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手足,一輩子的家人

手足是生命中維繫最長遠的家人關係,手足關係始於自己或手足出生、

經歷兒童早期至中老年,持續至某一方死亡,即使因為距離或時間而減少 互動,手足關係仍然持續存在(Cicirelli, 1995)。手足之間的關係是「撕而不 破」的,即使產生衝突,手足之情也會受血緣關係而緊密連繫(李美枝,

2001)。手足在華人文化下是重要的人際關係,屬於五種人倫關係之中的

「兄弟倫」,與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為情感性的家人關係,由血緣賦予 了「兄長要愛護弟妹,弟妹要敬重兄長」的角色規範(黃光國,2001)。

可見,比起其他家人關係,手足不只擁有血緣關係,也是維繫最長遠的關 係,在華人文化下佔有重要的位置,手足關係成為家庭研究重要的議題。

手足關係對個體發展與家庭功能有深遠的影響(Kramer & Bank, 2005)。Cicirelli(1995)指出,由於手足相近的生命歷程,手足會在社會化、

協助他人、合作、陪伴等面向上互相影響。手足的影響可以是透過手足間 的互動溝通直接影響,也可能是透過其他家人而間接影響。影響也可能是 短期立即顯現,也可能是長期烙印。年長的子女可能已經受尚未出生的弟 妹影響,手足去世之後的影響亦可能持續。國外已有較多針對兒童與青少 年時期手足關係的研究,由於手足在家中的互動頻繁,此發展階段的手足 關係研究非常豐富,例如:以社會學習歷程的觀點,探討手足在兒童與青 少年階段的關係動態(e.g., Whiteman, McHale & Soli, 2011)、青少年手足之 間的支配掌控關係(e.g., Tucker, Updegraff & Baril, 2010)、手足相互影響 (e.g., McHale, Updegraff & Whiteman, 2012; Whiteman, Bernard & Mchale, 2010)、手足正向關係與心理調適(e.g., Branje, van Lieshout, Van Aken &

Haselager, 2004; Waite, Shanahan, Calkins, Keane & O'Brien, 2011)、手足關係 影響偏差行為(e.g., Criss & Shaw, 2005)……等議題。

手足除了會互相影響,也會在生命歷程中的各階段提供支持與幫助,

像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幫忙功課、社交活動,成年期協助家務、養育孩子,

以及幫助老年疾病纏身的手足、提供安全感(Cicirelli, 1995)。隨著人口高齡 化,中老年的手足關係亦受到關注(Van Volkom, 2006),例如:成年手足相 互支持(e.g., Voorpostel & Blieszner, 2008)、手足影響中老年福祉(e.g., Bedford, 1998)、照顧父母……等議題。

此外,手足之間也會因競爭而產生衝突。在所有家人關係中,比起親 子關係,手足是比較平等的關係(Cicirelli, 1994)。然而,可能因為年齡、知 識、社交技巧、經濟、成就,以及父母的影響等因素,使手足之間掌握不 同的權力地位(Cicirelli, 1995)。由於手足生長於同一個家庭,具有相似的背 景,手足經常成為比較的對象、互相競爭較勁(Whiteman, McHale & Soli, 2011)。

反觀國內針對手足關係的研究仍不多見,尤其是聚焦於一般家庭子女 成年之後的手足關係研究屈指可數,相關研究例如針對大學生與社會人士 探討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李美枝,2001)、以質性訪談的方式 了解成年前期手足關係的樣貌(宋博鳳,2002)、使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 基本調查資料庫分析成年手足支持行為(謝孟娟,2007)、探討中年手足 之間的互動關係(朱瑞玲,1997;黃秋華,2007),以及運用家庭連帶理 論探討手足在老年階段的互動型式(林如萍,2002)。可見,國內成年之 後的手足關係研究仍不豐富。

手足關係透過血緣緊密的連結,包含正向與負向的關係,並對個人發 展與福祉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中老年更是提供支持的重要親屬。因此,國 內對於成年手足的研究需要更多關注。

二、聚焦大學生的手足關係

手足在兒童與青少年階段,同住一個屋簷下,不論關係品質好壞都會 頻繁地互動(Cicirelli, 1995)。但是,在手足成年陸續離家的階段,手足之間 的距離變遠、接觸頻率下降(White, 2001),手足之間的互動變得有選擇性。

根據家庭發展理論的概念,在先前的階段所發生的事件會影響之後的階段,

發展是連續的(Burr, Day & Bahr, 1993)。同樣地,兒童、青少年至成年前期 的手足關係都可能影響中老年的手足互動關係。

特別的是,在大學階段,手足關係經歷某些轉變(Whiteman, McHale &

Crouter, 2011)。大學生介於 18 至 25 歲左右,由青少年晚期逐漸進入成年 階段,屬於成年初期(emerging adulthood),通常在這個時期擁有很大的自 主性,致力於探索自我認同,建立工作與親密關係的基礎。由於尚在探索 的階段,充滿許多變動性,同時可能因為工作或求學改變居住安排(Arnett, 2007)。由於發展階段的轉變,使大學生更為自主或因離家求學而影響手足 關係。不過,在華人文化下,大學階段仍不算完全獨立自主。比起中老年 各自成家立業,大學階段算是最後在家中跟手足有比較多接觸的時期。

故本研究更進一步關注經歷某些轉變的大學階段,希望了解華人文化 下,大學生之手足關係樣貌。

三、非共享的家庭環境-父母偏愛

Adler(1997)認為,即使在同一個家中、經歷相同的家庭氣氛,手足的 成長環境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學者們致力於探討在同樣一個家庭脈絡下成 長的手足,造成彼此之間有所差異的「非共享環境」,而「父母偏愛」是 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Anderson, Hetherington, Reiss & Howe, 1994;

Cicirelli, 1994)。

子女是否知覺到父母有所偏愛呢?西方已有研究指出,父母對不同子

女會有所偏愛,而且父母的偏愛自子女兒童期早期延續至成年期(Suitor, Sechrist, Plikuhn, Pardo & Pillemer, 2008),中年子女仍然知覺到母親的偏愛 (Suitor & Pillemer, 2000; Suitor, Sechrist, Steinhour & Pillemer, 2006)。可見,

子女成年之後仍可能知覺到父母的偏愛。

那麼,大學生是否也知覺到父母偏愛呢?一項國外的研究發現,大學 生與他們的手足中,有 65%的受試者知覺父母有偏愛某位子女的情形 (Brody, Copeland, Sutton, Richardson & Guyer, 1998)。另一項同樣針對大學 生的研究發現,有 37.3%的大學生認為父母有偏愛的情形(Van Volkom, Machiz & Reich, 2011)。可見,大學生仍知覺到父母偏愛的情形。然而,國 內大學生知覺父母偏愛的情形又是如何?此為本研究問題之一。

五、知覺父母偏愛影響手足關係

研究指出,知覺父母偏愛影響手足關係(Finzi-Dottan & Cohen, 2011;

Shanahan, McHale, Crouter & Osgood, 2008)。當知覺父母公平對待每位子女,

成年中期的手足關係最為正向(Boll, Ferring & Filipp, 2003, 2005; Suitor et al., 2009)。那麼,知覺父母偏愛是否也會影響國內大學生的手足關係呢?

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同樣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

雖然不同家庭成員對父母偏愛的看法可能不一樣,但是,研究發現比 起父母的知覺,子女知覺到的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更具影響力(Kowal, Krull & Kramer, 2006)。因此,本研究探討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偏愛,關注子 女的觀點。

六、小結

綜合上述,由於手足關係擁有血緣與長遠關係、在華人文化佔有重要 的位置,並對個體發展與家庭功能有深遠的影響,且由於手足關係在大學

階段經歷重大的轉變,故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內大學生的手足關係,了解影 響大學生手足關係的背景因素。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因素的大學生知 覺父母偏愛的情形是如何?對手足關係的影響又是如何?總而言之,大學 生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為本研究關注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