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與知覺父母偏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與知覺父母偏愛"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與知覺父母偏愛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Favoritis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指導教授:周麗端博士 研 究 生:王婷儀.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2) 謝 誌 撰寫論文的過程,如同航行在未知的海域,艱困又孤獨,不確定何時 才能到達「新大陸」。如今,終於脫離苦海,由衷感謝所有幫助我、陪伴 我的貴人。 最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周老師,老師就像北極星一般,燃燒了無數的 夜晚指引方向,除了學術研究的專業知能,更讓我深刻體會研究的嚴謹態 度。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就像燈塔一樣在我快靠岸時拉我一把,給予許多 寶貴的建議,讓論文更完整。感謝各位專家委員,提供問卷修改的寶貴建 議,讓研究工具更為嚴謹。也非常感謝願意讓我在課堂上發問卷的老師們, 以及時常關心我、鼓勵我的張老師。 雖然研究的航程難免孤獨,但因為有一群強力研究團隊的支持而不孤 單。感謝研究所的學習夥伴,在課堂上、讀書會中互相支持鼓勵,也提供 不同角度的觀點,激發研究思考。特別感謝我的頭號戰友一起 meeting 互 相督促、支援研究室工作讓我無後顧之憂準備口試的同事、時常一起討論 研究細節的室友,以及幫我校閱翻譯的好姊妹,感謝他們如同順行的海風 推我前進。感謝研究室學長姊的鼓勵與傳承,特別是論文主題相似的學姊, 提供我許多靈感。也感謝學弟妹的幫助,以及大力幫忙發放問卷的學妹與 室友等人,更是感謝每一位用心幫我填問卷的受試者,讓論文得以順利進 行。 感謝我的家人,豐富我的生命經驗,才會有這本論文。特別感謝我的 精神支柱陸先生,總是給我全力的支持,在我需要的時候給我建議,在我 挫折的時候鼓勵我,在我瀕臨崩潰時讓我依靠,當我焦慮徬徨則是給我一 抹暖陽般的微笑讓我平靜下來。這一路上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帶我邁向 人生勝利組。 再次感謝這些生命中的貴人,以及其他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曾幫助過 我的人,雖未能一一列名,仍衷心感謝。 婷儀 筆 2013.07.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及其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 與知覺父母偏愛之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括 「基本資料」 、 「知覺父母偏愛量表」 ,以及「大學生手足關係量表」。針對擁有全手足之 大學生,調查其與焦點手足的正向關係(情感親密、情緒支持、了解)與 負向關係(爭執、敵意、支配)。以立意取樣與滾雪球,回收有效樣本共 423 份。研究發現如下: 一、 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與手足關係 大學生受試者的手足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雖不多,但正向關係多於負 向關係。個人背景方面,女大學生的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顯著多於男大學 生。家中有三位兄弟姊妹的大學生,與焦點手足的正向關係顯著多於家中 有兩位兄弟姊妹的大學生。身為老么的大學生,手足正向關係顯著少於出 生序居中者,手足負向關係顯著少於老大。個人背景中,「出生序」能解 釋大學生手足負向關係。手足配對組合方面,姊妹的手足正向關係最多, 兄弟的手足負向關係最少。與手足年齡差距越大,手足負向關係越少。與 手足不同住的大學生,其手足負向關係顯著少於跟手足同住者。手足配對 組合中, 「手足性別組合」能解釋大學生手足正負向關係, 「手足同住與否」 能解釋大學生手足負向關係。 二、 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與知覺父母偏愛 大學生受試者傾向知覺父母偏愛自己,並且知覺父親偏愛與母親偏愛 的情形一致。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傾向知覺父親偏愛自己。身為老大或 老么比出生序居中的大學生更傾向知覺母親偏愛自己。 三、 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當大學生知覺父母越偏愛自己,其手足正向關係越多。當大學生知覺 父母無所偏愛,其手足負向關係最少;反之,若知覺父母偏愛情形越多, 不論知覺偏愛手足或受試者自己,其手足負向關係越多。此外,知覺母親 偏愛對手足負向關係的影響大於知覺父親偏愛。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論,對大學生及其父母、家庭教育工作者與未 來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字:大學生、手足關係、知覺父母偏愛.

(4)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primary to investigate positive/negative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 be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by structural variables (gender, age, family size, and birth order), focal sibling-dyad variables (gender composition, age difference, and current coresidence) and perceived parental favoritism. A questionnaire, purposive, and snowball sampling were used to obtain responses from 423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full-sibling in Taiw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rticipants tend to perceive more parental favoritism than their sibling. Female have more tendency to perceive paternal favoritism than male do. Firstborns and lastborns ar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maternal favoritism. Although participants reported low level of feelings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focal sibling, they showed more positive parts in the sinling relationships than negative parts.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ositive sibling relationships can be explained by gender composition and perceived parental favoritism.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sisters are more positive than brothers and mixed-gender pairs. Positive sibling relationships were higher when participants were favored more than their sibling. On the other hand, negative sibling relationships can be explained by birth order, gender composition, current coresidence, and perceived parental favoritism. Firstborns are more negative than lastborns; sisters are more negative than brothers; participants who live with sibling are more negative. No matter which offspring was mostly favored, negative sibling relationships were lowest when both offsprings were treated equally and increased with more favoritism or disfavoritism perceived. Finally, as for negative sibling relationships,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maternal favoritism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perceived paternal favoritism.. Key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ibling relationships, perceived parental favoritism,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大學生之手足關係 .............................................................................. 8 第二節 知覺父母偏愛 .................................................................................... 22 第三節 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5. 第一節 樣本背景資料描述 ............................................................................ 45 第二節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分析 .................................................................... 48 第三節 知覺父母偏愛分析 ............................................................................ 63 第四節 影響大學生手足關係之迴歸分析 ....................................................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3 I.

(6)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 87 參考文獻 ........................................................................................................... 90 附錄 ................................................................................................................... 96 附錄一:專家委員名單................................................................................. 96 附錄二:專家效度審查問卷 ........................................................................ 97 附錄三:預試問卷....................................................................................... 105 附錄四:預試項目分析............................................................................... 109 附錄五:正式問卷........................................................................................112 附錄六:成年手足關係問卷 使用同意信 .................................................116 附錄七:大學生手足關係量表單題次數分配表 .......................................117 附錄八:大學生手足關係量表雙向題組差異 ...........................................119 附錄九:知覺父母偏愛量表單題次數分配表 .......................................... 121. II.

(7) 表目錄 表 2-1-1 手足正向關係之內涵…………………………………………. 14. 表 2-1-2 手足負向關係之內涵…………………………………………. 16. 表 2-2-1 知覺父母偏愛之內涵…………………………………………. 25. 表 3-3-1 有效問卷回收區域分配表……………………………………. 38. 表 3-4-1 各量表預試與正式施測之信度係數…………………………. 40. 表 4-1-1 大學生受試者背景資料表……………………………………. 47. 表 4-2-1 大學生受試者之手足關係情形………………………………. 49. 表 4-2-2 大學生受試者之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差異…………………. 50. 表 4-2-3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之手足關係差異…………………………. 52. 表 4-2-4 大學生年齡與手足關係之相關………………………………. 53. 表 4-2-5 大學生手足數與手足關係之相關……………………………. 55. 表 4-2-6 大學生手足數與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5. 表 4-2-7 大學生出生序與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7. 表 4-2-8 大學生手足性別組合與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59. 表 4-2-9 手足年齡差距與手足關係之相關……………………………. 60. 表 4-2-10 大學生手足年齡差距與手足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61 表 4-2-11 與手足不同居住情形的大學生之手足關係差異…………… 62 表 4-3-1 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母偏愛情形……………………………. 64. 表 4-3-2 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親偏愛與知覺母親偏愛差異…………. 64. 表 4-3-3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差異………………………. 67. 表 4-3-4 大學生年齡、手足數與知覺父母偏愛之相關………………… 68 表 4-3-5 大學生手足數與知覺父母偏愛之變異數分析………………. 70. 表 4-3-6 大學生出生序與知覺父母偏愛之變異數分析………………. 72. 表 4-4-1 知覺父母偏愛、手足關係與背景變項之相關矩陣…………. 73. 表 4-4-2 手足正向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76. III.

(8) 表 4-4-3 手足負向關係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78. 表 4-4-4 知覺父母偏愛與手足負向關係之二次方曲線估計…………. 79.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 35 圖 4-4-1 知覺父親偏愛與手足負向關係曲線………………………… 80 圖 4-4-2 知覺母親偏愛與手足負向關係曲線………………………… 80. I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手足,一輩子的家人 手足是生命中維繫最長遠的家人關係,手足關係始於自己或手足出生、 經歷兒童早期至中老年,持續至某一方死亡,即使因為距離或時間而減少 互動,手足關係仍然持續存在(Cicirelli, 1995)。手足之間的關係是「撕而不 破」的,即使產生衝突,手足之情也會受血緣關係而緊密連繫(李美枝, 2001) 。手足在華人文化下是重要的人際關係,屬於五種人倫關係之中的 「兄弟倫」,與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為情感性的家人關係,由血緣賦予 了「兄長要愛護弟妹,弟妹要敬重兄長」的角色規範(黃光國,2001)。 可見,比起其他家人關係,手足不只擁有血緣關係,也是維繫最長遠的關 係,在華人文化下佔有重要的位置,手足關係成為家庭研究重要的議題。 手足關係對個體發展與家庭功能有深遠的影響(Kramer & Bank, 2005)。Cicirelli(1995)指出,由於手足相近的生命歷程,手足會在社會化、 協助他人、合作、陪伴等面向上互相影響。手足的影響可以是透過手足間 的互動溝通直接影響,也可能是透過其他家人而間接影響。影響也可能是 短期立即顯現,也可能是長期烙印。年長的子女可能已經受尚未出生的弟 妹影響,手足去世之後的影響亦可能持續。國外已有較多針對兒童與青少 年時期手足關係的研究,由於手足在家中的互動頻繁,此發展階段的手足 關係研究非常豐富,例如:以社會學習歷程的觀點,探討手足在兒童與青 少年階段的關係動態(e.g., Whiteman, McHale & Soli, 2011)、青少年手足之 間的支配掌控關係(e.g., Tucker, Updegraff & Baril, 2010)、手足相互影響 (e.g., McHale, Updegraff & Whiteman, 2012; Whiteman, Bernard & Mchale, 2010)、手足正向關係與心理調適(e.g., Branje, van Lieshout, Van Aken & 1.

(10) Haselager, 2004; Waite, Shanahan, Calkins, Keane & O'Brien, 2011)、手足關係 影響偏差行為(e.g., Criss & Shaw, 2005)……等議題。 手足除了會互相影響,也會在生命歷程中的各階段提供支持與幫助, 像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幫忙功課、社交活動,成年期協助家務、養育孩子, 以及幫助老年疾病纏身的手足、提供安全感(Cicirelli, 1995)。隨著人口高齡 化,中老年的手足關係亦受到關注(Van Volkom, 2006),例如:成年手足相 互支持(e.g., Voorpostel & Blieszner, 2008)、手足影響中老年福祉(e.g., Bedford, 1998)、照顧父母……等議題。 此外,手足之間也會因競爭而產生衝突。在所有家人關係中,比起親 子關係,手足是比較平等的關係(Cicirelli, 1994)。然而,可能因為年齡、知 識、社交技巧、經濟、成就,以及父母的影響等因素,使手足之間掌握不 同的權力地位(Cicirelli, 1995)。由於手足生長於同一個家庭,具有相似的背 景,手足經常成為比較的對象、互相競爭較勁(Whiteman, McHale & Soli, 2011)。 反觀國內針對手足關係的研究仍不多見,尤其是聚焦於一般家庭子女 成年之後的手足關係研究屈指可數,相關研究例如針對大學生與社會人士 探討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李美枝,2001)、以質性訪談的方式 了解成年前期手足關係的樣貌(宋博鳳,2002)、使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 基本調查資料庫分析成年手足支持行為(謝孟娟,2007)、探討中年手足 之間的互動關係(朱瑞玲,1997;黃秋華,2007),以及運用家庭連帶理 論探討手足在老年階段的互動型式(林如萍,2002)。可見,國內成年之 後的手足關係研究仍不豐富。 手足關係透過血緣緊密的連結,包含正向與負向的關係,並對個人發 展與福祉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中老年更是提供支持的重要親屬。因此,國 內對於成年手足的研究需要更多關注。. 2.

(11) 二、聚焦大學生的手足關係 手足在兒童與青少年階段,同住一個屋簷下,不論關係品質好壞都會 頻繁地互動(Cicirelli, 1995)。但是,在手足成年陸續離家的階段,手足之間 的距離變遠、接觸頻率下降(White, 2001),手足之間的互動變得有選擇性。 根據家庭發展理論的概念,在先前的階段所發生的事件會影響之後的階段, 發展是連續的(Burr, Day & Bahr, 1993)。同樣地,兒童、青少年至成年前期 的手足關係都可能影響中老年的手足互動關係。 特別的是,在大學階段,手足關係經歷某些轉變(Whiteman, McHale & Crouter, 2011)。大學生介於 18 至 25 歲左右,由青少年晚期逐漸進入成年 階段,屬於成年初期(emerging adulthood),通常在這個時期擁有很大的自 主性,致力於探索自我認同,建立工作與親密關係的基礎。由於尚在探索 的階段,充滿許多變動性,同時可能因為工作或求學改變居住安排(Arnett, 2007)。由於發展階段的轉變,使大學生更為自主或因離家求學而影響手足 關係。不過,在華人文化下,大學階段仍不算完全獨立自主。比起中老年 各自成家立業,大學階段算是最後在家中跟手足有比較多接觸的時期。 故本研究更進一步關注經歷某些轉變的大學階段,希望了解華人文化 下,大學生之手足關係樣貌。. 三、非共享的家庭環境-父母偏愛 Adler(1997)認為,即使在同一個家中、經歷相同的家庭氣氛,手足的 成長環境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學者們致力於探討在同樣一個家庭脈絡下成 長的手足,造成彼此之間有所差異的「非共享環境」,而「父母偏愛」是 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Anderson, Hetherington, Reiss & Howe, 1994; Cicirelli, 1994)。 子女是否知覺到父母有所偏愛呢?西方已有研究指出,父母對不同子 3.

(12) 女會有所偏愛,而且父母的偏愛自子女兒童期早期延續至成年期(Suitor, Sechrist, Plikuhn, Pardo & Pillemer, 2008),中年子女仍然知覺到母親的偏愛 (Suitor & Pillemer, 2000; Suitor, Sechrist, Steinhour & Pillemer, 2006)。可見, 子女成年之後仍可能知覺到父母的偏愛。 那麼,大學生是否也知覺到父母偏愛呢?一項國外的研究發現,大學 生與他們的手足中,有 65%的受試者知覺父母有偏愛某位子女的情形 (Brody, Copeland, Sutton, Richardson & Guyer, 1998)。另一項同樣針對大學 生的研究發現,有 37.3%的大學生認為父母有偏愛的情形(Van Volkom, Machiz & Reich, 2011)。可見,大學生仍知覺到父母偏愛的情形。然而,國 內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情形又是如何?此為本研究問題之一。. 五、知覺父母偏愛影響手足關係 研究指出,知覺父母偏愛影響手足關係(Finzi-Dottan & Cohen, 2011; Shanahan, McHale, Crouter & Osgood, 2008)。當知覺父母公平對待每位子女, 成年中期的手足關係最為正向(Boll, Ferring & Filipp, 2003, 2005; Suitor et al., 2009)。那麼,知覺父母偏愛是否也會影響國內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呢? 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同樣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 雖然不同家庭成員對父母偏愛的看法可能不一樣,但是,研究發現比 起父母的知覺,子女知覺到的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更具影響力(Kowal, Krull & Kramer, 2006)。因此,本研究探討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偏愛,關注子 女的觀點。. 六、小結 綜合上述,由於手足關係擁有血緣與長遠關係、在華人文化佔有重要 的位置,並對個體發展與家庭功能有深遠的影響,且由於手足關係在大學 4.

(13) 階段經歷重大的轉變,故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內大學生的手足關係,了解影 響大學生手足關係的背景因素。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因素的大學生知 覺父母偏愛的情形是如何?對手足關係的影響又是如何?總而言之,大學 生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為本研究關注之議題。. 5.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綜觀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四、 分析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與「手足關係」之關連。 五、 分析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與「知覺父母偏愛」之關連。 六、 分析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與「知覺父母偏愛」對 「手足關係」之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與「知覺父母偏愛」的狀況為何? 二、 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與「手足關係」之關連為何? 三、 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與「知覺父母偏愛」之關連為何? 四、 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與「知覺父母偏愛」是否影. 響「手足關係」?. 6.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大學生(undergraduate student) 本研究所指的大學生為民國 101 學年度就讀於國內大學院校日間部 之學生。依據教育部的分類方式可分為公私立一般大學、獨立院校、科技 大學、技術學院之在學學生。. 二、手足關係(sibling relationships)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主觀知覺之手足關係,故定義為「大學生主觀知 覺其與共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 。其中, 手足關係包括「正向關係」與「負向關係」兩個面向。 使用「大學生手足關係量表」測量,手足正向關係包括情感親密、 情緒支持、了解次面向,加總得分越高,表示手足關係越好。手足負向關 係包括爭執、敵意、支配次面向,加總得分越高,表示手足關係越差。. 三、知覺父母偏愛 (perceived parental favoritism) 本研究將父母偏愛定義為「父母對某些子女的情感更甚於其他子女 的情形」。並關注大學生的主觀知覺,即「大學生知覺父母對某些子女的 情感更甚於其他子女的情形」。 使用自編之「知覺父母偏愛量表」測量,面向包括「情感偏愛」與 「支持肯定」 。知覺父親與母親偏愛分別加總後,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 覺得比起自己,父母更偏愛其手足。反之,得分越低,則是受試者覺得父 母越偏愛自己。分數愈接近中間值,表示知覺父母越公平、無所偏愛。. 7.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於第一節探討大學生之手足關係,內容包括手足關係定義、華人 家庭的手足關係特質、手足關係內涵,以及影響手足關係之背景因素。第 二節探討知覺父母偏愛定義、內涵,以及影響知覺父母偏愛之背景因素。 最後,第三節探討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第一節. 大學生之手足關係. 一、手足關係的定義 國內學者針對手足做了簡明扼要的定義: 「手足即同一個父母有數個子 女彼此間的關係」 (張春興,2006,680 頁) ,但是此定義仍不足以涵括手足. 關係的全貌。國外學者 Cicirelli(1995, p.3)對於不同類型的手足有更完整的 定義如下: 1.. 全手足:有共同生父生母的兩個個體。. 2.. 半手足:僅擁有共同生父或生母其一的兩個個體。. 3.. 繼手足:沒有共同生父母的兩個個體,但是因為生父母結婚而成為手足。. 4.. 領養手足:透過合法的領養程序,成為同一家人的手足。. 5.. 虛擬手足:在情感或風俗習慣上成為手足,但並非透過血緣或是合法的 程序。. 由上可見,手足不只是同父同母所生的子女,可能因為父母的婚姻 狀況、法律程序、情感認定等因素,形成其他類型的手足,例如:繼手足、 半手足、領養手足,甚至是虛擬手足。 在進一步定義手足關係之前,先了解什麼是「關係」 。關係是人與人 之間互動往來並且互相影響的動態歷程(王以仁,2007)。關係為情緒狀 態,更是動態的互動歷程,關係可能因為互動而改變(Duck, 2007)。關係 是兩個個體間的交互依賴,並且在行為、語言與非語言方面的互動(Cicirelli, 8.

(17) 1995)。綜合學者對關係的定義,本研究之「關係」意指個體之間內在的 情感交流與外在的互動行為。 針對手足之間的關係,學者 Cicirelli(1995, p.4)認為手足關係與其他 關係一樣,包括了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並對各種手足關係提 供了整體的定義如下: 家庭內相互依賴的兩位子女,有共同的親生父親或母親(全手足、 半手足) 、合法的關係(繼手足、領養手足) ,或是在特定的文化下有 共同的手足角色規範承諾(虛擬手足)。手足經歷親密的家庭經驗, 並持續整個生命歷程,可能比其他關係更對等。. 然而,由於不同的手足類型可能有不同的樣貌,影響手足關係的因 素也不盡相同,故本研究進一步聚焦於全手足的互動關係。而其他手足類 型如繼手足、半手足等皆不在本研究探討範圍。 綜合上述,手足關係意指家庭內擁有共同生父及生母的兄弟姊妹, 彼此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本研究關注大學生主觀知覺之手足關係,意即 「大學生主觀知覺其與共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 動行為」。. 二、 華人家庭的手足關係特質 在華人文化下,手足因為血緣而親近(李美枝,2001) 。費孝通(1991) 指出中國人的人倫關係就像是將石頭丟入水中所產生的漣漪,由自我向外 推,層層波紋漣漪代表了社會親屬關係的等差次序,就是差序格局。位於 越內圈的就是越親近的親屬,中國人所重視的血緣關係使手足屬於人倫中 最親近的關係。 因為血緣與排行,一出生就決定了長幼順序,伴隨著長幼之間的角 色規範。黃光國(2001)指出在儒家文化下,不同的角色各自有其對應的 規範。所謂五倫,就是五種重要的人際關係,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 9.

(18) 弟與朋友。其中,父子、夫妻、兄弟這三種關係為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同 時也屬於「情感性關係」。華人以「兄弟倫」來看待手足關係,所對應的 角色規範即「長幼有序」,蘊含了上下、尊卑的關係。手足之間必須依循 「兄良弟悌」 、 「兄友弟恭」的原則,即兄姊要愛護弟妹,弟妹要敬重兄姊。 研究發現大學生認為兄姊對弟妹應擔負教導的責任,並應在溝通互動上扮 演主動的角色,弟妹對兄姊應聽從、尊重、敬重、與學習(李美枝,2001) 。 因為立基於血緣關係的出生序,賦予了兄姊教導弟妹,弟妹向兄姊學習的 手足規範。 可見,血緣使手足緊密相連,對華人而言,更因為血緣而賦予手足情 感性且長幼有序的互動規範。那麼,手足關係如何算是好的呢?以下探討 手足關係之內涵。. 三、大學生之手足關係內涵 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包括哪些內涵呢?有些研究認為手足之間為正負 向兼具的關係 (李美枝,2001;林惠雅、林麗玲,2008;黃朗文,1999; Sherman, Lansford & Volling, 2006; Stocker et al., 1997)。也有些研究只探討 手足的正向關係(Milevsky et al., 2005; Riggio, 2000; Van Volkom et al., 2011; Weaver, Coleman & Ganong, 2003)。另有一項研究只探討手足的負向關係 (曹中瑋,1996)。以下分為手足正向與負向關係探討大學生手足關係之 內涵。然而,由於國內缺乏針對大學生手足關係的研究,故本研究亦借鏡 國內其他年齡階段的手足關係研究。 1.. 手足正向關係 李美枝(2001)透過問卷調查大學生認為適用於描述「兄弟姊妹」與. 其他人際關係的詞彙,發現大學生認為手足關係與親子關係一樣皆為「愛 與情分」的關係,呈現手足的正向關係。而針對國中生手足關係的研究中, 10.

(19) 手足正向關係為「親近友愛」,即手足之間的正向情感與回應互動(林惠 雅、林麗玲,2008) ;或是「手足親密」 ,例如:很慶幸能跟手足成為一家 人、分享秘密、獲得幫助、提供安慰與建議、關心(黃朗文,1999)。雖 然國內的手足關係研究尚不豐富,但大致可看出,手足正向關係包括了親 密情感與支持協助。 國外研究之手足正向關係又包括哪些面向呢?Stocker 等人(1997)以 大學生為樣本,自編成年手足關係問卷(Adult Sibling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以下簡稱 ASRQ),此問卷在其他針對大學生或成年前期手 足關係的研究中廣為使用(e.g., Finzi-Dottan & Cohen, 2011)。此問卷之大學 生的手足正向關係,即「手足正向關係」(warmth),共包含「親密、情緒 性支持、情感、了解、工具性支持、相似、敬佩,以及接受」等次面向。 親密(intimacy)(如:跟手足談到重要的事、談論感覺或私人問題、瞭解手 足的內心感受)與情感(affection)(如:親近、關心、將手足視為好朋友) 為相近的概念,與國內研究手足正向關係之親密情感相呼應。另外,情緒 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如:感到沮喪或有壓力的時候尋求支持、當要 做出重要決定時找手足商量)與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如:給 予生活上實用的建議、當財務有困難的時候提供協助) ,亦能對應國內研 究之支持協助面向。與國內研究不同的是,此研究之手足正向關係包含了 解(knowledge)(如:知道手足的生活點滴、人際關係與想法) 、相似(similarity) (如:彼此在個性、想法、生活風格上相似) 、接受(acceptance)(如:接 受手足的個性、想法,以及生活風格) ,以及敬佩(admiration)(如:欽佩、 欣賞手足有很高的成就、以手足為榮)。也就是說,除了親密情感與支持 協助,此研究之手足正向關係更涵蓋了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覺察彼此的 相似處、對彼此的接受,甚至敬佩對方的面向。 Riggio(2000)以生命全程的觀點編製生命全程手足關係量表(Lifespan Sibling Relationship Scale,以下簡稱 LSRS)。以大學與研究所學生為研究 11.

(20) 對象,測量的重點為個體對成年手足關係的態度,以及對幼年手足關係的 回想。與成年手足關係問卷(ASRQ)不同的是,此量表分別調查幼年與成 年的手足關係,關注個體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幼年與成年前期)對手足關 係的態度。將手足正向關係分為三個層次:情感(affect)(例如:手足讓我 高興、重視手足的感受、享受這段手足關係、擁有許多愉快的時光)、認 知(cognitions)(例如:視手足為好朋友、重視手足、與手足有共同之處、 以手足為榮),以及行為(behavior)(例如:花時間與手足相處、一起做許 多事情、出門走走、互借東西、分享祕密、傾吐私人問題) 。其實, 「生命 全程手足關係量表」與「成年手足關係問卷」的測量題目有許多雷同(例 如:視手足為好朋友、以手足為榮……等等) ,並且,兩者的手足正向關 係有高度正相關(LSRS 整體分數與 ASRQ 手足正向關係各面向分數之相 關係數皆大於.55,p<.01) 。可見,雖然分類的方式不同(生命全程手足關 係量表以態度層次分類;成年手足關係問卷以關係面向分類),但是所涵 蓋的手足正向關係是相似的內涵。 除了上述兩項針對大學生手足關係的自編量表,其他針對大學生的研 究也有相似的內涵。這些研究中探討之手足正向關係包括手足親密情感、 手足功能(例如:楷模學習、工具性支持與教導)(Weaver, Coleman & Ganong, 2003),也就是情感親密與支持協助的面向。另有研究除了以「成 年手足關係問卷」測量大學生與焦點手足的關係,同時也測量了大學生對 家中整體手足關係的知覺,包括親近(手足之間整體親近感)聯繫(聯絡 的頻率)與支持(傾訴重要的事情、生病時提供照顧、需要時提供幫助) (Milevsky et al., 2005),涵蓋了情感親密、支持協助以及聯繫頻率。另一項 研究包括手足正向關係的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例如:提供資訊幫忙 解決問題)、關心等面向(Sherman et al., 2006),即支持協助與情感親密。 也有研究只有情感親密面向,即大學生對手足正向關係(親近、與手足成 為朋友)的知覺,並預想自己中老年時與手足的親密關係(Van Volkom et al., 12.

(21) 2011)。 其中,雖然有學者提到聯繫頻率(Milevsky et al., 2005),但研究者認 為聯繫的品質才是手足關係的關鍵,而聯繫的品質可以藉由情緒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等面向測得,故聯繫頻率不列入本研究之手足關係內涵。 整合上述研究,雖然各研究用詞不同,但是手足正向關係內涵多有雷 同。各研究之手足正向關係內涵可歸納為「情感親密、支持協助、了解」 次面向,整理如表 2-1-1,內涵說明如下: a. 情感親密:手足之間情感上的交流與親密的互動,例如:與手足親近、 互相關心、與手足成為朋友、跟手足談到重要的事、談論感覺或私人 問題、瞭解手足的內心感受……等等,都屬於手足正向關係的「情感 親密」次面向。 b. 支持協助:手足之間相互支持與協助,包括工具性支持(例如:提供 建議、財務協助、互借東西、生病照顧、教導) ,以及情緒性支持(例 如:傾訴私人問題、感到沮喪或有壓力的時候尋求手足的支持) ,都 屬於手足正向關係的「支持協助」次面向。 c. 了解:知道對方的生活點滴、想法與人際關係,進而產生對彼此的相 似感、接受對方,甚至感到敬佩、以手足為榮。由於相似、接受、敬 佩都必須建立在「了解」對方的前提上,也就是要先知道對方的生活 點滴、想法、人際關係,才會知道彼此是否有相似之處、能否接受對 方、敬佩對方。因此,了解、相似、接受、敬佩皆整併為手足正向關 係的「了解」次面向。.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手足正向關係包括「情感親密、支持協助、了解」 三個次面向。以下探討手足負向關係的內涵。. 13.

(22) 表 2-1-1 手足正向關係之內涵 作者 (年份). a. 親密情感 手足正向關係內涵 b. 支持協助 c. 了解. 研究對象. 李美枝 (2001) 林惠雅、林麗玲 (2008) 黃朗文 (1999) Milevsky et al. (2005). 大學生. a. 愛與情分. 國中生. a. 親近友愛. 國中生. a. b. a. b.. Riggio (2000). 大學生、 a. 研究生. Sherman et al. (2006) Stocker et al. (1997). 19-33 歲. 大學生 大學生. b. c. a. b. a. b.. c.. Van Volkom et al. (2011) Weaver et al. (2003). 很慶幸能跟手足成為一家人、分享秘密、關心 獲得幫助、提供安慰與建議 親近 傾訴重要的事情、生病時提供照顧、需要時提供幫 助 手足讓我高興、重視手足的感受、享受這段手足關 係、擁有許多愉快的時光、視手足為好朋友、重視 手足、花時間與手足相處、一起做許多事情、出門 走走、分享祕密 互借東西、傾吐私人問題 與手足有共同之處、以手足為榮 關心 情緒性支持、提供資訊幫忙解決問題 跟手足談到重要的事、談論感覺或私人問題、瞭解 手足的內心感受、親近、關心、將手足視為好朋友 感到沮喪或有壓力的時候尋求支持、當要做出重要 決定時找手足商量、給予生活上實用的建議、當財 務有困難的時候提供協助 知道手足的生活點滴、人際關係與想法、彼此在個 性、想法、生活風格上相似、接受手足的個性、想 法,以及生活風格、欽佩、欣賞手足有很高的成就、 以手足為榮 親近、與手足成為朋友. 大學生. a.. 大學生. a. 親密情感 b. 楷模學習、工具性支持與教導. 14.

(23) 2.. 手足負向關係 國內研究大學生的手足負向關係包含嫉妒的情緒(曹中瑋,1996),. 以及顯而易見的吵架與打架(李美枝,2001)。而針對國中生手足關係的 研究中,手足負向關係為「敵意競爭」 ,即手足關係的敵對競爭(林惠雅、 林麗玲,2008) ;或是「手足衝突」 (黃朗文,1999) ,不過黃朗文(1999) 的研究中只詢問衝突事件頻率,並未測量衝突內涵。 Stocker 等人(1997)以大學生為樣本,自編成年手足關係問卷(Adult Sibling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此問卷將大學生的手足負向關係分為 手足衝突(conflict)與手足爭寵(rivalry)。其中,細看手足爭寵的測量題目(例 如:覺得父母比較疼愛誰?),屬於本研究知覺父母偏愛的範疇。雖然 Stocker 等人(1997)認為手足爭寵(rivalry)屬於手足關係的面向,但研究者 認為手足關係是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行為,而知覺父母偏愛則是父 母對子女的關係。因此,手足爭寵(rivalry)不屬於本研究之手足關係內涵, 於知覺父母偏愛的部分再說明。 手足負向關係(conflict)包含爭執(quarrelling)(如:爭吵、批評、不認 同彼此的看法)、支配(dominance)(如:支配、指使、以高姿態的方式對 待手足)、敵意(antagonism)(如:惹惱對方、做出令對方生氣的事情、貶 低手足讓手足難堪) ,以及競爭(competition)(如:與手足競爭、嫉妒對方, 努力表現得比對方好)。另一項探討大學生手足關係與友誼的研究中,手 足負向關係也包含爭吵、生氣等面向(Sherman et al., 2006)。 整合上述研究,雖然各研究用詞不同,但是手足負向關係內涵多有雷 同。各研究之手足負向關係內涵可歸納為「爭執、敵意競爭、支配」次面 向,整理如表 2-1-2,內涵說明如下: a. 爭執:手足之間的爭吵、意見不合,例如:吵架、打架、批評、不認 同對方的看法……等等,皆屬於爭執次面向。 b. 敵意競爭:手足之間敵對與競爭、對立、互相比較,例如:做出令對 15.

(24) 方生氣的事、惹惱對方、貶低手足讓手足難堪、產生嫉妒的情緒…… 等等,皆屬於敵意競爭次面向。 c. 支配:手足之間上對下掌控、支配,例如:指使、以高姿態的方式對 待手足……等等,皆屬於支配次面向。. 表 2-1-2 手足負向關係之內涵 作者 (年份) 李美枝 (2001) 曹中瑋 (1996) 林惠雅、林麗玲 (2008) Sherman et al. (2006) Stocker et al. (1997). a. 爭執 研究對象 手足負向關係內涵 b. 敵意競爭 c. 支配 大學生 a. 吵架、打架 大學生. b. 嫉妒. 國中生. b. 敵對、競爭. 大學生. a. b. a. b.. 大學生. 爭吵 生氣 爭吵、批評、不認同彼此的看法 惹惱對方、做出令對方生氣的事情、貶 低手足讓手足難堪、與手足競爭、嫉妒 對方,努力表現得比對方好 c. 支配、指使、以高姿態的方式對待手足. 總而言之,本研究將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分為「手足正向關係、手足 負向關係」兩個主要內涵。其中,「手足正向關係」包括「情感親密、支 持協助、了解」三個次面向;「手足負向關係」包括「爭執、敵意競爭、 支配」三個次面向。那麼,大學生手足正向關係與負向關係的現況為何呢? 以下探討大學生手足關係之現況。. 16.

(25) 四、大學生手足關係之狀況 1. 手足正向關係狀況 由國外的手足關係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手足正向關係程度比中間值高。 Stocker 等人(1997)針對 383 位大學生以成年手足關係問卷測量,該量表以 Likert 式 5 點量表計分,手足正向關係題平均得分為 3.28(標準差 0. 69) 。 另外,Riggio (2000, 2006)分別針對 711 位與 1053 位大學生,使用生命全 程手足關係量表施測,也發現手足正向關係比中間值高。Sherman 等人 (2006)針對 102 位大學生施測,也是得到相似的結果,並且依據手足正向 關係與負向關係的高低分類,發現和諧型(手足負向關係低,而正向關係 高)的受試者最多,佔了 50.98%。可見,大學生的手足正向關係傾向比 中間值還高。 2. 手足負向關係狀況 在手足負向情感方面,曹中瑋(1996)訪談 21 位大學生,發現大學 生對手足有嫉妒的情緒,手足關係中的嫉妒可能與華人文化管教子女的態 度與方法有關,例如:重男輕女、過於重視學業成績、常使用比較的方式 激勵子女向上、忽略中間子女。另外,李美枝(2001)訪談 23 位大學生, 發現有 98.1%的大學生表示與手足吵過架,且有 54.7%與手足打過架。 另外兩項國外研究則發現,手足負向關係不高。Stocker 等人(1997) 針對 383 位大學生施測,題目為五點量表,手足負向關係題平均為 2.19(標 準差 0. 69) 。Sherman 等人(2006)針對 102 位大學生,測量工具同樣為五 點量表,手足負向關係題平均為 2.06(標準差 0.61) ,手足負向關係不高。 可見,大學生的手足負向關係傾向比中間值還低。. 17.

(26) 五、影響手足關係之背景因素 1.. 性別 比起男大學生,女大學生更認為能和年齡最相近的手足成為朋友,. 展現較佳的手足正向關係(Van Volkom et al., 2011)。Milevsky et al. (2005) 針對成年前期(樣本年齡介於 19 至 33 之間,共 247 位大學生與研究生、 58 位非學生)之手足研究也發現女性受試者比男性知覺較佳的手足正向關 係。另外一項針對 202 名大學與研究所學生的研究,請受試者以一位最具 影響力的手足為對象,填寫成年手足關係問卷,同樣發現女性受試者比男 性知覺更多手足的正向關係(Finzi-Dottan & Cohen, 2011)。 手足負向關係方面,黃朗文(1999)探討手足結構(性別、出生序、 手足數、性別組合)與家人互動(父母婚姻滿意、父母衝突、親子關係) 影響青少年手足關係的研究中,針對 1319 位國二學生測量其手足關係, 發現女性比男性知覺較高的手足衝突。不過,此結果可能是因為測量手足 日常生活中產生衝突的項目(做家事、看電視、用電話、使用房間與浴室、 零用錢、父母偏心、衣服、聽音樂),在女性手足間較常發生衝突。 可見,女性知覺較佳的手足正向關係,國內研究發現女性知覺較多 手足負向關係。 2.. 年齡 在手足正向關係方面,擁有比自己年長手足的受試者知覺較高的親. 密(Milevsky et al., 2005)。 成年前期的手足研究發現,年齡越大的女性,知覺手足負向關係較 高,男性則不受影響(Finzi-Dottan & Cohen, 2011)。但另一項研究有不一樣 的發現,Milevsky et al. (2005)同樣針對成年前期手足的研究指出,受試者 年齡越大,手足的年齡也越大,所知覺的手足負向關係越小。針對中年手 足的研究也指出,年齡越大,知覺的手足負向關係越低(Suitor et al., 18.

(27) 2009)。 3.. 手足數 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手足數越多,手足正向關係越低(Stocker et al.,. 1997)。Milevsky et al. (2005)發現成年前期手足越多,手足正向關係(情感、 聯繫頻率、手足支持)越低。 另一項研究針對成年前期的研究指出確切的手足數對手足正向關係 的影響,發現有三位子女的家庭(即受試者有兩位手足),更容易對出生 序相近的手足有正向的關係,也就是知覺手足正向關係越高。如果手足數 更多,超過兩位手足,手足正向關係會下降。而兩位子女的家庭(即受試 者只有一位手足)無論手足是否同住,成年手足關係比擁有兩位以上手足, 會知覺更低的手足正向關係(Riggio, 2006)。 4.. 出生序 國內研究發現排行居中或老么,青少年的手足關係較親密(黃朗文,. 1999) 。針對成年前期(樣本包括大學生與研究生)的研究發現,在兩位 子女的家庭中,最小的手足知覺到的手足正向關係較低(Riggio, 2006)。 手足負向關係方面,國內研究發現,中間子女知覺較多手足嫉妒, 即知覺較高的手足負向關係,可能在華人文化的長子女地位較不受動搖, 么子女最受寵,中間子女容易被忽略有關(曹中瑋,1996) 。國外針對大 學與研究所學生的研究發現,當受試者為兄姊,受試者會知覺較高的手足 負向關係(Finzi-Dottan & Cohen, 2011)。此外,根據前述 Adler 對於家庭星 座的看法,可能是因為父母關注幼年子女,長子女的資源被迫瓜分,所以 容易激發長子女的不滿,進而知覺更高的手足負向關係。 5.. 手足性別組合 女大學生比較偏向情感的交流,男大學生比較偏好體能運動,使得. 姊妹比其他手足性別組合更顯得親密(李美枝,2001)。黃朗文(1999) 亦發現擁有同性別手足的國中生呈現較高的手足正向關係。 19.

(28) Ihinger-Tallman 與 Hsiao(2003)指出,在各年齡階段,女性手足之間 比男性與混和性別手足更親密。Spitze 與 Trent (2006)針對只有兩位子女的 家庭,探究成年手足關係的性別差異,發現姊妹之間有較緊密頻繁的互動, 例如較常通電話、有較高的親密感、更常交換建議。Milevsky et al. (2005) 在成年前期手足的研究中發現,以女性手足作為重要的手足的受試者,比 起重要手足為男性的受試者,知覺較高的手足正向關係。 一項研究針對 224 位大學生,探討手足性別組合對手足功能的影響, 以及手足功能與手足正向關係的關聯,發現女大學生手足(互為姊妹的組 合)比其他手足性別組合(皆為男性或混合性別)有更高的手足正向關係, 例如:陪伴、情緒支持、給予信心、借錢、在手足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聽取手足的意見。姊妹與其他性別組合會有這樣的差異,可能是因為性別 社會化鼓勵女性情緒表達、照顧利他,使女性之間更容易表達感受與溝通 想法,以及提供支持與協助,故姊妹之間更為親密(Weaver, Coleman & Ganong, 2003)。中年手足的研究中,亦發現姊妹之間比兄弟之間有更高的 手足正向關係 (Suitor et al., 2009)。 由上述研究可見,姊妹的組合有較高的手足正向關係。而手足負向 關係方面,Stocker 等人(1997)發現成年手足性別不同的組合,手足負向關 係較少。 此外,參考上述研究之手足性別組合,本研究將手足性別組合分為 姊妹、兄弟,以及異性別三種組合,分析其手足關係之親密與衝突。 6.. 手足年齡差距 Milevsky et al. (2005)指出成年前期手足年齡差距在兩年以內的受試. 者知覺的衝突較高。大學生手足之間的年齡差距越大,衝突也較少(Stocker et al., 1997)。可能是因為年齡相近更容易互相比較,產生爭執。不過,若 年齡差距過大,手足之間也可能缺少互動而產生疏離感。故待本研究進一 步檢驗年齡差距對手足關係的影響。 20.

(29) 7.. 手足同住與否 研究發現是否與手足同住不會影響大學生的手足關係(Van Volkom,. Machiz & Reich, 2011)。另一項針對大學生與研究生手足關係的研究指出, 成年子女離家並無強烈影響手足關係態度或互動模式(Riggio, 2006)。 雖然國外研究顯示手足同住與否並不影響大學生的手足關係,但研 究者認為手足是否同住,也會影響其手足關係。手足關係在大學階段經歷 重大的改變,因為到外地求學而離家,改變了家庭系統(Whiteman, McHale & Crouter, 2011)。若在美國,手足不同住可能代表搬到其他州求學,許久 才回家,但在臺灣,住學校宿舍週末就可以回家了。或許手足同住與否在 不同文化下對手足關係有不同的影響,待本研究進一步檢驗。. 21.

(30) 第二節. 知覺父母偏愛. 一、知覺父母偏愛之定義 國內對於「parental favoritism」並沒有統一的翻譯名詞。雖然國外有 較多相關研究,但在學術上的用詞並無統一。常用的詞彙為 parental favoritism(e.g., Suitor et al., 2009)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e.g., Boll et al., 2005)、differential parenting(e.g., Conger & Conger, 1994),以及 sibling rivalry(e. g., Stocker et al., 1997)。事實上,細看研究內涵與測量可以發現這 四個用詞的意義是雷同的。 Suitor 等人(2008)認為偏愛(favoritism)指的是父母對不同子女之間的 情感有所差異與偏愛;父母差異對待(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意指父 母在行為上差異對待子女的方式,例如在情感、管教、其他人際與工具性 資源的分配上有所差異。另有學者指出偏愛的方向性,偏愛(favouritism) 意指父母實際或子女所知覺的,對某些子女的正向對待更甚於其他子女的 家庭歷程。反之,父母對某些子女的正向對待少於其他子女則稱為不受偏 愛(disfavouritism) (Brody et al., 1998)。此外,教養差異(differential parenting) 意指父母對待某一位子女比起對待其他子女而有所差異的情形,也稱作父 母偏愛(parental favoritism) (Finzi-Dottan & Cohen, 2011)。 這四個常用名詞中,僅手足爭寵(sibling rivalry)有國內學者明確定義, 意指「同一家庭當中,兄弟姊妹們為了爭取父母的注意或關愛,彼此間相互競 爭的情形」 (張春興,2006,680 頁) 。. 然而,雖然 Stocker 等人(1997)將手足爭寵(sibling rivalry) ,即知覺父 母偏愛列入手足關係的內涵,但研究者認為手足關係是子女之間的情感交 流與互動行為,而手足爭寵、知覺父母偏愛則是父母對子女的關係,故不 屬於本研究之手足關係內涵。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父母偏愛定義為「父母對某些子女的情感更甚於 22.

(31) 其他子女的情形」 。並關注大學生的主觀知覺,即「大學生知覺父母對某 些子女的情感更甚於其他子女的情形」。. 二、知覺父母偏愛之內涵 國內外針對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研究不足,故本研究亦借鏡其他年 齡階段的知覺父母偏愛研究文獻。 Stocker 等人(1997)以大學生為樣本編製之成年手足關係問卷(ASRQ) 中的手足「爭寵」(sibling rivalry),即本研究之知覺父母偏愛範疇,分為「疼 愛、親近、支持」三個面向,並以單一問項測量,詢問受試者對父母偏愛 的知覺,以及猜想焦點手足對父母偏愛的知覺,詳細問項如下: 1. 疼愛(favor):你認為父親/母親疼愛你還是這位手足? 2. 親近(close):你認為父親/母親跟你更親近,還是跟這位手足更親近? 3. 支持(support):你認為父親/母親給你的支持比較多,還是給這位手足 的支持比較多? Daniels 與 Plomin(1985)針對青少年與成年前期手足編製手足差異經驗 量表(Sibling Inventory of Differential Experience),研究對象包括全手足與領 養手足(全手足樣本來自大學生) ,目的為探討手足差異經驗,及差異的 起源。其中, 「父母差異對待」(differential parental treatment)分量表將知覺 父母偏愛分為「情感、控制」兩大面向,各面向說明如下: 1. 情感差異(affection)包括: a.. 榮耀(proud):以子女為榮的感受差異。. b.. 喜歡(enjoy being with):比較喜歡跟哪位子女一起做一些事情的差 異。. c.. 瞭解(sensitive to feelings):對子女想法與感受的瞭解差異。. d.. 關注(show interest in):關注子女做的事情的差異。 23.

(32) 疼愛(favoritism):疼愛的差異。. e.. 2. 控制差異(control)包括: a.. 嚴格(strictness):對子女的嚴格程度差異。. b.. 管教(discipline):對子女的管教標準差異。. c.. 責備(blame):對子女的責備標準差異。. d.. 處罰(punishment):對子女的處罰差異。. 針對成年中期的知覺父母偏愛研究,Suitor 等人(2009)以電訪的方式, 詢問中年子女認為母親是否在情感上偏愛哪位子女。另外,有一系列中年 手足研究將知覺父母偏愛之內涵分為認知、養育資源以及奉養期望(Boll, Michels, Ferring & Filipp, 2010; Boll et al., 2003, 2005),內容說明如下: 1.. 認知(recognition):父母對子女的看法,包括認可子女的成就、尊重 意見、以子女為榮、寬容。. 2.. 養育資源(nurture):關愛、金錢。. 3.. 奉養期望(demand for assuming filial responsibility):父母對子女回饋、 奉養的期望。 羅列出上述研究之知覺父母偏愛內涵,國外針對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 內涵包括偏愛、支持、親近、情感差異(榮耀、相處、覺察理解、支持、 偏愛) 、控制差異(嚴格、管教、責備、處罰)。針對中年手足的研究將知 覺父母偏愛分為情感偏愛、認知、養育資源,與奉養期望。 然而,由於大學生仍無法有穩定的收入,故上述中年手足研究所提及 的奉養期望不適用於本研究。此外,手足差異經驗量表中,知覺父母差異 對待包括情感差異與控制差異,控制差異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但是,由 於本研究之對象為大學生,處於青少年晚期、成年前期,父母的管教可能 很難測量,故不適用於本研究。 將上述研究知覺父母偏愛相似的內涵歸納整併,內涵包括「情感偏愛」 與「支持肯定」,各研究知覺父母偏愛內涵如表 2-2-1,說明如下: 24.

(33) 1. 情感偏愛:父母對不同子女的疼愛、關愛、親近、瞭解、與子女一起 做一些事情的喜歡程度有所差異,都是情感偏愛的表現。 2. 支持肯定:父母給予子女的支持與肯定,包括關注子女做的事情、以 子女為榮、認可子女的成就,或是給予金錢,都屬於支持肯定的表現。. 表 2-2-1 知覺父母偏愛之內涵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中年 Boll et al. (2003, 2005, 2010) Daniels & Plomin (1985) Stocker et al. (1997) Suitor et al. (2009). a. b.. 青少年、成年前期 a. (全手足與領養手足) b. 大學生 a. b. 23-41 歲 a.. 知覺父母偏愛內涵 a.情感偏愛 b.支持肯定 關愛、寬容 認可子女的成就、尊重意見、 以子女為榮、金錢 疼愛、喜歡與子女一起做一些 事情、瞭解 以子女為榮、關注 疼愛、親近 支持 疼愛. 總而言之,本研究之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定義為「大學生知覺父母對 某些子女的情感更甚於其他子女的情形」 ,而知覺父母偏愛的內涵包括「情 感偏愛」與「支持肯定」 。. 三、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之狀況 Stocker 等人(1997)針對 383 位大學生施測,以成年手足關係的手足爭 寵分量表測量,0 分為知覺父母無所偏愛、1 分為知覺父母有時偏愛、2 分 則是知覺父母經常偏愛受試者或手足,知覺父母偏愛題平均為 0.70(標準 差 0.52),雖然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母有所偏愛,但偏愛情形不明顯。 Brody 等人(1998)針對 127 位大學生(其中有 62 位手足對體)施測, 25.

(34) 發現有 65%的受試者知覺家中有父母偏愛的情形,其中 38 位受試者知覺 自己受到偏愛,另外 48 位受試者則知覺其手足受到偏愛。Van Volkom 等 人(2011)則發現 126 位大學生受試者中,有 37.3%認為父母有偏愛的情形, 其中 10.3%受試者知覺父母偏愛自己,其他則知覺父母偏愛手足。雖然, 此兩項研究的樣本數不多,但知覺父母偏愛手足的受試者皆多於知覺自己 受到偏愛的受試者。 由國外的研究可見,知覺父母有所偏愛的程度不高,而受試者知覺父 母偏愛手足的情形多於知覺自己受到偏愛。. 四、影響知覺父母偏愛之背景因素 1.. 性別 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多認為父母對其他手足比較好,可能因為華人. 重男輕女的觀念,使女性更容易知覺到父母對其他手足的偏愛(曹中瑋, 1996) 。國外研究也發現,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知覺父母的情感偏 愛(Stocker et al., 1997)。而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母親在情感上偏愛女兒 (Tucker, McHale & Crouter, 2003)。針對 426 位老年母親與其成年子女的研 究發現比起兒子,母親偏愛女兒,與女兒更親近(Suitor & Pillemer, 2007)。 一項針對墨西哥家庭的研究發現,父母的墨西哥文化越強烈,性別角 色越傳統,越容易有差異對待,父母所屬的文化影響了形塑子女家庭角色 與活動的方式(McHale, Updegraff, Shanahan, Crouter & Killoren, 2005)。在 華人文化下,性別是華人家庭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林鶴玲、李香潔,1999)。 由於華人文化存在著重男輕女的觀念,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父母會將較 多資源給男性,女性則獲得較少資源。例如:當家中經濟拮据,會先中斷 女兒的學業,並且傾向把財產留給兒子。. 26.

(35) 2.. 年齡 年齡影響父母偏愛的情形。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研究指出,在情感上,. 母親偏愛年齡較小的子女(Tucker et al., 2003)。 雖然國內外針對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研究不多,無法確知年齡對知 覺父母偏愛的影響,但研究者認為年齡不同,對於知覺父母偏愛的情形可 能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對象為大學生,大學一年級才剛從青少年逐漸成年, 而大四學生已經將要進入工作職場,發展的成熟度不同。由大一至大四的 身心發展仍然經歷重大的轉變,對父母偏愛的知覺情形也可能有所不同。. 3.. 手足數 大學生的手足數越多,越容易知覺父母的情感偏愛(Stocker et al., 1997)。. 針對中年手足的研究也發現,手足數越多,子女越能確切指出母親是否有 偏愛的子女(Suitor et al., 2006)。可能是因為手足數越多,父母能給予每位 子女的資源越有限,子女爭取父母的關愛就會越明顯,所以越容易知覺到 父母有偏愛某位子女的情形。. 4.. 出生序 個體心理學家 Adler 提出家庭星座的概念,說明出生序影響了子女追. 求權力的方式。排行最年幼的子女受到最多呵護,但同時也因為最不受信 賴、最沒信心,而致力於追求權力、超越兄姊以證明自己,若無法成功就 會感到自卑。長子女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而感到孤單,但同時也受到父 母全心全意的關注,並且佔有優勢地位,能夠從父母獲得較多資源,同時 也因為比弟妹擁有更多力量與知識,所以更能協助父母,由於擔負較多責 任而較為保守。直到手足的出生,搶奪了父母的關愛。次子女則是在壓力 中追求權力,前面的長子女已經握有權力,次子女就像是窮人階級般表現 出稱羨。除非超越長子女,否則很容易長期苦惱(Adler, 1997;蔡美玲譯, 27.

(36) 1994) 。實證研究也發現,長子女通常跟母親較多對話、擁有更多權力與 正向的愛(McHale & Pawletko, 1992)。另一項探討子女出生序與母親偏愛的 研究發現,老年母親與其么子女最親近,而中間子女最不受母親偏愛(Suitor & Pillemer, 2007)。 McHale、Crouter、McGuire 與 Updegraff(1995)針對 110 個家庭進行家 訪,研究對象包括父親、母親、長子女(平均 10 歲半)、次子女(平均 8 歲) 。發現父母在情感上比較偏愛較年幼的子女。不過有個例外,就是當 手足性別組合是姊弟,則父母在情感上比較公平。雖然子女的眼中,認為 長子女享有比較多特權,覺得父母對長子女比較好,但其實父母在情感上 比較偏愛較年幼的子女。此外,較年幼的子女對父母偏愛的知覺更明顯, 也就是更能感受到偏愛或是比較不受偏愛。可能是因為兩位手足的發展狀 態不同,長子女已經接近青少年,家庭的影響力比兒童期小。或是因為長 子女擁有更高的認知思考能力,同時了解自己身為長子女要作弟妹楷模的 責任,所以比較不會知覺不公平。. 28.

(37) 第三節. 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一、 理論基礎 本研究以家庭系統理論為立論依據,主張父母對子女的差異對待影響 子女的手足關係,並以公平理論假設當子女知覺父母不平等對待,將對手 足關係造成負面影響。理論的核心概念與應用於本研究之說明如下:. 1.. 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 家庭系統理論來自一般系統理論,強調家庭是一個整體系統的概念。. 在家庭系統理論中,除了夫妻次系統與親子次系統,手足次系統也受到重 視,成為研究經常提及的次系統之一,手足同樣會影響整個家庭系統的運 作(Cicirelli, 1995)。家庭系統理論的部分核心主張以及應用於本研究之說明 如下(Smith, Hamon, Ingoldsby, & Miller, 2009, pp.125-130): a.. 家庭系統的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意即家庭系統不只是成員,更 包括了互動歷程。所以,家庭不只是父親、母親、子女而已,彼 此之間的互動也是家庭系統的一部分。. b.. 成員間的互動關係因果相連、環環相扣。所以,可能因為每個子 女的特質不同,所以父母的對待方式有差異。父母的偏愛提供了 非共享的環境,使子女之間有更多差別。知覺到這些差別,可能 因為嫉妒手足而影響手足關係,系統中的互動環環相扣。. c.. 許多原則累積而建立家庭規則,是家庭運作的依據,而父母的偏 愛可能無形之中成為家庭規則,例如:兒子的房間可以比較大, 女兒反正都要嫁出去,房間就小一點。如果成員對家庭規則沒有 共識,就會產生問題。女兒知覺父母有所偏愛,感到不公平,影 響手足關係。. Sanders(2011)也指出,家庭系統牽涉個體與個體的關係(例如父親與 29.

(38) 女兒、姊姊與弟弟)、個體與另外一對個體(例如:女兒與父母、父親與 兩名子女) ,以及兩對個體之間(例如:親子與手足、父子與手足)。手足 關係不只是手足之間的事情,更受整個複雜的家庭系統影響。 可見,家庭系統中不只是成員,還包括了成員之間的互動歷程。例如: 父母對待不同子女的互動歷程、手足之間的互動歷程,都是家庭系統的一 部份。並且,次系統之間會相互影響,也就是說,親子次系統會影響手足 次系統。 其中,父母的偏愛即親子次系統中,親代對子代的關愛資源差異分配。 親子次系統下的父母偏愛影響手足次系統下的手足競爭,並且影響手足次 系統中的正向與負向關係。故依據家庭系統理論,主張知覺父母偏愛影響 手足關係。. 2..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公平理論源自社會交換理論,常用於解釋成年手足之間的社會心理歷. 程(Whiteman, McHale & Soli, 2011)。雖然每位子女都希望獲得父母最多的 關愛,但是依據公平理論,必須在公平的原則下追求最大的利益,手足關 係才會好。以公平理論的四個核心主張為基礎(Walster, Walster & Berscheid, 1978, P.6),應用於本研究的觀點說明如下: a.. 個體致力於追求對自己最大的利益,所以手足之間會爭取更多父 母的關愛、注意、特權,避免受到責備、處罰。. b.. 團體會發展出公平分配資源的規則,使整體的利益最大化。團體 會獎賞公平對待他人的成員,並懲罰(或增加代價)沒有公平對 待他人的成員。將家庭視為一個團體,若手足沒有在公平的原則 下獲取利益,也就是父母並非公平對待每位子女,可能會有些代 價,例如手足之間產生嫉妒比較的情感,對手足關係產生負面影 響。 30.

(39) c.. 當個體知覺處於不公平的關係中,會感到苦惱。關係越不公平, 個體越覺得苦惱。也就是說,當手足知覺父母不公平對待,自己 與手足獲得的利益不平等,可能會感到苦惱,這種苦惱與內疚的 感受是因為擔心受到報復或懲罰。. d.. 當個體處於不公平的關係中,會試著恢復公平以消除苦惱。如果 不公平的程度越高,也會越苦惱,則恢復公平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所以,當手足知覺父母不平等對待,可能會想要補償,或是合理 化不公平的狀況。由於珍惜手足之間的關係,當需要修復公平時, 會試著以不會傷害關係的方式。獲利較多的一方會採取合理化或 補償的方法恢復公平的狀態。 總而言之,運用公平理論解釋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由於. 父母能給予子女的資源是固定的,當某位子女獲得較多,其手足所得到的 資源相對減少。當知覺自己獲得的資源較少,會感到生氣、苦惱,而獲利 較多的一方會有罪惡感或是擔心受到報復,所以獲利較多的一方不見得知 覺較好的手足關係。因此,本研究依據公平理論,主張當子女知覺父母無 所偏愛時,手足關係比較好。. 二、 實證研究 1. 受偏愛的一方知覺手足關係較好 Finzi-Dottan 與 Cohen (2011)針對 202 名大學與研究所學生,請受試者 以一位最具影響力的手足為對象,填寫成年手足關係問卷。發現當受試者 知覺自己受到父母越多情感偏愛,其知覺的手足正向關係也越高。另外一 項針對 200 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獲得較多父母情感偏愛的子女,對手足 的嫉妒感較低,也就是手足負向關係較低 (Rauer & Volling, 2007)。 針對兒童中期至青少年晚期的縱貫調查,共 201 個家庭(樣本包括父 31.

(40) 母、長子女、次子女) ,發現當受試者知覺自己與父母的親密情感勝過手 足,也就是獲得父母比較多偏愛,會知覺較高的手足正向關係(Shanahan et al., 2008)。. 2. 不受偏愛的一方知覺手足關係較差 Finzi-Dottan 與 Cohen (2011)指出,即使是成年期,手足仍會競爭父母 的愛與注意,而產生衝突。當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母越偏愛手足勝過自己, 也知覺到越高的手足負向關係。同樣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比手足獲得 更少父母情感的子女,對手足的嫉妒感比較高,也就是知覺手足負向關係 較高(Rauer & Volling, 2007)。 父母偏愛的情形影響子女行為與基模的發展,不受偏愛的一方難以發 展出親密、支持性的手足關係,故手足正向關係較低;不受偏愛的一方也 容易對受到偏愛的手足生氣,在手足互動中較難表現出社會所期許的行為, 故手足負向關係較高(Brody, 1998)。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當受 試者知覺自己與父母的衝突比手足多,也就是不受偏愛的一方,會知覺較 高的手足負向關係(Shanahan et al., 2008)。. 3. 知覺父母無所偏愛,手足關係最好 成年前期手足關係的研究發現,當知覺母親無所偏愛,手足正向關係 越多。一項研究針對來自 151 個家庭的成年前期手足對體樣本,共 302 位 受試者,發現當知覺父母有所偏愛的情形越多,不論偏愛哪一方,手足正 向關係越少。反之,知覺母親的支持越公平,也就是無所偏愛,則手足正 向關係越多(Jensen, Whiteman, Fingerman & Birditt, 2013)。 中年手足的研究發現,當知覺父母公平對待每位子女,手足關係最好。 Boll 等人(2003)針對 1020 位中年子女探討知覺父母偏愛影響手足關係的研 究中,先將知覺父母偏愛總分投入第一階層迴歸作為線性模型,再將知覺 32.

(41) 父母偏愛總分平方後投入第二階層迴歸作為二次曲線模型,結果發現二次 曲線模型比線性模型更能解釋知覺父母偏愛與手足關係的影響,並且手足 正向關係曲線的最高點與手足負向關係的最低點落在知覺父母偏愛分數 的中間值;換言之,當受試者知覺父母無所偏愛,其手足正向關係(依附 親密、支持意願)最高、手足負向關係(不喜歡、外顯衝突)最低,反之, 若受試者知覺父母越偏愛自己或手足,其手足正向關係越低、負向關係越 高。Suitor 等人(2009)探討子女知覺母親偏愛對中年手足關係之影響,針對 來自 274 個家庭,共 708 位成年子女(23 歲至 41 歲) ,也發現若知覺母親 偏愛自己或其他手足,不論是誰受到偏愛,手足正向關係都會比較低。此 兩項研究皆支持公平理論的主張,不論誰受到偏愛都知覺較差的手足關係。 知覺受偏愛的子女會有罪惡感,而知覺不受偏愛的子女會感到失望與生氣。 當父母公平對待每位子女,手足關係最好(正向關係最高、負向關係最 低) 。 兒童期手足研究同樣發現,父母公平對待,手足關係最好,更有研究 指出,受到偏愛的子女會知覺較差的手足關係。一項針對 62 位 8 至 14 歲 的兒童及其母親的研究發現,當子女知覺受到偏愛,雖然會對自己的看法 比較正向,但是知覺手足正向關係較低(McHale & Pawletko, 1992)。McHale 等人(1995)針對 110 個學齡兒童的手足關係研究發現,當父母公平對待每 位子女,手足正向關係越高,手足負向關係越低,也就是手足關係越好。 Brody、Stoneman 與 McCoy(1992)針對 109 個家庭,並且同性別的兒童手 足(兄弟或姊妹的組合) ,發現當母親的偏愛越明顯,手足負向關係越高。 當父親在情感上對不同子女越公平,則知覺手足正向關係越高。. 4. 知覺父親偏愛的影響大於母親 知覺父親與母親偏愛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當大學生知覺自己受到父 母越多情感偏愛,也知覺到越高的手足正向關係,特別是父親偏愛的影響 33.

(42) 力大於母親偏愛(Finzi-Dottan & Cohen, 2011)。另外,兒童手足的研究也發 現,在父母偏愛的情形相似時,父親的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力大於母親 的偏愛。可能是因為父親的陪伴通常比母親少,所以手足之間更需要把握 機會爭取父親的關愛(Brody et al., 1992)。. 綜合上述,知覺受到父母偏愛的一方會知覺更正向的手足關係(正向 關係較高、負向關係較低) ,然而,只要父母偏愛某位子女,就代表其他 子女相對而言是不受偏愛的一方,這些不受偏愛的子女會知覺更差的手足 關係(正向關係較低、負向關係較高)。 並且,中年與兒童手足的研究皆發現當知覺父母無所偏愛時,手足關 係最好。雖然缺乏大學生手足研究,但以公平理論為基礎,主張大學生知 覺父母無所偏愛,手足關係最好。 此外,知覺父親與母親偏愛對手足關係有不同的影響力,特別是父親 偏愛的影響,值得進一步探討。. 34.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說明研究方法與設計,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 究工具,以及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文獻探討,提出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1。首 先,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與手足配對組合的大學生,其手足關係是否有顯著 差異,以及不同個人背景的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情形是否有所差異。最 後,分析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手足配對組合與知覺父母偏愛是否影響手足 關係。. 知覺父母偏愛 知覺父親偏愛 知覺母親偏愛 個人背景 性別 年齡 手足數. 手足關係. 出生序 手足正向關係 手足負向關係. 手足配對組合 手足性別組合 手足年齡差距 手足同住與否 圖 3-1-1 研究架構.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sing regional variation in wages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the federal minimum wage,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For academic implementation, the casual relationships of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consumption emotion,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complaint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was explored

(1999),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004), “The Role of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in Customer

• I referred to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4 textbooks series (children and parents are from 4 schools) to develop research-based activities suitable for parent-child Math Camp.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of privatization nursery, discussing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and finding the

As a consequence, with parent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s education affairs and its effects on school’s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ogether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