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女性的大學學業成績雖然高於男性,但國內進修的教育抱負卻比

男性低,以及台灣地區高等教育性別科系隔離的現象:男性多就讀理工科系,女 性則多就讀人文科系,這反映出傳統上性別角色的差異,建議在高中階段的課程 中,應打破男女學習領域上的區隔(如軍訓、護理、家政、工藝),並注意正式課 程教材中是否有不利於女性的意識形態(謝小芩,1995;陳建志,2000)。至於在 大學的通識課程中,則應多加安排有關兩性平權教育的課程,或是邀請受過高教 育者的女性教授、研究員或高級工程師來做生涯發展的演講,鼓勵女性追求更高 的教育抱負,打破性別社會化的現象。

最後,由於本研究發現有國外進修教育抱負者往往出身自高社經背景的家 庭,現雖有教育部補助公費留學、獎助學金申請以及「學海飛颺」與「學海築夢」

等遊學方案,針對優秀人才補助出國留遊學之經費,但接獲補助者是否多為高社 經背景之家庭?以及這些政策與經費是否為既得利益者設立與使用?亦是教育當 局以及未來研究值得注意之處,建議未來的經費補助可多以低社經背景者為主要 對象,以降低教育機會不均等之現象。

二、對未來研究建議

由於本研究僅探討有參與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的一般大學型態學生 的教育抱負,而未能夠將技職體系的大學生列入比較。因此,未來的研究若能夠 對於高等教育技職、學術與公、私立的分流差異做更進一步的探討,其研究的面 向與貢獻將更大。

此外,在 Sewell 等人(Hauser et al., 1983; Sewell & Hauser, 1975; Sewell et al., 1969, 1970)所提出的威斯康辛模型中,教育抱負除了受到學業成績的影響外,亦

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這包含了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同儕抱負,建議未來的 研究可加入這些變項來對教育抱負做更深入的探討。

最後,由於學業成績與教育抱負可能有相互影響的因果機制,而本研究僅依 循威斯康辛模型,預設學業成績對教育抱負的影響,但國內亦有研究預設為教育 抱負影響學業成績(巫有鎰,2007;楊肅棟,2001),唯這些相關研究僅採用橫斷 面的資料來做分析,無法釐清相互影響的因果機制,建議未來可對相同樣本進行 追蹤調查來進行貫時性的資料分析。

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于若蓉、朱敬一(1998)。台大「惠我良多」?--論各大學畢業生初出校門的表現。

經濟論文叢刊,26(1),65-89。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7)。2007 年 12 月 1 日,取自 http://www.ceec.edu.tw/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05)。九十四學年度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招生簡章。台 南市: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08 年 1 月,取自

http://www.uac.edu.tw/94data/94recruit.pdf

大學甄選入學彙辦中心(2005)。九十四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簡章彙編。嘉義 縣:大學甄選入學彙辦中心。2008 年 1 月,取自

http://www.caac.ccu.edu.tw/caac94/data/appform_1.doc

王昭蓉(2000)。台灣地區民眾失業率與高教低就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院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王斐(2007)。由技職院校到職場的轉移-畢業生出路。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經濟 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主計處(2008)。96 年 12 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2008 年 1 月,取自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812210271071.pdf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整合計畫(2007)。2007 年 12 月,取自

http://www.cher.ntnu.edu.tw/index.php

宋玫玫(2005)。公私立大學學生在校生活及未來規劃之差異。論文發表於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資 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一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新竹縣。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台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6-97。

李本京(2003)。國際化之意義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僑協雜誌,80,21-26。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

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林大森(1999)。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 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8,35-77。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

25(上)

,35-62。

林生傳(1999)。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學刊,15,1-34。

林清山(1991)。多變量分析統計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邱皓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書 廊。

姜麗娟(2005)。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中正教育 研究,4(1),67-98。

張如慧(2001)。性別、科技與教育-女性主義觀點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42,

64-69。

張春興(1993)。普通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 研究。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2006)。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學評鑑:大學生能力及其與大學評鑑結果 關係初探。教育政策論壇,9(4),49-76。

張欽盛(2006)。台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71,1-16。

教育部(2004)。重點科技領域與精英留學政策研究及推動規劃報告。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文教處(2007)。1997-2006年我國學生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出國 留學人數統計。2007年12月,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BICER/EDU0000001/1997_2006VI

SA.pdf

54

教育部統計處(2007)。大專校院概況表(87~95學年度)。2007年12月,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 al/u.xls

陳易甫(2000)。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聯性研究。東吳社會學報,9,

31-76。

陳建志(2000)。台灣地區科系、職業性別隔離與收入性別差異之變遷。教育與心 理研究,23(下),285-312。

章英華、黃毅志(2007)。台灣地區教育分流對階層位置影響之變遷:1997年與2005 年的比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台灣的社會變遷」研討會。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台北:行政院教育 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AB09。

曾天韻(200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對大學及研究所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與心理 研究,27(2),255-281。

曾祥霖(2007)。影響大學生教育抱負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幸美(1995)。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6,95-135。

黃榮村(2003)。從國際化觀點展望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國家政策季刊,2(3), 1-26。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 體系之延續。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 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5)。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教育研 究集刊,51(4),43-71。

黃毅志、陳怡靖(2005)。台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台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毅志、楊雅鈞(2007)。背景因素、學業成績與成就抱負-以台東大學為例。台 東大學教育學報 18,2,31-66。

楊巧玲(2004)。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與爭議。教育政策論壇,7(1),101-110。

楊朝祥(2001)。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隱憂與因應。國家政策論壇,1(3),108-111。

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 國小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09-247。

楊瑩(1994)。台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2(3)

,1-22。

劉正、陳建州(2007)。臺灣高等教育學習領域之性別區隔與變遷:1972~2003。

教育與心理研究,30(4),1-25。

蔡如珮(2002)。台東師院男女生的價值觀、性別角色態度與生涯選擇的差異之 關連性。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蔡明昌(1997)。國小應屆畢業生教育抱負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資訊,5(5), 99-113。

蔡淑鈴、瞿海源(1988)。性別與成就抱負:以台大學生為例。中國社會學刊,

12,135-168。

鄭燿男、陳怡靖(2000)。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 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 報,6,103-140。

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國家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 究集刊,50(2),53-84。

繆敏志(1992)。女性生涯發展之檢討。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271-314。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 差異。台灣社會學刊,20,49-84。

56

西文部份

Bobbitt-Zeher, D. (2007). The gender income gap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0(1), 1-22.

Hanushek, E. A., & Jackson, J. E. ( 1977).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Social Scientis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user, R. M.; Tsai, S.L. & Sewell, W.H. (1983). A model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with response error in social and psychology variabl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6, 20-46.

Lin, N. (1976). Foundations of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Sewell, W.H. & Hauser, R.M.(1975).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earnings:

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carrer. New York: Aademic Press.

Sewell, W.H.; Haller, A.O. & Ohlendorf, G.W. (1970).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 replication and revis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5, 1014–1027.

Sewell, W.H.; Haller, A.O. & Ports, A. (1969).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 82-92.

Warren, J.B. & Hauser, R.M. (1997). Social stratification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New evidence from 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4), 561-572.

Wilson, K.L. & Portes, A. (1975).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amp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1(2), 343-363.

附錄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 94學年度大三學生問卷(節錄)

一.課業修習狀況

8.你前一學期的學業總平均 _____分 (若不記得,請填估計值)

四.未來規劃

1.你在大學四年中是否有下列規劃?

尚未考慮 計劃中 進行中 已完成 試過但放棄

準備出國留學 □ □ □ □ □

準備甄試或考國內研究所 □ □ □ □ □

六.對自己的看法

8.你認為自己在下列各方面的能力如何?

很 弱

弱 普 通

強 很 強

1.藝術 □ □ □ □ □

2.領導 □ □ □ □ □

3.口語表達 □ □ □ □ □

4.語文表達(含寫作文筆) □ □ □ □ □ 5.人際(溝通、合作) □ □ □ □ □

6.英語聽說 □ □ □ □ □

7.英語閱讀 □ □ □ □ □

8.數理邏輯 □ □ □ □ □

9.電腦資訊能力分析 □ □ □ □ □

58

七.背景資料

1.性別: □男 □女

6.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父 母 教育程度

□ □ 國小(含以下)

□ □ 國中

□ □ 高中、職

□ □ 專科

□ □ 大學

□ □ 研究所(含以上)

7.父母親現在的工作類型

父 工作情形

□ 民意代表、行政主管、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

□ 高層專業人員(如大專教師、醫師、律師)

□ 中小學、特教、幼稚園教師

□ 一般專業人員(如一般工程師、藥劑師、記者、護士)

□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工程技術員、代書、藥劑生、推銷保險)

□ 事務工作人員(文書、打字、櫃檯、簿記、出納)

□ 服務及買賣工作人員(商人、廚師、理容、服務生、保姆、警衛、售貨)

□ 農、林、漁、牧工作人員

□ 技術工(泥水匠、麵包師傅、裁縫、板金、修理電器)

□ 機械設備操作工及裝配工(含司機)

□ 非技術工(工友、門房、洗菜、簡單裝配、體力工)

□ 職業軍人:軍官

□ 職業軍人: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