體組成份子均為團體動力之背 景層面,故予以排除在團體動力要素之內。互動、衝突、關係、團體發展歸類在 溝通層面。角色地位、職位、領導、決定(團體決策)、權力、權威、制約力、影

15

響(影響力、影響過程)、從眾性、團體思考歸類於規範層面,目標、氣氛、合作、

吸引、身分知覺、團體感覺、團體參與、團體回饋則歸類於凝聚力層面。(江志正,

2000;陳建銘,1995;黃昱瑋,2006)

本研究欲將團體動力要素分為團體凝聚、團體規範、溝通互動三大層面,其 分述如下:

1. 團體凝聚

凝聚力(cohesiveness)不只是團隊精神的重要指標,更是團體動力的重要因素 之一。在眾多實證研究中均證實凝聚力對團體中的溝通、氣氛、績效及成員的滿 意度有其助力(李郁文,1998)。Shaw(1981)也指出影響成員積極參與或逃避團 體的重要因素與其對團體的凝聚力高低有關。因此,凝聚力為團體動力的關鍵要 素。茲將各學者對凝聚力的定義歸納如下:

Cartwright & Zander(1968)、Shaw(1981)、Johnson & Johnson(1994)、黃積 聖(2003)均認為凝聚力的共同概念是指成員期待能留在團體內的高低程度並會 將之表現在行動之中。Robbins(1993)、遊淑瑜(1994)、蘇怡芬(1996)、潘正德

(2001)另提出凝聚力是團體成員之間有著相互的吸引力。因此,本研究對團體 凝聚力的定義為團體成員間具有相互吸引力,而這份吸引力轉化為成員期待能夠 留在團體內的動力,並將之動力加以具體行動化。

麥佩綺(2008)影響團體凝聚力之因素分別為團體情感、成員間的相似性、

團體目標、個人慾望的滿足、團體氣氛、團體規模、加入團體的困難度、領導者 參與的程度及領導型態、過去成功的經驗等,以下論述之:

(1)團體情感:使成員與團體緊密的結合有賴於彼此間深厚的友誼與情 感,因此,團體情感是團體凝聚力之主要動力。

(2)成員間的相似性:成員的態度、能力、意見一致性高有助於凝聚力之 提升,另外,成員的異質性亦是團體凝聚力之因素之一。

(3)團體目標:當團體目標明顯時,成員能一起向目標行動,從中產生互 助合作之關係,間接增加成員間彼此間團體凝聚力。

(4)個人慾望的滿足:成員的缺席次數與自願離開團體的可能性,與其在 團體工作上的滿足程度呈現負相關,因此,若團體能滿足個人的慾望,則會增強 其對團體之凝聚力。

(5)團體氣氛:團體氣氛包括團體四周的環境與成員的心理環境,因此,

成員若能敞開心胸與他人共享,必會增強該團體之凝聚力。

(6)團體規模:當團體人數增加時,成員間的溝通互動相對減少,其工作 滿意度亦會降低,甚至導致出席率降低或爭執事件的發生等,因此,與大團體相 較,小團體具有較強之凝聚力。

(7)加入團體的困難度:愈難加入之團體對成員愈容易具吸引力,並且能 增加其對該團體之重視性,間接增強凝聚力。

16

(8)領導者參與的程度及領導型態:民主式的領導與放任式與權威式相 較,其能產生較高之凝聚力。而參與式領導與監督式領導相較,因其對團體有持 續性的參與行動,成員易獲得滿足感,增強該團體之凝聚力。另外,領導者對團 體的工作及壓力亦會影響團體之凝聚力,當成員因被要求或感受壓力之時,其團 體凝聚力愈強,但當壓力過後凝聚力便會削弱。

(9)過去成功的經驗:當團體成員在一起的成功經驗愈多,凝聚力愈強,

其光榮歷史亦會吸引其他成員加入,並使其成為一體。

2. 團體規範

規範隱含順從的意味,而團體規範是指在團體中,個人須順從團體中的某些 理念或行為準則,其可能比正式的法令、規章更具影響力。各學者對團體規範亦 有不同的看法,將之歸納如下:

Shaw(1981)、Forsyth(1990)、Tyson 與 Jackson(1992/1996)、D.W.Johnson 與 F.P.Johnson(1994)、Toseland and Rivas(引自李郁文,1998)、Greenberg

(1999/2000)許士軍(1985)、蔡樹培(1994)、余凱成、徐昶、錢冰鴻和盧盛忠

(1997)均認為團體規範是指依團體共同的期望來約束團體成員表現適當行為的 準則。另外 Forsyth(1990)提出團體規範可改善團體成員間的合作情形,Toseland and Rivas(引自李郁文,1998)也提出團體規範可以增加成員的預知能力和安全 感,並促進團體運作與目標達成。因此,本研究團體規範的定義為團體中形成共 同價值與信念,其使團體成員表現出適當的行為,並從中能穩定團體成員的安 全感,促進團體成員間彼此合作,進而穩定團體間的運作,達成團體的目標。

麥佩綺(2008)影響團體規範之因素分別為個人因素、明確程度、情境因素等,

以下論述之:

(1)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智力、權威等因素。年齡方面,15 歲以 上對規範的認同度較低。性別方面,女生較男生易認同規範。智力方面,較低智 力較易認同規範。權威方面,具權威觀念者較易認同規範。

(2)明確程度:其指目標、制度、任務的明確性。其愈明確愈使成員遵守 規範。

(3)情境因素:包括團體結構、團體大小、成員一致性、團體凝聚力、團 體織等。團體結構方面,影響成員認同規範有成員間的關係與其認同團體的程度。

團體大小方面,愈小的團體愈易認同規範。成員一致性方面,若成員對溝通事項 較無異議,亦較易認同規範。團體凝聚力方面,凝聚力愈高,成員愈認同規範。

團體組織方面,權力分散之團體其成員易認同規範。

3. 溝通互動

溝通(communication)是由拉丁字 communis 而來,意思是分享(to share)或 建立共識(to make common)(謝文全,1991)。

在團體動力學的領域中,Robbins(1993)認為:「透過溝通,團體才能存在。」

陳建銘(1995)認為「有溝通才有互動,團體動力仰賴溝通的互動關係。」李郁文

17

(1998)認為「溝通是影響團體動力效率與效能的根本要素,其是一思想、觀念、

(1998)認為「溝通是影響團體動力效率與效能的根本要素,其是一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