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覺父母偏愛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知覺父母偏愛分析

一、 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之狀況

知覺父母偏愛分為「知覺父親偏愛」與「知覺母親偏愛」各 7 題。得 分越高,表示比起受試者,父母更偏愛受試者的手足。反之,得分越低,

則是越偏愛受試者。分數愈接近中間值,表示知覺父母越公平、無所偏愛。

知覺父母偏愛量表單題填答分布情形如附錄九(附表 9-1)。其中,不 適答樣本,即父親過世或失去聯繫有 21 份,母親過世或失去聯繫有 6 份。

整體而言,各題填答知覺父母「對我和手足一樣」是最多的,介於 52%至 71.6%;各題填答「對我多一點」的比例次之,介於 15.1%至 31.3%,但是,

「爸爸瞭解我或這位手足多呢?」、「媽媽關注我或這位手足做的事多呢?」

這兩題第二高的填答比例落在「對手足多一點」,分別佔 13.7%與 13.5%。

另一方面,就「對手足多很多」的選項而言,填答比例最高的是「爸 爸跟我或這位手足親近多呢?」與「媽媽瞭解我或這位手足多呢?」,分 別佔 3%與 2.9%;就「對我多很多」的選項而言,填答比例最高的是「爸 爸以我或這位手足為榮多呢?」與「媽媽喜歡與我或這位手足一起做一些 事情多呢?」,分別佔 5.5%與 5.3%。

接著,將知覺父親偏愛各題分數加總,以及知覺母親偏愛各題分數加 總之後,分析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母偏愛得分情形如表 4-3-1。結果顯示,

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親偏愛單題平均分數為 2.88,顯著低於理論中點(t = -5.06,p<.001),表示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親有所偏愛,並且覺得比起焦點 手足,爸爸更偏愛受試者自己。知覺母親偏愛方面,單題平均分數為 2.90,

顯著低於理論中點(t= -3.81, p<.001),表示大學生受試者知覺母親有所 偏愛,並且覺得比起焦點手足,媽媽更偏愛受試者自己。

進一步以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知覺父親與母親偏愛 沒有顯著差異(表 4-3-2),表示大學生覺得父親與母親的偏愛情形相似。

並且,知覺父親偏愛與知覺母親偏愛呈顯著正相關(r= .22,p<.001)(表

期趨於高峰,到了大學,其知覺父母偏愛的情形則相對減少(Van Volkom et al., 2011),可能是因為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在家中與父母互動較多,會比成 年期更容易知覺父母有所偏愛的情形(Suitor, 2009)。

二、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差異情形

【假設 2-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知覺父親/母親偏愛有顯著差異。

知覺父母偏愛之理論中點「3」為知覺「父母對我和手足一樣」,即知 覺父母無所偏愛。首先分別考驗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與理論 中點的差異,以了解該組別傾向知覺父母偏愛自己或手足或無所偏愛。接 著,再比較不同性別知覺父母偏愛的差異。分析結果如表 4-3-3。

1. 性別與知覺父親偏愛

與理論中點之考驗結果顯示,男大學生知覺父親偏愛單題平均分數為 2.94,與理論中點無顯著差異,表示男大學生傾向知覺父親無所偏愛。女 大學生知覺父親偏愛單題平均分數為 2.84,顯著低於理論中點(t = -4.98,

p<.001),表示女大學生傾向知覺父親偏愛自己更勝於手足。不同性別之獨

立樣本 t 檢定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知覺父親偏愛有顯著差異

(t=1.97,p<.05),且女大學生的分數低於男大學生。

可見,男大學生傾向知覺父親無所偏愛;女大學生傾向知覺父親偏愛 自己更勝於手足,不同性別知覺父親偏愛的情形有顯著差異。

2. 性別與知覺母親偏愛

與理論中點之考驗結果顯示,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知覺母親偏愛單題 平均分數分別為 2.89 與 2.91,皆顯著低於理論中點(t = -2.44,p<.05;t = -2.93,p<.01),表示男女大學生皆知覺母親偏愛自己更勝於手足。不同性 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知覺母親偏愛未達顯 著差異。

可見,男女大學生皆知覺母親偏愛自己更勝於手足,不同性別知覺母 親偏愛的情形沒有顯著差異。

雖然過去研究指出華人文化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使女性更容易知覺 父母偏愛其他手足(林鶴玲、李香潔,1999;曹中瑋,1996),與本研究

結果「女大學生傾向知覺父母偏愛自己」不一致。或許是因為社會變遷,

加上少子女化,所以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知覺母親偏愛沒有差異,而女大學 生比男大學生更知覺父親偏愛自己。

本研究假設 2-1 獲部分支持。

表 4-3-3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差異 面向 性別 人數 總平均數

(題平均數)

標準差 ta tb

父親偏愛 男 162 20.56(2.94) 3.07 -1.82n.s.

1.97* 女 239 19.90(2.84) 3.40 -4.98***

母親偏愛 男 164 20.25(2.89) 3.94 -2.44*

-0.28n.s.

女 250 20.35(2.91) 3.50 -2.93**

平均每題得分:最低分為 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 a:題平均數與理論中點之統計考驗

b:不同性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p<.05 **p<.01 ***p<.001

註:由於本研究樣本各面向遺漏值數量不同,故人數略有差異。

三、 不同年齡的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相關情形

【假設 2-2】不同年齡的大學生,知覺父親/母親偏愛有顯著相關。

1. 年齡與知覺父親偏愛

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年齡與知覺父親偏愛未達顯著相關(表 4-3-4)。

2. 年齡與知覺母親偏愛

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年齡與知覺母親偏愛未達顯著相關(表 4-3-4)。

本研究發現受試者年齡與知覺父母偏愛沒有顯著相關。或許是因為本 研究對象的年齡介於 18 至 25 歲,範圍不是很廣泛,並且受試者皆為大學 生有一定程度的同質性,故知覺父母偏愛不至於有很大的差異。

本研究假設 2-2 未獲支持。

表 4-3-4

大學生年齡、手足數與知覺父母偏愛之相關

面向 年齡 手足數

父親偏愛 .002 n.s. .007 n.s.

母親偏愛 -.009 n.s. -.003n.s.

四、 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差異情形

【假設 2-3】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知覺父親/母親偏愛有顯著差異。

1. 手足數與知覺父親偏愛

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手足數與知覺父親偏愛未達顯著相關(表 4-3-4),

並且,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其知覺父親偏愛未達顯著差異(表 4-3-5)。

2. 手足數與知覺母親偏愛

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手足數與知覺母親偏愛未達顯著相關(表 4-3-4),

並且,不同手足數的大學生,其知覺母親偏愛未達顯著差異(表 4-3-5)。

雖然過去研究指出手足數越多,越容易知覺父母的情感偏愛(Stocker et al., 1997; Suitor et al., 2006),但本研究發現手足數與知覺父母偏愛沒有顯 著的關聯。可能是因為臺灣呈現少子女化,本研究之手足數最多也只有四 位,比過去社會減少許多,故知覺父母偏愛的情形並不明顯。

本研究假設 2-3 未獲支持。

表 4-3-5

大學生手足數與知覺父母偏愛之變異數分析 面向 手足數 人數 總平均數

(題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

來源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父親偏愛

2 位 247 20.16(2.88) 3.23 組間 0.70 2 0.35 .03n.s. _ 3 位 126 20.15(2.88) 3.16 組內 4319.76 398 10.85

4 位 28 20.32(2.90) 4.32 總和 4320.47 400

總計 401 20.17(2.88) 3.29

母親偏愛

2 位 256 20.35(2.91) 3.47 組間 3.35 2 1.68 .12 n.s. _ 3 位 129 20.19(2.88) 3.69 組內 5575.46 411 13.57

4 位 29 20.52(2.93) 5.26 總和 5578.80 413

總計 414 20.31(2.90) 3.68

註:由於本研究樣本各面向遺漏值數量不同,故人數略有差異。

五、 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差異情形

【假設 2-4】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知覺父親/母親偏愛有顯著差異。

1. 出生序與知覺父親偏愛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其知覺父親偏愛未達顯著差異

(表 4-3-6)。

2. 出生序與知覺母親偏愛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其知覺母親偏愛有顯著差異

(F=5.00,p<.01)。進一步以 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老大或老么比 出生序居中的大學生更覺得母親偏愛自己勝過手足(表 4-3-6)。

為了分析不同出生序的大學生是否傾向知覺母親無所偏愛,故以單一 樣本 t 檢定檢驗與理論中點的差異。結果顯示,身為老大或老么的大學生,

其知覺母親偏愛平均數皆為 2.87,與理論中點有顯著差異(t= -3.32,p<.01;

t= -3.53,p<.01)。出生序居中的大學生,其知覺母親偏愛平均數為 3.10,

雖然看似高於 3,但與理論中點「3」沒有顯著差異。

可見,出生序居中的大學生傾向知覺母親無所偏愛,身為老大或老么 的大學生則知覺母親偏愛自己更勝於手足,不同出生序知覺母親偏愛的情 形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發現出生序居中的大學生傾向知覺母親無所偏愛,而身為老大 或老么的大學生則覺得母親偏愛自己更勝於手足。呼應國外研究結果,母 親與其么子女最親近,而中間子女不受母親偏愛(Suitor & Pillemer, 2007)。

Adler 認為排行最年幼的子女受到最多呵護,長子女佔有優勢地位,能夠 從父母獲得較多資源(Adler, 1997;蔡美玲譯,1994),故身為老大或老么 的大學生比出生序居中的大學生更覺得母親偏愛自己。

本研究假設 2-4 獲得部分支持。

表 4-3-6

大學生出生序與知覺父母偏愛之變異數分析 面向 手足數 人數 總平均數

(題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

來源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父親偏愛

老大 175 20.05(2.86) 3.22 組間 17.25 2 8.63 0.80 n.s. _ 居中 58 20.67(2.95) 3.70 組內 4293.15 397 10.81

老么 167 20.14(2.88) 3.22 總和 4310.40 399

總計 400 20.18(2.88) 3.29

母親偏愛

老大 179 20.07(2.87) 3.76 組間 132.46 2 66.23 5.00** 居中>老大 居中>老么 居中 61 21.67(3.10) 3.90 組內 5446.35 411 13.25

老么 174 20.09(2.87) 3.42 總和 5578.80 413

總計 414 20.31(2.90) 3.68

**p<.01

註:由於本研究樣本各面向遺漏值數量不同,故人數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