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關研究 關研究 關研究 關研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 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的相關研究 關研究 關研究 關研究

本節旨在介紹態度理論以及同儕接納的重要性,再從文獻中去探討有關同儕接納態 度的各種原因及變項,做為本研究的基礎架構。

壹 壹壹

壹、、、態度理論、態度理論態度理論 態度理論

以下就態度的定義及態度量表的主要類型來探討態度理論。

一、態度的定義

心理學家H.Spencer在1862年所發表的「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s)一 書中是最早使用態度(attitude)這一詞,強調一個人的態度對爭論事項的鑑別有 重要的影響(吳聰賢,民91);Allport 認為態度是由經驗組成的一種心理與神經 的準備狀態,對個人、事體與有關情況所做的反應,作引導與動態的影響;Fuson 解釋態度為在一定情況下的一定行為發生的機率;Campbell 定義為一個人的態 度,是針對一套社會事體而發的具有一致性的反應群(吳聰賢, 民91)。Wyer &

Srull認為 態度是一種認知的架構, 儲存或組織某一概念、情境、或事件有關 的訊息(曾華源譯,民89)。

林生傳(民88)指出,態度是指個體與外在環境所行成的關係,無此聯結,態 度則無法形成,通常態度與行為通常結合而表現於言行舉止之中,因此必須藉助 於行為的觀察與客觀測量,始能瞭解態度,態度不是天生即有,個體成長過程中 與外在環境不斷調適,須歷經長時間的養成。

研究者綜合國內學者(張春興,民83;洪雅鳳,民90;李美枝,民91;游恆 山,民93;劉安彥,民91)對態度的定義指出態度包含下列三個成份:

(一)認知(cognition):指個人對態度對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關的事實、

知識和信念。如一般人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

(二)情感(affection):指對態度對象的情緒感覺,包含喜歡-厭惡、同情

-冷漠等正負面的感覺。如一般人對身心障礙者的同情。

(三)行為傾向(behavior intention):指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向,即做出行 動前的思想傾向。如一般人是否願意和身心障礙者交朋友。

其中認知、信念、信仰、知識、思想、情感、感情或評價等,與內在心理活 動有關之現象,可歸類為態度之『內在成分』,而行動、行為、行為處置或行動 傾向等,與外在心理活動有關之現象,可歸類為態度之『外在成分』。

吳麗君(民 76)指出態度具有下列特質:

(一)態度乃透過經驗而習得。

(二)態度的發生必須有對象,包括人、事、物。

(三)多數學者認為認知具有認知、情感、行為三種成份。

(四)態度是一種仲介變項,也是假設性的概念架構。

(五)態度是行為傾向,但是非行為本身。

(六)態度具有持久性與可變性。

二、態度量表的主要類型

危芷芬(民 93)指出態度通常被界定為喜歡或厭惡一組刺激的反應傾向,通常 無法直接加以觀察,必須從語言和非語言的外顯行為來推論,經常與社會性刺激 以及帶有情緒意味的反應連在一起,它通常涉及價值判斷,且常用的態度量表有 以下幾種:

(一)賽斯通式量表(Thurstone-type scale)

分為 20 個量表,分別測個人對戰爭、死刑、教會、愛國主義、研論檢查,

以及其他制度、實務、議題和國家或種族團體的態度。

(二)蓋特曼式量尺(Guttman-type csale)

原先是為了決定一組態度陳述句是否為單一項度,如果同意某一態度陳述句 的所有受測者,都同意比它用更溫和的態度陳述句,這些陳述句就構成了完美的 量尺。態度量尺的題目可以沿著接納程度或困難度的連續尺度排列順序,因此,

每一個人在量尺上的位置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反應。

(三)李克特式量表(Likert-type scale)

首先組合一系列明確表達喜歡或厭惡態度之陳述句,選題的基楚在於建構測 驗過程中所搜集的受測者反應,李克特式量表必須採用有差序的反應,通常反應 分為下列五類:非常同意、同意、無法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這五種反應 分別代表 5、4、3、2、1 分,「非常同意」正向陳述句得到 5 分,「非常不同意」

負向陳述句也是如此,所有題目的分數總合就代表個人的總分,其意義必須根據 實徵建力的常模加以解釋。

本研究之對象為國小普通班學生,再加上時間及人力的關係,研究者決定採 用自編之李克特氏量表作為本研究自編研究工具的評量方式。

貳 貳貳

貳、、、同儕接納的重要性、同儕接納的重要性同儕接納的重要性 同儕接納的重要性

所謂同儕是指相同年齡、年級、相等地位或能力的團體,包括同伴、玩伴或 朋友,而同儕接納是指個人為其相同年齡、年級相等地位或或能力的團體或個人 所接受而成為其中的一員;學生在接受教育前人格形成最主要是受父母影響,而 進入學校教育後,主要是建立在同儕關係上,兒童如能為其同儕團體接納,則會 表現出快樂且具有安全感,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有機會學習社會所接受的行 為模式及技巧,順從團體期望,較有機會參與同伴活動等行為(李惠加,民 86)。

心理學家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提到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接觸互動 而成長,而個體總是希望從環境中(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獲得滿足,同時也不得 不受社 會的 要求與 限制, 在獲 得滿足 與被要 求與 限制之 間會產 生發 展危機 (developmental crisis);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將人生分為八個時期,國 小階段的學生是屬於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期(industry vs. inferiority ),在 此階段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如果所經驗到的是失敗多於成功,甚至只有失敗沒有成 功,他將難免養成自貶自卑的性格(張春興,民83: 128-137)。因此此階段是兒 童自我成長的決定性階段,在學習活動及遊戲的互動過程中,兒童必須能夠致力 於學習並掌握各種人類知識及經驗,並學習如何與同儕共同遊戲和活動,以逐漸 學習掌握重要的認知和社交技巧(王耘、葉忠根、林崇德,民84),

心理學家 Maslow 將人類的多種需求按其性質由低到高可分為七個層次分別 為: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隸屬與愛的需求、4.自尊需求、5.知的需求、

6.美的需求、7.自我實現需求;其中第 3 與第 4 層的說明人類在其所處的環境中 對愛、歸屬感與自尊的需求,所以在求學的過程,如果學生在學習環境中,被同 學接納、愛護且尊重,則其將獲得滿足進而轉向高一層的需求,增加他的學習動 機(張春興,民 83)。

Coie,Dodge 與 Coppotelli(1982)認為同儕關係欠佳的兒童不僅現階段表 現出較多適應問題,在青少年或成年階段也會遭遇較多的適應問題。

Hartup於1983年指出認為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同儕互動扮演相當重要的 角色,而從社會化的過程中,兒童學習到社會所認可的信念、行為及價值觀,同 時兒童也從社會化的過程中發展出社會地位與學習如何扮演符合社會的角色,所 以同儕的接納與否對於兒童能否發展健全社會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引自林翠 湄,民84)。

Parker 與 Asher(1987)研究也指出同儕關係較差的兒童及青少年,其往

後的生活較容易有適應不良的比率是較高的。簡茂發(民72) 認為積極而穩定 的友伴關係,是兒童人格健全發展的必要條件。蘇建文(民80)亦指出早期在同儕 關係中是否產生問題,是其在成人社會適應與否的指標。徐慶娟(民84)的研究指 出兒童同儕地位與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存在。

外籍配偶子女大都處於低社經地位的家庭中,其家庭無法提供其良好的學習 環境,進而影響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表現。外籍配偶子女進到學校之後,是否會 因為種種因素(如家裡經濟狀況、母親為外來族群等)影響其他同學對他的接納態 度呢?如果同學能夠抱持正向積極的接納態度,與外籍配偶子女建立良好同儕關 係,這樣對其生活適應與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也減輕他家庭背景等不利因素 的影響,所以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接納態度為何是本研究的重點。

參 參參

參、、、同儕接納的相關研究、同儕接納的相關研究同儕接納的相關研究 同儕接納的相關研究

外籍配偶子女可能來自於低社經背景屬於弱勢族群,而近幾年來有關外籍配 偶負面報導相當多,媒體將她們及她們的丈夫塑造成為社會問題的製造者,有關 外籍配偶逃婚、離婚、遭家庭暴力等新聞層出不窮(夏曉鵑,民 90)。而外籍配偶 子女也被冠上發展遲緩、學業成就低落等標籤。

國內有關同儕接納的研究長期以來著重於身心障礙者這一方面,其餘有少部 份對原住民學童的相關接納態度之研究,對於外籍配偶子女的相關接納態度研究 相當缺乏,這也顯示此方面的研究有其要加強的地方。

以下就以數個方面來探討有關同儕關係的研究:

一、一般學童同儕關係的相關研究 Steven &

Mehta

表 2-10(承上頁)

些,部份研究亦指出女生的同儕關係比較好(陳連欣,民 83)。

表 2-11(承上頁) McGlothlin,

Killen &

Edmonds

表 2-11(承上頁)

表 2-11(承上頁)

表 2-11(承上頁) et al., 2002);少數民族或移民子女可能會有人際關係上的問題(Robert, 2005;

Sabrina,2004)。

Barrett &

Kitchenham Wilton &

Vakilirad

表 2-12(承上頁)

表 2-12(承上頁)

民 92;黃富廷,民 84、民 89; Barrett & kitchenham , 1992;Townsend, Wilton

& Vakilirad, 1993;);也有研究指出男性對同儕之間的關係是較好的(陳金池,

民 87;陳連欣,民 87);但是也有研究指出性別對同儕之間的接納態度是沒有影 響的(涂添旺,民 91;張君如,民 92)。綜合上述結果,研究者欲瞭解不同性別 對外籍配偶子女的接納態度有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或年齡學生同儕態度之研究

Barrett &

kitchenham

表 2-13(承上頁)

由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若以年級或年齡為變項來探討同儕接納態度或關 係的差異,結果較為分歧;在 18 篇研究中指出低年級較積極的有 5 篇(林真鍊,

民 93;林乾福,民 92;邱佩瑩,民 83;涂添旺,民 91;彭源榮,民 92;);高 年級較積極的有 7 篇(李玉琴,民 91;李碧真,民 81;林世欣,民 88;吳秋燕,

民 87;陳金池,民 87;陳素真,民 85;羅品欣民 92);無差異的有 5 篇(張君如,

民 92;張靜雯,民 92;黃富廷,民 84、民 89; Barrett & kitchenham, 1992;)。

綜合上述結果,研究者欲瞭解不同年級對外籍配偶子女的接納態度有無顯著差

綜合上述結果,研究者欲瞭解不同年級對外籍配偶子女的接納態度有無顯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