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在家教育的研究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經驗的建構或重新組織,教育應該要連結實際生活,且不應只是透過語言來傳遞 知識,也當準備具體物品或工具,讓學生以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感官去觀察和 記憶,在實際操作的共同活動中交流想法並建構知識。個案家長希望把學生留在 家裡,根據個案的學障特質設計課程,達到適性教育,訂定適合個案的學習目標,

讓個案透過在家教育課程,依照自己的實際程度和能力,循序漸進完成學習,並 探索興趣和未來的志向。

學生透過在家教育的方式進行學習,能依據自身能力上的差異來進行更合乎 個人需求的學習,但學生接受在家教育所可帶來的正面助益和會面臨到的困境或 難處會有哪些,將在下節進行討論。

第三節 在家教育的研究

學生及其家長選擇在家自學學習方式的原因多元,包含家長擔心學校次文化 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家庭結構的改變,或是因接觸 宗教而選擇在家教育(孔繁嘉等人,2007;陳德蓉,2007)。本節將討論在家教 育的文獻,在家教育研究以個案研究居多,也有以文獻探討的方式來瞭解在家教 育施行的狀況。研究的內容包含法令、在家自學進行的方式、家長要承擔的事項 及自學生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等。

在家教育的實施原則

根據「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條例」(教育部,2014),學生在家教育期間的學 習應扣緊其所需,以引領其適性學習作為主要目標,並考量其所處環境的文化、

自身或家庭的信仰及多元智能。在家教育的課程設計雖然不一定需要符合課程綱 要,但需依據實驗教育計畫訂定的內容來規劃和執行(第八條)。計畫時間長短 需配合學校學期時間,但身心障礙高中自學生可申請延長時間,最長四年。訂定 計畫時,若學生為身心障礙者,需特別載明需備有的設備項目(第六條),而在 家教育期間若有任何需要的資源或協助,主管機關及設籍學校皆有必須提供之責

(第二十六條)。在家教育的學習評量的部分,需由申請人每學年度將學生在家 教育的學習狀況,整理成學習狀況報告書,提交主責主管機關留存備查(第二十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條)。主管機關每學年度亦會安排審議會委員到在家教育現場探訪察視,訪視前 後需分別提供訪視項目及結果,或可邀請在家教育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發表(第二 十一條)。

在家教育法規提供了自學生及其家庭,在非常規的學習系統下,可依照自學 生本身的特異性來設計課程,讓其擁有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的環境,同時也因為受 到法規規範,自學生亦需依據自學計畫書規劃的內容和進度用心學習。

在家自學進行的方式

自學生以在家教育的方式進行學習,最大的優點是能依照其個人的學習特質 和個別需求來安排課程(林翠香,2008;陳德蓉,2007;張裕程,2017),選擇 較多樣化且富彈性,如:可閱讀各種不同主題的書籍、教具可選擇自製或使用市 面上販售的學習工具、參與有興趣的各種活動或研習,也可透過網路搜尋方式蒐 集資料來習得知識,使用多元的公共資源設施進行知識的探索或累積經驗。

自學生在家自學的學習模式,並不完全抽離學校課程,雖將大部分的時間規 劃在家,或在校外進行學習活動,部分的時間仍然要回學校上課或考試,例如自 學生會選擇回學校上藝術或健體課程等。如此進行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兼顧自 學者想達到自我學習的目標,另一方面更可以確保至少達到與目前課綱相仿的學 習程度(陳相如、潘裕豐、賴翠媛,2015;蔡碩穎,2010)。雖然自學生回校考 試的成績不一定會因此優於一般教育體制內學習的同學,但是其學習方式卻能有 更多的選擇。例如可透過自助旅遊增廣見聞、培訓自己的溝通能力及獨自處理臨 時狀況的能力等。不過也有自學生不參與學校的課程及考試,陳德蓉(2007)的 研究提出,自學生在家長、親友、專業藝術老師及教會兒童教師共同帶領下,於 家中、家長工作地方和教會等地,藉著閱讀原典書籍、練習彈奏特定樂器、參加 教會辦理的兒童活動等方式來累積知識,且由家長定期紀錄自學生的學習進展或 成果,以形成性評量和效標參照評量來呈現學習結果。

不論自學生是否參與學校的課堂學習,只要能依據自學目標並踏實完成自學 課程內容,亦可逐日進步並積累智識和能力。

自學生及其家庭面臨的考驗

然而,孩子接受在家教育也備受挑戰,陳相如等人(2015)指出時間掌控規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間流程表,且需要認真執行,依照實際執行的進度做適度的修正。一邊實行並一 邊修改,方能為整體的自學過程帶來更貼切符合需要的幫助。另外,自學生的學 業學習表現、學習的深度和成效、課程鬆緊和內容精細度、教學人力的安排和社 會互動情況(孔繁嘉等人,2007;林翠香,2008;陳相如等人,2015;陳德蓉,

2007)、家長的教育專業知識是否充足、家庭經濟的考量(孔繁嘉等人,2007),

都是家長為孩子安排進行在家教育,所需特別留意及思考之處。

因自學生處於在家教育的環境,人際互動能力的培養更是受到考驗,可能會 出現排拒參與團體活動或過度依賴家長等狀況,家長若能持續留意自學生與他人 互動的情況,適時給予其人際關係方面的指導和支持,可協助其建立正確的心態 來與他人之間有良好的交流,令其擁有好的社交及領導能力(陳相如等人,2015;

陳德蓉,2007;蔡碩穎,2010)。而自學生如有部分課程於學校進行,則學校老 師如何看待自學生就成為重要的因素。老師若能以正向心態來面對自學生,並適 當說明其選擇自學的考量給其他同學瞭解,都能在協助自學生與同儕互動時有正 面的幫助。

由過去的研究可以瞭解自學生家長需擔負課程、師資和經濟規劃等事項,還 需在自學過程中觀察其學習的進展並作記錄,也要創造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機會,

讓孩子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上種種都是需要家長額外思量且安排,才能為孩子 帶來優質的學習環境。因此自學生家長對教育本質的觀念與知識也要有相當的瞭 解,孩子的在家自學歷程才能成功。

其他

除了針對在家自學進行的方式和內容作探討之外,游沐蓉(2015)從服務在 家自學學生的教師角度,去瞭解學生在家自學所遇到的狀況:雖然在家教育老師 的上課時間和地點都富有彈性,但面對備課、交通往返、與學校溝通等都令老師 感到有負擔,定期評估學生學習的表現也考驗著老師的專業能力,而家長對在家 教育老師的信任度及配合度都有待商榷。由此可以瞭解,提供在家教育學習的老 師需要面對與學校、家長及學生三方的溝通、準備教材等,教學專業能力也需持 續提升,才能給予自學生有品質的教學。。

林彩岫(2018)蒐集 2000 年至 2017 年臺灣實驗教育相關的文獻做分析,這 期間的研究多著重在實驗教育的理念說明、執行方式的分析探討、法令內容及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作實況的瞭解等。Cook, Bennett, Lane 和 Mataras (2013)則提到美國過去的研 究,多數是以個案研究或訪談方式來進行,建議未來可朝向更嚴謹且有系統的準 實驗設計,蒐集在家教育對身心障礙自學生的學業學習、社會化和生活品質的影 響,研究內容應包含學生的障礙情形、家長的教育和訓練程度、線上課程計畫和 專業的支持(例如治療師)。

在家教育的執行需要政府、教育單位及家庭三者共同合作,讓在家教育順暢 運行,令自學生在跳脫制式一般教育的學習之後,仍可以有效學習。過去的研究 對於在家教育執行狀況的探究仍相當有限,應更深入探討了解在家教育期間實際 執行的狀況。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