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台灣的高等教育擴張迅速,大學的高錄取率可說在「量」的教育機 會上達到均等了,然而在「質」的教育機會不均等性仍存在,即出身背景仍會影 響學生就讀學校的品質,如是否就讀公立大學、精英大學1與熱門科系(黃毅志,

陳怡靖,2005)。

雖然,在台灣地區進入大學就讀已非難事,然而台灣的升學競爭情形與學生 的學習壓力卻不減反增,這是因為公立大學、精英大學與熱門科系的名額有限,

社會大眾仍然希望自己子女能夠擠進這些學校與科系就讀,未來在就業或是升學 上才能夠更佔優勢。

然而台灣近年來因高等教育擴張太快,造成了就業市場存在著高教低就與高 學歷者失業的問題(王昭蓉,2000;主計處,2008;章英華、黃毅志,2007;黃 毅志,陳怡靖,2005),使得許多年輕學子紛紛選擇繼續升學作為逃避就業的另 一條路;然而,低家庭社經背景者可能沒有能力繼續投資孩子升學唸研究所的問 題,特別是出國留學,就誠如早期台灣有些家庭無錢供養孩子讀高中、大學一般,

孩子畢業後只好立刻就業賺錢;但是,學生所就讀的科系與學校型態往往對於其 未來的就業有著重要的影響(章英華,黃毅志,2007),尤其在台灣地區,教育 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職業與收入,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階層區分(黃毅志,

2002);如果學生於大學畢業後,就業與升學皆不利的情形下,便成為高等教育 擴張後帶來的嚴重問題。

在學生背景對於研究所升學影響的研究中,曾天韻(2004)曾對不同社經背

1 精英大學如在台灣為接受教育部「發展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助的 學校,包含有台大、台科大、成大、清大、交大、陽明、中正、中山、中興、政大、長庚與元智。

2

(2004)亦沒對教育抱負(educational aspiration)做探討;更重要的是,「實用科系」

的界定,值此十年之間已有相當的改變,如教育系或教育相關科系便因國中小教

2004;楊朝祥,2001;姜麗娟,2005;戴曉霞,2004),給予教育當局與行政單 位諸多建議,然而這些研究所探討的多是提出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問題與因應 之道,以及從各國的經驗作深入的探討,還有他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這些 研究確實促成更多人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認識與投入,然而,對於教育部推動教 育國際化的實際措施-如「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招收外國學生來台」、「推動國 際間之台灣研究計畫」等實際成效卻較無人研究;尤其在學生出國留學方面,雖 然可從教育部的統計資料得知出國人數與留學的國家(教育部文教處,2007),

但卻無法了解影響國內大學生出國留學意願的因素,對於有意願出國留學者的背 景與學習領域等相關資料更不易得知。在教育取得的相關研究中,往往將學生的 教育抱負視為影響教育取得的重要變項,因為教育抱負會影響未來的教育取得,

因此,探討教育抱負實有其重要的意義在;在威斯康辛模型(Wisconsin Model)

中,教育抱負是社經背景(含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收入)影響未來教育 與職業取得的中介變項(Sewell, Haller, Portes, 1969;Sewell, Haller, Ohlendorf, 1970;Sewell, & Hauser, 1975),如此一來,教育抱負是否會成為社會階層再製的 重要中介機制,以及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問題,便是社會上與教育學界所關心 的。也就是說,台灣的大學生在面對教育國際化與我國高等教育擴張之下,出身 背景(含性別),特別是社經背景對於國內進修與國外進修的教育抱負影響情形 如何,便是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威斯康辛模型中,教育抱負除了受到社經背景的影響外,學業成績與重要 他人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Hauser, Tsai & Sewell, 1983;Sewell et al., 1969, 1970;

Sewell & Hauser, 1975;Warren & Hauser, 1997),此在國外已有許多廣泛的研究,

然而,在國內有關威斯康辛模型的研究往往只取其中的部份來做探討,且大多只 探討至教育抱負的層面(王斐,2007;李文益、黃毅志,2004;陳易甫,2000;

楊瑩,1994;黃毅志、楊雅鈞,2007;蔡明昌,1997),對於國內進修與國外進 修的教育抱負分別做探討的更是沒有;而在這些國內的研究中,樣本從國小到大 學生皆有,但某些研究樣本已過於久遠,再者,有些僅以某一所學校的學生做樣

4

本,並無法推論至其他學校。而本研究所關心的樣本為大學生,在李文益與黃毅 志(2004)以及黃毅志與楊雅鈞(2007)的研究中雖然有探討學生的學業成績對 教育抱負的影響,但其樣本僅為台東大學的學生(包含前身為台東師院就讀中的 學生),並無法推論至台灣地區的大學生;究竟,台灣地區大學生的學業表現對 教育抱負的影響如何?尤其台灣地區大學之多,在進入各個學校與科系時就讀 前,所得到的標準化測驗大學入學考試學測成績有所不同,就讀後,各個大學與 科系所給的「大學學業成績」標準也不一,如此一來,學測成績與大學學業成績 對教育抱負的影響又是如何?實有待進一步探討之;而學生所自評的學習能力,

與其所進入的大學與科系亦有關聯,因此,「學習能力自評」對教育抱負的影響 又會是如何,這些便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因此,基於上述三個研究動機,本研究欲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94 學 年度大三學生的資料為樣本,以學生的出身背景(父母親教育、父親職業、家庭 收入、性別)與學測分數為自變項,中介變項則包含了大學型態與科系以及學業 成就(大學學業成績、學習能力自評),探討影響依變項教育抱負(國內進修、

國外進修)的因果機制,並以路徑分析來檢證相關的研究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