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一 一 一

一、、、、 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

Luck 與 Vecera (2002)以認知資源為基礎,將近 60 年來的注意力研究,分為以下 兩類:

(一)被動的注意力:雖然我們可以從視線軌跡中預測人們感興趣的物件,但注意力並 非與心理的傾向有直接的關係。在注意力與心理傾向之間所進行的資訊處理過程為關鍵 要素之一。Lang (2000)指出,當資訊與目標任務相關,或以新奇且無法預期的方式 出現的時候(如鏡頭轉換、慢動作移動、音效等結構特徵),將會引發自動處理機制。

(二)任務需求的注意力:僅管明亮、清晰的特徵得以攫取個體注意力,但有時人們在 注視一物件時,並非只是因為特徵的影響,而是因為任務需求所致(Luck & Vecera, 2002)。

如正確反應目標任務,而不受週邊干擾物的影響(Lavie, 1995)。

注意力可被分為因物件的結構特徵與空間特徵所引發個體由下至上的被動處理機 制(bottom-up mechanism)(自動處理機制),以及因個體的任務目標與需求所引發由上 至下的自主處理機制(top-down mechanism)(控制處理機制)。然而,在不同情境下所 引發的注意力在解讀上也都有所差異,無論是呈現的速度、順序,甚或生理心理學實驗 的結果等,都是影響注意力理論演化過程的關鍵。

二二

二二、、、、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

(一一一一))))早選論早選論早選論早選論

注意力的過濾型典範(filtering paradigm)所指的是,在相關與無關的刺激物中反應 目標任務,直到資源超載為止(Lavie & Tsal, 1994)。此典範適用於探討在感官系統接收 資訊時,經由抑制無關干擾物的過濾機制後,傳達到短期記憶的過程。如 Cherry (1953)

於雙耳分聽作業(dichotic listening task)中說明,當人們雙耳同時聽不同故事時,估算 參與者在同步重述任務(shadowing task)任務時的正確率。結果說明,當人們面對同步 的多元資訊來源時,注意力可使用的資源容量僅限於處理單一目標。然而,此一說法雖 也有在 Treisman (1960)減弱理論(attenuation theory)的實驗中被驗證。但結果顯示,

除了主要的訊息會被偵測到之外,次要的訊息亦然。也就是說,注意力的過濾過程中,

所有資源一次並非只能處理單一訊息或完全封鎖其他資訊,而是會減弱處理無關干擾物 時所佔的資源比例。處理完首要任務後,個體仍然有剩餘容量可以繼續處理並偵測具有 高度的語意相關性或重要特徵的次要資訊(J. Deutsch, Deutsch, Lindsay, & Treisman, 1967; Sullivan, 1976)。

舉例來說,Wood 和 Cowan (1995)延伸 Cherry (1953)的研究,指出注意力的 雞尾酒會現象(cocktail party phenomenon),即是個人在雞會酒會中,除了過濾眾多干 擾的嘈雜噪音,並專注於朋友的聲音外(任務要求);當他人叫自己的名字時,亦能夠 有所反應(與自身相關的次要資訊)。此外,視知覺實驗,如 Stroop (1992)以單字的 顏色為主要任務、字義作為干擾,及 Navon (1977)以目標字母所構成的字母作為干 擾(如以 H 構成 T,回應以何字母構成 T 的正確率為評斷標準),皆反映個人在處理複 雜作業時,會先處理與目標任務特徵相關的來源,其次為無關特徵的干擾物,直至耗盡 資源容量為止(Lavie & Tsal, 1994; Luck & Vecera, 2002; Wood & Cowan, 1995)。但是,

減弱理論卻未清楚地說明,減弱過程是如何影響人們區分(discrimination)並辨識

(identification)與目標任務不相關的資訊。能夠確定的是,在次要資訊的接收過程中,

雖不會改變干擾效果,但個人也不會因為次要資訊的重要性比首要資訊還要低,而在區 分主要與次要任務時的準確性上失準(J. Deutsch, et al., 1967)。

從過濾性典範到減弱理論,是為注意力的早選論觀點,強調物件特徵(physical feature)是影響注意力表現的關鍵。Theeuwes (1991)與 Yantis (2000)以刺激驅動

(stimulus driven)知覺的選擇性注意力觀點說明,物件位置(location)、突顯性(salience)

與外形(form)在偵測目標物的過程中,能夠啟動個體由下至上(bottom-up)的自動處 理機制。此外,從探討結構複雜度的傳播研究中得知,電視鏡頭轉換、拉近或拉遠皆易 使得認知資源自動進行配置,藉以對訊息製碼(encoding)(Lang, et al., 2007)。

((

((二二二二))))晚選論晚選論晚選論晚選論

Deutsch 和 Deutsch (1963)提出晚期過濾典範(late-filtering paradigm)認為,無 論人們是否注意到目標訊息,都會同時經由感官接收,並進入同一個知覺系統與辨識機

制進行處理。此外,知覺對個體而言,是無限且平行的自動化處理過程。Deutsch, et al.

(1967)指出,在注意力配置的過程中,雖在早期的資源並無限制,但當辨識出與任務 相關的資訊後,則會受到有限注意力資源容量的影響,而使得目標、干擾資訊間產生競 爭,閱聽人最後只能回報較少、甚或無法回報無關的干擾資訊。

此典範的主要證據來自空間線索(spatial cue)、語意促發效果(semantic priming),

以及視覺搜尋實驗。就空間線索而言,Posner (1980)在實驗中指出,個人需從刺激物 畫面中,偵測前一畫面所提供的位置線索。語意促發效果中,Johnston & Dark (1986)

則透過前畫面的單字或類別,對於後續畫面進行辨識作業。其所操作的為語意結構同質 性(如:bread-butter),或是類別一致性(如:動物-貓),以此經由再認的辨識任務

(identification)檢視其對於注意力的影響。視覺搜尋則是指,在集合數量(set size)中,

尋找與非目標物在特徵、外型上相同或不同的目標。Luck 和 Vecera (2002)指出,當 集合數量越多,則再認正確率會下降、搜尋目標的反應時間便會增加。

簡言之,晚選論的探討多著眼於空間線索、與條件式注意力攫取假設(contingent attentional capture hypothesis)。經由再認正確率的下降,反應時間的增加兩種趨勢得知,

當人們的注意力對於語意進行平行搜尋(parallel search)時,囿限於有限容量模式假設,

人們在面對同時或連續呈現的刺激物上,會因超載而表現不佳。這顯示注意力選擇主要 發生在知覺滿載的晚期過程,而後反應目標任務。儘管語意特徵可提供資訊處理過程中,

對於相關資訊的選擇,但並無法排除語意相關、但與目標無關干擾物的影響(Driver, 2001;

Lavie & Tsal, 1994)。

三、 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

電視新聞主要是透過視覺、聽覺兩種管道呈現資訊,但資訊處理所需資源皆來自單 一認知資源庫。當視覺或聽覺任一的結構複雜度較高時,所需的認知資源較多,人們會 因為認知資源超載而無法處理其他資訊(Lang, 1995)。而過去研究中,並非完全支持單 一認知資源庫的說法,在多重資源庫的論點說明,若閱聽人經由視覺與聽覺同時接收資 訊,則不同的感官在資源處理上是分立的,所以彼此不會相互干擾。但經由視聽覺處理 歷程的實證研究中得知,當人們接收電視資訊時,視覺與聽覺資訊兩者則產生干擾現象。

此研究驗證,在多數媒體情境下,當閱聽人在進行資訊處理的過程時,是在單一認知資 源庫處理,而非以多重資源分開處理(Basil, 1994a, 1994b)。

Freides (1974)在視聽跨感官研究中發現,與跨感官相互影響的因素為結構複雜 度。他定義結構複雜度為特徵上的差異,如物件出現的速率、轉換頻率、質地、不同的 空間位置。Reese(1984)則在視覺、文字重複的研究中說明,當電視新聞呈現的圖片 與觀看到的文字越趨向重複且一致,則閱聽人在新聞的理解與學習效果較好。

Drew 和 Grimes (1987)從視聽覺的實驗中指出,圖片所傳送的語意資訊雖然較快,

但往往較為模糊,反之,語音資訊則較容易處理且清晰明瞭。是故,閱聽人在觀看電視 時,很可能先處理聽覺資訊,其次處理視覺訊息(Gunter, 1980)。綜上所述,依循不同 管道所傳達的跨感官形式(cross-modality)資訊或線索,能夠促進及影響閱聽人對於資 訊的理解能力。其中,雖然部分傳播管道的目的並非是要吸引閱聽人所有的注意力,但 對於任何一個管道而言,有效傳達並呈現讓人一目瞭然的資訊是相對重要的。且當這些 管道或跨感官形式在同時傳送的過程中,若資訊為不一致的情況時,各資訊將會因相互 影響而形成衝突,影響閱聽人對於資訊的注意力;反之若為一致,則能夠增加接收的效 能(Josephson & Holmes, 2006; Moore, et al., 1996)。

過去研究在檢測電視新聞視覺與聽覺資訊間的競爭時,在概念與操作上皆有所差異,

導致研究結果分歧。Lang (1995)梳理過去文獻,重新定義視聽覺重複性為透過視覺、

聽覺兩管道所傳達內容在語意上相互呼應的程度。由於此二管道在呈現的形式上有所差 異,所以很難準確的說明此二管道所呈現的資訊與特徵是完全相關的。是故,在定義上 可擴大資訊相關性的範疇,若視、聽兩管道的資訊相關性較為吻合且共時性高時,便可 稱為視聽重複的情境。在視聽重複情境下,若視、聽覺任一的結構複雜度越高,則表示 能夠被製碼的資訊量越多,可用的資源也會隨之遞減。

四 四 四

四、、、、 再認正確率再認正確率再認正確率再認正確率

本研究主要檢測個人在觀看電視新聞的過程中,對於資訊成分中的線索是否被製碼 至工作記憶中,經由再認(recognition)的方式能夠檢驗視覺、聽覺資訊的製碼情況。

人們雖可一次處理多個資訊,但若未儲存先前資訊,則會使得資訊超載,且無法繼續接

下來的作業(Lang, 2000)。Lang 等學者(2007)表示,在製碼過程中,若首要處理任 務的再認成績下降,則表示在製碼過程中的認知資源是超載的。應用於知覺負載程度的

下來的作業(Lang, 2000)。Lang 等學者(2007)表示,在製碼過程中,若首要處理任 務的再認成績下降,則表示在製碼過程中的認知資源是超載的。應用於知覺負載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