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習都穩妥踏實。特殊的自學方式,讓小龍及其父母都面臨到他人的異樣看待,

小龍父母秉持著堅定且低調的態度來面對因應之。

小龍與父母的關係,在自學一年朝夕共處下,逐漸改善,但相對與同學的相 處較少,關係較為疏遠,不過因為還有資源班及繪畫班同學可以相處,所以小龍 仍有與同儕相處的機會,而其互動過程未出現衝突狀況。

小龍自學期間以紙筆寫字的機會相較一般學校教育的學生來得少,取而代之 的是使用電腦的軟體做資料的整理,其好處在於可讓小龍對於知識做有系統的整 理,便於思考且理解,但其缺點則為小龍手寫文字的能力未有進步。儘管如此,

小龍父母對於小龍國三在家自學一年的經驗,抱持正向的評價,認為這樣的學習 過程,可以讓小龍多方接觸各樣事物,真正按照自己的優弱勢和學習進展累積知 識,增加自信心並培養出堅持忍耐的性格,也探索自我的興趣及未來的學習方 向。

綜觀小龍國三在家自學一年的經驗,自學教育的可貴之處,在於可依據各個 孩子的特質來進行多樣化的學習,善用孩子的優勢能力,在弱勢之處進行補強,

提供適性教導,真正落實個別化的教育,讓孩子有效能學習,增加自信感,盡力 發揮潛能,更能貼近實際生活,讓知識生活化,實現理想教育。若學障生都能在 這般友善的環境下接受教育,相信必能為每個學障生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 和一片天空。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教育政策的建議:

現今教育的方式多樣,從一般制式學校教育到跳脫傳統的實驗教育,都可以 提供給莘莘學子學習的機會。但這兩種教育方式之間的差距大,制式教育能以較 經濟的方式,讓學生規律獲得知識,但難以顧及各學生的特殊性,亦不能提供多 元的學習方式,而實驗教育可有較多空間能提供另類的學習模式,但需要較高成 本,來安排較多人力及資源完成特殊個別的教育。本研究個案的父母提出了許多 父母對於現行一般教育的不滿及限制,亦即過於重視學科學習,缺少與生活經驗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和文化觸接的機會,甚至教育方式的彈性低,無法做到適性教學,充斥許多單向 的老師說學生聽的學習模式,而沒有提供讓學生實際參與構思、操作和討論的活 動,難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致和動力,也無法培養學生擁有完整建構知識的能 力。

以本研究個案小龍為例,小龍在理解書本上的文字意思有困難,但藉由許多 手動親身參與操作的自學課程,了解詞彙所代表的意思:小龍不能看懂基本農業 知識「植物換盆」的意思,但在農改場老師的教學下,明白了照顧植物要先透過 觀察植物的狀態,再給予適當的處理方式,其一可能是土壤營養不足需要增加培 養土或換盆,其二可能是水分不夠需要澆水…等,藉著這樣的實作探討,小龍懂 了植物換盆所代表之意,也學習到如何照顧植物的技巧。

制式教育和實驗教育之間,是否還有其他方式和空間,來給予學生不同的學 習選擇?學校的另類學習方式在哪裡?或許可在主流教育裡面增加彈性,除了傳 授學科知識之外,增加學生與外界社會、其他國家和世界接觸的機會,例如生活 實作活動、士農工商等各領域的機構參觀及了解、跨國學習參訪等等。

又或者增添更多學校的特教資源,充實普通班老師及特教老師,對於學障生 等特殊學生的理解及教學知識,例如跨專業個案討論會交流、特教生教學觀摩。

多數的學障生因自身能力發展不均,在校的學習相當困難且無法有良好適應,

因此若老師的專業度提升,邀請更多家長參與教育,可給予每個特教生合宜且完 善的教育,發掘並培養每個學障生的專長和興趣,為學障生及其家庭帶來實質的 幫助,令學障生的學習,奠定在每一個穩定的基礎上。

二、給父母決策的建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本研究個案小龍的父母 皆為教職,重視子女的學習情形,在教育子女方面總是不遺餘力。小龍父母肯定 小龍國三在家自學一年的學習對其幫助良多。但除了自學的選擇之外,或許可考 慮選擇機構實驗教育,也就是實驗學校來做不一樣的學習,例如台東的某實驗學 校即以戶外教育的體驗課程,讓學生透過登山或是其他活動來了解台灣的山林環 境,從中培養登山安全及生態保育等觀念。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小龍在經過國三自學之後,其專注力、手寫文字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等,都 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建議可考慮增加注意力訓練課程及活動,或是依照小龍可 專心的時間長度做分段學習,或讓其使用藥物等方式來改善分心的情況,以提升 學習的效果;加入視動協調課程,幫助其提高寫字正確性;安排其參與人際互動 訓練課程,讓小龍擁有與他人交流的溝通技巧。

小龍的國文課程在龍母的教導下,接觸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但對於生活常 見的文字語言,其理解能力是否也有提升?例如:交通運輸工具的時刻表等等,

與食衣住行相關的文句理解程度,也應為訓練閱讀能力的重點之一,協助小龍獨 立處理自我事務時,可以知道解決之道。

三、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是回溯研究,多以過去的書面記錄和訪談資料做分析探討,而個案、

父母及在家教育老師們接受訪問時,也提到因為時間較久遠,很多內容已遺忘或 不清楚,且研究者並未親身參與整個過程,所以有許多訊息資料蒐集不夠完整。

Cook et al.(2013)的研究指出,以準實驗設計來探究身障生在家教育的學習等 情形,可讓研究更周詳且富系統性。建議後續的研究以參與觀察的方式進行縱貫 性研究,定期實際觀察、紀錄和訪談,蒐集更齊全的資料,增加研究的真實性和 可信度。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孔繁嘉、林家輝、賴世山、吳英睿、胡小明、張福松(2007)。在家自行教育之 個案研究-以台東某一個家庭為例。第 105 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

2007,397-416。

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原作者:Jerome Bruner)。臺北市:遠流。(原 著出版年:1996)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 91 年 5 月 9 日)。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玉体(譯)(1996)。民主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師大書苑。

(原著出版年:1916)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 關聯性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177-210。

林彩岫(2018)。實驗教育文獻反映的歷史脈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

37-52。

林翠香(2008)。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就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歷程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寶貴(2013)。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評量與安置。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 育理論與實務,322-324。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孟瑛如(2009)。學習障礙學生升學與生涯發展。特推會及生涯規劃研習(研習 資料 98 年)。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華葳(主編)(2000)。學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洪儷瑜(2013)。學習障礙學生鑑定辦法說明。載於張正芬(主編),身心障礙及

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說明(9-1-9-20 頁)

。臺北市:教育部。

陳孜祈、李妍荻、林允中、趙文崇(2015 年 3 月)。初探學習障礙學生於不同自

©

陳相如、潘裕豐、賴翠媛(2015)。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的生命故事敘說。資優 教育季刊,134,11-22。

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臺北市:五南。

陳淑麗、曾世杰(2005)。唸名速度及聲韻覺識在中文閱讀障礙亞型分類上的角 色:個案補救教學研究。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

(原作者:Erickson)。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63)

郭馨美(2007)。提高學障兒童的 EQ-用同理心引導孩子超越障礙。載於郭馨美

(主編),幫助學習障礙孩童(46-54 頁)。臺北市:臺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 協會。

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原則,教育部民 100 年 7 月 22 日臺特教字第 1000127866 號函。

教育部(2016)。105 學年度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安置班別學生統計。未出版之 統計數據。取自 https://goo.gl/7Qeg36

張英鵬(2011)。「資源班教師排課的問題與有效做法」。南屏特殊教育,2,71-78。

張裕程(2017)。開啟台灣教育的另一扇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2017,6(1),154-157。

莊雅涵(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己娥、王天苗(2007)。「迢迢學習路-一位學障學生的學習經驗」。特殊教育研 究學刊,3,111-132。

黃文慧(2005)。「從生活看雙重特殊學生之特質?由一位美術才能優異的學障學 生生活經歷談起」。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8,289-311。

游沐蓉(2015)。到府服務-在家教育教學經驗分享與省思。雲嘉特教,2015,

22,26-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曾智豐(2013)。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探討。學校行政,88,83-98。

曾瓊禛、徐享良(2005)。學習障礙青少年生活壓力、自尊與憂鬱之相關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23,105-146。

楊坤堂(2010)。學習障礙學生。載於楊坤堂(主編),學習障礙教材教法(28-29 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雅瑱(2006)。家長參與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相關問題之探討。特教 論壇,1,67-76。

鄭秀真(2002)。在家教育面面觀。載於黃金源(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 9103

鄭秀真(2002)。在家教育面面觀。載於黃金源(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 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