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一、 理論基礎

本研究以家庭系統理論為立論依據,主張父母對子女的差異對待影響 子女的手足關係,並以公平理論假設當子女知覺父母不平等對待,將對手 足關係造成負面影響。理論的核心概念與應用於本研究之說明如下:

1. 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

家庭系統理論來自一般系統理論,強調家庭是一個整體系統的概念。

在家庭系統理論中,除了夫妻次系統與親子次系統,手足次系統也受到重 視,成為研究經常提及的次系統之一,手足同樣會影響整個家庭系統的運 作(Cicirelli, 1995)。家庭系統理論的部分核心主張以及應用於本研究之說明 如下(Smith, Hamon, Ingoldsby, & Miller, 2009, pp.125-130):

a. 家庭系統的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意即家庭系統不只是成員,更 包括了互動歷程。所以,家庭不只是父親、母親、子女而已,彼 此之間的互動也是家庭系統的一部分。

b. 成員間的互動關係因果相連、環環相扣。所以,可能因為每個子 女的特質不同,所以父母的對待方式有差異。父母的偏愛提供了 非共享的環境,使子女之間有更多差別。知覺到這些差別,可能 因為嫉妒手足而影響手足關係,系統中的互動環環相扣。

c. 許多原則累積而建立家庭規則,是家庭運作的依據,而父母的偏 愛可能無形之中成為家庭規則,例如:兒子的房間可以比較大,

女兒反正都要嫁出去,房間就小一點。如果成員對家庭規則沒有 共識,就會產生問題。女兒知覺父母有所偏愛,感到不公平,影 響手足關係。

Sanders(2011)也指出,家庭系統牽涉個體與個體的關係(例如父親與

女兒、姊姊與弟弟)、個體與另外一對個體(例如:女兒與父母、父親與 兩名子女),以及兩對個體之間(例如:親子與手足、父子與手足)。手足 關係不只是手足之間的事情,更受整個複雜的家庭系統影響。

可見,家庭系統中不只是成員,還包括了成員之間的互動歷程。例如:

父母對待不同子女的互動歷程、手足之間的互動歷程,都是家庭系統的一 部份。並且,次系統之間會相互影響,也就是說,親子次系統會影響手足 次系統。

其中,父母的偏愛即親子次系統中,親代對子代的關愛資源差異分配。

親子次系統下的父母偏愛影響手足次系統下的手足競爭,並且影響手足次 系統中的正向與負向關係。故依據家庭系統理論,主張知覺父母偏愛影響 手足關係。

2.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公平理論源自社會交換理論,常用於解釋成年手足之間的社會心理歷 程(Whiteman, McHale & Soli, 2011)。雖然每位子女都希望獲得父母最多的 關愛,但是依據公平理論,必須在公平的原則下追求最大的利益,手足關 係才會好。以公平理論的四個核心主張為基礎(Walster, Walster & Berscheid, 1978, P.6),應用於本研究的觀點說明如下:

a. 個體致力於追求對自己最大的利益,所以手足之間會爭取更多父 母的關愛、注意、特權,避免受到責備、處罰。

b. 團體會發展出公平分配資源的規則,使整體的利益最大化。團體 會獎賞公平對待他人的成員,並懲罰(或增加代價)沒有公平對 待他人的成員。將家庭視為一個團體,若手足沒有在公平的原則 下獲取利益,也就是父母並非公平對待每位子女,可能會有些代 價,例如手足之間產生嫉妒比較的情感,對手足關係產生負面影 響。

c. 當個體知覺處於不公平的關係中,會感到苦惱。關係越不公平,

個體越覺得苦惱。也就是說,當手足知覺父母不公平對待,自己 與手足獲得的利益不平等,可能會感到苦惱,這種苦惱與內疚的 感受是因為擔心受到報復或懲罰。

d. 當個體處於不公平的關係中,會試著恢復公平以消除苦惱。如果 不公平的程度越高,也會越苦惱,則恢復公平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所以,當手足知覺父母不平等對待,可能會想要補償,或是合理 化不公平的狀況。由於珍惜手足之間的關係,當需要修復公平時,

會試著以不會傷害關係的方式。獲利較多的一方會採取合理化或 補償的方法恢復公平的狀態。

總而言之,運用公平理論解釋知覺父母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由於 父母能給予子女的資源是固定的,當某位子女獲得較多,其手足所得到的 資源相對減少。當知覺自己獲得的資源較少,會感到生氣、苦惱,而獲利 較多的一方會有罪惡感或是擔心受到報復,所以獲利較多的一方不見得知 覺較好的手足關係。因此,本研究依據公平理論,主張當子女知覺父母無 所偏愛時,手足關係比較好。

二、 實證研究

1. 受偏愛的一方知覺手足關係較好

Finzi-Dottan 與 Cohen (2011)針對 202 名大學與研究所學生,請受試者 以一位最具影響力的手足為對象,填寫成年手足關係問卷。發現當受試者 知覺自己受到父母越多情感偏愛,其知覺的手足正向關係也越高。另外一 項針對 200 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獲得較多父母情感偏愛的子女,對手足 的嫉妒感較低,也就是手足負向關係較低 (Rauer & Volling, 2007)。

針對兒童中期至青少年晚期的縱貫調查,共 201 個家庭(樣本包括父

母、長子女、次子女),發現當受試者知覺自己與父母的親密情感勝過手 足,也就是獲得父母比較多偏愛,會知覺較高的手足正向關係(Shanahan et al., 2008)。

2. 不受偏愛的一方知覺手足關係較差

Finzi-Dottan 與 Cohen (2011)指出,即使是成年期,手足仍會競爭父母 的愛與注意,而產生衝突。當大學生受試者知覺父母越偏愛手足勝過自己,

也知覺到越高的手足負向關係。同樣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比手足獲得 更少父母情感的子女,對手足的嫉妒感比較高,也就是知覺手足負向關係 較高(Rauer & Volling, 2007)。

父母偏愛的情形影響子女行為與基模的發展,不受偏愛的一方難以發 展出親密、支持性的手足關係,故手足正向關係較低;不受偏愛的一方也 容易對受到偏愛的手足生氣,在手足互動中較難表現出社會所期許的行為,

故手足負向關係較高(Brody, 1998)。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當受 試者知覺自己與父母的衝突比手足多,也就是不受偏愛的一方,會知覺較 高的手足負向關係(Shanahan et al., 2008)。

3. 知覺父母無所偏愛,手足關係最好

成年前期手足關係的研究發現,當知覺母親無所偏愛,手足正向關係 越多。一項研究針對來自 151 個家庭的成年前期手足對體樣本,共 302 位 受試者,發現當知覺父母有所偏愛的情形越多,不論偏愛哪一方,手足正 向關係越少。反之,知覺母親的支持越公平,也就是無所偏愛,則手足正 向關係越多(Jensen, Whiteman, Fingerman & Birditt, 2013)。

中年手足的研究發現,當知覺父母公平對待每位子女,手足關係最好。

Boll 等人(2003)針對 1020 位中年子女探討知覺父母偏愛影響手足關係的研 究中,先將知覺父母偏愛總分投入第一階層迴歸作為線性模型,再將知覺

父母偏愛總分平方後投入第二階層迴歸作為二次曲線模型,結果發現二次 曲線模型比線性模型更能解釋知覺父母偏愛與手足關係的影響,並且手足 正向關係曲線的最高點與手足負向關係的最低點落在知覺父母偏愛分數 的中間值;換言之,當受試者知覺父母無所偏愛,其手足正向關係(依附 親密、支持意願)最高、手足負向關係(不喜歡、外顯衝突)最低,反之,

若受試者知覺父母越偏愛自己或手足,其手足正向關係越低、負向關係越 高。Suitor 等人(2009)探討子女知覺母親偏愛對中年手足關係之影響,針對 來自 274 個家庭,共 708 位成年子女(23 歲至 41 歲),也發現若知覺母親 偏愛自己或其他手足,不論是誰受到偏愛,手足正向關係都會比較低。此 兩項研究皆支持公平理論的主張,不論誰受到偏愛都知覺較差的手足關係。

知覺受偏愛的子女會有罪惡感,而知覺不受偏愛的子女會感到失望與生氣。

當父母公平對待每位子女,手足關係最好(正向關係最高、負向關係最 低)。

兒童期手足研究同樣發現,父母公平對待,手足關係最好,更有研究 指出,受到偏愛的子女會知覺較差的手足關係。一項針對 62 位 8 至 14 歲 的兒童及其母親的研究發現,當子女知覺受到偏愛,雖然會對自己的看法 比較正向,但是知覺手足正向關係較低(McHale & Pawletko, 1992)。McHale 等人(1995)針對 110 個學齡兒童的手足關係研究發現,當父母公平對待每 位子女,手足正向關係越高,手足負向關係越低,也就是手足關係越好。

Brody、Stoneman 與 McCoy(1992)針對 109 個家庭,並且同性別的兒童手 足(兄弟或姊妹的組合),發現當母親的偏愛越明顯,手足負向關係越高。

當父親在情感上對不同子女越公平,則知覺手足正向關係越高。

4. 知覺父親偏愛的影響大於母親

知覺父親與母親偏愛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當大學生知覺自己受到父 母越多情感偏愛,也知覺到越高的手足正向關係,特別是父親偏愛的影響

力大於母親偏愛(Finzi-Dottan & Cohen, 2011)。另外,兒童手足的研究也發 現,在父母偏愛的情形相似時,父親的偏愛對手足關係的影響力大於母親 的偏愛。可能是因為父親的陪伴通常比母親少,所以手足之間更需要把握 機會爭取父親的關愛(Brody et al., 1992)。

綜合上述,知覺受到父母偏愛的一方會知覺更正向的手足關係(正向 關係較高、負向關係較低),然而,只要父母偏愛某位子女,就代表其他 子女相對而言是不受偏愛的一方,這些不受偏愛的子女會知覺更差的手足 關係(正向關係較低、負向關係較高)。

並且,中年與兒童手足的研究皆發現當知覺父母無所偏愛時,手足關

並且,中年與兒童手足的研究皆發現當知覺父母無所偏愛時,手足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