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外籍配偶親師溝通的時機

(一)上學和放學的時間是外籍配偶最常啟動親師溝通的時機

外籍配偶與學校老師溝通時是擔心佔用老師的時間,老師是不是有空,是外 籍配偶選擇進行親師溝通時機的前提,相較之下自己有沒有空倒沒那麼在意,而 溝通的平台,通常是在一個沒有刻意安排的非正式場合,很隨機的與學校老師進 行溝通談話,有問題想談馬上就可以談,上學和放學的時間是外籍配偶最常啟動 親師溝通的時機,上學或放學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整個學期可以溝通互動的次 數卻有很多,可說是每天都可以進行,頻繁的溝通與面對面的互動,更可以拉近 親師間的距離,增進親師的情誼,但老師若無法覺察外籍配偶的需求,可能就因 此錯過溝通的良機。

(二)外籍配偶子女的年齡越小與學校老師溝通的次數愈多

隨著外籍配偶子女的成長與進入幼稚園或國小就讀,外籍配偶也跟著要面臨 新的挑戰,外籍配偶必須陪著子女一起成長,一起面對學校這個新環境、新事物、

及新的生活方式,家庭與學校之間飲食習慣的不同必須克服,幼稚園與小學之間 不同教學模式必須適應,語言的隔閡與異國文化的差異必須改善,在這成長的過 程中外籍配偶必須一路陪伴,也要一起成長,外籍配偶發揮偉大的母愛,不畏他 人異樣的眼光,不怯於自己帶著母國口音的語言障礙,勇敢進入校園找學校老師 溝通互動,期望自己的孩子學得更多、過得更好、且不被排斥。由於在孩子學校 生活的初始階段遭遇的問題最多,外籍配偶也最不放心,與老師溝通互動的次數

相對的較為頻繁,及至其子女漸長之後,因子女慢慢適應學校生活,外籍配偶也 因溝通而比較了解教養方式,親師互動的次數隨即逐漸減少。因此,外籍配偶子 女就學的年齡越小,外籍配偶與學校老師溝通的次數愈多。

二、外籍配偶親師溝通的內容

外籍配偶親師溝通的內容包括:子女課業問題、親師教養觀念與學生行為的 問題、子女發音的問題、子女健康與飲食方面的問題、有關外籍配偶家人的問題、

及有關外籍配偶個人問題等六項。溝通內容分述如下。

外籍配偶總是努力扮演一位稱職的媽媽,將孩子的功課視為自己的責任、對 孩子的期待,是明確且積極的,他們遇到孩子課業上的問題通常會主動尋求老師 的協助,想盡辦法要改善孩子課業學習上的難題。

關於學生行為的問題主要有孩子在家不聽從父母親的指導、待人處事上禮貌 的要求、上課不當走動影響課堂秩序的行為,而關於親師教養觀念差異的問題,

主要在於外籍配偶個人教養觀念上的認知較為薄弱,不知如何教導子女正確的學 習態度與行為,加上外籍配偶在語言文字上的不熟悉與障礙,子女的回家作業幾 乎是束手無策,外籍配偶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除了解決孩子行為上的問題,減輕 教育子女的壓力之外,更能能與老師建立起長期的友誼關係。

外籍配偶子女就學國小一年級的初期,發音的問題是親師溝通的重要內容之 一,但並非全部的外籍配偶子女都有發音的問題,而且這種發音的問題經過醫院 診斷後,幾乎都無身體構造或發音構造異常的生理現象,而是發音方法不正確所 造成的,經過矯正之後就不再有相同的問題發生,不過外籍配偶子女發音的問題,

普遍造成外籍配偶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幾乎都急著想要尋求解決的方法,而解決 方法幾乎是一致性的尋求醫療協助,在研究者的訪談過程中甚至有外籍配偶將子 女發音不正確的問題怪罪自己的情形。

有關學童飲食的問題,大多衍生自家庭的習慣性因素,不管是挑食的習慣,

或是不習慣吃飯只習慣吃粥,都跟家庭中的飲食有很大的關聯。另外關於健康方 面的問題,多是家長將子女的病歷與老師分享,希望老師對子女健康狀況多一分 的了解與照顧,避免因老師疏忽而加重病情或發生意外。

影響外籍配偶教育子女的兩個重要人物,老師可以透過親師溝通了解學童的家庭 背景,因此,對外籍配偶家庭成員的了解是外籍配偶親師溝通的重要內容。本研 究的訪談中,外籍配偶的先生幾乎是不參與子女的教養工作,教養子女的工作全 部由外籍配偶來承擔,即使外籍配偶看不懂中文、對於國語的表達及理解能力也 不是很好,外籍配偶仍然想辦法找學校老師溝通。而婆婆因寵愛孫子介入外籍配 偶管教子女的情形讓外籍配偶產生無力感,婆婆對不支持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的作 法也讓外籍配偶難以理解。

教師與外籍配偶進行親師溝通時談到有關外籍配偶個人的問題,能夠拉近親 師間的關係,增進親師情誼,教師透過親師溝通可以了解外籍配偶母國的生活背 景、了解外籍配偶的教養觀念、了解外籍配偶在教養子女方面具備哪些知識與能 力,因為大部分的外籍配偶都承擔教養子女的主要責任,對外籍配偶個人相關訊 息的了解並建立親師的夥伴關係,有助於增進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成效,並可以 加速外籍配偶融入台灣社會,增加外籍配偶個人自尊與自信。

三、外籍配偶親師溝通的模式

(一)溝通的對象以子女班級的級任導師為主

外籍配偶和學校老師溝通互動的對象,通常是以其子女班級的級任導師為主

,因為孩子每天所面對的導師,是子女在學校課業學習的主要指導者,也是學校 生活教育的主要照顧者與輔導者,所以外籍配偶與導師的互動頻率是最多的。除 了孩子班上的級任導師以外,也包括了以前教導過自己子女的導師。

(二)到學校與老師面對面溝通是外籍配偶最常用的溝通模式

外籍配偶家長對於臺灣的語言文化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校教育內容大多一 知半解,對外籍配偶家長的而言,為了督導孩子學習與發展,不論家長於母國的 教育程度高低,都可能因為不諳國語等在地常用溝通語言,而無法順利協助指導 孩子的課業學習。從個案訪談的資料得知,外籍配偶親師溝通的主要方式是面對 面溝通,溝通的時間少則五至十分鐘,雖然,外籍配偶常以面對面的方式跟學校 老師溝通,但是當溝通進行的時候,可能溝通的雙方會有無法完全自我表達,或

(三)外籍配偶較少使用電話做親師溝通的工具

外籍配偶較少使用電話做親師溝通的工具,通常以電話作為偶發事件或緊急 事件聯絡通知為主,實際以電話溝通的經驗不多。以電話溝通的事項主要為詢問 子女功課上的問題,子女健康的狀況及請假等事宜的聯繫。

(四)有聯絡簿溝通的障礙,使用時須靠家人協助

由於文字閱讀理解的障礙及文字書寫的困難,外籍配偶在使用家庭聯絡簿時 總是無法得心應手,外籍配偶看不懂也不會寫,以家庭聯絡簿進行親師溝通的效 果不佳,大多只有家長簽名的作用,實際上使用聯聯絡簿與老師溝通的次數很少,

不管是閱讀或是書寫家庭聯絡簿都必須倚靠他人的協助,例如請先生或孩子幫忙 唸或寫,但中國大陸籍的外籍配偶則因使用的語言文字較相近,較無家庭聯絡簿 溝通的困擾。

(五)透過他人的協助與達成親師溝通

外籍配偶因語言的隔閡,與老師的面談溝通有語意表達或理解的障礙時,外 籍配偶會主動尋找家庭成員或是其他家長的協助。外籍配偶因識字能力和文字理 解能力不足,無法閱讀老師在聯絡簿溝通聯絡的事項時,或受限於老師溝通時間 不足,及害怕與老師面對面溝通時,會尋找村莊內其他有經驗的家長協助。然而 外籍配偶不管是請家庭成員、或其他家長協助溝通,其方式並非請他人再找老師 溝通談話,而是外籍配偶將其與老師談話的內容,或老師於聯絡簿中書寫的內容 拿來請教他人,透過他人的說明,外籍配偶就能理解老師與其溝通內容的意涵。

(六)經常參加親師座談會或親子活動與老師溝通

外籍配偶對於學校舉辦的親師座談會或親子活動都相當認同,參加活動的比 率相當高,對於活動中所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來與家長做交流互動,帶給外籍配偶 們正確的教養觀念,並且表是獲益良多。外籍配偶對這樣的親師活動給予的正面 評價,普遍認為效果不錯,除了表示會再繼續參加類似的活動,也會轉述給家人 知道其活動的價值。

(七)家庭訪問的親師溝通模式未完全暢通

學校老師進行家庭訪問時,外籍配偶不是唯一溝通的對象,老師可能與學童 的父親、母親、祖父母、或其他同住的親屬面談,外籍配偶因為工作的關係,也 許沒有辦法在家裡等待老師的到來,因次錯過與老師在家裡溝通的機會。而部分 老師未進行家庭訪問,則是此親師溝通模式未暢通的主要原因。

(八)外籍配偶主動溝通多於被動溝通

外籍配偶普遍相當關心子女的學習狀況,但因文化的差異、教養觀念與認知

外籍配偶普遍相當關心子女的學習狀況,但因文化的差異、教養觀念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