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智能理論之基本概念

壹、多元智能理論興起的原因及背景

一、對傳統智力觀點提出挑戰

西 元 1904年 法 國 教 育 部 長 委 託 心 理 學 家 比 奈 ( A.Binet) 及 西 蒙 ( T.

Simon)等人發展出世界第一個智力測驗,自此之後,智能(intelligence)就 可以被客觀地被測量,可以用量化的方式來呈現,在往後的數十年間,有 關智能的概念並沒有很大的進展,以下即是智力測驗編製前後,學者提出 之各種不同取向之智能理論(陳李綢、林清山,民80;陳李綢、郭妙雪,民 88;陳美芳,民87;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8):

(一)因素分析論

這 是 影 響 過 去 智 能 測 驗 編 製 最 大 的 理 論 , 像 是 Spearman(1904)提 出 的

「二因論」,探討普通因素與特殊因素在智能上的重要性; Thurstone(1938) 提出的「智力群因論」,主張智能是由以下多種因素組成:1.語文理解;2.

語句流暢;3.數字運算;4.空間關係;5.聯想記憶;6.知覺速度;7.一般推理

(引自陳美芳,民87)。

(二)訊息處理論

1950 年代以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逐漸興起,

認知心理學家嘗試從電腦運作的角度來研究智力;亦即以電腦的訊息處理

模式為基礎,經由智力的認知處理,進而了解智力的本質為何。茲將其中 較具代表性的理論簡介如下(陳李綢、林清山,民80):

1.智力階層模式

Campione 與Brown 於1977 年發展出以訊息處理論為主的智力理論,

之後經由Borkowski 於1985 年發揚光大。Borkowski 將智力成份分成兩部 份:硬體系統與執行系統。硬體系統代表人類心智結構成份,執行系統代 表人類心智控制成份。硬體系統包含人的能力(如記憶廣度、記憶容量)、

處理訊息的持續性或時間長短、心理運作的有效性、選擇性注意、記憶儲 存的速度或反應等執行系統代表人在解決問題時的運作系統,包括個人智 識系統的檢索、基模、控制歷程(如複誦策略等)、和後設認知等四部份;

執行系統的形成則受經驗和學習的影響,因此人類智力的發展可透過教學 而改變。

2.神經心理學觀點

Das 在 1972 至 1975 年的論述中從神經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對智力 的理解應從認知過程著手,主張智力運作過程有兩種系統,一為並列思考

(simultaneous processing),一為序列思考(successive processing)。並列 思考是指個人在問題解決情境中可同時考慮多種刺激並作答的能力,如:

圖形推理、空間記憶等測驗題。序列思考著重於問題解決時將刺激作順序 性安排以求解的能力,如:聽覺記憶、字彙次序等測驗題。這兩類系統的 重要性相同,所謂智力就是人們運用來自並列與序列處理轉化歷程獲得知 識的能力。人們皆具有並列與序列處理的能力,唯每種能力多寡與個人經 驗有關,故Das認為這兩種系統運作可透過教學而改變。

3.認知發展論

Piaget認為智力是個人對環境生物適應(biological adaptation),這種適應 是為了平衡個人和環境的要求,從出生到成長持續不斷。智力的發展從嬰 兒 期 的 行 動 認 知 逐 漸 進 化 到 以 後 的 思 考 認 知 層 次 , 是 一 種 不 斷 內 化 的 過 程,包含「調適」和「同化」兩大功能的交互作用;它促使個人的認知結 構作持續的改變和更新。智力的發展分成四階段(陳李綢、郭妙雪,民88):

(1)感覺動作期;(2)前運思期;(3)具體運思期;(4)形式運思期。各階段有其 特徵。階段之間具有連續性的關係,前後順序不變,發展是連貫漸進的;

越到後期,智力的結構越趨複雜,所能解決的問題也越多;對智力的了解 與測量應注意個人在此四階段中認知結構的發展。

Gardner(1999)認為過去的智能理論各有其缺失,因素分析論中之二因 論窄化了智能的範疇,依此理論編製的智能測驗只能預測學校學習,無法 預測成功生活所需能力;群因論雖由七種因素分析而成,但基礎來源太過 侷限或無法證明其因素之間的獨立性,有其缺失。至於訊息處理與認知發 展論則是評量與研究智能的素材太過同質,且皆與生活脫節,因此仍無法 有效詮釋人的智能。

二、多元智能的理念明確易懂且具親和性

兒童具有八種智能,而非只有一種智能的觀念,對教育人員而言明確 而易懂,雖然Gardner 的多元智能論在學術理論的嚴謹性上,比不上同時期 的Sternberg 智力三元論,甚至連Sternberg 都批評Gardner 的多元智能論不 可當作是心理學本質的理論(Sternberg,1994),而Sternberg 所論述智力三元 論的智能成分,如: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適應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經驗智力 (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等,都是極基本的認知

心理歷程,但智力三元論抽象性頗高,且對教育工作者較不具實用性。相 對地,大多數人可以在Gardner 多元智能的內涵中發現自己的多項長處,且 Gardner與Armstrong皆在著作中特別強調多元智能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其 所論述的內容,比較貼近生活的內容,其理論較為具體,同時他們自己也 規畫或參與多元智能課程設計、教學與評量的研究,並引用眾多的研究成 果及經驗的事例,也頗具有親和性。此外多元智能的理論不像過去的教學 革新措施是新的方法取代舊的方法,造成教育人員對每一次的教學革新就 產生了懷疑與厭煩,多元智能的教學並不是要取代舊有的教學方式,亦即 打破以往取代的循環(replacement cycle)(Kagan & Kagan,1998),所以多元 智能理論能持續地受到教育界的歡迎,對教育改革的影響甚大。

三、多元智能理論是以兒童為中心

多元智能理論是以兒童為中心,每位兒童有其與眾不同優勢的地方,

不像其他智能模式,將焦點擺在測驗而非兒童(Torff,1997)。多元智能主 張每位兒童均有其優勢智能,教育人員必須發掘學生的個別潛能,並設計 符合個別學生的課程、教學與評量。

四、和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

目前多元文化受到重視,強調各個文化均應受到相同的尊重,試圖想 減低或消除課程、教學、評量對學生所造成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對一些文 化 不 利 或 少 數 族 群 者 。 多 元 智 能 和 多 元 文 化 的 理 念 不 謀 而 合 , 因 為 根 據 Sleeter(1988)和 Grant(1990)的 見 解 : 「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這 一 語 詞 已 涵 蓋 了 種 族、社會階級與殘障者等不同族群。」(引自蔡克容,民89,67頁),也就是 尊重「個別差異」的教育理念。

五、對過份重視標準化測驗提出反省

標準化測驗脫離生活情境,應考方式只利於語文和邏輯智能較強的學 生,對於這兩項智能領域較弱的學生,相對地在標準化測驗上顯得較為吃 虧,而且標準化測驗忽視生態效度的問題,因此多元能理論認為評量應在 學習的情境之中,賦予評量真實的意義,並允許學生以多元的方式來接受 評量,如:做專題報告、繪畫、錄音……等。

六、受到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於二十世紀初期,逐漸開始發展,大約在西元1910年至1930 年間,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在歐洲成為一股勢力,隨後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有意義的語文學習、Bruner 的認知發展與發現學習、電腦 科學的人工智能、訊息處理理論等均是認知心理學發展中期的代表理論,

而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則為代表認知心理學後期的理論(李咏吟,民87)。

而Gardner(1985)於《心智新科學》(The mind's new science)一書中提到,

他本人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接觸認知科學,並開始針對認知科學的各個理 論加以分析評述,而奠定了多元智能的認知科學的基礎。

七、腦神經研究的影響

在腦神經病變和認知行為的關係研究中,腦傷病人在心智破碎之後行 為異常的現象,是特定能力的缺陷,並非認知能力的全面受損,而是選擇 性 的 保 留 某 些 特 定 能 力 , 這 些 沒 有 被 破 壞 的 認 知 島 嶼 ( spared islands of cognition),決不是零散隨機,而是隱約指出人類智能的多元性質(曾志朗,

民84),所以腦神經的研究支持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形成。

貳、 多元智能之定義:

Gardner 於2000年將智能(intelligences)重新定義為「一種處理訊息 的生理與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 或是創造該文化所重視的成果。」,也就是說這智能是有其社會文化性的,

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價值觀,因而人們對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現形式的要 求也有所不同。早在1983年,Gardner在其著作《Frames of Mind》已提出七 種智能的概念,在1999年Gardner在其著作《Intelligence Reframed》又增列 第八種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此八項智能如下(王為國,民89;李平譯,

民92;林奕宏,民89;莊安祺譯,民87;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8;張稚 美,民86;Armstrong,2000;Gardner,1999):

一、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如演說家、政治家)或書寫文字的能力(如 詩人、作家)。語文智力包括把句法(語言結構)、音韻學(語言的發音)、

語義學(語言的意思)、語言實用學(語言的實際使用)等相結合並運用 自如的能力(李平譯,民92)。語文智力高的個人,較喜歡玩文字遊戲、

閱讀、討論及寫作。此類兒童在學習時傾向於用語言及文字來思考;對他 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是能夠提供閱讀材料、錄音帶、寫作工具、對話、

討論、辨論及故事等學習材料和活動(王為國,民89)。語文智力是人類 智力最明顯的例證,也是迄今被研究得最為透徹的智力,使得研究者具有 相當穩固的基礎來檢視語文智力的發展(Gardner, 1999)。

二、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能有效應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如數學家、統計學家)。邏輯數

學智力包括對邏輯的方式和關係、陳述和主張(若~,則~;因果關係)、

功能及其它相關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李平譯,民92)。邏輯數學智力強 的個人較喜愛數學、科學類的課程;喜歡提出問題並執行求解以得答案;

喜歡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喜歡在他人言 談及行為中尋找邏輯缺陷;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較容易接受。

喜歡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喜歡在他人言 談及行為中尋找邏輯缺陷;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