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Copied!
2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傳 播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

份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Information

Components of Television News on Attention:

A Perceptual Load Perspective

研究生:陳毅璁

Name: Yi-Tsung Chen

指導教授:陶振超 博士

Advisor: Professor Chen-Chao Tao

(2)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

份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Information

Components of Television News on Attention:

A Perceptual Load Perspective

研 究 生:陳毅璁 Student:Yi-Tsung Chen

指導教授:陶振超 博士 Advisor:Chen-Chao Tao, Ph.D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傳播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September, 2012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以知覺負載理論探討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

份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化對注意力的影響

研究生:陳毅璁

指導教授:陶振超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電視新聞受到網頁的影響,從過去僅傳遞單一的影像,到現在變成許多區塊,同時 傳遞多個影像(如主播與影片、圖片)及文字訊息(如跑馬燈),這樣的過程稱為「多 資訊成份化」。人是否能同時處理這些資訊成分,成為學術界與產業界皆關心的議題。 本文採用知覺負載理論結合資訊複雜度,認為當電視新聞內容的資訊複雜度高時,會耗 用較多的認知資源以處理較多的資訊,沒有多餘的認知資源分配給周邊的跑馬燈;若電 視新聞內容的資訊複雜度低時,則有多餘的認知資源分配給周邊的跑馬燈。另外,跑馬 燈內容與電視新聞內容,在語意及新聞類別上是否一致,及跑馬燈位置,是否影響跑馬 燈處理的程度。 本文進行三個實驗,檢視知覺負載、語意及類別一致性、跑馬燈位置對於認知資源 分配的影響。實驗一研究在知覺負載及語意一致性下,跑馬燈在低知覺負載比高知覺負 載獲得更多的認知資源,語意不一致的跑馬燈比語意一致的跑馬燈獲得更多的認知資源。 實驗二承襲實驗一,但以類別一致性取代語意一致性,檢視人們在類別一致性的反應是 否如實驗一的效果一樣。實驗三修正實驗二,加入跑馬燈位置作為變項。檢視跑馬燈在 周邊的不同位置對注意力的干擾效果為何。 結果發現:一、資訊複雜度可成功操弄知覺負載的高低。二、語意一致性比類別一 致性能引發更強的自動處理機制。三、跑馬燈以置下的位置干擾效果較大。四、驗證視 聽覺資訊彼此競爭相同的認知資源庫。五、自動處理機制與控制處理機制的延伸探討。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多資訊成分、有限容量模式、自動處理機制、知覺負載理論、空間位置、控制: 處理機制、眼球追蹤、語意一致性、類別一致性

(4)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Information Components of Television

News on Attention: A Perceptual Load Perspective

Student: Yi-Tsung Chen

Advisor: Chen-Chao Tao, Ph.D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elevision news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displaying single information component (anchors or video) into multiple information components (the combination of anchors, video, news crawls, and even others). For long, whether people deal with these components simultaneously or not has been concerning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if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ing of perceptual theory could be manipulated by information complexity successfully. While information complexity is high, cognitive resources will usually used up to allocated on receiving news. On the contrary, while information complexity is low, cognitive resources will spill over to peripheral news crawl.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delineates news crawl’s semantic, categorical congruency and spatial position will affect one’s fixation, saccades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Three experiments are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perceptual load, semantic, categorical congruency and news crawl’s position to attention. Experiment 1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rceptual load and semantic congruency to attention. Experiment 2 adopts Experiment 1, insteading semantic congruency, categorical congruency was been examined. Experiment 3 aims at explaining will news crawl’s position alter 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ptual load and categorical congruency, ceasing other distracting effects.

Above-mentioned experiments could demonstrate some outcomes as following. First of all, information complexity could manipulate perceptual load in television news successfully. Second, the explanation of semantic congruency is better than categorical congruency. Third, bottom news crawl possesses huge distracting effect. It also interact with perceptual load and categorical congruency. Forth, audio and visual were process in the same cognitive resources. Finally,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mechanisms remain extended map.

Key words: automatic mechanism, categorical congruency, controlled mechanism, eye

tracking, limited capacity model, multiple information component, perceptual load theory, semantic congruency, spatial position

(5)

回首過往,彷彿昨日雲霄。入學時的懵懂無知直到現在的深刻記憶,親友間的支持 歷歷在目、課堂上的諸多回憶歷久彌新、友朋間的情義相挺猶如新識。感謝我的父母、 六個姊姊、姊夫。謝謝你們的不辭辛勞與陪伴,體諒我無法時常出席家族聚會、隨時聽 我分享研究所的點滴生活。在我最需要鼓勵的時候,訴出加油與堅持的口號。你們的體 諒,是我在讀書期間更漸堅強的動力;你們的傾聽,是每次回家充電的能量。 交大傳播所的兩年碩士生涯不長不短,因為有了中華傳播學會、因為有了認知心理 學,讓我對傳播領域的認識更加寬廣。人文社會學院建築所、應藝所、教育所的課程, 使我增廣見聞,除了培育我的實務技能與思考外,更給我一個重新拓展自我的機會。就 學期間,竹北客家文化學院儼然成為我碩士生涯的第二個家,無論是陪我度過碩一時期 的 HK324 研究室,或是讓我有回家感覺的 HK319 量化實驗室,這片空間令我感念不已。 這本論文的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陶振超。從碩一的量化課、碩二的媒體認 知心理學,陶師帶來的思考撞擊絕對不亞於過去任何一個階段所受的教育訓練。對於一 個要從文組馬上轉換為量化思維的人,是一艱苦且充滿挑戰的歷程。但是,這趟旅程卻 是激勵我走向認知心理學的關鍵。要說陶師是我求學階段的啟蒙一點也不為過。無論在 言教或身教上,再再的體現一種對於挑戰的無懼,對於創新的興奮,以及對於研究的堅 持。在課堂中,透過循循善誘的方式,抽絲剝繭的問題,一個一個與我們討論。老師耐 心的教導、聆聽我的觀點,並體諒我的無知,有時雖覺沮喪,但老師一句加油、不要放 棄的話語,往往是我前進的推力。感謝陶老師,讓我有了追求的楷模、未來的目標。 此外,謝謝 CCLab 的學長姐,在我要密集看 paper 和做實驗的時候,幫我解惑。也 因為從你們那裏挖到許多寶,讓我釐清了更多問題。此外,感恩宜盈、琬瑜隨時替我解 惑、陪我抱怨,一起共度學習的時光、一起為工作坊準備的夜晚,我永遠不會忘記。謝 謝陪我一起到教育所修高統的詩楹、隨時支援我們的 CCLab 學妹,狗狗、涵秀、婉婷、 姿君,雖然還沒有一起爬過山,但是妳們都很棒,一定可以順利畢業的。完成這本論文 我也要謝謝良文老師、大崙老師不辭千里幫我口試,提供了許多觀點及修改之處。而日 璇老師、延昇老師,以及教育所的俊育老師教導我統計的方法與實務應用,增加了我在 實驗設計上的想法。 在這兩年裡,中華的工作與課業並進,如果沒有盈佳的幫忙、鼓勵,很多時候我可 能都在胡思亂想。每次海派的大聊天也都能讓我學習到很多。因為有你,碩士生涯不致 孤單;因為有你,碩士生涯才會完整。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很慶幸讀了交大傳播所,更 幸運的是讓我遇到了所有的同學、老師、助理(心瑜、主宏)、學弟妹。感謝醒宇、詩 文、純如、泳霖、苾芬、嘉偉每次陪我大聊天、分憂解勞,完全是救濟寫論文繁雜心情 的不二法門。感謝苾芬讓我更認識 Premiere,在刺激物製作過程裡無償幫我解決好多疑 難雜症。最後,感謝三次實驗的所有參與者,因為有你們,這本論文才得以完成。 碩士並不是我學習之路的終點,而是啟發我對認知心理學思維的起點。感謝一路上 幫助過我的人,未來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共勉之。 2012 年交通大學傳播所竹北校區 陳毅璁

(6)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致 謝 ... III 目 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 4 第二節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 10 第三節 知覺負載理論 ... 14 第四節 眼動測量指標 ... 25 第五節 實驗概述 ... 28 第參章 實驗一 ... 31 第一節 實驗目的與研究假設 ...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4 第三節 假設驗證 ... 39 第四節 結果討論 ... 54 第肆章 實驗二 ... 57 第一節 實驗目的與研究假設 ... 5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60 第三節 假設驗證 ... 64 第四節 結果討論 ... 89 第伍章 實驗三 ... 92 第一節 實驗目的與研究假設 ... 9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105 第三節 假設驗證 ... 109 第四節 結果討論 ... 15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 15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57 第二節 結果討論 ... 16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163 第四節 未來建議 ... 164 參考文獻 ... 167

(7)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 2-1:固定集合數量 ... 17 表 2-2:非固定集合數量 ... 18 表 2-3:以結構為基礎的分類模式 ... 22 表 2-4:一致與不一致的干擾效果分析 ... 24 表 2-5:一致性效果分析 ... 25 表 2-6:凝視指標 ... 27 表 2-7:跳視指標 ... 28 表 2-8:凝視與跳視整合指標 ... 28 表 2-9:實驗操作概述 ... 30 表 3-1:刺激物控制一覽表 ... 40 表 3-2:刺激物操作檢定一覽表 ... 41 表 3-3: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首次到達時間 ... 42 表 3-4: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首次凝視時間 ... 43 表 3-5: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凝視時間 ... 45 表 3-6: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凝視次數 ... 46 表 3-7: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視線返回次數 ... 48 表 3-8: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觀察時間 ... 49 表 3-9: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平均凝視時間 ... 50 表 3-10: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平均視線返回時間 ... 51 表 3-11:跑馬燈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 52 表 4-1:刺激物控制一覽表 ... 64 表 4-2:事後比較:子母畫面鏡頭轉換次數 ... 65 表 4-3:事後比較:子母畫面鏡頭轉換次數 ... 66 表 4-4:刺激物操作檢定一覽表 ... 67 表 4-5:敘述性統計摘要表:類別一致 ... 68 表 4-6:事後比較:類別一致 ... 69 表 4-7:敘述性統計摘要表:類別不一致 ... 69 表 4-8:事後比較:類別不一致 ... 69 表 4-9:事後比較:類別一致性的總體評估 ... 70 表 4-10: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首次到達時間 ... 72 表 4-11: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首次凝視時間 ... 73 表 4-12: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凝視時間 ... 74 表 4-13: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凝視次數 ... 75 表 4-14: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視線返回次數 ... 77 表 4-15: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觀察時間 ... 78 表 4-16: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平均凝視時間 ... 79

(8)

表 4-17: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平均視線返回時間 ... 80 表 4-18: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視覺再認正確率 ... 82 表 4-19:跑馬燈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 82 表 4-20: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聽覺再認正確率 ... 85 表 4-21:敘述性統計摘要表:子母畫面的視覺再認正確率 ... 86 表 4-22:子母畫面的認知資源配置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 88 表 4-23: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交互作用結果方向 ... 89 表 5-1: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首次到達時間 ... 110 表 5-2: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首次凝視時間 ... 113 表 5-3: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凝視時間 ... 115 表 5-4: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凝視次數 ... 118 表 5-5: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視線返回次數 ... 121 表 5-6: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總觀察時間 ... 123 表 5-7: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平均凝視時間 ... 126 表 5-8: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平均視線返回時間 ... 130 表 5-9: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交互作用統計結果摘要表 ... 130 表 5-10: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跑馬燈的視覺再認正確率 ... 133 表 5-11:跑馬燈的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 135 表 5-12:敘述性統計摘要表:聽覺再認正確率 ... 145 表 5-13:聽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統計結果摘要表 ... 145 表 5-14:敘述性統計摘要表:子母畫面的視覺再認正確率 ... 148 表 5-15:子母畫面的認知資源配置的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 150 表 6-1:知覺負載與位置在類別不一致下的效果 ... 158 表 6-2:知覺負載與位置的一致性效果:子母畫面與跑馬燈的比較表 ... 158

(9)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 3-1:實驗一架構圖 ... 34 圖 3-2:實驗一刺激物畫面 ... 35 圖 3-3: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到達時間的交互作用 ... 42 圖 3-4:知覺負載對跑馬燈首次到達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43 圖 3-5: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44 圖 3-6:知覺負載對跑馬燈首次凝視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44 圖 3-7: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45 圖 3-8:知覺負載對跑馬燈總凝視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45 圖 3-9: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次數的交互作用 ... 46 圖 3-10:知覺負載對跑馬燈總凝視次數的一致性效果 ... 47 圖 3-11: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視線返回次數的交互作用 ... 48 圖 3-12:知覺負載對跑馬燈視線返回次數的一致性效果 ... 48 圖 3-13: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交互作用 ... 49 圖 3-14:知覺負載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49 圖 3-15: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50 圖 3-16:知覺負載對跑馬燈平均凝視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50 圖 3-17:知覺負載與語意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交互作用 ... 51 圖 3-18:知覺負載對跑馬燈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52 圖 4-1:實驗二架構圖 ... 61 圖 4-2:實驗二刺激物畫面 ... 62 圖 4-3: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到達時間的交互作用 ... 72 圖 4-4:知覺負載對跑馬燈首次到達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72 圖 4-5: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73 圖 4-6:知覺負載對跑馬燈首次凝視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73 圖 4-7: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74 圖 4-8:知覺負載對跑馬燈總凝視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75 圖 4-9: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次數的交互作用 ... 76 圖 4-10:知覺負載對跑馬燈總凝視次數的一致性效果 ... 76 圖 4-11: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視線返回次數的交互作用 ... 77 圖 4-12:知覺負載對跑馬燈視線返回次數的一致性效果 ... 77 圖 4-13: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交互作用 ... 78 圖 4-14:知覺負載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78 圖 4-15: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79 圖 4-16:知覺負載對跑馬燈平均凝視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80 圖 4-17: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交互作用 ... 81 圖 4-18:知覺負載對跑馬燈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一致性效果 ... 81

(10)

圖 4-19: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82 圖 4-20:知覺負載對跑馬燈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一致性效果 ... 82 圖 4-21: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聽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86 圖 4-22:知覺負載對聽覺再認正確率的一致性效果 ... 86 圖 4-23: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子母畫面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87 圖 4-24:知覺負載對子母畫面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一致性效果 ... 88 圖 5-1:實驗三架構圖 ... 106 圖 5-2:實驗三刺激物畫面 ... 106 圖 5-3:實驗三刺激物畫面 ... 107 圖 5-4:實驗三刺激物畫面 ... 107 圖 5-5: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到達時間的交互作用 .. 111 圖 5-6: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到達時間的交互作用 .. 111 圖 5-7: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到達時間的交互作用 .. 111 圖 5-8:首次到達時間: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 .. 112 圖 5-9: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113 圖 5-10: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114 圖 5-11: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首次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114 圖 5-12:首次凝視時間: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 114 圖 5-13: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116 圖 5-14: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116 圖 5-15: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 116 圖 5-16:總凝視時間: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117 圖 5-17: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次數的交互作用….118 圖 5-18: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次數的交互作用….118 圖 5-19: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凝視次數的交互作用….119 圖 5-20:總凝視次數: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119 圖 5-21: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視線返回次數的交互作用 121 圖 5-22: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視線返回次數的交互作用 121 圖 5-23: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視線返回次數的交互作用 122 圖 5-24:視線返回次數: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 122 圖 5-25: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交互作用 .... 124 圖 5-26: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交互作用….124 圖 5-27: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交互作用….124 圖 5-28:總觀察時間: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125 圖 5-29: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126 圖 5-30: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127 圖 5-31: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凝視時間的交互作用 127 圖 5-32: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總觀察時間的交互作用 .... 127

(11)

圖 5-33: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交互作用 ... 130 圖 5-34: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交互作用 ... 131 圖 5-35: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的交互作用 ... 131 圖 5-36:平均視線返回時間: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 ... 131 圖 5-37: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134 圖 5-38: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134 圖 5-39: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跑馬燈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134 圖 5-40:跑馬燈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 性效果。 ... 135 圖 5-41: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聽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146 圖 5-42: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聽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146 圖 5-43: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聽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用 ... 146 圖 5-44:聽覺再認正確率: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 ... 147 圖 5-45:右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子母畫面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 用 ... 149 圖 5-46:置下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子母畫面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 用 ... 149 圖 5-47:左行跑馬燈下,知覺負載與類別一致性對子母畫面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的交互作 用 ... 149 圖 5-48:子母畫面的視覺再認正確率:知覺負載下,右行、置下、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 致性效果 ... 150

(12)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研究背景與目的

研究背景與目的

研究背景與目的

1970 年起,電視新聞中開始出現子母畫面與圖片輔助報導。1982 年開始,參考金 融市場中的股市行情指示表(stock ticker),於氣象新聞中加入了跑馬燈輔助說明天氣資 訊。在 1990 年,跑馬燈資訊涵蓋範圍擴及金融與運動新聞,顯示股價與得分數。而在 911 恐怖攻擊事件後,跑馬燈展現其傳遞突發、即時新聞的能力(Coffey & Cleary, 2008)。 從此以後,包含廣告、圖表、時間、日期等皆被納入新聞畫面中,Tao (2009)稱此為 多資訊成份化(multiple information component)現象。電視新聞企圖在同一時間內,呈 現更多資訊給閱聽眾。

在該些資訊成分的呈現上,閱聽人能夠同時接收分割銀幕所傳達的資訊,如新聞主 播、資料畫面或圖片、跑馬燈(Florax & Ploetzner, 2010)。目前台灣電視新聞的呈現方 式,可分為三種,一、僅有新聞主播,二、新聞主播與單一或多個子母畫面,三、新聞 播報過程中,跑馬燈持續傳送新聞頭條。子母畫面可分為影片與圖片兩種。

呈現的資訊越來越多,但閱聽眾是否處理全部,還是僅注意到部分,了解仍有限。 而過去研究中,多偏重畫面的結構特徵與注意力之間的互動(Lang, 1990; Lang, Geiger, Strickwerda, & Sumner, 1993; Thorson, Reeves, & Schleuder, 1985)、跑馬燈的運行方式及 廣告效果(Coffey & Cleary, 2008; Juola, Tiritoglu, & Pleunis, 1995; Luo, 2011; Wang & Kan, 2003)等,但資訊成分多寡所造成的知覺負載,及跑馬燈非主要資訊(即干擾物)等重 要條件,多被忽略。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多資訊成份的畫面為基礎,著重:一、採用知覺負載理論 (perceptual load theory)探討資訊成分多寡對資訊處理的影響;二、跑馬燈在不同知覺 負載的情境下,如何設計較能吸引注意力(較佳的干擾效果);三、注意力在視聽覺資 訊之間的資源配置;四、自動處理機制與控制處理機制的延伸性探討。

(13)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研究重要性

研究重要性

研究重要性

一 一 一 一、、、、 理論重要性理論重要性理論重要性理論重要性 本研究以知覺負載為理論主軸,探討在新聞畫面的多資訊成份化下,跑馬燈、子母 畫面與主播的競爭關係。經由操作子母畫面的結構複雜度,說明在媒體環境之下,如何 操弄知覺負載。再者,當跑馬燈透過捲動的方式傳送資訊,且控制其語意、類別一致性, 是否能夠引發閱聽人的自動處理機制。而該處理機制是受結構特徵(如捲動、位置等) 的影響,還是因內容特徵(如語意、類別一致性)的影響。 知覺負載理論認為,在低知覺負載的情境下,語意一致性(congruency)具干擾效 果,使其對畫面上所有資訊成份進行平行且自動的搜尋(Beck & Lavie, 2005; Koivisto & Revonsuo, 2009; Lavie, 1995; Lavie & Cox, 1997)。本實驗操作子母畫面的結構複雜度與 跑馬燈的捲動、位置、一致性等檢視知覺負載理論在真實環境是否適用。 二 二 二 二、、、、 方法重要性方法重要性方法重要性方法重要性 過去研究在媒體刺激物上多以結構特徵的變化,檢視個人注意力資源的配置(Lang, 1990; Lang, et al., 1993; Thorson, et al., 1985),較少同時檢測結構與內容特徵對資源配置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電視新聞為刺激物,以子母畫面的後製及跑馬燈的捲動、位置語 意/類別一致性的操作,檢視閱聽人注意力選擇情形。在知覺負載的操作承襲過去研究, 以子母畫面內容多寡為主。跑馬燈部分,操作語意一致性、類別一致性。再者,加入空 間位置的概念,檢視媒體環境中,跑馬燈的不同位置對於主播與子母畫面的干擾效果。 在電視新聞的多資訊成份下檢視注意力的分配情況,並同時控制結構特徵及語意、 類別一致性。眼睛首次注視何處,是判斷是否引發的自動處理機制的指標之一。過去在 知覺負載研究中,多以反應時間作為測量方式,本研究納入首次到達時間,直接反應眼 球首次移動位置、到達時間的結果。 三 三 三 三、、、、 實務重要性實務重要性實務重要性實務重要性 本研究可提供媒體業者瞭解在畫面中,加入子母畫面的效果,並經由結構複雜度的 操作,提供影片、圖片資訊對於閱聽人注意力表現的差異。Lang、Park、Sanders-Jackson、

(14)

Wilson 與 Wang (2007)指出,若結構複雜度高,則易引發自動處理機制,分配大部分 有限容量中的資源處理媒介訊息。因此,若業者想直接置入訊息使閱聽人知悉,可透過 影片的呈現。反之,雖然圖片資訊需個人主動配置認知資源,但此情境可用於希望閱聽 人關注其他資訊的時候。在圖片的情境下,如知覺負載所述,低知覺負載易使個人的注 意力資源溢散至周邊干擾物(Lavie & Tsal, 1994)。

實驗中透過操作跑馬燈位置,得知影片、圖片情境下,各位置的干擾效果。此可令 媒體業者瞭解不同知覺負載情境下,若有欲置入的廣告、重要資訊應放在電視畫面中的 哪個位置較易吸引注意力。令資訊能夠有效的傳達給閱聽人,尤其是在緊急事件或重大 消息欲提供給閱聽人的時候,適當且適量的呈現、提供資訊,方可使閱聽人在觀看新聞 時較為清楚且容易。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第壹章概述研究背景與目的,並提出理論、方法及實務上的重要性。第貳章 則為文獻探討,以多資訊成份說明畫面結構與跑馬燈的重要性及呈現方式,並說明結構 複雜度在有限資源容量下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此外,更企以說明視聽重複於再認正確率 的效果及單一認知資源庫的概念。而後,結合注意力資源的配置及干擾物的影響,以特 徵、一致性解釋其對注意力的影響,並以知覺負載理論解釋其處理過程與機制。最後, 回顧一致性的量測方法、眼動指標的概念與操作型定義。第參章為實驗一,主要檢視知 覺負載及語意一致性對於注意力的影響。第肆章為實驗二,承襲實驗一說明知覺負載效 果,但在跑馬燈上以固定新聞標題為主,並將類別一致性取代語意一致性檢視其在注意 力、子母畫面的視聽覺資源配置的效果。第伍章為實驗三,為改善實驗二的成效,加入 位置檢視其是否可增進跑馬燈的效果,並深究其處理機制的激發情況。第陸章為研究結 果發現與討論、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15)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電視新聞多資訊成份化

一 一 一 一、、、 多資訊成份多資訊成份多資訊成份多資訊成份 每日的資訊量急速增加,閱聽人被迫曝曬於多種媒介之下思考與互動報紙、電視及 網頁排版的視覺設計逐漸改變。為了能夠在單一平台上承載多元新聞資訊,自 2002 年 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參考新聞網站與報紙頭版的呈現方式,同時納入文字、圖像、影 片於單一電視新聞畫面結構中(Cooke, 2003)。此種電視新聞呈現方式使得閱聽人的觀 賞行為與瀏覽網路資訊時越趨相似,拓展了新型態的資訊接收經驗。 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多資訊成份(Tao, 2009),可從兩方面檢視改變的過程: (一)媒體決定多資訊成份的呈現:在各新聞台內容競爭的同時,媒體主為了讓閱聽人 接收更多的資訊,不斷將不同資訊放置於電視銀幕的週邊空間,電視銀幕漸趨繁 雜。 (二)閱聽人與多資訊成份的互動:閱聽人如何處理跑馬燈、新聞標題、甚至廣告等多 資訊成份所組成的畫面結構,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但了解仍很有限。 多資訊成份的結構配置並非憑空出現。早在 1970 年起,便有子母畫面與圖片輔助 新聞報導。1980 至 1990 年間,相繼有氣象、財經、體育新聞置入跑馬燈,發佈天氣、 股市與得分資訊。日後,CNN 頭條新聞節目固定於每日的新聞報導畫面上配置跑馬燈, 顯示當天的新聞標題。直到 911 攻擊事件開始,為了提高每則新聞的時效性與即時性, 美國各台電視新聞皆開始納入新聞跑馬燈作為子母畫面、圖表與圖片以外的輔助工具 (Coffey & Cleary, 2008; Cooke, 2003)。Moore、Burton 與 Myers (1996)稱此為多重傳 播管道(multiple-channel communication)的呈現方式,閱聽人能夠同時接收分割銀幕所 傳達的資訊,以及新聞主播、資料畫面或圖片、跑馬燈(Florax & Ploetzner, 2010)。如 美國 CNN 電視台在 2002 年的節目 ─ CNN 頭條新聞中,在畫面下方有三層不同資訊的 組件,分別是不同地區的頭條新聞跑馬燈、運動比賽的賽況跑馬燈,以及氣象資訊與時

(16)

間。而在整體畫面中的左畫面為正在報導的新聞,右畫面則為主播(Cooke, 2003)。同 樣的,台灣的電視新聞畫面也包含上述組件,但空間位置與內容範圍上有些許不同。依 據新聞基本結構,可分為二個結構設計的概念:畫面結構(包含子母畫面、切割畫面) 與圖像設計(泛指新聞跑馬燈、報導時的新聞標題、播報新聞片段時所註解的天空標、 標示地點的地標、天氣標、日期、時間與新聞台的標誌)(呂愛麗,2007)。而本研究著 眼於多資訊成份上,干擾資訊在「畫面結構」中的不同位置,及其所具有的結構特徵, 對注意力的影響。同時說明,干擾資訊中的語意、類別一致性所具備的內容特徵,對注 意力與記憶的效果。 ( ( ( (一一一一)))) 畫面結構畫面結構畫面結構畫面結構 現行電視新聞的畫面結構之所以如此多元的主因有二。首先,1993 年有線電視法的 通過,加上衛星新聞轉播(Satellite News Gathering, SNG)與後製技術發展的簇擁之下, 使得切割鏡面、子母畫面此類的畫面結構與跑馬燈等圖像資訊擠進銀幕。再者,有鑑於 資訊的急速增長,各新聞台汲營於將接收到的影像與圖片,透過子母畫面呈現(Cooke, 2003);甚或依據各新聞台迥異的風格,於主播播報時的背景嵌入後製影像及動畫。 就呈現方式上,常見的為子母畫面。如新聞播報時,與新聞相關的動態影片、靜態 圖片,以及現場連線時所呈現單一子母畫面的嵌入。此外,重大災難或選舉投/開票時, 更會同時出現多個子母畫面在單一銀幕上的情況。切割畫面在各台的應用亦很頻繁。 Woodall、Davis 與 Sahin (1983)指出,電視新聞資訊主要透過視覺的影片、圖像資訊 形塑閱聽人在情境記憶(episodic memory)中,經由電視新聞建構的影像所再現的文本 脈絡,促進閱聽人對於新聞事件的再認(recognition)與提取(retrieval)。而情境記憶 所指的是,針對特定事件儲存該歷史情境作為回憶線索,而此回憶線索包含了被記憶的 對象或資訊以及資訊的脈絡,透過此線索可以說明觀者如何再現原始的特定情境 (Watkins & Tulving, 1975)。除此之外, Lang (1990)說明結構特徵與注意力之間的 關係,包含鏡頭轉換、橫搖、變焦、平滑運鏡等特徵皆易攫取閱聽人對於影片資訊的注 意力。 ( ( ( (二二二二)))) 跑馬燈跑馬燈跑馬燈跑馬燈

(17)

電視新聞中所提供的圖像資訊可被分為靜態、動態資訊。靜態資訊除了包含在節目 播放過程中,持續停留在特定位置的方式外,也可能僅在短時間內出現。而動態資訊則 是以歷時性的連續變動方式變更內容(Luo, 2011)。動態資訊尤以跑馬燈為大宗,運行 方式包含前導式(leading display)、捲動式(scrolling display)以及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式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s, RSVP)分述如下(Juola, et al., 1995)。

1. 前導式跑馬燈:在畫面上呈現由水平或垂直的動態資訊,新資訊由畫面的一側連續 導向另一側的方式。 2. 捲動式:在畫面上多以水平的方式呈現的動態資訊,新資訊在該呈現的區塊中,由 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捲動取代舊資訊的方式。 3. 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式:在畫面上為水平或垂直的動態資訊,新資訊內容可能是延續 舊資訊未完成的語句,也可能是分立的資訊。其與捲動式和前導式跑馬燈的差異在 於,從快速序列視覺呈現中,看不出動態的運行,猶如鏡頭轉換一樣。 而英文與中文因為閱讀方式的關係,所以在運行方式與畫面位置上有所差異。由於 英文多以由右至左的水平閱讀方式為主,因此跑馬燈多在畫面下方。但中文則可因為由 右至左、由左至右的水平閱讀,以及由上至下的垂直閱讀方式,而設計在畫面上的不同 位置。不同位置對於再認正確率的成效上,水平跑馬燈的再認效果比垂直跑馬燈的再認 效果還要好,而左邊的再認效果也比右邊的再認效果好。而跑馬燈效果由高至低為:置 上跑馬燈、置下跑馬燈、左行跑馬燈、右行跑馬燈(Luo, 2011)。跑馬燈在畫面上的位 置與用途,可分為下列幾類: 1. 左、右直行跑馬燈:呈現於新聞畫面左、右兩側,以前導式跑馬燈為主。常用於新 聞快報、重大訊息公布、提示重點新聞。 2. 置下跑馬燈:呈現於新聞畫面下方,可分為由右往左移動的前導式、捲動式以及快 速序列視覺呈現式的跑馬燈。常用於提示重點新聞標題、新聞摘要。 3. 置上跑馬燈:呈現於新聞畫面上方,可分為由右往左移動的前導式跑馬燈、捲動式 以及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式的跑馬燈。常用於公告節目訊息、頻道異動、公共事項等。 此外,跑馬燈的另一要素在於內容的可讀性與可供理解的效果為何。Juola, et al.

(18)

(1995)探討在跑馬燈區塊中,應如何運行才能夠促進人們的閱讀與理解能力。結果指 出,在前導式的跑馬燈下,若文字移動速度較快,再認正確率便越高;而在快速連續式 的跑馬燈下,若文字呈現的時距越長,則再認正確率亦越高。除此之外,Duchnicky 和 Kolers(1983)透過閱讀速率檢視文字長度對於理解能力的影響中發現,若文字長度越 長,則在閱讀的理解能力的表現較好。總上所述,速度與文字長度為影響跑馬燈是否具 可讀性並增加理解能力的關鍵。Wang & Kan (2003)檢視網路資訊上的前導式跑馬燈 時說明,當閱讀速率為每分鐘 140 字至 195 字(words per minute, wpm)時,理解效果 較 250 字好。而 Luo (2011)則指出,當閱讀速率為每分鐘 85 字至 205 字時的理解效 果較 320 字好。 Luo (2011)統整台灣各新聞台的跑馬燈速率與文字長度指出,水平跑馬燈的速率 最慢為大愛電視台的 168 字/分鐘,最快為東森電視台的 278 字/分鐘。文字長度最少 為民視的 14 字,最多為非凡電視台的 24 字。而垂直跑馬燈的速率最慢為大愛電視台的 105 字/分鐘,最快為 TVBS 新聞台的 225 字/分鐘。文字長度最少為中視的 8 字,最 多為大愛電視台的 16 字。也就是說,在真實媒體情境下,無論水平或垂直跑馬燈,平 均每秒可被處理的字數為 2 到 5 個字,而文字長度則為 16 至 24 字。綜上所述,無論是 跑馬燈的運行方式、位置、速度與文字長度,皆會影響人們對於跑馬燈的可讀性以及理 解能力,因此,在跑馬燈上做適當的控制是為本研究中在內容結構上的操作要素之一。 二 二 二 二、、、、 結構複雜度結構複雜度結構複雜度結構複雜度 Reeves 和 Thorson (1986)將電視訊息分為兩種類別,分別為文本類型、視訊結構。 過去在電視節目的研究上,多以不同的內容類別為主,如犯罪、懸疑、情境喜劇等,研 究中都預測長期觀看該些節目或影片後,對於閱聽人的行為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然而, Watt 和 Krull (1974)認為,在這些假設的前提之下,能夠確實地區分出電視節目的文 本類型,才可能引發該效果。實際上在電視節目(訊息)的傳送過程中,組成畫面的結 構特徵才是影響閱聽人的觀看行為及訊息知曉的關鍵。 Krull、Watt 與 Lichty(1977)借用熱力學中熵(entropy)的概念,將結構特徵定義 為節目中每一個段落的轉換與改變。Lang 等人(2007)透過鏡頭轉換的方式,以有限

(19)

容量模式假設,解釋結構複雜度與資訊多寡對於閱聽人在資源處理與配置上的影響。在 此所指的結構複雜度為前述的鏡頭轉換,而資訊多寡(information introduced, ii)則為 每次轉換後所帶來的資訊量。Lang(1990)透過指向反應說明,每當鏡頭轉換一次的時 候,閱聽人便會自動分配資源並在該資訊上進行製碼。而鏡頭轉換次數越多,便表示結 構複雜度越高,而因為其所需要的資源增加,所以可供其他資訊使用的資源便會減少。 而若資訊較多,因認知資原超載(cognitive overload),使得第二任務的反應時間會變慢, 再認正確率表現較差(Lang, et al., 2007)。經由過去諸多研究證實,結構複雜度、資訊 多寡與個人資源的配置呈正向關係,且會影響個人在注意力與工作記憶上的表現。 三 三 三 三、、、、 有限容量模式有限容量模式有限容量模式有限容量模式 有限容量模式延伸過去在資訊處理模式上的相關研究,並針對電視資訊的處理過程 進行探討,假設人是有限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s)的資訊處理者。此假設主要立 基於兩點:首先,人們在處理資訊的時候需要認知資源,且此認知資源是有限且固定的。 再者,人們在接收資訊後,便會透過心理再現(mental representation)重製資訊,並透 過不同形式呈現。雖然人們的認知資源可以同時接收多種刺激,但是並無法永遠長時間 的讓刺激占用於接收資訊階段,而不讓下一個資訊進入。因此當認知超載時,人們便會 選擇先儲存現行資訊再接收新進刺激(Lang, 2000)。此外,Lang(2006)更指出,人們 可經由多重感官(multiple sensory channel)(如眼睛、耳朵)同時接收媒體所傳佈大量 且重覆的視覺資訊(包含文字、圖片、影片)、聽覺資訊,且皆在有限的認知資源庫進 行處理。此一論點指出有限容量模式為,在「單一且不可分割」的認知資源庫中,能夠 同時處理多個資訊,且不受到感官的差異或處理階段的影響(陶振超, 2011)。 Lang, et al.(2007)特別指出,人們可透過四個要點檢視資訊處理時所使用的資源 多寡,分別為:個人資源分配的多寡、刺激物所需的資源多寡、剩餘資源、可用資源。 在過去的研究中,是以個人資源分配的多寡及剩餘資源進行判斷,Lang 和 Basil (1998) 建議,應將首次任務所占的認知資源考慮進去,經由個人資源分配的多寡,減去刺激物 所需的資源多寡,便可得知個人可用資源所存留的容量。當認知資源超載時,則表示在 首次任務的處理過程中,已耗費多數認知資源,此時,再認正確率便會提高。

(20)

此外,在有限認知資源的分配過程中,透過有限注意力資源的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可決定資訊處理的成效(陶振超,2011)。Posner(1982)指出有限注意力 資源有四個特點,首先,注意力在處理資訊時,是需要耗費時間的。再者,注意力的處 理作業是連續性的進程。此外,在神經系統中,注意力會依據不同刺激物與情境,啟動 促發或抑制兩種功能。最後,注意力是傾向於對刺激物的改變產生反應。Lavie 和 Tsal (1994)指出,所有資源理論皆假設注意力容量是有限的。當個人在處理資訊的過程中, 注意力並不會停留在固定的位置,而會依據任務要求、刺激物特徵、可用資源而改變 (Navon & Gopher, 1979; Norman & Bobrow, 1975)。也就是說,注意力會受到刺激物的 特徵及任務需求的影響,而耗盡可用資源,從而使注意力轉移至他處。在知覺處理過程 中,當有多餘的資源可供分配時,注意力將會自動溢散至其他物件直至注意力的資源容 量耗盡為止(Lavie, 1995)。Lavie 和 Tsal (1994)延伸 Navon 和 Gopher (1979)的說 法指出,此任務導向的限制在於,人們在執行任務時,無法分配比可用資源還要多的注 意力。

而在進行心理再現與重製的資訊處理過程前,至少須經由兩個處理機制進行資源配 置,分別為自動處理機制、控制處理機制(Lang, 2000)。Schneider 和 Shiffrin (1977) 指出,個人在資訊處理過程中,包含注意力的偵測與搜尋皆會受到自動與控制處理過程 的影響。自動處理機制所指的是一種自動激發長期記憶中所儲存的資訊或新奇事物。而 在控制處理機制所指的是自主性的處理過程,能夠短暫的被驅動,但前提是個人需維持 注意力。陶振超(2011)整理處理機制的相關文獻指出,Jonides (1981)認為 Schneider 和 Shiffrin (1977)在自動的概念上並未有明確的定義,他指出「自動」所表示的是該 刺激物所需要的資源較少、較難被抑制、且不受個人意向影響。藉由此二處理機制能夠 決定資源如何進行配置,自動處理機制受到刺激物的特徵所影響,如新奇、突顯,使資 源受到非自主的分配;而控制處理機制則是由目標任務與意向決定自主配置資源的過 程。

(21)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多資訊成份與干擾物的處理過程

一 一 一 一、、、、 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多資訊成份與注意力 Luck 與 Vecera (2002)以認知資源為基礎,將近 60 年來的注意力研究,分為以下 兩類: (一)被動的注意力:雖然我們可以從視線軌跡中預測人們感興趣的物件,但注意力並 非與心理的傾向有直接的關係。在注意力與心理傾向之間所進行的資訊處理過程為關鍵 要素之一。Lang (2000)指出,當資訊與目標任務相關,或以新奇且無法預期的方式 出現的時候(如鏡頭轉換、慢動作移動、音效等結構特徵),將會引發自動處理機制。 (二)任務需求的注意力:僅管明亮、清晰的特徵得以攫取個體注意力,但有時人們在 注視一物件時,並非只是因為特徵的影響,而是因為任務需求所致(Luck & Vecera, 2002)。 如正確反應目標任務,而不受週邊干擾物的影響(Lavie, 1995)。 注意力可被分為因物件的結構特徵與空間特徵所引發個體由下至上的被動處理機 制(bottom-up mechanism)(自動處理機制),以及因個體的任務目標與需求所引發由上 至下的自主處理機制(top-down mechanism)(控制處理機制)。然而,在不同情境下所 引發的注意力在解讀上也都有所差異,無論是呈現的速度、順序,甚或生理心理學實驗 的結果等,都是影響注意力理論演化過程的關鍵。 二 二 二 二、、、、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注意力早選與晚選爭議 ( ( ( (一一一一))))早選論早選論早選論早選論 注意力的過濾型典範(filtering paradigm)所指的是,在相關與無關的刺激物中反應 目標任務,直到資源超載為止(Lavie & Tsal, 1994)。此典範適用於探討在感官系統接收 資訊時,經由抑制無關干擾物的過濾機制後,傳達到短期記憶的過程。如 Cherry (1953) 於雙耳分聽作業(dichotic listening task)中說明,當人們雙耳同時聽不同故事時,估算 參與者在同步重述任務(shadowing task)任務時的正確率。結果說明,當人們面對同步 的多元資訊來源時,注意力可使用的資源容量僅限於處理單一目標。然而,此一說法雖 也有在 Treisman (1960)減弱理論(attenuation theory)的實驗中被驗證。但結果顯示,

(22)

除了主要的訊息會被偵測到之外,次要的訊息亦然。也就是說,注意力的過濾過程中, 所有資源一次並非只能處理單一訊息或完全封鎖其他資訊,而是會減弱處理無關干擾物 時所佔的資源比例。處理完首要任務後,個體仍然有剩餘容量可以繼續處理並偵測具有 高度的語意相關性或重要特徵的次要資訊(J. Deutsch, Deutsch, Lindsay, & Treisman, 1967; Sullivan, 1976)。

舉例來說,Wood 和 Cowan (1995)延伸 Cherry (1953)的研究,指出注意力的 雞尾酒會現象(cocktail party phenomenon),即是個人在雞會酒會中,除了過濾眾多干 擾的嘈雜噪音,並專注於朋友的聲音外(任務要求);當他人叫自己的名字時,亦能夠 有所反應(與自身相關的次要資訊)。此外,視知覺實驗,如 Stroop (1992)以單字的 顏色為主要任務、字義作為干擾,及 Navon (1977)以目標字母所構成的字母作為干 擾(如以 H 構成 T,回應以何字母構成 T 的正確率為評斷標準),皆反映個人在處理複 雜作業時,會先處理與目標任務特徵相關的來源,其次為無關特徵的干擾物,直至耗盡 資源容量為止(Lavie & Tsal, 1994; Luck & Vecera, 2002; Wood & Cowan, 1995)。但是, 減弱理論卻未清楚地說明,減弱過程是如何影響人們區分(discrimination)並辨識 (identification)與目標任務不相關的資訊。能夠確定的是,在次要資訊的接收過程中, 雖不會改變干擾效果,但個人也不會因為次要資訊的重要性比首要資訊還要低,而在區 分主要與次要任務時的準確性上失準(J. Deutsch, et al., 1967)。 從過濾性典範到減弱理論,是為注意力的早選論觀點,強調物件特徵(physical feature)是影響注意力表現的關鍵。Theeuwes (1991)與 Yantis (2000)以刺激驅動 (stimulus driven)知覺的選擇性注意力觀點說明,物件位置(location)、突顯性(salience) 與外形(form)在偵測目標物的過程中,能夠啟動個體由下至上(bottom-up)的自動處 理機制。此外,從探討結構複雜度的傳播研究中得知,電視鏡頭轉換、拉近或拉遠皆易 使得認知資源自動進行配置,藉以對訊息製碼(encoding)(Lang, et al., 2007)。 ( ( ( (二二二二))))晚選論晚選論晚選論晚選論

Deutsch 和 Deutsch (1963)提出晚期過濾典範(late-filtering paradigm)認為,無 論人們是否注意到目標訊息,都會同時經由感官接收,並進入同一個知覺系統與辨識機

(23)

制進行處理。此外,知覺對個體而言,是無限且平行的自動化處理過程。Deutsch, et al. (1967)指出,在注意力配置的過程中,雖在早期的資源並無限制,但當辨識出與任務 相關的資訊後,則會受到有限注意力資源容量的影響,而使得目標、干擾資訊間產生競 爭,閱聽人最後只能回報較少、甚或無法回報無關的干擾資訊。

此典範的主要證據來自空間線索(spatial cue)、語意促發效果(semantic priming), 以及視覺搜尋實驗。就空間線索而言,Posner (1980)在實驗中指出,個人需從刺激物 畫面中,偵測前一畫面所提供的位置線索。語意促發效果中,Johnston & Dark (1986) 則透過前畫面的單字或類別,對於後續畫面進行辨識作業。其所操作的為語意結構同質 性(如:bread-butter),或是類別一致性(如:動物-貓),以此經由再認的辨識任務 (identification)檢視其對於注意力的影響。視覺搜尋則是指,在集合數量(set size)中, 尋找與非目標物在特徵、外型上相同或不同的目標。Luck 和 Vecera (2002)指出,當 集合數量越多,則再認正確率會下降、搜尋目標的反應時間便會增加。 簡言之,晚選論的探討多著眼於空間線索、與條件式注意力攫取假設(contingent attentional capture hypothesis)。經由再認正確率的下降,反應時間的增加兩種趨勢得知, 當人們的注意力對於語意進行平行搜尋(parallel search)時,囿限於有限容量模式假設, 人們在面對同時或連續呈現的刺激物上,會因超載而表現不佳。這顯示注意力選擇主要 發生在知覺滿載的晚期過程,而後反應目標任務。儘管語意特徵可提供資訊處理過程中, 對於相關資訊的選擇,但並無法排除語意相關、但與目標無關干擾物的影響(Driver, 2001; Lavie & Tsal, 1994)。

三、 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視聽模組的促發與資源配置 電視新聞主要是透過視覺、聽覺兩種管道呈現資訊,但資訊處理所需資源皆來自單 一認知資源庫。當視覺或聽覺任一的結構複雜度較高時,所需的認知資源較多,人們會 因為認知資源超載而無法處理其他資訊(Lang, 1995)。而過去研究中,並非完全支持單 一認知資源庫的說法,在多重資源庫的論點說明,若閱聽人經由視覺與聽覺同時接收資 訊,則不同的感官在資源處理上是分立的,所以彼此不會相互干擾。但經由視聽覺處理 歷程的實證研究中得知,當人們接收電視資訊時,視覺與聽覺資訊兩者則產生干擾現象。

(24)

此研究驗證,在多數媒體情境下,當閱聽人在進行資訊處理的過程時,是在單一認知資 源庫處理,而非以多重資源分開處理(Basil, 1994a, 1994b)。 Freides (1974)在視聽跨感官研究中發現,與跨感官相互影響的因素為結構複雜 度。他定義結構複雜度為特徵上的差異,如物件出現的速率、轉換頻率、質地、不同的 空間位置。Reese(1984)則在視覺、文字重複的研究中說明,當電視新聞呈現的圖片 與觀看到的文字越趨向重複且一致,則閱聽人在新聞的理解與學習效果較好。 Drew 和 Grimes (1987)從視聽覺的實驗中指出,圖片所傳送的語意資訊雖然較快, 但往往較為模糊,反之,語音資訊則較容易處理且清晰明瞭。是故,閱聽人在觀看電視 時,很可能先處理聽覺資訊,其次處理視覺訊息(Gunter, 1980)。綜上所述,依循不同 管道所傳達的跨感官形式(cross-modality)資訊或線索,能夠促進及影響閱聽人對於資 訊的理解能力。其中,雖然部分傳播管道的目的並非是要吸引閱聽人所有的注意力,但 對於任何一個管道而言,有效傳達並呈現讓人一目瞭然的資訊是相對重要的。且當這些 管道或跨感官形式在同時傳送的過程中,若資訊為不一致的情況時,各資訊將會因相互 影響而形成衝突,影響閱聽人對於資訊的注意力;反之若為一致,則能夠增加接收的效 能(Josephson & Holmes, 2006; Moore, et al., 1996)。

過去研究在檢測電視新聞視覺與聽覺資訊間的競爭時,在概念與操作上皆有所差異, 導致研究結果分歧。Lang (1995)梳理過去文獻,重新定義視聽覺重複性為透過視覺、 聽覺兩管道所傳達內容在語意上相互呼應的程度。由於此二管道在呈現的形式上有所差 異,所以很難準確的說明此二管道所呈現的資訊與特徵是完全相關的。是故,在定義上 可擴大資訊相關性的範疇,若視、聽兩管道的資訊相關性較為吻合且共時性高時,便可 稱為視聽重複的情境。在視聽重複情境下,若視、聽覺任一的結構複雜度越高,則表示 能夠被製碼的資訊量越多,可用的資源也會隨之遞減。 四 四 四 四、、、、 再認正確率再認正確率再認正確率再認正確率 本研究主要檢測個人在觀看電視新聞的過程中,對於資訊成分中的線索是否被製碼 至工作記憶中,經由再認(recognition)的方式能夠檢驗視覺、聽覺資訊的製碼情況。 人們雖可一次處理多個資訊,但若未儲存先前資訊,則會使得資訊超載,且無法繼續接

(25)

下來的作業(Lang, 2000)。Lang 等學者(2007)表示,在製碼過程中,若首要處理任 務的再認成績下降,則表示在製碼過程中的認知資源是超載的。應用於知覺負載程度的 操作上亦然,本研究所操作知覺負載的結構複雜度同 Lang 等學者(2007)指出,剪輯 轉場、鏡頭移動的頻率等結構複雜度增加,將提升參與者於子母畫面的再認任務的表 現。 經過此過程可發現,製碼階段並非將為訊息與心理一對一的再現,而是會經過接收 者自行建構再製而成。Lang (2000)指出,透過再認不只可透露閱聽人所接收的訊息 及注意力,更可藉此觀察人們的感官是否受到刺激。當閱聽人在接收電視新聞時,會有 意/無意的連續接收訊息,並製碼於短期記憶庫中。人們會選擇將與自己的目標有關、 新奇、無預警的資訊傳送至工作記憶庫中並儲存。再由工作記憶庫轉至長期記憶中儲存, 以避免無法負荷接踵而來的訊息置入。所以當人們進行回憶時,會提取過去所消化、理 解過的訊息,並與新資訊比對、連結後重新再儲存(Grabe, Lang, & Zhao, 2003)。 過去在知覺負載理論的研究中,不乏有以再認正確率為檢測方式的研究,Lavie 等 學者(2009)、Koivisto 和 Revonsuo(2009)以再認正確率、反應時間檢測知覺負載與 一致性/語意一致性的效果,經由再認正確率得以了解個人在製碼時,知覺負載程度(畫 面結構複雜度─動、靜態)對於排除無關干擾物(跑馬燈)的效果。而 Lang (1995)、 Drew 和 Grimes (1987)在視聽重複的研究中,亦經由再認正確率解釋其製碼效果,以 及視覺、聽覺的競爭關係。本研究中藉此檢測個人在接收多資訊成份的新訊息時,視覺 與聽覺注意力於工作記憶中的製碼成效,參考過去注意力與視聽重複相關研究說明,透 過辨識特定句子、文字或圖片和影像便能檢視訊息是否已達製碼階段。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知覺負載理論

知覺負載理論

知覺負載理論

知覺負載理論

一 一 一 一、、、、 理論回顧理論回顧理論回顧理論回顧 因人的認知資源有限,過濾性典範的早選論主要因資訊負載程度的因素,而使得個 人在有限資源容量下處理目標任務時,易受相關的非目標物/干擾物的影響,而使得反 應時間較慢、再認正確率下降。在早期進行選擇的過程時,會先分析物件特徵以區分目

(26)

標與非目標刺激物,若是在相關刺激物的處理過程耗盡所有可用容量,則不會處理到無 關資訊。而晚選論則說明,接收者可決定注意力分配的次序,或規範接收者在相關刺激 物中選擇目標物。注意力在搜尋目標物的過程中,是無限且平行的自動處理過程,在接 收所有資訊後,才會對於與任務相關的目標物產生反應,而使得處理時的反應時間較快、 再認正確率也會提升(Lavie, 1995; Lavie & Tsal, 1994)。比對早選與晚選二者得以了解, 特徵、集合數量是實驗操作時,影響個人注意力分配的關鍵。Lavie 和 Tsal (1994)提 出知覺負載作為區分早、晚選論的因素,同時操作集合數量中所呈現的目標物、非目標 物與干擾物三者,並檢視知覺負載與相關特徵的效果。

知覺負載視選擇性注意力為資訊處理過程中的固定機制,且假設知覺處理過程是基 於有限的注意力容量假設(Lavie & Tsal, 1994)。但此有限的注意力容量在處理資訊的時 候並非是固定的,其會因短暫的警覺偵測(temporal state of alertness)、暫時可用的資源 (momentary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與結構限制(目標任務)(structural constraints)而 改變(Lavie & Tsal, 1994; Navon & Gopher, 1979)。此外,注意力與意圖無關。即便告知 受測者需忽略干擾物,但在負載模式之下,由於注意力的分配無法避免引發自動處理過 程的影響(無論高、低知覺負載皆是),所以受測者不一定會排除與任務無關的干擾物。

高知覺負載承襲早選論的觀點指出,當個人在接收刺激物時,因在分析特徵階段易 受到特徵相關的非目標物或干擾物的影響,而使得注意力資源容易耗盡,而無法處理無 關干擾物(Jenkins, Lavie, & Driver, 2003)。實際上,影響干擾物是否被處理的關鍵在於, 非目標物的數量(負載程度)與辨識過程的難易程度(特徵任務或結合任務)(Lavie, 1995)。 而低知覺負載則承襲晚選論的觀點指出,個人在搜尋目標物的過程中,因非目標物與目 標物的特徵不同,或僅在無非目標物的情境下處理,因此該些刺激物對於個人而言,資 訊複雜度並不高,處理過程中較易因無限制且自動平行的搜尋,使得剩餘的注意力資源 較容易溢散(spill over)到周邊干擾物(Jenkins, et al., 2003; Lavie, et al., 2009)。多數研 究發現,干擾物的處理效果在低知覺負載上較高知覺負載還要好(Jenkins, et al., 2003; Lavie, 1995; Lavie & Cox, 1997)。

(27)

二 二 二

二、、、、 操作方式操作方式操作方式操作方式

知覺負載的概念,在操作的實行上較為困難。其需考量較難以定義的兩個要素,分 別為:刺激物呈現的數量、每個刺激物在處理過程中所需的資源多寡(Lavie & Tsal, 1994)。 刺激物呈現的數量所指的是,非目標物的集合數量,此為過去實驗中多以此操作知覺負 載程度,參考表 2-1、2-2。而處理過程中所需的資源多寡則取決於,在目標任務上的特 徵需求、刺激物間的相關性,如下以特徵、一致性分述之(Lavie, 1995; Lavie & Tsal, 1994)

( ( (

(一一一一))))集合數量集合數量集合數量集合數量

Lavie (1995)首先參考 Eriksen & Eriksen (1974)的伴側干擾作業(flanker task) 中,所呈現的六個干擾字母(noise letter)與一個目標物。在高知覺負載下,將一個目 標物(target)字母置於五個非目標物(non-target)字母之中,並伴隨一個干擾物檢視 其知覺負載效果。而在低知覺負載的情境下,則以一個目標物與一個干擾物作為刺激物 的操作。此即以刺激物呈現的集合數量(display set size)作為高、低知覺負載的操作型 定義。

而 Lavie (1995)在提出理論的同時,亦檢驗了知覺負載在固定集合數量下,在非 目標物的操作可分為兩種:結合任務(conjunction demand)及特徵任務(feature demand)。 結合任務所指的是,參者者除了需對指定的顏色、形狀的非目標物才能反應外(如藍色 方形、紅色圓形),若該形狀與顏色不吻合(如藍色圓形、紅色方形),則無須反應。此 增加了處理過程的困難度,因此被視為高知覺負載情境。而特徵任務所指的則是,無論 任何形狀,只要顏色符合便可在找到目標物後反應(如紅色方形、紅色圓形)。由於在 過程中所需處理的資訊較少,故被視為低知覺負載情境(Lavie, 1995)。此兩種固定集合 的操作,主要是以特徵(如形狀、顏色)作為辨識目標物、偵測干擾物/關鍵刺激物(critical stimulus)的操作型定義。 總上所述,本研究整理固定與非固定集合數量的相關研究與實驗操作,如下表 2-1、 表 2-2。

(28)

表 表表

表 2-1::::固定集合數量固定集合數量固定集合數量固定集合數量

固定集合數量(same set size)

刺激物操作 集合數量描述 高知覺負載 低知覺負載 資料來源 同質性/異質性 (homogeneity/ hemogeneity) 5 個非目標物 1 個目標物 1 個干擾物 同質字母+目標 圓圈+目標 Beck 與 Lavie (2005)、Forster 與 Lavie (2007)、Forster 與 Lavie(2008) 2(知覺負載:高、低)× 2(一致性:一致、 不一致) 5 個非目標物 1 個目標物 1 個關鍵刺激物 同質字母+目標 圓圈+目標 Macdonald 與 Lavie(2008) 2(知覺負載:高、低)× 2(CS 距離:遠、近) 2(工作記憶負載:高、低)× 2(CS 距離:遠、 近) 顏色與形狀 (feature and conjunction) 1 個目標物 1 個關鍵刺激物 黃色正十字、綠色反十 字 紅色正、反十字 D.Carmel、J. Thorne、G. Rees 與 Lavie(2011) 2(知覺負載:高、低)× 2(CS 時間:同步、 非同步) 2(知覺負載:高、低)× 2(CS 時間:早、晚) 2(知覺負載:高、低)× 2(trial 類型:實驗、 控制) 2(知覺負載:高[370]、低[250]) 2(知覺負載:高[男 PA、女 LA]、低[YA]) 1 個目標物 1 個非目標物 1 個干擾物 紅圓形、藍方形 藍色,不論形狀 Lavie(1995) 2(負載:高、低)× 2(干擾物類型:特徵與 連結) 2(負載:高、低)× 2(一致性:一致、不一 致) ×3 目標物位置(中央凝視點、中間、末 端) 偵測與辨識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1 個目標物 1 個非目標物 1 個干擾物 辨識圓形及條狀的數量 與正確位置 偵測畫面出現的是圓 形或是條狀 2(負載:高、低)× 2(干擾物類型:辨識、 偵測) 2(負載:高、低)× 2(一致性:一致、不一 致) ×2 (干擾物類型:辨識、偵測) 知覺負載 1 個目標物 5 個非目標物 (Xs 或 1 個圖 片 4 個 Xs) 1 個干擾物 六張不同圖片 兩張圖片,四個 Xs Koivisto 與 Revonsuo (2009) 2(負載:高、低)× 2(語意一致性:一致、 不一致)

(29)

(單字) 圖片與無意義物 件 (picture and meaningless objects) 1 個目標物 2 個 非 目 標 物 (無意義圖形) 1 個干擾物 (圖形) 一張圖片,二張無意義 圖片 一張圖片,兩個 Os Lavie 等人 (2009) 2(負載:高、低)× 2(重覆物件:目標物、 干擾物) 同質字母+目標 圓圈+目標 2(負載:高、低)× 2(重覆物件:干擾物、 新物件)X6(目標位置) 長度與顏色 (length and color) 1 個目標物 1 個關鍵刺激物 (聲音) 較長的十字直線 十字中的藍色直線 Macdonald 與 Lavie (2011) 2(負載:高、低)× 2(CS:有白噪音、無白 噪音)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本研究整理本研究整理本研究整理。。。 表 表表 表 2-2::::非固定集合數量非固定集合數量非固定集合數量非固定集合數量

相異集合數量(different set size)

變項 高知覺負載 低知覺負載 資料來源 知覺負載 同質性字母(5 個非目標字母、 1 個目標字母、1 個干擾物) 1 個目標字母、1 個干擾 物 Lavie(1995) 2(知覺負載:高、低)× 3 目標物位置(中央凝視點、中 間、末端)× 3(一致性:一致、不一致、中性) 集合數量 (set size) 中央有 1、2、4、6 個單字,尋找 1 個目標姓名;干擾物 為人臉。 Lavie 、 Ro 與 Russell (2003) 4(集合數量:1、2、4、6)× 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 中央有 4、6、8 個單字,尋找 1 個目標姓名;干擾物為人 臉。 4(集合數量:4、6、8)× 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本研究整理本研究整理本研究整理。。。 ( ( ( (二二二二))))特徵特徵特徵特徵 1. 空間特徵空間特徵空間特徵空間特徵((((spatial feature))) Müller 和 Findlay (1988)透過空間線索檢測,檢視目標在多物件與單一物件的情 境下,目標物出現在不同位置的效果。有線索的多物件情境較單一物件的情境,回答位 置的準確率上較高。其說明,當個人在多資訊成份下進行區別(discrimination)或辨識 (identification)作業時,受到複雜刺激物的影響,而使得視覺精確度相對重要(M. I. Posner, 1980)。以盈虧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解釋之,其是因為參與者將注意力從

(30)

空間位置所提供的線索,轉換為檢測內部細節進行區別和辨識作業,使得注意力在反應 的過程中減弱。因此,若在複雜作業的情境下,使空間位置有效,則該區域必須要能夠 攫取參與者的注意力,或是有同時競爭的刺激物(Müller & Findlay, 1988)。此一觀點支 持 Grindley 和 Townsend (1968)的發現,唯有在多物件陳列的情境下,因為刺激物相 互競爭,而使得目標位置在操作上能夠促發再認效果。Posner 和 Snyder (1975)指出, 盈虧分析又分為注意力資源的盈餘與虧損。前者所指的是反應時間因具有線索提示,所 以注意力落點時間會比基準時間還要快,此時盈餘的資源較多。後者則是指反應時間因 有無效的錯誤線索,須等待目標物出現,再脫離轉移到正確位置,其耗時比基準時間還 要久,此時所虧損資源較多。 Lavie(1995)在知覺負載研究中,針對目標物的位置與距離進行檢測。就選擇過程 而言,排除干擾物於整個知覺處理過程之外的主要原因除了資源容量超載的情況外,物 件距離(physical distinction)若在清楚的情境下,也會促使相關的刺激物快速地與無關 刺激物分開來並即時反應。經實驗一結果發現,目標物位置與干擾類型具交互作用。在 低知覺負載下,越邊緣的目標物會增加處理時間,也會增加干擾物涉入的機會。而在高 負載的情境下,干擾物與目標物的距離在反應時間上則無顯著差異。 2. 物件特徵物件特徵物件特徵物件特徵((((physical feature))) 過濾性典範下的早選論指出,人們在接收物件的時候,注意力會因為物件特徵,如 空間位置、顏色、方向,而將該物件從畫面中抽曳(extract)出來。非固定集合數量中, Lavie 等人(2003)以不同字母、不同集合數量(1、2、4、6、8)為刺激物,檢視臉部 與有意義物件的干擾效果。實驗結果發現集合數量大(6、8)時,較不易受有意義物件 的干擾,集合數量小(1、2、4)時,較易受有意義物件的干擾。然而,無論集合數量 大小,皆會受到臉部干擾物的影響。但是,Jenkins、Lavie 與 Driver(2003)在比較以 臉部作為目標及以有意義物件作為目標時,檢視臉部的干擾效果是否影響個人判斷臉部 目標物與姓名的一致性效果中指出,若目標與干擾物皆為臉部,則干擾物較易產生影響。 但若目標物為有意義的物件(如:蘋果、鋼琴、小提琴等),干擾物為臉部,臉部的干 擾效果反而較小。其說明,臉部是否具干擾效果,須視目標物是否具有意義。

數據

表 2-1: : : :固定集合數量 固定集合數量 固定集合數量 固定集合數量  固定集合數量(same set size)
表 表
圖 圖圖 圖 5-16:: :總凝視時間:總凝視時間 總凝視時間:總凝視時間: :知覺負載下:知覺負載下 知覺負載下,知覺負載下,, ,右行 右行、右行右行、、 、置下置下置下 置下、、、 、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 左行跑馬燈的類別一致性效果。。。 。  ((( (三三三 三))) )     搜尋次數與重要性搜尋次數與重要性搜尋次數與重要性 搜尋次數與重要性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search on Wu Isle , the nests of pirates in Fe-Chen during Ga-Ching Years in

探討: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類別二:一般的資訊素養能力 識別和定義對資訊的需求.. VLE Platform – Discussion 討論列表 Discussion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Shang-Yu Su, Chao-Wei Huang, and Yun-Nung Chen, “Dual Supervised Learning for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Gener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5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Given a graph and a set of p sources, the problem of finding the minimum routing cost spanning tree (MRCT) is NP-hard for any constant p > 1 [9].. When p = 1, i.e., there i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