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內涵及機制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一節 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內涵及機制

本節首先闡述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內涵及機制,第一部分討論國際間大學 校務自我評鑑之發展背景及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意涵、相關概念。分析大學校 務自我評鑑之發展背景、意涵、功能、種類及要素,以瞭解其概念與範疇。第 二部分探討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機制,研究者將其分為設計機制、組織機制、

執行機制及考核機制等,將探討其要素及做法。

壹、 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內涵

本節首先闡述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發展背景,其次分析大學校務自我評鑑 之意涵、功能與類型及要素,以瞭解其概念及範疇。

一、 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發展背景

大學校務自我評鑑的發展背景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大學數量倍增、經費縮 減、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崛起、大學自覺自我改進需求等因素討論分析如下。

(一) 大專院校在 “量”上迅速擴張而公共經費刪減導致績效責任的要求 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初期大多為社會中菁英階層的特權,只有極少數人 能夠進入高等教育就讀,以美國為例,在十八世紀時共有哈佛學院等 9 所學院,

學生數共約 750 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社會菁英、領導人才及神職人員

(林玉体譯,200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安頓退伍軍人及戰後嬰兒潮,

各國大學急速擴張,學生數量也迅速成長,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高 等教育的發展由菁英化走向大眾化,由主要國家高等教育人口佔同年齡層的比 例可看出端倪,從 1969 年只有 7%,提高到 2005 年的 28%(戴曉霞,2005);

然而在 1970 年代初期各國面臨石油危機及應付社會福利措施等鉅額支出,使 得高等教育經費緊縮,又面臨高等教育迅速擴張後帶來的鉅額支出,使各國政 府均感負擔沉重。在經費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眾多的高等教育機構造成教育 資源稀釋,造成社會大眾對於高等教育品質維繫的疑慮與關注。因此各大學必 須提出高品質的證明,來取得來自於政府或企業的經費,各國政府要求高等教 育機構必須提出高品質且具貨幣價值(value for money)的證據,以向社會大 眾表示負責,作為政府經費補助或其他相關行政決定之參考(王如哲,1995),

同時也重視資源利用的實際表現與成效,希冀以競爭方式提高效率,透過反映 成本以確保品質,進而達到高等教育之最終目的,培育優秀人才以增加國際競 爭力。透過高等教育評鑑的方式,可以用系統且科學化的方式來確保高等教育 的品質。各校為了維持自身的競爭力,必須藉由建立自我評鑑的機制,不斷自 我改進,以謀求品質不斷提升,因此自我評鑑的運動隨之展開。

(二) 全球化的影響及新自由主義的崛起導致績效責任的要求

隨著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國家間的界限模糊化,國家 與國家間的合作與競爭日漸頻繁,甚至彼此依賴共生,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全 球化「共同體」(unity)。學者 Knight(1997)將全球化定義為:技術、經濟、

知識、人類、價值、理念等跨越邊界的流動,這些全球性的流動會因為各國歷 史、傳統和文化的差異對各國產生不同影響,亦即全球的經濟、科技、社會、

文化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全球化使得各大學必須走出傳統的象牙塔內,與世 界上其他大學各進行學術交流,國際間學生也互相流動,同時大學間的排名競

爭也日益激烈,因此各國開始重視大學的品質或水準,紛紛設立專責的評鑑機 構,各大學為了維護並提升自身的品質,也設立自我評鑑機制,以呼應全球化 帶來的以知識及資訊為主的競爭。

除了全球化之外,「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崛起也助長了世界各 國對大學評鑑的重視。在 1930 年代,完全的放任的自由主義無法解決市場失 靈的問題,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大國家、小市場」的做法,藉 由政府的全面涉入來解決市場失靈及失業的危機。然而,1970 年代第二次石油 危機帶來的經濟恐慌,運用「大國家、小市場」的作法卻無法解決,因此「新 自由主義」為解決市場再次失靈的問題隨之而生。新自由主義主張政府與市場 應該彼此相輔相成,政府製造適合市場發展的環境,市場在各種有利的環境下 必須激烈競爭以謀求生存。新自由主義帶來的是開放的競爭制度、市場化的概 念及國家與市場相輔相成的精神(詹家怡,2008)。

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大學的角色從受政府在資源經費上的提供與保護 轉變為必須獨立謀求發展,在市場上各大學必須彼此激烈競爭,藉由提出良好 品質的證明來取得資源經費、吸引學生,謀求發展與生存;政府的角色也從管 理者轉變為監督者,各大學獲得更大的自主與彈性,但同時必須負起績效責任

(accountability)。市場化、績效責任的概念成為推動高等教育評鑑的外部動 力,評鑑制度的建立使得各大學有公平公正且系統化的科學方法來了解自我辦 學績效及品質,政府及社會也可以根據評鑑結果督促各大學自我改進,提升自 我品質。

(三) 各大學因應社會大眾對品質的要求自覺自我改進的需求

大學屬於開放系統,隨時受到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使內部結構受到影響,隨 著政治、經濟、社會、資訊、科技不斷變化發展,大學也意識到必須改變自我、

進步成長才能配合世代脈動。上述大學數量倍增、經費縮減、全球化、新自由 主義崛起、市場化、績效責任的強調等因素促使各國政府興起大學品質保證運

動興起,也使得各大學意識到自我改進的需求而發展自我評鑑機制。大部分國 家的評鑑運動的推動由政府所發起並主導,但仍有部分國家是由民間團體或大 學本身意識到自我改進需求而發起,評鑑方式採用自願、非官方的方式進行。

根據蘇錦麗(2008)於 1997 年針對美英法等 14 個國家的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比 較分析,發現大學評鑑實施動機,以內部評鑑為主的國家有美國與日本,其餘 12 個國家如加拿大、澳洲以外部評鑑為主的國家,仍以自我管制與內部評鑑作 為評鑑的終極目標。美國的認可制度,強調自願性及非官方主導,其發展脈絡 源自於各大學自覺自我改進的需求,大學評鑑發展並非由政府所主導,美國第 一個大學評鑑機構由紐約州立大學在 1784 年成立,成為美國自我評鑑制度發 展的里程碑。日本的評鑑制度主要模仿美國的認可制,並於 1991 由行政命令

「大學設置基準」規定實施自我評鑑以後,展開制度化地實施。日本雖然評鑑 運動並非如美國由各大學所發起,但重視大學內部自我評鑑,也強調大學自我 改進的精神。

二、 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意涵

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意涵可藉由探討教育評鑑之意義、大學評鑑之相關概 念、大學校務自我評鑑之意義、功能、類型及要素等面向加以瞭解,分述如下:

(一) 教育評鑑之意義 1. 字義解釋

評鑑(evaluate)一詞由詞幹 “value”加上詞首 “e”組成,value 代表價值,

詞頭 e 即引出的意思,故評鑑即引出和闡發價值與判斷。根據韋伯詞典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評鑑指對事物價值、平質、重要 性、數量、程度或條件加以檢視與判斷。由此可知,評鑑就是一個價值判斷的 歷程。而教育評鑑即是以教育為對象,對相關資料進行檢視與判斷價值的歷程。

2. 學者專家的看法

對於「教育評鑑」的定義為何,各專家學者由於研究領域不同,因此定義 的角度有所差別。惟探索各專家學者的看法均有助於釐清「教育評鑑」的意義,

筆者將列舉有關教育評鑑之代表性的定義。最後再將其綜合歸納出一個較為合 宜的定義。

Stufflebeam 與 Shrinkfield(1985)認為評鑑最主要的目的不在於證明,而 在於改進。評鑑是一種計畫、獲取和提供敘述性、判斷性資料的過程。這些資 料涉及研究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的價值和優缺點,以增加對研究對 象的了解,指導研究對象如何決策及符合教育品質的需要。

張植珊(1979)認為教育評鑑是就判斷決定方案之有用資料,加以界定取 得及提供的歷程。

蘇錦麗(1997)認為教育評鑑係有系統的採用各種有效方法,蒐集質與量 的資料,對照評鑑準則,以判斷任一教育對象之價值或優缺點的過程,並將其 結果作為教育決策之參考。

吳清山、王湘栗(2004)認為教育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就其人員、

方案、運作、結果,對照評鑑標準,透過質與量的方法,採系統而客觀的蒐集、

分析資訊,進行價值判斷,了解教育成效,改進缺失,以達到教育目標的過程。

謝文全(2007)認為評鑑是對事物加以審慎評析,以量定其得失及原因,

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

秦夢群(2007)認為教育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收集、組織、

分析資料,加以描述與價值判斷的歷程。

整合歸納上述專家學者對領導的定義之探究,研究者試將「教育評鑑」定 義如下:教育評鑑是針對教育對象的需求提供服務的過程,藉由專業的評鑑人 員有系統且多元的蒐集、組織、分析資料,評估教育對象之價值、優缺點,幫

助被評鑑者自我了解、做出決策、改進缺失進而提升品質的歷程。此一定義包 含以下要點:

(1)教育評鑑是針對教育對象的 需 求 提 供 服 務 的 過 程

評鑑的本質乃在於幫助被評鑑者了解自我並達到自我改善的目的,正如

評鑑的本質乃在於幫助被評鑑者了解自我並達到自我改善的目的,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