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籍配偶的概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外籍配偶的概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的人口結構以及家庭的組織已經逐漸轉變,外籍配偶 及其子女的相關問題漸漸為大眾所關注,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教育政策的產 生,是源自於外籍配偶的產生,而外籍配偶並非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再亞洲的日 本也有許多和台灣類似的外籍配偶存在,在西方的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也有 類似的婚姻模式存在,同樣也有其子女的相關問題(蔡茗湘,2007)。所以本節先 分析外籍配偶形成的時代背景,再進一步探討外籍配偶子女數量統計與分布情 形,最後探究台灣對外籍配偶輔導之相關措施,透過與外籍配偶相關問題的瞭解,

以釐清本研究的方向。

一、外籍配偶形成的時代背景

自 1987 年政府解嚴以來,隨著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改革,

國民經濟日益增強,政府施政與國人視界逐漸與世界接軌,促進我國與國際及大 陸間經貿、文教、旅遊之交流廣泛。此外,伴隨著國際化、全球化的腳步加速,

以及兩岸之探親、文教、體育交流頻繁,我國國民與外籍及大陸人士通婚之情形

日漸增加。邱汝娜、林維言(2004)於社區發展季刊網路資料中提到,目前臺灣男 性與東南亞地區婦女之婚姻關係,大部分係透過婚姻仲介媒合,儼然成為「速食 婚姻」,雙方感情基礎薄弱,而婚配的新娘普遍為經濟弱勢,經濟因素是她們願意 接受跨國婚姻的主要原因,藉以改善娘家經濟狀況。國內學者研究指出,臺灣社 會一直以來都是以「外籍新娘」、「大陸新娘」來稱呼這些嫁入臺灣地區的東南亞 國家、中國大陸婦女,「外籍新娘」、「大陸新娘」的用語在臺灣媒體、仲介業者、

政府的多重塑造下,似乎代表著兩種意涵:「外籍」、「大陸」即是「非我族類」, 而且是以有色兼歧視的眼光去看待這群女性;而「新娘」一詞則表示永遠都是剛 入門,而非定居生活於臺灣的自己人(邱汝娜、林維言,2004)。

林怡君認為隨著全球化與國際化的來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已經徹底改 變,同時也縮短了彼此的距離,人們常會因為搬遷、升學、旅行、就業等原因,

而有機會形成跨國婚姻(林怡君,2008)。

跨國婚姻的形成往往也是一種拉力和推力的結果,拉力是生產性的,推力是 再生產性的,許多農村及弱勢地區因就業結構的改變而對人力需求產生生產性的 拉力,於是向外尋求婚姻與人力資源;而女性則因教育程度提高,及對婚姻及主 婦角色的排斥,產生對家的迴避,導致許多條件較差的男性,不易於原住地找到 合適的配偶而轉向境外尋找,這是所謂的推力(林怡君,2008)。

戴如玎認為台灣地區跨國婚姻之形成,受到台灣人口結構之變遷、中國文化 傳統的婚配及子嗣觀念台灣政府的南向經貿政策、東南亞地區生活貧困、婚姻仲 介市場的形成等因素促成跨國婚姻快速成長(戴如玎,2004)。

在台灣大多數娶外籍配偶的主要動機,是因著「傳宗接代」與「延續香火」

的根深蒂固觀念,夏曉娟(2000)指出,其受訪者有 95%以上於婚後第一、二年 便有下一代(夏曉娟,2000)。

林怡君(2008)根據夏曉鹃(1997)的研究予以綜合以後認為台灣外籍配偶的 形成,可說淵源自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當時有部份的退休老兵面臨擇 偶的困境,少數在台的東南亞歸國僑胞,於是媒介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 亞的婦女與之通婚,其中尤以華裔的貧困婦女佔多數。1994 年政府宣布「南向政 策」後,隨著台資的外流,台灣男性娶外籍配偶的趨勢也逐漸升高,在鄉下地區,

了他們在台灣婚姻市場中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的困難,進而紛往東南亞地區找尋 配偶(林怡君,2008)。此外,林怡君根據陳庭芸(2002)的研究發現,台灣地區 跨國婚姻形成的原因,經過多位學者探究的結果共可以歸納為三點,分別為台灣 婚姻市場的需求;東南亞經濟環境的壓力;及「南向政策」及「婚姻仲介」等國 際婚姻催化劑的影響(林怡君,2008)。

有關於台灣外籍配偶的形成時代背景與原因,鐘重發(2004)根據夏曉鹃

(2000)、蕭昭娟(2000)、和劉秀燕(2003)等人的研究與以綜合分析後指出,

台灣與東南亞地區形成的跨國婚姻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萌芽期,

在跨國婚姻仲介的經營中,在 1960 到 1970 年代將台灣女性介紹到歐美與日本的同 時,跨國婚姻仲介業者也將經濟與教育程度更低於台灣的泰國、印尼女子仲介引 進台灣勞力密集的農、漁村中,這就是台灣外籍配偶形成的萌芽期。但由於跨國 婚姻中習慣與溝通的差異與障礙,當時又沒有其他政策與觀念改變的配套措施,

使得此時期外籍配偶的逃婚比率相當高,所以即使仲介業者雖有利可圖,但是早 期台灣外籍新娘的現象並沒有蓬勃發展。第二階段為形成期,在 1980 年代台商尚 未前往東南亞地區投資,外籍配偶的數量明顯偏少。但是隨著政府宣布「南進政 策」後,開放台商到東南亞地區投資設廠,雖然目的是為了要運用當地國家低廉 的人力資源,以降低生產成本來達到高價值的獲利。可是隨著台資的外流,強化 了國人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聯繫。大抵 80 年代中期以來,菲律賓和泰國的東南亞 新娘最普遍,因此台灣男子與東南亞地區的女子結婚現象於是形成。第三階段為 發展期,在 90 年代開始,台灣在國際政經結構已經改變,亞太經濟興起之後,菲 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成為台灣投資者的新寵,因而與其之間產 生頻繁密切的互動關係。在 1987 年政府解除了外匯限制之後,資金外流到東南亞 更嚴重,所以在 1990 年資金大量外移和外籍勞工的引進下,造成許多本國勞工失 業和就業困難,更讓低技術性勞工在本國婚姻市場的價值更低落,但受到傳宗接 代的壓力和傳統「男高女低」婚配觀念的影響,處於社經地位較低的中下階級男 性,在婚姻的選擇過程中,逐漸於婚姻市場中被邊緣化,也就不得不選擇跨國婚 姻了,自 1991 年開始印尼新娘逐漸增加(鐘重發,2004)。

台灣就在婚配市場失衡、南向政策促成婚姻仲介及東南亞外籍配偶想改善原

根據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資料彙集一書中之因應人口變遷推行人口政策之 方向提到,近年來隨著台灣社會結構之轉變,經濟之蓬勃發展,全球化之發展趨 勢及亞洲地區形成之跨國人口流動現象,婚姻結合也朝向「跨國婚姻發展」,外籍 配偶已成為一暨普遍又特殊的社會現象。根據內政部(2008)於網路統計資料顯示,

截至 2008 年 9 月底止,台灣已有外籍配偶(含大陸及港澳地區)409,843 人。其中 大部分是台灣籍男子與東南亞及大陸地區女子結婚,如以外籍配偶性別來分,女 性外籍配偶計 383,056 人,占總數之 93.5%強,另男性為 26,787 人,屬相對少數,

顯示在台之外籍配偶仍以女性為主。其次就國人與外籍配偶聯姻比例而言,在 1998 年為 15.69%,至 2003 年增至 31.85%的最高點。此後因實施面談制度,致使 2007 年降為 18.29%(內政部,2008)。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如表 2-1-1,國人與外籍配 偶聯姻統計如表 2-1-2 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與大陸(含港澳)分。

表 2-1-1 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與大陸分(含港澳)76 年 1 月至 97 年 11 月底

佔全部外籍配偶人數比例 6.33%。台灣地區外籍配偶人數總計 412,303 人,主要來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7)資料顯示:95 學年度新住民(外籍配偶)

子女就讀國中、國小的學生人數合計 80,166(國中生 9,369 人,國小生 70,797 人),佔國中、國小學總人數比率達 0.98%、3.93%;尤其綜觀 過去四年來國中小學生總人數自 287 萬人降為 275 萬人,但新住民(外 籍配偶)子女學生數卻自 3 萬人成長到 8 萬人,且目前平均每 8 個出生 人口中,就有 1 名是新住民(外籍配偶)子女,預估未來仍將逐年呈遞

增趨勢。易言之,新住民(外籍配偶)子女的出生不僅將改變我國的人 口結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教育制度也會面臨不小的衝擊。根據教 育部統計處 94 學年度新住民(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 的調查結果顯示,外籍配偶語言溝通能力與其就讀國小子女之學習成效 具有密切關係,惟外籍配偶來台後,本身的語言溝通及生活多半還是存 有障礙與隔閡,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也有著困擾,使其子女在國小低年級 階段之學習成效受到影響,比一般學生更容易造成學習上的弱勢。尤其 在目前中小學的課程內容中,針對新住民(外籍配偶)的原生國家、語 言、文化等介紹過少,社會對其認識不深,潛藏著不甚客觀的對待態度 或偏頗的人權認知,隱然成為另類的族群歧視危機(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8)。

由上述的資料可以知道台灣的外籍配偶人數不斷的增加,隨著外籍配偶人數 的增加,也使得外籍配偶子女進入國中小就學的人數比例提高,至 2007 年時已到 達平均每八個出生人口中,就有一名是外籍配偶的子女,比例是相當高的,而且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預估,外籍配偶子女的數量還會逐年增加,此現象除了外籍配 偶本身所產生的家庭與社會問題之外,其子女進入國中小之後因外籍配偶母國文 化的差異、語言溝通的障礙,在教養子女上也產生了學習弱勢問題,因此,本研 究將對外籍配偶子女的數量與分布情形做更深入的探究,以利本研究目的之達成。

二 外籍配偶子女的數量統計與分布情形

依據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2006)指出,台灣自從引進外籍配偶

依據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2006)指出,台灣自從引進外籍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