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障生的學校適應與特殊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障生的學校適應與特殊教育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三節:第一節為學障生的學校適應與特殊教育;第二節為家長參與學 障學生教育的方式;第三節為在家教育的研究。

第一節 學障生的學校適應與特殊教育

學生在入學之後,因個人生物、心理、社經背景的不同,會展現不同的學 習表現,也因此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有許多學生能輕而易舉地以一般學校的教育 方式持續吸收知識,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常規學校的教育下,無法有效理解、學習 學校教育的內容,學習表現落後同齡學童。這類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當中,有一 群學習障礙學生(學障生),他們的智能發展及外表看似正常,家庭及學校也提 供適當的教育機會,但卻出現不可預期的嚴重學習困難,且在普通教育下接受一 般補救教學之後,仍不能展現出與智能水準相當的學業學習表現(柯華葳,2000)。 根據教育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學障生的判定須先排 除其他障礙因素、文化刺激不足或環境不良等因素的影響,並在接受普通教育的 學習輔導後,個人能力仍具有顯著內在差異,且在聽語理解、語言表達、文字閱 讀理解及輸出、數學計算方面顯著落後同齡學童表現;學障生的學習困難異質性 高,其障礙可能以單一或多重方式出現,例如:閱讀能力正常但寫字能力落後同 齡、或同時有文字書寫障礙及數學障礙等。更具體的學障特質則有學習自動化的 能力低、學習速度緩慢、對於非文字符號系統的學習表現(例如:畫圖)較文字 符號系統的學習良好、閱讀文章會遺漏字詞、難以理解文章內容或數學應用題的 意思、數學基本計算能力不佳等症狀。

除了學業相關的學習發生困難,學障生在行為與適應上也有較高的機會出 現專注力不足、不能準時繳交功課、面對他人的批評反應較激烈、不願意嘗試學 習新事物、對自己設定較低的期望等情況,以致於對於未來欠缺希望。在社會互 動上,學障生的情緒、人際互動等方面也都常常出現困擾,出現與他人起衝突、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被團體排斥等困難,這些情況可能導致學障生在學習、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的問 題,使他們自我概念也較差且社會適應困難(柯華葳,2000)。

研究顯示,學生的自尊與自我概念和環境適應有顯著的正相關,當學生對 自己的整體表現有越多正向看法,則對於自己的各種特質會越滿意,社會適應的 狀況也會越好,學校適應生活的壓力亦會越輕。但學障生的自我價值很難由學校 的學業成就來建立。學障生成績越低,就越容易否定及質疑自己的能力,且青少 年的自尊表現中以學業性自尊的表現最敏感,而相較一般青少年,學障生出現學 業自尊低下,憂鬱情緒的比例高,當學障生的自尊越低下、生活壓力越大,則其 憂鬱傾向會越明顯(沈如瑩,2003;陳孜祈、李妍荻、林允中、趙文崇,2015;

曾瓊禛、徐享良,2005)。Dyson(2003)提出,家長們也認為學障生與其兄弟 姐妹相較,有較多的行為問題,且社交能力較弱。

以上的研究顯示學生的生活適應壓力可能來自於內外兩方面,內部壓力來自 對自我的期許和學習成就表現的差距;外部的壓力則來自於同儕的比較、家長及 老師的期待。因此,老師及家長能持續觀察且理解學障生在學習及成長環境的狀 態,並輔導學障生接受自己的障礙、找到其自己的優勢能力,並協助確認適性發 展的方向,都是輔導的重點工作,亦可協助學障生改善生活適應的壓力(柯華葳,

2000;黃文慧,2005; Dyson, 2003);不間斷的陪伴、給予補救教學、教導學 習策略,也都可讓學障生在成長及學習時能更有效學習(黃己娥、王天苗,2007)。

若是家長和老師有能力做適當的調解,降低學障生的焦慮及憂鬱感,學障生的環 境壓力應該可以較為舒緩,甚至可以解除,以維持健康的生活。

學障生因為學障特質所帶來的學習困難,在校的學習吸收有限且跟不上進度,

需要由學校老師提供特殊教育,以適合的教育方式教學,令其理解課程內容,方 能為其學習帶來實質的協助。學障生在獲得特教資源之前,需老師或家長於學校 輔導室或特教組提出申請,接著輔導室或特教組老師蒐集相關資料,進行轉介前 的診斷與處置,包含紀錄學障生的學障特徵、提供學障生一般補救教學等,若學 障生經補救教學之後,其學習表現仍沒有進步,則老師提報鑑輔會申請學障鑑定。

鑑輔會的心評人員,依據所收集到的資料,包含學校學習資料(作業、考卷、學 習單、作文、教師的觀察紀錄、學校或家庭的介入紀錄)、智力測驗、成就測驗、

功能性診斷測驗等,決定學障生的學障資格。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生取得學障資格之後,鑑輔會人員邀請家長及相關教師人員,共同召開教 育安置會議,決定其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內容及安置方式,選項有原班級的差異 化教學、於原班級接受特教諮詢服務、或於資源班/特教班接受補救教學、身心 障礙巡迴輔導班(含在家教育)及特殊教育學校等,並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林 寶貴,2013)。個別化教育計畫的設計,會考量學障生本身能力和學習課程之間 的差異,訂定教學目標和內容,以抽離、外加及入班支援方式進行小組補救教學 及學習策略訓練等,且需對學障生的學習進行進展監控,並根據學習狀況隨時進 行教學調整,包含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表徵、使用認知輔具、簡化課程內容、減少 作業分量等。國三的學生面臨升學關卡,學習評量及升學考試的標準和方式,包 含設定作業評量基準、升學或平時考試的考場服務、以電腦打字取代手寫文字輸 出等學習輔具,也都是老師在教課、評量及協助升學過程中宜特別留意及安排之 處,方能以適切的評量方式來瞭解學障生真正的能力,持續進行合乎其學習需要 的教學,讓其有效率地學習(孟瑛如,2009;柯華葳,2000;洪儷瑜,2013;教 育部,2011;張英鵬,2011)。然而,學障生在取得學習障礙的特教身分資格之 後,不論是以抽離式或外加式教學方式在校進行學習,其成長仍持續受到校外環 境的影響,包含家庭、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等,其中家庭是學障生每天都會接觸 到的環境,因此家庭環境對其的影響應是最直接且深遠的。若能身處在一個可提 供充足學習環境的家庭裡,家長持續的教育付出,也許能讓學障生的學習發展得 到更好的機會。

研究者期望透過描述一個學障生在家自學的經驗,去了解在家自學期間的學 習,是否真的為學障生的學習和成長帶來幫助?自學期間所設定的學習目標達成 的情形?採用甚麼樣的教材?如何安排課程及師資?曾經遇到什麼困難?解決 困難的方式為何?這樣的經驗可以給其他學障生什麼幫助或建議?如果可以重 新再選擇,是否會有同樣的決定?若是,可保留及改進的內容是什麼?若否,原 因為何?而家長希望可以達到甚麼樣的理想教育?藉此研究結果,提供給遇到相 似狀況的家長和學生一些方向和參照。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