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世界潮流下基礎科學的跨領域統整

新世紀伊始,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已隨二十世紀的腳步遠離我 們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智慧經濟時代及高科技產業發展。全球科技已 朝向生物科技、奈米科技、微機電科技、資訊科技以及太空科技等重要 研究領域積極拓展。新世紀科技研究的重要特質之一是跨學門的團隊 合作研究精神,尖端科技乃是基礎科學整合,知識再運用的表現,

比如生物科技中的晶片技術需要依賴生物、醫學、化學、物理以及數學 的跨領域密切合作始能完成;同樣地,奈米技術也是要結合理科及 工科的各相關學門研究成果始能克盡其功。因此唯有基礎科學知識廣 博兼具創新,思考能力才能突破傳統思維創造新格局。

由於高科技產業進步神速,諸如通訊產業、生醫科技、奈米材料、

電機資訊、太空技術等競賽正在國際間暗中展開較勁,尖端科技產業 是永遠不停的在推動進展,但其卻建立在紮實的基礎科學知識上,

包括化學、物理、數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基本知識的靈活運用及 統整發揮。因此基礎科學教育必須重新調整,在專業領域內必須融入 跨領域知識,在授課教材內必須引入科學新知,在教學方式方面必 須生活化、趣味性,及摒除純驗證式的實驗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思 考創意的人才,以及能實際創新實驗方法的高級研究人員,如此培 育人才方面也才能真正向下紮根(教育部,2006)。

一、腦神經科學的科際統整

以課程統整的理論依據之一-腦神經科學為例,大腦功能 的運作,受控於神經迴路的活性;神經迴路活化的基石,來自 於神經傳導物質,與腦內生化物質的作用,例如台灣的 921 及美 國的 911 事件過後,很多人仍處於恐懼及憂傷的情緒中;當事件 過後,為什麼事發情境會在當事人的腦海一再重現,使恐懼害 怕的情緒,一直困擾著人,而揮之不去? 然而,有些人卻可以

走出陰霾,人生可以重新開始? 這是大腦中司掌創傷記憶的訊 息(杏仁核),與理性/意識運作(新皮質)的抗爭? 個人對 恐懼的不同處理方式,又應證了:每個人腦部獨特的神經細胞,

組合成的網路/迴路,形成每個人特有的大腦圖譜。每個人腦部 存在著活化神經迴路的機制,腦中裝配回饋機制,來強化神經 迴路,反之抑制神經迴路的運作。現今對於神經回饋機制的了解,

帶動以調控神經回饋,來達到集中注意力的「注意力訓練員」科 技;或以強化腦力為目標的「顧腦」另類公司。若利用此項訓練,

可增加就學者的注意力,以達到學習高峰。(曾淑芬,2006)。

腦科學研究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尖端研究領域之一,目前的人類 腦生理訊號研究絕大多僅止於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反應機制分析,

對於動態刺激反應(kinesthetic stimuli)的研究相當少,因此 結合虛擬實境動態模擬、訊號分析處理與機構設計等工程技術及 神經科學進行含括工程、心理與神經科學之跨領域腦機介面研究,

以虛擬實境動感平台提供動態刺激以探索人類在不同外界刺激 及各種壓力下的心理狀態變化,注意力轉移及反應過程,進而 建立工作任務(環境)、腦信號與人體各部分感測與神經肌肉反 應的三方對應關係,開發以腦訊號為基礎之腦機介面。目前研究 項目包含:(1)腦動態、生理變化與人類認知狀態之關連性研究;

(2)單一試驗(single trial)短暫性腦動態特性研究;(3)維持 高持續認知能力之腦機介面回饋訊號與模式研究;(4)腦電波 (EEG)與動態刺激(kinesthetic stimuli)之關連性研究;(5)建 構神經感知人機互動介面;(6)BCI 效益評估研究;(7)發展無線 乾式電極生理訊號感測系統;(8)發展應用於腦機介面之可攜式 即時嵌入式系統;(9)發展泛用型生理訊號處理晶片。而腦神經

工程研究(NeuroEngineering),則從基礎腦科學及認知神經科 學出發,結合醫學工程、人因工程,並引入生物科技、電子、電機、

資訊、機械、材料、微機電等領域的知識與工具,進行腦神經工程 之基礎及應用研究。在腦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上,利用腦波、腦 影像及各種生理訊號的量測與分析來探索人類在不同外界刺激 及各種壓力下的心理狀態變化,注意力轉移及反應過程等,進 而建立工作任務(環境)、腦信號與人體各部分感測與神經肌肉 反應的三方對應關係,再結合工程技術進行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等腦神經工程應用研究。腦機介面之研究 將可幫助一般人在與他人或機器密切互動的工作環境下(如開 車),維持高持續認知能力,而減少失誤及對週遭情況的誤判。

因此腦科學之複雜度需要不同領域的知識和人才密切結合,包 括生物、醫學、數學、物理、化學、資訊科學、工程、哲學、以及藝術 與人文等(腦科學研究所,2006)。

二、生物科技的跨領域問題

(一)跨領域的生物科技

再以生物科技為例,生物科技是利用生物體、生物系 統和生物反應過程來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科技。生物科 技乃當今世界公認之二十一世紀最具潛力的科技之一,

尤其在基因重組技術發明後,其發展更加突飛猛進。現時 許多國家竭盡全力進行有關方面的研究,並希望成為下 世紀的生物科技強國。基因體上個別基因的核酸序列決定 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而蛋白質是執行基因功能的主要 分子,不同蛋白質可以執行類似或完全不相同的功能。基 因體的大小與生物的進化程度有些關係,例如病毒基因

體最小,其次是細菌、酵母菌、線蟲、果蠅、鳥類、人類(表 2-4-1)(余淑美,2005)。「生物科技」是一種科學技術,

透過生物媒體將科學與工程原理應用到物質生產,嘗試 去改善五穀(農業)、製成新藥(藥劑)、燃料與化學品

(能源)、食品和飲料 (食物科技和發酵科技)及分解 環境上的廢物(環保)。近年來更應用於細胞(或微生物)

的基因改造,嘗試透過遺傳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去治病(醫療)(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概況,2001)。

表 2-4-1 不同生物基因體大小的比較

生物名稱 基因大小

藻類(algae) 6.6 x 105 bp 黴漿菌(mycoplasma) 1.0 x 106 bp 細菌(bacterium) 4.2 x 106bp 酵母菌(yeast) 1.3 x 107bp 黏菌(slime mold) 5.4 x 107bp 線蟲(nematode) 8.0 x 107bp 昆蟲(insect) 1.4 x 108 bp 鳥類(bird) 1.2 x 109bp 兩棲類(amphibian) 3.1 x 109bp 哺乳類(mammal) 3.3 x 109bp 資料來源:余淑美(2005)。

生物科技不是一門新的技術。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已懂得 利用及改良自然生物去迎合生活上各方面的需要。早期利用生 物技術過程的例子包括釀酒和烘烤麵麭。現代生物科技包括基 因改良、基因重組和基因治療等。而這些嶄新的生物技術較傳 統的技術更快捷、經濟及可靠。「生物科技」是一門跨學科的學 問,所應用的學問,包括工程學、微生物學、電腦學、數學、經 濟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植物學、農業學等等。

(香港教育學院科學系,2005)

生物科技發展會與各種產業連結,比如說, 2000 年到 2010 年生技產業預測的最大發展部分是在醫療,再來是農業、

食品與化學,成長率都很高。在 20 世紀末,發展新藥代價已 經呈螺旋狀攀升,自 1976 年的 5 千 4 百萬美元到 1990 年的將 近四億美元(圖 2-4-1)。國內過去對生物科技的投資,從 2000 年的新台幣 115 億元、2001 年的 215 億元升高到 2002 年 的 250 億元,中間的成長非常快。從國際來看,生物科技發展 是以歐美為主,美國占 48%、歐洲占 25%,背後也有發展不 均的問題(葉俊榮,2003)。美國福利制度健全,加上人口眾 多,在醫藥發展方面,成為全球最大藥品市場,當地藥品暨 食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在藥品及 食品上市販賣時,有極為嚴格的審核程序及要求,獲得美國 FDA 通過,幾乎可說是拿到全球銷售的通行證,全球知名大 藥廠多為美國廠商,其次為歐洲、日本,其中前十大藥廠有九 家位在美國,一家在英國,其他地區或國家的藥廠規模無法 和這些廠商相比較,由於人才、技術和資金多集中在美、歐、日 等國,故這些地區在新藥及生技產業發展均執全球之牛耳,

以美國為例,1996~1998 這三年新藥上市速度過慢,使得生 技類股被投資人打入冷宮,但在 2000 年初人類基因體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因政府單位和民間公司相互較勁,

且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時而出面發表相關看法,使得生技產 業又再度受到世人注視(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概況,2001)。

圖2-4-1 藥物發現、發展成本的增加率

26.0 60.0 117.0

231.8 28.0

65.0

113.8

127.2

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1976 1986 1987 1990

Year

$Millions

Capital costs Out of pocket costs

資料來源:取自 Hwa A.Lim & 趙慧娟(2003:63)。

人類基因體計劃早先是由美歐等國政府資助的研究單位所 主導,希望藉由人類遺傳物質(DNA)定序,找出帶有訊息的片段 (gene),再研究 gene 與蛋白質表現或疾病的相關性,人類基因

2001)。生物醫學則會應用到奈米這門技術,奈米微粒的尺寸一

般比生物體內的病毒(virus)、紅血球、細胞小得多(如圖 2-4-2 所示),是只有十億分之一米公尺大小的單位。以此奈米等級 之特性便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奈米生醫材料幾乎包括所有 生化藥品,如抗心血管病、抗癌藥物、糖尿病及抗愛滋病用藥等,

特別是改變遺傳因子基因藥的研究,奈米生醫材料的微小及易 滲透的特性,使得醫藥學家有可能改變細胞基因。奈米生醫材料 技術也可應用在細胞貼附與癒合之設計。奈米生技的範圍很大,

包含 DNA 工程與分子組裝、生物的分子組件、式樣形成、分子拓印、

奈米顆粒或奈米管等的生技應用、表面奈米生技。這六類技術的 應用層面,涵蓋了奈米顯影、藥物制放、 組織工程、微流體、生物 晶片、生物感測器等(徐善慧,2003)。

圖 2-4-2 微米至奈米尺度圖

資料來源:取自(徐善慧,2003)

(二)生物科技的衝擊議題

生物科技所引發的衝擊,不僅在技術方面的整合,

生物科技所引發的衝擊,不僅在技術方面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