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分析

一、 大學生手足關係之狀況

手足關係分為「手足正向關係」與「手足負向關係」兩個面向。手足 正向關係共有 18 題,得分越高表示手足正向關係越高;手足負向關係共 有 17 題,得分越高表示手足負向關係越高。本量表最低分為 1 分,最高 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

大學生手足關係量表單題填答分布情形如附錄七。手足正向關係中(附 表 7-1),填答「總是」比例最高的題目是「我跟這位手足談到對我重要的 事」,佔 10.6%;填答「常常」比例最高的題目是「我知道這位手足的人際 關係」,佔 28.6%;填答「偶爾」比例最高的題目是「我知道這位手足的想 法」,佔 44%;填答「很少」比例最高的題目是「這位手足真的瞭解我的 內心感受」,佔 38.1%;填答「從未」比例最高的題目是「這位手足與我談 論他/她的感覺或私人問題」,佔 13.5%。

手足負向關係中(附表 7-2),填答「總是」比例最高的題目是「這位 手足惹惱我」與「這位手足支配我」,皆佔 3.5%;填答「常常」比例最高 的題目是「我支配這位手足」,佔 14.2%;填答「偶爾」比例最高的題目是

「我不認同這位手足的想法」,佔 35.9%;填答「很少」比例最高的題目是

「我做出令這位手足生氣的事情」,佔 45.4%;填答「從未」比例最高的題 目是「這位手足貶低我,讓我難堪」,佔 52.2%。

此外,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考驗「手足對我」與「我對手足」兩個方向題 目的差異情形如附錄八。手足正向關係方面(附表 8-1),「我知道這位手 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情形多於「這位手足知道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t= -3.94,p<.001);「我知道這位手足的人際關係」的情形多於「這位手 足知道我的人際關係」(t= 10.33,p<.001);「我真的瞭解這位手足的內心 感受」的情形多於「這位手足真的瞭解我的內心感受」(t= 6.39,p<.001);

「我知道這位手足的想法」的情形多於「這位手足知道我的想法」(t= 4.36,

p<.001)。換言之,大學生受試者知覺自己對手足的了解多於手足對自己的

了解。

手足負向關係方面(附表 8-2),「這位手足惹惱我」的情形多於「我惹 惱這位手足」(t= -6.00,p<.001);「這位手足做出令我生氣的事情」的情 形多於「我做出令這位手足生氣的事情」(t= 4.55,p<.001);「我不認同這 位手足的想法」的情形多於「這位手足不認同我的想法」(t= -5.19,p<.001)。 換言之,大學生受試者知覺手足對自己的敵意多於自己對手足的敵意,而 受試者自己對手足的不認同則多於手足對自己的不認同。

接著,將手足正向關係各題加總,以及手足負向關係各題加總之後,

分析大學生受試者之手足關係得分情形如表 4-2-1。結果顯示,大學生受試 者的手足正向關係單題平均分數為 2.90,顯著低於理論中點(t= -2.44,

p<.05),大學生受試者與其手足之間的正向關係得分比中間值還低。而手

足負向關係單題平均分數為 2.24,顯著低於理論中點(t= -25.28,p<.001),

大學生受試者與其手足之間的負向關係得分比中間值還低。

表 4-2-1

大學生受試者之手足關係情形

面向 人數 最低分 最高分 總平均數

(題平均數)

標準差 ta值 正向關係 419 18 90 52.18

(2.90)

15.29 -2.44* 負向關係 422 17 77 38.14

(2.24)

10.45 -25.28***

平均每題得分:最低分為 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 a:題平均數與理論中點之統計考驗

*p<.05 ***p<.001

註:由於本研究樣本各面向遺漏值數量不同,故人數略有差異。

此外,手足正向關係與手足負向關係呈顯著正相關(r= .12,p<.05),

表示手足正向關係越多,大學生受試者的手足負向關係也越多(表 4-4-1)。

此結果突顯出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並存的特質,當正向情感與互動越多,

也伴隨著負向情感與互動越多;反之,若正向關係越少,同時負向關係也 越少。

再以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4-2-2),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手足正向關係 顯著高於負向關係(t= 16.40,p<.001)。換言之,大學生受試者的手足正 向與負向關係皆比中間值還低,即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不多的情況下,正 向關係高於負向關係。

表 4-2-2

大學生受試者之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差異 (n= 418)

面向 總平均數

(題平均數)

標準差 df t 值 正向關係 52.17

(2.90)

15.31 417 16.40***

負向關係 38.14 (2.24)

10.44

***p<.001

本研究大學生受試者的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得分皆顯著低於理論中 點。國外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手足負向關係分數比中間值還低(Sherman et al., 2006; Stocker et al., 1997),此部分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然而,國外研究發 現手足正向關係分數比中間值還高(Riggio, 2000, 2006; Sherman et al., 2006;

Stocker et al., 1997),與本研究「手足正向關係比中間值還低」的結果不一 致。不過,手足正向關係與負向關係相對而言,大學生的手足正向關係高 於負向關係(Sherman et al., 2006; Stocker et al., 1997),與本研究有一致的發 現。

整體而言,大學生的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都比中間值低,反映出此階 段「知覺手足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較少」的特質。手足於兒童與青 少年階段在家中的互動較為頻繁,於中老年則成為重要的支持來源使手足 之間有較多互動機會(Cicirelli, 1995)。相較之下,大學生致力於探索自我認 同,以及建立工作與親密關係的基礎(Arnett, 2007),可能因為忙於社團活 動、職涯規劃或戀愛交往而減少與手足的互動,故大學生傾向知覺較低的 手足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

本研究也發現超過半數的受試者從未感受到「這位手足貶低我,讓我 難堪」或是「我貶低這位手足,讓他/她難堪」這類帶點羞辱意味、容易破 壞關係的負向互動。或許是因為在手足成年陸續離家的階段,手足之間的 距離變遠、接觸頻率下降(White, 2001),手足之間的互動變得有選擇性。

若手足之間有很高的衝突,或產生破壞性的衝突,會選擇減少接觸,故大 學生的手足負向關係偏低。

二、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手足關係的差異情形

【假設 1-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手足正向/負向關係有顯著差異。

1. 性別與手足正向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手足正向關係有顯著差異(t=

-6.98,p<.001),女大學生的手足正向關係顯著高於男大學生(表 4-2-3)。

2. 性別與手足負向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手足負向關係有顯著差異(t=

-3.36,p<.01),女大學生的手足負向關係顯著高於男大學生(表 4-2-3)。

本研究受試者中,女大學生的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皆高於男大學生。

國外研究同樣發現女大學生的手足正向關係較男大學生高(Finzi-Dottan &

Cohen, 2011; Milevsky et al., 2005; Van Volkom et al., 2011),手足負向關係 也高於男大學生 (Sherman et al., 2006)。

本研究假設 1-1 獲得支持。

表 4-2-3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之手足關係差異

面向 性別 人數 總平均數(題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正向關係 男 167 46.11(2.56) 13.87

-6.98***

女 252 56.20(3.12) 14.89 負向關係 男 169 36.07(2.12) 10.22

-3.36**

女 253 39.52(2.32) 10.39

**p<.01 ***p<.001

註:由於本研究樣本各面向遺漏值數量不同,故人數略有差異。

三、 不同年齡的大學生,其手足關係的相關情形

【假設 1-2】不同年齡的大學生,其手足正向/負向關係有顯著相關。

1. 年齡與手足正向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年齡與手足正向關係未達顯著相關(表 4-2-4)。

2. 年齡與手足負向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年齡與手足負向關係未達顯著相關(表 4-2-4)。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年齡與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沒有顯著相關。雖然 呼應國外的一項研究,年齡與大學生的手足關係沒有顯著相關(Sherman et al., 2006),但另有研究發現年齡越大,手足負向關係越高(Finzi-Dottan &

Cohen, 2011),或是年齡越大,手足負向關係越小(Milevsky et al., 2005)。

或許是因為本研究對象的年齡介於 18 至 25 歲,範圍不是很廣泛,手足關 係才不至於有明顯的差異。

本研究假設 1-2 未獲支持。

表 4-2-4

大學生年齡與手足關係之相關 面向 相關係數 正向關係 -.06n.s.

負向關係 -.07 n.s.

四、 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其手足關係的差異情形

【假設 1-3】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其手足正向/負向關係有顯著差異。

1. 手足數與手足正向關係

以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手足數與手足正向關係 呈顯著正相關(表 4-2-5),表示手足數越多,其手足正向關係越高。

進一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其與焦點手 足的正向關係有顯著差異(F=6.53,p<.01)。再以 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 發現,包括受試者自己,家中有三位兄弟姊妹的大學生,其知覺與焦點手 足的正向關係顯著高於家中有兩位兄弟姊妹的大學生(表 4-2-6)。

2. 手足數與手足負向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手足數與手足負向關係未達顯著相關(表 4-2-5), 並且,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其手足負向關係無顯著差異(表 4-2-6)。

雖然過去研究發現手足數手足數越多,大學生的手足正向關係越低 (Milevsky et al., 2005; Stocker et al., 1997)。然而,本研究發現家中有三位兄 弟姊妹,也就是受試者擁有兩位手足,其知覺與焦點手足的正向關係顯著 高於只擁有一位手足。此發現呼應了另一項國外的研究,當受試者擁有兩 位手足,其手足正向關係最高,若只有一位手足,其手足正向關係低於擁 有兩位以上手足(Riggio, 2006)。

或許是因為,當受試者擁有兩位以上手足,必須選擇一位「最常互動 聯繫」的焦點手足,比起只有一位手足的受試者,多了選擇性。而手足之 間高親密的話,比較可能常互動聯繫,故當受試者擁有兩位以上手足,其 手足正向關係高於只有一位手足的受試者。然而,可能因為家中有四位兄 弟姊妹的樣本不多,故與其他手足數的手足正向關係差異不明顯。

本研究假設 1-3 獲得部分支持。

表 4-2-5

大學生手足數與手足關係之相關

面向 相關係數

正向關係 .15**

負向關係 -.05 n.s.

**p<.01

表 4-2-6

大學生手足數與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面向 手足數 人數 總平均數

(題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正向關係

2 位 259 50.10(2.78) 15.27 組間 2973.89 2 1486.94 6.53** 3 位>2 位 3 位 132 55.76(3.10) 15.19 組內 94787.69 416 227.86

4 位 28 54.57(3.03) 12.76 總和 97761.58 418

總計 419 52.18(2.90) 15.29

負向關係

2 位 261 38.56(2.27) 10.24 組間 132.77 2 66.38 0.61n.s. - 3 位 132 37.58(2.21) 10.91 組內 45845.26 419 109.42

4 位 29 36.90(2.17) 10.34 總和 45978.03 421 總計 422 38.14(2.24) 10.45

**p<.01 註:由於本研究樣本各面向遺漏值數量不同,故人數略有差異。

五、 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其手足關係的差異情形

【假設 1-4】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其手足正向/負向關係有顯著差異。

1. 出生序與手足正向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其手足正向關係有顯著差異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其手足正向關係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