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婦女就業的發展與選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茲將本章分為三個章節,依序探討世界主要國家與我國婦女就業的發展與選 擇、母親就業影響的研究趨勢以及母親就業與子女學業成就間的關連,其中,特 別針對過去本議題研究在方法學與資料分析上之限制作簡單說明。

第一節 婦女就業的發展與選擇

職業婦女的選擇若能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之和諧,除可穩定家庭經濟來源,

亦能減少子女教養問題。本節首先對於我國女性勞動參與概況進行瞭解,並進一 步探討影響育有子女婦女選擇就業因素為何。

壹、國內女性勞動參與概況

國內女性隨著教育水準提升與經濟自主意識抬頭,在勞動市場的地位日趨重 要。2009 年我國女性勞動力人口達 473.7 萬人,較 20 年前增加 50.0%,平均 年增率 2.0%,大於男性之 0.8%;若就教育程度觀察,大專以上占 45.7%,增 加 31.2 個百分點,國中以下占 19.4%,下降 34.2 個百分點,顯見我國女性勞 動人力素質在教育機會普及後已大幅提升。隨女性教育程度提升,經濟自主意識 抬頭,加速女性投入勞動市場,2009 年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49.6%,較 20 年前 增 4.2 個百分點(行政院主計處,2009)。若與 1988 年各主要國家比較,各國 女性在就業市場的占有率均有所提升,其中荷蘭提高 8.8 個百分點最顯著,我 國提高 5.5 個百分點,2008 年已達 43.3%,在亞洲主要國家中超越日本 41.6

%及南韓 1.9%,惟因部分工時工作型態較不普遍,低於歐美主要國家。2008 年 美國、法國、挪威等國女性所占就業人口比率皆超過 46.0%,即將突破 50.0%

門檻,女性已漸撐起就業市場半邊天。

若就各年齡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觀察(圖 2-1),隨著高等教育推廣,在學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間延長,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於 25-29 歲達高峰,其後亞洲國家女性受傳統性別角 色定位,分擔較多照料家庭責任,部分女性婚育後退出勞動市場,致其後各年齡 別勞動力參與率逐漸下降,美國則無此現象(行政院主計處,2009)。

圖 2-1 2009 年主要國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分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性別平等工作的推動,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上升,

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卻仍普遍存在,職業婦女並未因走入就業市 場而卸下承擔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責任,因此較男性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因而衍生 的子女照護與家庭衝突等問題,反映工作與家庭生活間之調和實不容輕忽。本文 主要探討母親就業型態與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藉以瞭解職業婦女與子女 學習間平衡選擇的可能性。

貳、育有子女婦女選擇就業機制

女性加入勞動市場固然象徵著女性自主權之提高,且有利於經濟成長並增加 家庭經濟收入來源,惟在有限的時間與體力下,家庭生活難免受到影響,更有甚 者,必須面臨工作與家庭間的抉擇。本研究主要即以臺灣地區 13 至 15 歲的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學生為對象,探討母親就業與孩子學業成就間之關係。其中,在雙親家庭中母親 是否就業容有其選擇性與自主性,較有實驗因分派不同組別的想像;相對於單親 媽媽的家庭,母親可能是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為了要獨自維持生計而必須投入 勞動市場。Alessandri(1992)曾指出,全職就業的單親母親的女孩在家庭表現 較為獨立、有較好的學習能力以及較高的學業成就。為此,本文將主要關心對象 設定在雙親家庭中的婦女就業情形對孩子學業成就之影響,以作為職業婦女影響 效果的進一步理解,同時提供一般民眾或教育從業人員的參考。

爰此,我們首先即要探討影響婦女選擇就業與否之關鍵因素為何?換個角度 來說則是選擇就業母親可能傾向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或條件? 比起過去,在今日 越來越多家庭的母親選擇成為職業婦女。此一重要的民主化轉變大大地影響了孩 子。Vandell 和 Ramanan(1992)提及過去研究發現就業母親的心理特質傾向較 少以傳統觀念教養孩子、與孩子關係較無分離焦慮,也對職業較有承諾使命感;

其以低收入家庭為樣本的研究則指出,母親就業與許多選擇性因子有關,與未就 業的母親相比,職業婦女在心理傾向測驗得分較高以及偏向較高學歷。早期(子 女年幼時期)和晚近階段(子女學齡階段)選擇就業的婦女皆與現今家庭功能的 測量結果有關,亦即母親就業者傾向較不貧窮以及擁有較高的家庭環境分數。

Horwood 和 Fergusson(1999)在紐西蘭長期追蹤樣本研究指出,母親就業 與孩子學業成就間的關聯,可被控制變項如家庭背景和孩子 IQ 等因素所解釋。

母親就業的孩子有較佳的學業表現是由於這些孩子傾向來自相對優勢的家庭環 境以及擁有較高 IQ。

類似的發現也在 Waldfogel 和 Han 等(2002、2005)研究中呈現,在孩子出 生後即就業的母親傾向處於優勢地位的條件,通常具備較高教育程度、已婚、在 孩子出生前即為非貧家庭、有較高收入及較高 AFQT 成績等特質,而與孩童學 業成就產生正向關聯性。

對照我國育有子女婦女就業情形,影響母親就業選擇機制可略分為個人、家 庭與社會三方面來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一、就業抉擇的個人因素 1.年齡

由前述國內女性勞動參與概況可知(圖 2-1),我國女性在育兒期之勞動力參 與率高於日本、韓國、美國,但台灣婦女婚後產後離職不再復出職場的情況顯著,

致中高齡之勞動力參與率遠低於日本、韓國和美國,顯示中老年婦女勞動力仍待 開發。

2.教育程度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 2013 年公佈資料(表 2-1),女性參與勞動市場比率明 顯依教育程度高低而異,國中以下的女性勞參率,不僅遠落後於高中職者,更是 不及大專以上之女性勞參率的一半。教育程度除影響女性勞動參與率外,亦與女 性因婚育離職的比例及暫時離開職場間隔的時間長短有關(行政院勞委會,無日 期),顯示教育是女性勞動參與的重要影響因素。

3.族群

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公佈調查 100 年原住民女性就業狀況,

年齡層在 25~44 歲者勞動參與率 74.22%為最高,相對一般女性就業比率為 77.53

%,並且隨年齡層遞增,勞參率開始降低。

二、就業抉擇的家庭背景因素 1.婚姻狀態

已婚女性勞參率雖較未婚女性明顯為低,惟已逐年上升,以近 10 年資料觀 察,育有幼童婦女的勞參率均呈上升趨勢,顯示女性婚後與先生共同承擔家庭經 濟責任情況日益普遍(行政院主計處,2009)。而有配偶或同居之婦女就業比率 亦高於離婚、分居或喪偶者(如表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表 2-1 臺灣地區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分(%)

項目別

99 年 100 年 101 年

總計 男 女 總計 男 女 總計 男 女

總計 58.07 66.51 49.89 58.17 66.67 49.97 58.35 66.83 50.19 年齡

15~24 歲 28.78 26.46 31.06 28.56 26.43 30.70 29.08 26.94 31.23 15~19 歲 8.93 9.09 8.76 8.69 8.92 8.44 8.45 8.72 8.15 20~24 歲 50.26 46.56 53.68 50.27 46.92 53.39 51.65 48.34 54.73 25~44 歲 84.72 93.15 76.51 85.56 93.89 77.53 86.33 94.60 78.38 25~29 歲 86.88 90.17 83.69 89.39 92.01 86.91 91.87 94.66 89.22 30~34 歲 85.18 93.90 76.71 85.89 94.59 77.50 86.40 95.05 78.08 35~39 歲 84.56 95.23 74.25 84.13 94.76 73.94 83.96 94.36 74.00 40~44 歲 82.22 93.37 71.17 82.92 94.07 71.97 83.60 94.28 73.17 45~64 歲 60.31 75.36 45.61 60.36 75.54 45.59 60.48 75.39 46.01 45~49 歲 77.20 90.53 63.97 77.84 91.22 64.63 78.70 91.49 66.09 50~54 歲 65.93 81.67 50.49 67.14 82.74 51.85 67.73 82.89 52.89 55~59 歲 50.67 67.59 34.33 51.66 68.62 35.31 52.52 69.32 36.36 60~64 歲 32.20 45.73 19.32 32.01 46.37 18.38 32.56 47.24 18.67 65 歲以上 8.09 12.07 4.43 7.93 12.00 4.23 8.10 12.46 4.20

教育程度

國中及以下 41.62 56.00 28.67 41.18 55.99 27.62 41.25 55.95 27.34 國小及以下 27.89 39.21 20.17 27.40 39.07 19.39 27.36 38.84 19.22 國中 61.23 73.02 45.51 60.56 72.78 43.86 60.51 72.75 43.23 高中(職) 62.25 70.87 53.78 62.36 70.93 53.97 62.30 71.19 53.51 高中 49.45 57.45 40.60 49.62 57.35 41.16 49.62 58.00 40.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表 2-1 臺灣地區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分(%)(續)

項目別

99 年 100 年 101 年

總計 男 女 總計 男 女 總計 男 女

高職 67.88 77.30 59.11 68.05 77.50 59.24 68.04 77.62 59.00 大專及以上 68.43 71.17 65.64 68.23 71.29 65.19 68.00 71.37 64.78 專科 76.87 83.36 70.54 76.28 83.36 69.46 75.51 82.50 68.81 大學 63.91 64.87 62.91 62.40 62.65 62.17 62.65 63.53 61.89 研究所  -  -  - 71.26 73.69 67.42 71.24 73.72 67.76

婚姻狀況

未婚 59.74 60.01 59.43 60.39 60.62 60.14 60.95 61.29 60.57 有配偶或同居 60.70 72.54 49.03 60.60 72.37 48.97 60.51 72.14 49.05 離婚、分居或

喪偶

37.63 51.78 30.76 37.33 52.43 30.17 37.87 53.34 30.35

註:99 年(含)以前,「大學」係含研究所者。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處(2013)。

2.子女年齡與子女數

有子女婦女之就業率與子女年齡高低息息相關(圖 2-2)。2006 年我國女性 有 3 歲以下幼子之就業率為 56.0%,至子女入學後(大於 6 歲),就業率回升為 64.6%,增加 8.6 個百分點;加、美、英等工業國家亦有相似走勢。惟有 3 歲以 下子女之婦女就業率與有 6 至 16 歲子女之就業率差距以我國差幅 8.6 個百分點 較小,遠低於日本的 39.6 個百分點、德國的 26.6 個百分點,其間差幅主要受各 國家庭互助分工、社會保障制度強弱及復職難易等社會因素影響(行政院主計處,

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資料來源:OECD、行政院主計處。

附 註:加拿大及日本為 2001 年,我國為 2006 年。

圖 2-2 2005 年有子女婦女就業率—按子女年齡分

子女的數目亦是家庭中影響女性勞動參與的因素之一,張素梅(1978) 利 用線型機率模型得出,孩子數目愈多,婦女勞動參與的可能性愈低,且未達學齡 孩子數目對婦女勞動參與有反向的影響,而張清溪(1980)卻發現 6-14 歲子女 變數具有正向的影響。張素梅(1988)指出牽絆婦女勞動參與因素的關鍵並不在 於小孩子數目的多寡,而是家中是否有人照顧幼兒。因此,雖然家庭照顧責任對 婦女就業是股阻力,但是家庭中若有其他家人分擔婦女的家務與子女照顧時,則 有助於其投入勞動市場(引自黃芳玫、翁任嬋、黃芳雅,2009)。

3. 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中丈夫對女性勞動的參與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張素梅(1978)發現有 偶婦女之丈夫薪資所得愈高,妻子參與勞動市場的可能性愈低,而丈夫的教育水 準對妻子的勞動參與行為有正向的影響(引自黃芳玫等,2009)。李大正、楊靜 利(2004)則指出,部分研究以丈夫的教育程度或收入做為衡量家庭經濟狀況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指標,結果指出丈夫收入或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妻子就業,即使中斷就業,

退出的時間較晚,復職的機率也越高。劉正、陳建州(2004)亦認為,已婚女性 就業歷程與其家庭狀況有密切關連,這些狀況不只是生命週期因素(婚育)而已,

還包括配偶條件、態度、家庭經濟需求等因素。上述顯示除了婦女個人人力資本 與婚育因素外,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丈夫對妻子就業的態度也是已婚婦女勞動供 給的影響因素。

三、就業抉擇的社會環境因素

最後,社會環境如失業率、居住地區、產業結構、工資水準甚至現行婦女勞

最後,社會環境如失業率、居住地區、產業結構、工資水準甚至現行婦女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