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一 一 一

一、、、 多資訊成份多資訊成份多資訊成份多資訊成份

每日的資訊量急速增加,閱聽人被迫曝曬於多種媒介之下思考與互動報紙、電視及 網頁排版的視覺設計逐漸改變。為了能夠在單一平台上承載多元新聞資訊,自 2002 年 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參考新聞網站與報紙頭版的呈現方式,同時納入文字、圖像、影 片於單一電視新聞畫面結構中(Cooke, 2003)。此種電視新聞呈現方式使得閱聽人的觀 賞行為與瀏覽網路資訊時越趨相似,拓展了新型態的資訊接收經驗。

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多資訊成份(Tao, 2009),可從兩方面檢視改變的過程:

(一)媒體決定多資訊成份的呈現:在各新聞台內容競爭的同時,媒體主為了讓閱聽人 接收更多的資訊,不斷將不同資訊放置於電視銀幕的週邊空間,電視銀幕漸趨繁 雜。

(二)閱聽人與多資訊成份的互動:閱聽人如何處理跑馬燈、新聞標題、甚至廣告等多 資訊成份所組成的畫面結構,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但了解仍很有限。

多資訊成份的結構配置並非憑空出現。早在 1970 年起,便有子母畫面與圖片輔助 新聞報導。1980 至 1990 年間,相繼有氣象、財經、體育新聞置入跑馬燈,發佈天氣、

股市與得分資訊。日後,CNN 頭條新聞節目固定於每日的新聞報導畫面上配置跑馬燈,

顯示當天的新聞標題。直到 911 攻擊事件開始,為了提高每則新聞的時效性與即時性,

美國各台電視新聞皆開始納入新聞跑馬燈作為子母畫面、圖表與圖片以外的輔助工具

(Coffey & Cleary, 2008; Cooke, 2003)。Moore、Burton 與 Myers (1996)稱此為多重傳 播管道(multiple-channel communication)的呈現方式,閱聽人能夠同時接收分割銀幕所 傳達的資訊,以及新聞主播、資料畫面或圖片、跑馬燈(Florax & Ploetzner, 2010)。如 美國 CNN 電視台在 2002 年的節目 ─ CNN 頭條新聞中,在畫面下方有三層不同資訊的 組件,分別是不同地區的頭條新聞跑馬燈、運動比賽的賽況跑馬燈,以及氣象資訊與時

間。而在整體畫面中的左畫面為正在報導的新聞,右畫面則為主播(Cooke, 2003)。同 樣的,台灣的電視新聞畫面也包含上述組件,但空間位置與內容範圍上有些許不同。依 據新聞基本結構,可分為二個結構設計的概念:畫面結構(包含子母畫面、切割畫面)

與圖像設計(泛指新聞跑馬燈、報導時的新聞標題、播報新聞片段時所註解的天空標、

標示地點的地標、天氣標、日期、時間與新聞台的標誌)(呂愛麗,2007)。而本研究著 眼於多資訊成份上,干擾資訊在「畫面結構」中的不同位置,及其所具有的結構特徵,

對注意力的影響。同時說明,干擾資訊中的語意、類別一致性所具備的內容特徵,對注 意力與記憶的效果。

(一一一一)))) 畫面結構畫面結構畫面結構畫面結構

現行電視新聞的畫面結構之所以如此多元的主因有二。首先,1993 年有線電視法的 通過,加上衛星新聞轉播(Satellite News Gathering, SNG)與後製技術發展的簇擁之下,

使得切割鏡面、子母畫面此類的畫面結構與跑馬燈等圖像資訊擠進銀幕。再者,有鑑於 資訊的急速增長,各新聞台汲營於將接收到的影像與圖片,透過子母畫面呈現(Cooke, 2003);甚或依據各新聞台迥異的風格,於主播播報時的背景嵌入後製影像及動畫。

就呈現方式上,常見的為子母畫面。如新聞播報時,與新聞相關的動態影片、靜態 圖片,以及現場連線時所呈現單一子母畫面的嵌入。此外,重大災難或選舉投/開票時,

更會同時出現多個子母畫面在單一銀幕上的情況。切割畫面在各台的應用亦很頻繁。

Woodall、Davis 與 Sahin (1983)指出,電視新聞資訊主要透過視覺的影片、圖像資訊 形塑閱聽人在情境記憶(episodic memory)中,經由電視新聞建構的影像所再現的文本 脈絡,促進閱聽人對於新聞事件的再認(recognition)與提取(retrieval)。而情境記憶 所指的是,針對特定事件儲存該歷史情境作為回憶線索,而此回憶線索包含了被記憶的 對象或資訊以及資訊的脈絡,透過此線索可以說明觀者如何再現原始的特定情境

(Watkins & Tulving, 1975)。除此之外, Lang (1990)說明結構特徵與注意力之間的 關係,包含鏡頭轉換、橫搖、變焦、平滑運鏡等特徵皆易攫取閱聽人對於影片資訊的注 意力。

((

((二二二二)))) 跑馬燈跑馬燈跑馬燈跑馬燈

電視新聞中所提供的圖像資訊可被分為靜態、動態資訊。靜態資訊除了包含在節目 播放過程中,持續停留在特定位置的方式外,也可能僅在短時間內出現。而動態資訊則 是以歷時性的連續變動方式變更內容(Luo, 2011)。動態資訊尤以跑馬燈為大宗,運行 方式包含前導式(leading display)、捲動式(scrolling display)以及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式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s, RSVP)分述如下(Juola, et al., 1995)。

1. 前導式跑馬燈:在畫面上呈現由水平或垂直的動態資訊,新資訊由畫面的一側連續 導向另一側的方式。

2. 捲動式:在畫面上多以水平的方式呈現的動態資訊,新資訊在該呈現的區塊中,由 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捲動取代舊資訊的方式。

3. 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式:在畫面上為水平或垂直的動態資訊,新資訊內容可能是延續 舊資訊未完成的語句,也可能是分立的資訊。其與捲動式和前導式跑馬燈的差異在 於,從快速序列視覺呈現中,看不出動態的運行,猶如鏡頭轉換一樣。

而英文與中文因為閱讀方式的關係,所以在運行方式與畫面位置上有所差異。由於 英文多以由右至左的水平閱讀方式為主,因此跑馬燈多在畫面下方。但中文則可因為由 右至左、由左至右的水平閱讀,以及由上至下的垂直閱讀方式,而設計在畫面上的不同 位置。不同位置對於再認正確率的成效上,水平跑馬燈的再認效果比垂直跑馬燈的再認 效果還要好,而左邊的再認效果也比右邊的再認效果好。而跑馬燈效果由高至低為:置 上跑馬燈、置下跑馬燈、左行跑馬燈、右行跑馬燈(Luo, 2011)。跑馬燈在畫面上的位 置與用途,可分為下列幾類:

1. 左、右直行跑馬燈:呈現於新聞畫面左、右兩側,以前導式跑馬燈為主。常用於新 聞快報、重大訊息公布、提示重點新聞。

2. 置下跑馬燈:呈現於新聞畫面下方,可分為由右往左移動的前導式、捲動式以及快 速序列視覺呈現式的跑馬燈。常用於提示重點新聞標題、新聞摘要。

3. 置上跑馬燈:呈現於新聞畫面上方,可分為由右往左移動的前導式跑馬燈、捲動式 以及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式的跑馬燈。常用於公告節目訊息、頻道異動、公共事項等。

此外,跑馬燈的另一要素在於內容的可讀性與可供理解的效果為何。Juola, et al.

(1995)探討在跑馬燈區塊中,應如何運行才能夠促進人們的閱讀與理解能力。結果指 出,在前導式的跑馬燈下,若文字移動速度較快,再認正確率便越高;而在快速連續式 的跑馬燈下,若文字呈現的時距越長,則再認正確率亦越高。除此之外,Duchnicky 和 Kolers(1983)透過閱讀速率檢視文字長度對於理解能力的影響中發現,若文字長度越 長,則在閱讀的理解能力的表現較好。總上所述,速度與文字長度為影響跑馬燈是否具 可讀性並增加理解能力的關鍵。Wang & Kan (2003)檢視網路資訊上的前導式跑馬燈 時說明,當閱讀速率為每分鐘 140 字至 195 字(words per minute, wpm)時,理解效果 較 250 字好。而 Luo (2011)則指出,當閱讀速率為每分鐘 85 字至 205 字時的理解效 果較 320 字好。

Luo (2011)統整台灣各新聞台的跑馬燈速率與文字長度指出,水平跑馬燈的速率 最慢為大愛電視台的 168 字/分鐘,最快為東森電視台的 278 字/分鐘。文字長度最少 為民視的 14 字,最多為非凡電視台的 24 字。而垂直跑馬燈的速率最慢為大愛電視台的 105 字/分鐘,最快為 TVBS 新聞台的 225 字/分鐘。文字長度最少為中視的 8 字,最 多為大愛電視台的 16 字。也就是說,在真實媒體情境下,無論水平或垂直跑馬燈,平 均每秒可被處理的字數為 2 到 5 個字,而文字長度則為 16 至 24 字。綜上所述,無論是 跑馬燈的運行方式、位置、速度與文字長度,皆會影響人們對於跑馬燈的可讀性以及理 解能力,因此,在跑馬燈上做適當的控制是為本研究中在內容結構上的操作要素之一。

二二

二二、、、、 結構複雜度結構複雜度結構複雜度結構複雜度

Reeves 和 Thorson (1986)將電視訊息分為兩種類別,分別為文本類型、視訊結構。

過去在電視節目的研究上,多以不同的內容類別為主,如犯罪、懸疑、情境喜劇等,研 究中都預測長期觀看該些節目或影片後,對於閱聽人的行為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然而,

Watt 和 Krull (1974)認為,在這些假設的前提之下,能夠確實地區分出電視節目的文 本類型,才可能引發該效果。實際上在電視節目(訊息)的傳送過程中,組成畫面的結 構特徵才是影響閱聽人的觀看行為及訊息知曉的關鍵。

Krull、Watt 與 Lichty(1977)借用熱力學中熵(entropy)的概念,將結構特徵定義 為節目中每一個段落的轉換與改變。Lang 等人(2007)透過鏡頭轉換的方式,以有限

容量模式假設,解釋結構複雜度與資訊多寡對於閱聽人在資源處理與配置上的影響。在 此所指的結構複雜度為前述的鏡頭轉換,而資訊多寡(information introduced, ii)則為 每次轉換後所帶來的資訊量。Lang(1990)透過指向反應說明,每當鏡頭轉換一次的時 候,閱聽人便會自動分配資源並在該資訊上進行製碼。而鏡頭轉換次數越多,便表示結 構複雜度越高,而因為其所需要的資源增加,所以可供其他資訊使用的資源便會減少。

容量模式假設,解釋結構複雜度與資訊多寡對於閱聽人在資源處理與配置上的影響。在 此所指的結構複雜度為前述的鏡頭轉換,而資訊多寡(information introduced, ii)則為 每次轉換後所帶來的資訊量。Lang(1990)透過指向反應說明,每當鏡頭轉換一次的時 候,閱聽人便會自動分配資源並在該資訊上進行製碼。而鏡頭轉換次數越多,便表示結 構複雜度越高,而因為其所需要的資源增加,所以可供其他資訊使用的資源便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