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識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有關漢字的識字教學法,一般可分為「集中識字法」

和「分散識字法」,其中的「分散識字法」台灣目前所採行隨文識字教學法,學生 從反覆的閱讀中,熟悉漢字的形音義再加以運用;而「集中識字法」是透過文字學 的理論基礎,將漢字的進行歸類和比較,為識字而識字,用較短的時間以提升學生 的識字量與識字效率。以下僅就常見的幾種教學方法來做說明:

一、 分散識字教學法

台灣國民小學國語科的識字教學主要以隨課文分散識字教學為主,此類教學法 是閱讀歷程中由上而下模式的觀點所發展而出的教學方式(杜晉秀,2004)。隨課 文識字的方式,將生字隨課文分散出現,結合課文來教。此種混合教學法結合閱讀、

寫字、寫作等教學活動,識字教學部分則安排於課文閱讀和理解文意之後,從課文 中導出句子,句子中摘出新詞,再從新詞中認識生字。在識字開始時,根據漢字的 字音、筆順、字形、詞義逐步的教學,再將隨課文的教學將重點移向字義,強調識 字教學應該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具體的語言情境中,與學生的先備知識相互 結合。一般教學過程為:1.正音教學、指導部首、筆畫名稱和筆順;2.配合字源解 釋涵義;3.認識結構、部件和筆畫;4.書空練習;5.習寫生字(周碧香,2010)。

分散識字的優點在於以豐富的語言情境教學為中心,其具有「字不離詞,詞不 句,句不離篇」的優點,讓學生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區辨字義(郝恩美,

29

1999),識字與寫字結合,此方式能使學習者從文章的閱讀中接觸和教學字有關的 詞彙、用法,甚至進行文學性的欣賞(萬雲英,1991)。而分散識字教學的缺點則 在於一個方塊字孤立教學,新字累積較慢,不易掌握文字規則,且生字的編排無法 依據漢字所具備的特性進行教學(郝恩美,1999;萬雲英,1991)。

二、 集中識字教學法

集中識字教學法是與分散識字教學法相對而言的,藉由教導學生文字結構的基 本知識,以便於分析與記憶字形(歐用生、吳敏而,1994)。集中識字教學法是由 遼寧省黑山北關實驗學校賈桂芝、李鐸在1958 年所提出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法為 了克服「邊讀書、邊識字」的識字量少的問題,於是採用了「先識字,後讀書」的 識字教學策略,利用字與字之間共同特徵或字形相似規則,以指導學生認字。周碧 香認為:

所謂「集中識字」,就是為識字而識字,把字集中起來教,利用較少的時 間學會較多的字。根據中文字的構字規律及學習心理遷移的規律,將中文 字歸類,適量集中,教學生一批生字後,再閱讀數篇課文,於閱讀中鞏固 生字。此法的特點在於突出字形,便於比較字與字之間音、形、義區別和 聯繫, 使識字教學科學化,並減少錯誤、增加記憶。(周碧香,2010:

173)

集中識字是採以字帶文,由下而上的策略。所採行的方法是:集中教,分散練;學 了一批字,讀一些課文來鞏固識字,然後再學一批字,再讀一些課文。此教學方法 是目前國內常用的識字補救教學方法。優點在於利用漢字的歸類對比與結構規則的 教學,成批的學習漢字,可以提高識字效率,利於兒童有計畫的編碼、組合、儲存 和檢索(萬雲英,1991)。缺點則是集中的相似字過多或數量太大,缺乏練習時間,

反而增加兒童學習的負荷,易產生泛化及混淆(萬雲英,1991;施惠玲,2000)。

30

從集中識字的概念衍生的教學法,包括「基本字帶字教學法」、「形聲字教學 法」、「部件識字教學法」、「字族文識字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均以凸顯漢字 結構和規則,啟發學生理解漢字形義與形音的關係,掌握漢字的結構和規則來累積 識字量(張新仁、韓孟蓉,2004)。本研究採用之「字族文識字教學法」於本章第 五節討論,其他集中識字教學法分述如下:

(一) 基本字帶字教學法

所謂基本字係指在一群字形相近的字中所能抽出的相同的構字部件,通常都是 獨體文。基本字帶字教學法即利用基本字加上不同的部首或偏旁的「歸類識字」,

目的在引導學生將已學過的字記憶生字,進而理解漢字的形義關聯、形音關聯與義 音關聯與連繫(戴汝潛,1999)。其中有以部首歸類的字,如「尾」、「居」、「屋」、

「局」等;有以同聲符歸類的字,如「秧」、「泱」、「秧」、「鞅」等。胡永崇

(2002)認為基本字帶字的基本字並不限定聲旁表音的特性。換言之,基本字可以 是部首、形聲字的偏旁、不具意義的字與完整的獨體文。其歸類如下表:

表2-1

基本字的分類

類別 基本字 衍生字

部首 鳥 鴿 鴨 鵝 鵪

非部首的獨體文 主 注 註 蛀 住 合體字 胡 湖 糊 蝴 瑚 形聲字 馬 媽 嗎 碼 罵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基本字帶字教學法用熟字記生字,相互複習,有利於短期記憶不佳兒童的學習,

提高識字效率;缺點為學習數量太大的相似字,容易產生混淆。因此,在選取基本 字時,教師需留意用字率和構詞率,以免增加學習負擔;在衍生字的選擇應以常用 字作為主要的考量,不宜以罕用字造成學童的學習困擾。(薄雲霙,2003)。

31

(二)形聲字識字教學法

漢字中形聲字佔80%以上的比例(萬雲英,1991;裘錫圭,1995)。形聲字的 表義形符即為部首,表示事物的類別與概括性的意義,例如從「鳥」的形聲字,多 為鳥類,從「金」的字多半與金屬有關;形聲字的聲符表音,提供語音的線索,例 如清、情、請等,雖然聲調有所不同,其字音與「青」相關。學童從「聲旁表音、

部首表義」的特徵當中,指導學生一方面認識部首的意義,一方面認識不同部首配 合不同表聲的偏旁,其字義也不相同,有助於推知文字的字音與字義的能力(胡永 崇,2002)。

(三)部件識字教學法

「部件」是書寫的最小單元,它介乎「筆畫」和「部首」之間(黃沛榮,2001)。

可能小至筆畫,如「一」「、」等,也可能大至偏旁或部首,如「田」、「水」。

分析「部件」將漢字化整為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基本結構,利用部首可對 字義進行分類,部件可以區別漢字筆畫上之異同,並且有助於筆順的學習,在學習 新字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邊」字,當學習者學過「自己」的「自」,「天 空」的「空」,「地方」的「方」,「這裡」的「這」,教師進行教學時稍加指導,

學生便能正確的掌握字形(黃沛榮,2001)。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語文遊戲融入部件識字教學。黃沛榮(2001)認為以

「字謎」作為輔助的教學方法,如「你是心上人」可組合成「您」;「拿不出手」

部件減除為「合」;「上下難分」部件加減為「卡」;「二小姐」部件聯想成「姿」;

「弄瓦之喜」依部件與文化常識為「姓」,此種教學方式饒富趣味,但字謎的深淺 必須配合學生的語文程度。

透過部件學習漢字,可以化整為零,減輕字形的記憶量,減少學習的負擔;然 而此種教學在實際運作時仍有文字可能有不同的拆解方式,且部件多無名稱,造成 教學上的困難,將文字拆解的支離破碎是它的侷限性。

32

三、圖解識字教學法

圖解識字教學,是以圖像的方式呈現造字本義、介紹字形演變、解釋相同成分 的字與分析形似字(周碧香,2009:55-68)。在進行此一教學法時,常利用三種 教具:

(一)字形演變卡:將漢字由「圖畫→古文字→今文字」演變歷程臚列。教學項目 包括辨形、讀音、部首、部件、筆畫數、本義、常用義、構字和造句等。字 形演變卡,適用於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部分形聲字(周碧香,2009)。

(二)形似圖:是一組群體字,將群體字共同的部分置於中間,其它字環繞四周,

此圖類似太陽的形狀,字群中共同的部份,可以是聲符、部件或部首。此教 具可用於指導學生辨識漢字的相同部件與其所衍生的漢字,掌握字與字之間 的關係,快速累積識字量(周碧香,2009)。

(三)形似字分辨:「形似字」又稱「形近字」,係指形體相似、學習者容易發生 辨識或習寫時容易混淆的字。吳瑞屯(1990)進行中文字辨識歷程個別差異 之研究,發現受試者在辨識中文字的歷程時,最先登錄的是字形的訊息。胡 志偉(1995)認為在字彙辨識的歷程中,字形的記憶表徵比字音和字義快。

日人久恆啟一(2004)提倡利用圖形來思考,是因為圖形能連結各種情報訊 息、使情況簡單明瞭,故而有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傳達形式上,圖形能較語 言的記憶力高出30%的記憶力,若同時使用語言與圖形則可提高至90%,即 使經過了120小時,仍能留有60%的記憶,故而圖像有助於感知與理解,並 能提升記憶與傳達效果,此方法運用圖形和古文字的結合以提高學習動機,

幫助學習者辨析字形與字義。

綜上所述,國內識字教學法因應不同教學對象皆有其侷限性,亦有互為重疊之 處,如基本字帶字、字族文及部首教學中也都有表音字群,與「聲旁歸類」之形聲 字教學有相近之處,無論採取何種識字教學策略,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教學時 強化漢字的一形一音一義的特色,讓學生熟記字形,從粗略輪廓的辨識到逐步分化,

33

最後形成正確的視、聽、動覺表象,全部掌握字的形、音、義三者統一聯繫的複合 體。在教學中,教師以多元彈性的識字教學,教給學生認字策略,運用獨體文的字 源及文字演變的圖像,彈性運用多媒體教學,分析漢字的結構以加深學生對漢字筆 畫和間架的連結學習,同時提供多元的閱讀語境,在各類豐富文本的情境下鞏固識 字成效。

第四節 補救教學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國內補救教學相關議題與研究,以下就補救教學之意義、補救教 學對象及歷程與國內識字補救教學研究成果分別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