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大學型態與科系對教育抱負之影響

黃毅志與陳怡靖(2005)認為教育的急速擴張造成高教低就等問題,對於升 學的壓力只是延伸至更高層級的關卡,如繼續升學研究所;而在眾多青年學子進 入大學就讀後,其就讀的學校與科系對其未來的教育抱負影響如何便是很重要的 議題,因這關係到學生在入學時選校與選系的考量。

一、大學型態與科系對教育抱負的間接影響

大學型態與科系對教育抱負的間接影響,是指大學型態與科系透過本研究所 用資料庫中的大學學業成績與學習能力自評對教育抱負產生的影響。

在各個科系間往往會由於所學科目性質的差異與學習風氣的影響,而造成老 師給分的標準有所不同,如黃毅志與楊雅鈞(2007)的研究便發現,數理系組的大 學學業成績便顯著低於教育系組;雖然其研究並未對學測成績進行統計上的控 制,但筆者推論,在控制學測成績後,理工科系仍會由於所學科目較難的關係,

而造成學業成績較其他科系來的低,便降低了國內外進修的教育抱負。

此外,各個科系皆有其必須培育的人才與目標,因此在課程與教學上皆有所 差異,如此的差異便可能對學生學習能力自評產生影響,如理工科系的學生在數 理邏輯與電腦資訊的能力自評上便可能高於其他科系,而對教育抱負的提昇有所 助益。也就是說,理工科系的學生可能會因為自評邏輯思考能力較其他科系佳,

而有較高的教育抱負,但也可能因為大學學業成績較其他科系低,而不利於教育 抱負,至於影響的機制究竟為何,則有待本研究進一步資料分析釐清。

在大學型態與學習能力自評方面,張雪梅(2006)便在其研究中探討到公私立 學校間,學習能力自評的差異情形,結果顯示,公立學校的學生在許多項的能力 自評得分上顯著高於私立學校的學生;然而,其統計所用方法僅為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並未針對相關變項,如學測成績所代表的學生原本素質做統計上的控制,

12

因此,公私立學校間,學生學習能力自評的差異,是學生本身素質所至,或是學 校教育所造成,並無法釐清兩者之間的影響。若能夠控制學測成績,再來比較公 私立學校間學生學習能力自評的差異情形,再探討公私立學校透過學習能力自評 對教育抱負產生的影響,將更能夠釐清公私立學校的影響差異。

二、大學型態與科系對教育抱負的直接影響

大學型態與科系對教育抱負的直接影響,指的是並非透過本研究所用資料庫 中的大學學業成績與學習能力自評對教育抱負所產生的間接影響,這包含了透過 由於本研究資料限制而未納入研究架構(見圖3-1)的各學校型態與科系的教學 資源、同儕抱負與對未來順利進修的希望不同等,而可能會對教育抱負產生的影 響。

由於公立學校往往名聲較好、經費與資源較多,而吸引較好的老師任教與社 經背景較高、成績較佳的學生就讀,且公私立學校間有不同的課程品質、難度與 學習環境,使得公私立學校被視為一種教育分流(林大森,2002;章英華、黃毅 志,2007),造成公立學校的學生在未來有較高的教育成就與階層位置。而不同 的科系也由於所受的課程與訓練皆不相同,因此科系也被視為一種教育分流(曾 天韻,2004),且就讀實用科系者,往往較有機會升學研究所。

在曾天韻(2004)的研究中便發現,就讀「公立大學」與「實用科系」者較 有機會升學研究所;然而其研究所用的資料為1997 年「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 調查」,距今已有十年之久,雖然樣本是由全國民眾做抽樣,具有代表性,但其 樣本為20 至 64 歲的民眾,當時受高等教育者並不多,所以並無法呈現出現今的 教育現況,此外,其科系分類,僅實用與否兩類實在過於粗糙,且其參考林生傳

(1999)與陳建志(2000)之分類也已不符合當今社會變遷下實用與否的界定,

如曾天韻(2004)將教育科系視為實用科系,但現今教育系或教育相關科系便因 為國中小學教師缺額驟減而不如以往熱門。

而科系對教育抱負的影響,在黃毅志與楊雅鈞(2007)的研究中發現,台東

14 教育年數與教育抱負的關聯密切(Sewell et al., 1970);因此可推論:大學的公私 立分流對學生的教育抱負可能也會有所影響,尤其是獲得更多補助又招收到好學

生素質並不相同,若未對學生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進行統計上的控制,可能在評 估學校教育的影響效果上會產生偏誤。雖然于若蓉與朱敬一的研究並非對教育抱 負做探討,但其研究所發現的實際進修情形在校際間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因此教 育抱負亦可能有所差異,尤其于若蓉與朱敬一的研究顯示,控制大學入學考試成 績後,公立大學學生的進修情形仍普遍比私立大學來的高,因此更可推論,精英 大學甚或是一般公立大學學生的教育抱負將比一般私立大學來的高。

雖然于若蓉與朱敬一(1998)並未對於控制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後,學校之間 進修的差異情形作解釋,但從威斯康辛模型中可推論,精英大學或是一般公立大 學學生的教育抱負之所以高,可能是同儕抱負較高的影響,以及社經背景較高,

導致父母教育期望較高所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