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母親就業型態對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母親就業型態對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同僚博士、關秉寅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母親就業型態對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研究生:陳冠樺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v.

(2) 謝辭. 在堅守工作岡位三年後,再回來完成學業,時間的壓力和重新來過的焦慮感 倍增。然而,也正因工作的歷練讓自己成熟不少,同時更能體會需扮演多重身分 角色的感受。面對論文的時刻,也是為過去和未來的自己找尋答案的過程。為過 去的自己,是因為母親為撫養我們兩姊妹,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也讓我看 見職業婦女如何為工作和家庭蠟燭兩頭燒的辛勞,以及母親這個角色模範對自己 的影響;為未來的自己,則是預想或許有機會扮演這樣角色的自己,面對工作與. 政 治 大 回頭來說,這個題目其實早在碩一下選修關秉寅老師的教育社會學:長期資 立. 家庭應如何自處,研究的結果同時也提供許多有相同疑慮的母親們參考。. ‧ 國. 學. 料庫課程即已擇定,碩二期間繼續修習關老師開設的因果關係推論課程,更在其 中找到可以進一步運用分析的工具。後來雖因工作因素中斷學業而倍感艱辛,但. ‧. 要說在最後的關鍵時刻能夠完成論文,特別要感謝關老師,在我重啟勇氣追趕. sit. y. Nat. 時,給予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在老師身上,我看見最值得尊敬的學者風範,對. n. al. er. io. 於研究問題的思考與關懷,能夠兼顧理論的縝密推理與實務的觀察應用。另外,. i Un. v. 也要感謝鄭同僚老師,願意擔任我的雙指導教授之一,並且給予肯定的力量。還. Ch. engchi. 有,爽快答應擔任口委的謝小芩老師,更是最棒的職業婦女代表,除在論文的方 向給予許多指導建議,更讓冠樺感受到老師對研究與生活的豐沛熱情。在冠樺就 讀研究所期間,曾受許多老師的啟發與照顧,如馮朝霖教授、詹志禹教授、吳政 達教授、施淑慎教授、邱皓政教授、邱婉真教授……等,以及同學們互相陪伴和 鼓舞,如碩二下一起到中央修課的同學和學長們,在在豐富冠樺的研究生生活並 且留下最美好回憶。 最後,本文在撰寫的過程中,深深體悟何謂「得之於人者太多,出自於己者 太少」,謹將小小的研究成果敬獻關心我的親友、同事以及愛護我的師長們。 陳冠樺 i. 敬啟.

(3) 摘要. 隨著教育水準的提升以及性別平等工作的推動,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上 升,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卻仍普遍存在,職業婦女並未因走入就 業市場而卸下承擔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責任,因此較男性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同時 也衍生子女照護與家庭衝突等問題,反映工作與家庭生活間之調和實不容輕忽。 本文即為探討母親就業型態與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藉以瞭解職業婦女與 子女學習間平衡選擇的可能性。. 政 治 大 樣本,以雙親家庭子女為主要研究對象,將 TEPS 國中學生的母親就業情形區分 立 本文使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 ‧ 國. 學. 為國一至國三階段皆就業者、只國一階段就業者、只國三階段就業者以及國中階 段皆未就業者等四種類型。本文運用傾向分數配對法進行母親就業的平均處理效. ‧. 果的估算,以子女國中時期母親皆未就業者作為對照組,分別探討前述三種類型. y. sit. n. al. er. io. 何?. Nat. 的就業母親,若選擇不就業的情況下,其就業對子女學習成就的平均處理效果為. i Un. v. 研究結果發現:一、母親在子女國中階段就業期間長者,就業者與未就業者. Ch. engchi. 的差異點愈多。母親就業狀態較持續穩定者,母親個人特質及家庭環境條件傾向 處於較為優勢地位。二、就整體趨勢而言,母親就業對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表現 有不利影響,惟效果值多僅介於 1~2 分範圍(總分為 100 分)。若從母親就業期 間長短和階段差異來看,國一至國三階段母親皆就業者並未出現不利效果往上累 積的情形,反而是只其中一波就業者(短期就業)比皆就業者(長期就業)的不利效 果來得大一些。三、子女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等不同背景條件的母親就業,對其 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效果亦不同。一般而言,母親就業較不利於男孩以及中上階 級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 關鍵字:職業婦女、就業、TEPS、傾向分數配對 ii.

(4)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aiwan.. Abstract. With decreasing gender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has increased over the years.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en being “breadwinners” and women being “homemakers” remains. For working women, employment doesn’t mean less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It creates more. 治 政 pressure on the shoulders of women than on men and brings 大 on problems with child 立 care and family conflicts. The effects of working life of both wife and husband on ‧ 國. 學. family life can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 ‧. of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children from grades 7th to. sit. y. Nat. 9th in Taiwan. I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ility of balancing decisions. io. er. concerning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and being employed among married women.. al. This paper used data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collected by the Taiwan Education. n. iv n C Panel Survey (TEPS) in 2001 and 2003 focuses on the sample of students with h e and ngchi U both parents. It further divided maternal employment situations into four types:. mothers employed from grades 7th to 9th of their children , mothers employed only in grade 7th, mothers employed only in grade 9th, and mothers not employed from grades 7th to 9th. This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s on the treated, that is, mothers' employment. In other words, the paper intended to find out what the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on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would be if mothers employed in one of the three maternal employment situations had chosen not to be employed instea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longer that mothers were employed during iii.

(5) their children's junior high years, the more differences in family or personal backgrounds were found between employed mothers and non-employed mothers. The employed mothers whose employment status continued to be stable tended to have more advantageous family conditions and personal backgrounds. Secondly, in general, the maternal employment had negative impacts on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negative effects, however, varied between 1 to 2 points (out of 100 points) only. Moreover, mothers continuously employed throughout children's junior years did not show any cumulative adverse effect on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while the short-term maternal employment (mothers employed only at grade 7 or at grade 9 of. 治 政 their children) had larger negative effect than that of the 大long-term employment 立 (mothers employed all the way from grade 7 to grade 9). Thirdly, depending on ‧ 國. 學. children's gender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t types of maternal. ‧. employment conditions had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sit. y. Nat. achievement. In general, maternal employment had more adverse effects on boy’s. io. al. n. class families.. e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same was true for the children of middle and upper. Ch. engchi. i Un. v. Key words: working mothers, maternal employment, TEP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 3.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與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婦女就業的發展與選擇 ................................................................... 6. 第二節. 母親就業影響的研究趨勢 ............................................................. 13. 第三節. 母親就業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 ................................................. 17. 第三章. 政 治 大. 研究設計 ................................................................................................. 27. 立.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28. 第三節. ‧ 國. 學. 第一節. 第五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工具 ..................................................................... 33.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29. 主要變項測量 ................................................................................. 34. y. Nat. 研究發現 ................................................................................................. 37. sit. 第四章. 第二節. 影響母親就業與否之因素 ............................................................. 38. 第三節. 不同類型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 ............................................. 42. 第五章. n. al. er. 四種母親就業類型的描述統計 ..................................................... 37. io. 第一節. Ch. engchi. i Un. v. 結論與建議 ............................................................................................. 54. 第一節. 結論 ................................................................................................. 54. 第二節. 建議 ................................................................................................. 58. 參考文獻 ..................................................................................................................... 63 壹、中文部分 ..................................................................................................... 63 貳、英文部分 ..................................................................................................... 64 附錄 ............................................................................................................................. 69 附錄一 四種母親就業類型的描述統計摘要表 ............................................... 69 附錄二 母親就業與子女學業成就相關期刊文獻總覽 ................................... 71 附錄三 關於統計分析的 STATA 語法 .............................................................. 74 v.

(7) 表次 表 2-1 臺灣地區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分(%) ............. 10 表 4-1 母親是否就業的 Logistic 迴歸分析結果 ...................................................... 40 表 4-2 母親就業平均效果在 PSM 與 OLS 之差異.................................................. 43 表 4-3 不同配對方法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45 表 4-4 傾向分數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46 表 4-5 子女性別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47 表 4-6 母親教育程度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48. 政 治 大 表 4-8 母親職業類別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50 立. 表 4-7 國一先備綜合能力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49. ‧ 國. 學. 表 4-9 家庭經濟狀況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51 表 4-10 父親職業聲望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52. ‧. 表 4-11 父母參與程度分層的母親就業平均處理效果(ATT) ............................ 53.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 圖次 ngchi. i Un. v. 圖 2-1. 2009 年主要國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分 ........................................ 7. 圖 2-2. 2005 年有子女婦女就業率—按子女年齡分 ............................................. 12. 圖 3-1. 研究架構 ....................................................................................................... 27. vi.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闡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接著,針對本研究作範圍介紹與重要名詞定義;最後則是說明本研究的重 要性與限制為何。.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亦較以往增加。2006 年我國已婚有偶女性家庭中雙薪比率 37.0%,其中 25-34 立. 國內女性隨教育程度及自主意識提升,勞動參與率逐年成長,雙薪家庭比率. ‧ 國. 學. 歲之比率 52.2%最高,35-44 歲 48.5%次之,且各年齡層比率均呈現增加態勢, 顯示夫妻共同負擔家庭經濟漸趨普遍(行政院主計處,2007)。. ‧. 雖然現今雙薪家庭(double-income family)已蔚為時代主流,但在傳統的社. sit. y. Nat. 會價值觀影響下,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仍然深植人心。在做家事、照顧家. n. al. er. io. 人及教養子女的時間方面,我國女性平均每日花費 2.4 小時,低於法國 3.6 小時. i Un. v. (其中準備餐食 1.1 小時) 、日本 3.2 小時及美國 2.9 小時;主要國家女性操持家. Ch. engchi. 務時數均高於男性,其中以日本女性為男性之 8.0 倍為甚,我國為 4.8 倍,另法 國為 2.0 倍,美國僅 1.7 倍。至於每日工作時數則以男性較高,除法國(自 2000 年起法定正常工時修正為每週 35 小時)男性工作不滿 6 小時以外,我國、日本 及美國男性皆超過 8 小時,惟兩性在工作時數上的差距不若操持家務時間顯著, 女性工作時數約為男性之 0.8~0.9 倍(行政院主計處,2007)。在兩性投入工作 時間差距不大,而先生收入普遍高於妻子的情形下,面對工作與家庭之抉擇時, 似由妻子放棄工作的機會成本較低。然而在性別平權的今日,女性在職場上的表 現也不遑多讓,只是對於子女的教養仍負有較多的責任和社會期待,故本文中有 關工作與家庭照顧之探討以女性為主,並進一步瞭解我國學生青少年階段其母親 1.

(9) 就業情形及其選擇就業的機制為何。 由上述發展可知,職業婦女的選擇對於工作與孩子教養兩者的兼顧確有其挑 戰性。然而我們更關心的是,母親工作對於孩子學業成就的影響力究竟為何?學 者研究指出母親的照顧對於孩子的教育期望、學習成效的預測較父親來得更為顯 著(Williams & Radin, 1993),同時也對於孩子社會資本的累積有所助益,因而 職業婦女的選擇可能會減少親子互動的時間和認知的刺激,進而削弱家庭內社會 資本(Ruhm, 2005;Waldfogel, Han, et al., 2002) 。但在以往的研究(Baum, 2004; Goldberg, Prause, et al., 2008;Parcel & Menaghan, 1994)亦顯示,家庭經濟資本 的增加(母親出外工作)能滿足孩子基本需求以及獲取所需資源,進而有利於學. 治 政 習。而角色模範理論亦指出,職業婦女之形象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有正面示範 大 立 功能,刺激其成就動機與成功需求,對於學業成就有間接的促進作用(Goldberg, ‧ 國. 學. Greenberger, et al., 1996; Goldberg, Prause, et al., 2008)。因此,在這樣的脈絡下,. ‧. 母親身兼母職與工作生涯的角色衝突,對於孩子的學業成就影響究竟是利大於弊. sit. y. Nat. 還是弊多於利?本文利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io. er. Survey,以下簡稱 TEPS)分別於 2001 年及 2003 年蒐集到的第一波和第二波資 料來分析母親就業型態的選擇對於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 al. n. iv n C 而對於此一議題的回答涉及因果推論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嚴謹的實驗 hengchi U. 設計最能得到精確的答案。亦即,利用隨機選取及分派的方式把相同條件的受試 者隨機放到實驗組和控制組中,然後比較其結果,如此得到的效果會比較正確。 但很明顯的是,社會科學研究常無法做到真正的實驗效果。反觀過去國內研究(姚 若芹,1985;陳姿秀,1995)對於母親就業的影響採用地區性的觀察資料進行分 析,如迴歸分析等,來進行因果推論實有其一定的困難度。因為可能會有自我選 擇(self-selection)或遺漏重要自變項(omitted variables)的問題,而使得主要 自變項的效果可能會被嚴重高估。為克服利用觀察資料在因果推論上的困難,以 反事實推論分析的架構來進行因果推論,及依此架構所衍生之統計方法來進行大 規模資料分析的應用已受到社會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引自關秉寅、李敦義, 2.

(10) 2008)。為能適切估計母親就業對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本文將以反事實 推論分析的理論架構,以及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簡稱為 PSM)的分析方法回答研究者所關心之議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之想法與討論,提出本文欲探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分述如下。. 政 治 大 一、觀察我國青少年階段學生其母親就業情形,並進一步瞭解母親就業的選擇機 立 壹、研究目的. ‧ 國. 學. 制為何。. 二、探討母親就業型態的選擇對於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 ‧. 三、分析不同就業可能性與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母親就業對於青少年子女學業成. y. sit. n. al. er. io. 貳、待答問題. Nat. 就的影響效果。. 一、哪些因素決定母親是否就業?. Ch. engchi. 二、母親就業是否不利於青少年子女學習表現?. i Un. v. 三、不同就業可能性的母親選擇就業與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為何? 四、不同家庭背景條件的母親選擇就業與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本研究採用國內長期追蹤教育資料庫進行分析,茲說明使用資料及主要變項 來源與內容如下。 壹、研究範圍 3.

(11) 本文以臺灣的國民中學階段學生學習與其母親就業情形為研究範圍,在資料 分析上取自時間範圍在 2001 年就讀國中一年級,2003 年就讀國中三年級的青少 年階段學生為研究對象,資料來源為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第一波 (2001)與第二波(2003)國中學生樣本,資料的選取同時包含學生與家長問卷, 作為研究資料來源及範圍。 貳、名詞釋義 一、母親就業 國內已婚婦女選擇進入勞動市場,自由從事經濟活動並領有薪俸的成年女 性。爰就實際操作變項的使用則以 TEPS 第一波(2001)及第二波(2003)國中. 治 政 家長問卷中,勾選題目「您現在的工作狀況」,答題選項:有工作、沒工作但曾 大 立 經工作過、已退休及從來沒有工作過。 ‧ 國. 學. 二、學業成就. ‧. 本文所指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是以 TEPS 第二波中利用 IRT3-P 的綜合分析. sit. y. Nat. 能力測驗作為學生能力的估算值,IRT3-P 指的是三參數 IRT,即是考量了題項難. io. er. 度、題項鑑別度以及可猜對的機會三個參數值,所估算出來的學生能力(楊孟麗、 譚康榮、黃敏雄,2003),並以此結果來代表學生學業表現。. n. al. Ch. engchi. i Un. v.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與限制. 孩童政策研究多半倚賴實驗和觀察資料來估算對孩子幸福的影響。在這領域 的多數實驗大部分聚焦在特定干預(interventions,如:親子關係)的操作。然 而,由於倫理和邏輯的限制,實驗往往無法處理我們所感興趣的核心議題,例如 可能造成所選擇的樣本無法適切地推論到真正感興趣的母體。 Hill 和 Waldfogel 等(2005)在母親就業與孩子發展一文中提出,研究此一因 果關係最困難的方法學議題之一即是在母親是否於孩子出生後第一年就工作的 4.

(12) 選擇有實質上的差異。例如,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就工作的母親特質傾向於擁 有較高學歷者、較高收入者、以及較有可能為正常婚姻狀態。而這些特質也與孩 子的成績有正向關聯。Vandell 和 Ramanan(1992)研究亦指出,職業婦女在心 理傾向測驗得分較高以及偏向較高學歷,職業婦女的選擇與現今家庭功能的測量 結果有關,亦即母親就業者傾向較不貧窮以及擁有較高的家庭環境分數,而這樣 的情形可能間接影響了孩子的學業成就。同樣地,在本文研究台灣青少年階段的 母親就業情形的條件正好也有類似的思考方向。而要知道某些特定結果的差異是 否是因為這些初始背景條件的差異(亦即混淆變項,如母親 IQ)幾乎是不可能 的。在沒有對這些混淆變項作適當地控制的情況,在經濟學領域稱為「選擇性偏. 治 政 誤(selection bias)」,而在統計文獻中稱為「不可忽視的實驗處理分派 大 立 (nonignorable treatment assignment)」。 ‧ 國. 學. 為因應上述問題,本研究在資料來源上,使用國內大型且長期追蹤資料庫. ‧. (TEPS)的數據進行分析;同時,在方法學上,針對此一傳統教育社會學爭論. sit. y. Nat. 議題,使用更為精進之研究設計與統計方法,亦即運用反事實分析架構進行實驗. io. er. 分派的想像以達到較為審慎的因果關係推論。. 此外,在本文的研究限制上,雖使用 TEPS 資料庫作為研究資料來源,為具. al. n. iv n C 全國代表性的樣本資料調查,但也會受限於既有問卷內容。為符合本研究目的, hengchi U 在變項選擇受資料庫題目限制情形下,將依過去文獻、理論找出適當的代表變 項,如果資料庫中無完全符應之變項,則利用相關替代變項進行分析。 最後,PSM 分析法雖然在理論模式的發展上,很早就已經拓展到同時分析 多種實驗處理(multiple treatments)的情況,但是目前公開可供普遍使用且比較 成熟的程式,則只能處理一個實驗處理的情形(關秉寅、李敦義,2008)。這是 使用 PSM 分析法的限制,也是本篇論文的限制之一。. 5.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茲將本章分為三個章節,依序探討世界主要國家與我國婦女就業的發展與選 擇、母親就業影響的研究趨勢以及母親就業與子女學業成就間的關連,其中,特 別針對過去本議題研究在方法學與資料分析上之限制作簡單說明。. 第一節 婦女就業的發展與選擇. 政 治 大 亦能減少子女教養問題。本節首先對於我國女性勞動參與概況進行瞭解,並進一 立. 職業婦女的選擇若能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之和諧,除可穩定家庭經濟來源,. ‧ 國. 學. 步探討影響育有子女婦女選擇就業因素為何。 壹、國內女性勞動參與概況. ‧. 國內女性隨著教育水準提升與經濟自主意識抬頭,在勞動市場的地位日趨重. sit. y. Nat. 要。2009 年我國女性勞動力人口達 473.7 萬人,較 20 年前增加 50.0%,平均. n. al. er. io. 年增率 2.0%,大於男性之 0.8%;若就教育程度觀察,大專以上占 45.7%,增. i Un. v. 加 31.2 個百分點,國中以下占 19.4%,下降 34.2 個百分點,顯見我國女性勞. Ch. engchi. 動人力素質在教育機會普及後已大幅提升。隨女性教育程度提升,經濟自主意識 抬頭,加速女性投入勞動市場,2009 年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49.6%,較 20 年前 增 4.2 個百分點(行政院主計處,2009) 。若與 1988 年各主要國家比較,各國 女性在就業市場的占有率均有所提升,其中荷蘭提高 8.8 個百分點最顯著,我 國提高 5.5 個百分點,2008 年已達 43.3%,在亞洲主要國家中超越日本 41.6 %及南韓 1.9%,惟因部分工時工作型態較不普遍,低於歐美主要國家。2008 年 美國、法國、挪威等國女性所占就業人口比率皆超過 46.0%,即將突破 50.0% 門檻,女性已漸撐起就業市場半邊天。 若就各年齡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觀察(圖 2-1) ,隨著高等教育推廣,在學期 6.

(14) 間延長,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於 25-29 歲達高峰,其後亞洲國家女性受傳統性別角 色定位,分擔較多照料家庭責任,部分女性婚育後退出勞動市場,致其後各年齡 別勞動力參與率逐漸下降,美國則無此現象(行政院主計處,2009)。.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2009 年主要國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分.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2-1. i Un. v.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性別平等工作的推動,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上升,. Ch. engchi. 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卻仍普遍存在,職業婦女並未因走入就業市 場而卸下承擔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責任,因此較男性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因而衍生 的子女照護與家庭衝突等問題,反映工作與家庭生活間之調和實不容輕忽。本文 主要探討母親就業型態與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藉以瞭解職業婦女與子女 學習間平衡選擇的可能性。 貳、育有子女婦女選擇就業機制 女性加入勞動市場固然象徵著女性自主權之提高,且有利於經濟成長並增加 家庭經濟收入來源,惟在有限的時間與體力下,家庭生活難免受到影響,更有甚 者,必須面臨工作與家庭間的抉擇。本研究主要即以臺灣地區 13 至 15 歲的國中 7.

(15) 學生為對象,探討母親就業與孩子學業成就間之關係。其中,在雙親家庭中母親 是否就業容有其選擇性與自主性,較有實驗因分派不同組別的想像;相對於單親 媽媽的家庭,母親可能是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為了要獨自維持生計而必須投入 勞動市場。Alessandri(1992)曾指出,全職就業的單親母親的女孩在家庭表現 較為獨立、有較好的學習能力以及較高的學業成就。為此,本文將主要關心對象 設定在雙親家庭中的婦女就業情形對孩子學業成就之影響,以作為職業婦女影響 效果的進一步理解,同時提供一般民眾或教育從業人員的參考。 爰此,我們首先即要探討影響婦女選擇就業與否之關鍵因素為何?換個角度 來說則是選擇就業母親可能傾向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或條件? 比起過去,在今日. 治 政 越來越多家庭的母親選擇成為職業婦女。此一重要的民主化轉變大大地影響了孩 大 立 子。Vandell 和 Ramanan(1992)提及過去研究發現就業母親的心理特質傾向較 ‧ 國. 學. 少以傳統觀念教養孩子、與孩子關係較無分離焦慮,也對職業較有承諾使命感;. ‧. 其以低收入家庭為樣本的研究則指出,母親就業與許多選擇性因子有關,與未就. sit. y. Nat. 業的母親相比,職業婦女在心理傾向測驗得分較高以及偏向較高學歷。早期(子. io. er. 女年幼時期)和晚近階段(子女學齡階段)選擇就業的婦女皆與現今家庭功能的 測量結果有關,亦即母親就業者傾向較不貧窮以及擁有較高的家庭環境分數。. al. n. iv n C Horwood 和 Fergusson(1999)在紐西蘭長期追蹤樣本研究指出,母親就業 hengchi U. 與孩子學業成就間的關聯,可被控制變項如家庭背景和孩子 IQ 等因素所解釋。 母親就業的孩子有較佳的學業表現是由於這些孩子傾向來自相對優勢的家庭環 境以及擁有較高 IQ。 類似的發現也在 Waldfogel 和 Han 等(2002、2005)研究中呈現,在孩子出 生後即就業的母親傾向處於優勢地位的條件,通常具備較高教育程度、已婚、在 孩子出生前即為非貧家庭、有較高收入及較高 AFQT 成績等特質,而與孩童學 業成就產生正向關聯性。 對照我國育有子女婦女就業情形,影響母親就業選擇機制可略分為個人、家 庭與社會三方面來探討。 8.

(16) 一、就業抉擇的個人因素 1.年齡 由前述國內女性勞動參與概況可知(圖 2-1) ,我國女性在育兒期之勞動力參 與率高於日本、韓國、美國,但台灣婦女婚後產後離職不再復出職場的情況顯著, 致中高齡之勞動力參與率遠低於日本、韓國和美國,顯示中老年婦女勞動力仍待 開發。 2.教育程度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 2013 年公佈資料(表 2-1),女性參與勞動市場比率明 顯依教育程度高低而異,國中以下的女性勞參率,不僅遠落後於高中職者,更是. 治 政 不及大專以上之女性勞參率的一半。教育程度除影響女性勞動參與率外,亦與女 大 立 性因婚育離職的比例及暫時離開職場間隔的時間長短有關(行政院勞委會,無日 ‧ 國. 學. 期),顯示教育是女性勞動參與的重要影響因素。. ‧. 3.族群. sit. y. Nat. 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公佈調查 100 年原住民女性就業狀況,. io. %,並且隨年齡層遞增,勞參率開始降低。. n. al. Ch 二、就業抉擇的家庭背景因素. engchi. er. 年齡層在 25~44 歲者勞動參與率 74.22%為最高,相對一般女性就業比率為 77.53. i Un. v. 1.婚姻狀態 已婚女性勞參率雖較未婚女性明顯為低,惟已逐年上升,以近 10 年資料觀 察,育有幼童婦女的勞參率均呈上升趨勢,顯示女性婚後與先生共同承擔家庭經 濟責任情況日益普遍(行政院主計處,2009)。而有配偶或同居之婦女就業比率 亦高於離婚、分居或喪偶者(如表 2-1)。. 9.

(17) 表 2-1 臺灣地區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分(%) 99 年. 100 年. 101 年. 項目別 男. 女. 女. 58.07. 66.51. 49.89. 58.17. 66.67. 49.97. 28.78. 26.46. 31.06. 28.56. 26.43. 15~19 歲. 8.93. 9.09. 8.76. 8.69. 20~24 歲. 50.26. 46.56. 53.68. 84.72. 93.15. 76.51. 25~29 歲. 86.88. 90.17. 83.69. 30~34 歲. 85.18. 立 93.90. 76.71. 85.89. 94.59. 77.50. 84.56. 95.23. 74.25. 84.13. 94.76. 73.94. 82.22. 93.37. 71.17. 82.92. 94.07. 60.31. 75.36. 45.61. 60.36. 45~49 歲. 90.53. 63.97. 50~54 歲. 65.93. 50.49. 55~59 歲. 50.67. 67.59. 60~64 歲. 32.20. 45.73. 19.32. 32.01. 46.37. 8.09. 12.07. 4.43. 7.93. 41.62. 56.00. 28.67. 國小及以下. 27.89. 39.21. 國中. 61.23. 總計. 男. 女. 58.35. 66.83. 50.19. 30.70. 29.08. 26.94. 31.23. 8.92. 8.44. 8.45. 8.72. 8.15. 50.27. 46.92. 53.39. 51.65. 48.34. 54.73. 85.56. 93.89. 77.53. 86.33. 94.60. 78.38. 91.87. 94.66. 89.22. 86.40. 95.05. 78.08. 83.96. 94.36. 74.00. 71.97. 83.60. 94.28. 73.17. 75.54. 45.59. ‧. 男. Nat. 總計. 總計. 總計. 75.39. 46.01. 77.84. 91.22. 64.63. 78.70. 91.49. 66.09. 67.14. 82.74. 51.85. 67.73. 82.89. 52.89. 52.52. 69.32. 36.36. 18.38. 32.56. 47.24. 18.67. 12.00. 4.23. 8.10. 12.46. 4.20. 41.18. 55.99. 27.62. 41.25. 55.95. 27.34. 20.17. 27.40. 39.07. 19.39. 27.36. 38.84. 19.22. 73.02. 45.51. 60.56. 72.78. 43.86. 60.51. 72.75. 43.23. 62.25. 70.87. 53.78. 62.36. 70.93. 53.97. 62.30. 71.19. 53.51. 49.45. 57.45. 40.60. 49.62. 57.35. 41.16. 49.62. 58.00. 40.45. 45~64 歲. 77.20. io. 81.67. n. al. 65 歲以上. 60.48. y. 40~44 歲. 學. 35~39 歲. 政 89.39治92.01 大86.91. sit. 25~44 歲. er. 15~24 歲. ‧ 國. 年齡. iv 51.66 68.62 35.31 n C 34.33 hengchi U. 教育程度 國中及以下. 高中(職) 高中. 10.

(18) 表 2-1 臺灣地區勞動力參與率按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分(%)(續) 99 年. 100 年. 101 年. 項目別 總計. 男. 女. 67.88. 77.30. 59.11. 68.43. 71.17. 專科. 76.87. 大學. 高職 大專及以上. 研究所. 男. 女. 男. 女. 68.05. 77.50. 59.24. 68.04. 77.62. 59.00. 65.64. 68.23. 71.29. 65.19. 68.00. 71.37. 64.78. 83.36. 70.54. 76.28. 83.36. 69.46. 75.51. 82.50. 68.81. 63.91. 64.87. 62.91. 62.40. 62.65. 62.17. 62.65. 63.53. 61.89. -. -. -. 71.26. 73.69. 67.42. 71.24. 73.72. 67.76. 60.01. 治 政 59.43 60.39 60.62 大 60.14. 60.95. 61.29. 60.57. 72.54. 49.03. 60.60. 72.37. 48.97. 60.51. 72.14. 49.05. 51.78. 30.76. 37.33. 52.43. 30.17. 53.34. 30.35. 婚姻狀況 未婚. 59.74. 有配偶或同居. 60.70. ‧ 國. 37.63. 37.87. ‧. 喪偶. 總計. 學. 離婚、分居或. 立. 總計. io. n. al. er.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行政院主計處(2013)。. 2.子女年齡與子女數. sit. y. Nat. 註:99 年(含)以前,「大學」係含研究所者。. Ch. engchi. i Un. v. 有子女婦女之就業率與子女年齡高低息息相關(圖 2-2)。2006 年我國女性 有 3 歲以下幼子之就業率為 56.0%,至子女入學後(大於 6 歲),就業率回升為 64.6%,增加 8.6 個百分點;加、美、英等工業國家亦有相似走勢。惟有 3 歲以 下子女之婦女就業率與有 6 至 16 歲子女之就業率差距以我國差幅 8.6 個百分點 較小,遠低於日本的 39.6 個百分點、德國的 26.6 個百分點,其間差幅主要受各 國家庭互助分工、社會保障制度強弱及復職難易等社會因素影響(行政院主計處, 2007)。. 11.

(19)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OECD、行政院主計處。 立 2005 年有子女婦女就業率—按子女年齡分. ‧. ‧ 國. 圖 2-2. 學. 附 註:加拿大及日本為 2001 年,我國為 2006 年。. sit. y. Nat. io. er. 子女的數目亦是家庭中影響女性勞動參與的因素之一,張素梅(1978) 利 用線型機率模型得出,孩子數目愈多,婦女勞動參與的可能性愈低,且未達學齡. al. n. iv n C 孩子數目對婦女勞動參與有反向的影響,而張清溪(1980)卻發現 6-14 歲子女 hengchi U. 變數具有正向的影響。張素梅(1988)指出牽絆婦女勞動參與因素的關鍵並不在 於小孩子數目的多寡,而是家中是否有人照顧幼兒。因此,雖然家庭照顧責任對 婦女就業是股阻力,但是家庭中若有其他家人分擔婦女的家務與子女照顧時,則 有助於其投入勞動市場(引自黃芳玫、翁任嬋、黃芳雅,2009)。 3. 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中丈夫對女性勞動的參與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張素梅(1978)發現有 偶婦女之丈夫薪資所得愈高,妻子參與勞動市場的可能性愈低,而丈夫的教育水 準對妻子的勞動參與行為有正向的影響(引自黃芳玫等,2009)。李大正、楊靜 利(2004)則指出,部分研究以丈夫的教育程度或收入做為衡量家庭經濟狀況的 12.

(20) 指標,結果指出丈夫收入或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妻子就業,即使中斷就業, 退出的時間較晚,復職的機率也越高。劉正、陳建州(2004)亦認為,已婚女性 就業歷程與其家庭狀況有密切關連,這些狀況不只是生命週期因素(婚育)而已, 還包括配偶條件、態度、家庭經濟需求等因素。上述顯示除了婦女個人人力資本 與婚育因素外,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丈夫對妻子就業的態度也是已婚婦女勞動供 給的影響因素。 三、就業抉擇的社會環境因素 最後,社會環境如失業率、居住地區、產業結構、工資水準甚至現行婦女勞 動政策等,也是影響婦女勞動供給的重要因素。然因本文研究自變項為母親就業. 治 政 與否,依變項為子女學業成就,在社會環境因素方面較少有同時影響前述二變 大 立 項,加上受制於資料庫問卷題項限制,故選用的研究變項較少涉及社會環境因素 ‧ 國. 學. 之探討。. ‧. 由以上的討論得出本文研究假設一:母親個人、家庭背景環境因素,決定母. er. io. sit. y. Nat. 親選擇就業與否。. n. 第二節a 母親就業影響的研究趨勢 v. i l C n U hengchi. 隨著民主化社會演進,對於職業婦女角色的觀察也有不同的詮釋取向,同時 伴隨女性在職場就業型態多樣性,使得母親就業對子女學習表現影響效果的研究 議題重要性不減反增。 壹、母親就業研究之理論取向 Gottfried, A. E.和 Gottfried, A. W.(2006)從歷史角度觀察,母親就業與孩子 發展關係的研究歷經三個階段,起初為探討母親就業與否對孩子發展的直接不利 效果。第二階段則認為母親就業應植基於文化、發展、環境、家庭以及社經背景 的複雜網絡,爰將相關干預或中介變項納入分析考量以對職業婦女角色有較為全 13.

(21) 貌的理解(例如家庭社經背景、母親工時、職業別、就業與教養態度、雙親角色 分工、父職參與及家庭環境品質等因素)。而此階段雖然已納入豐富家庭功能變 項分析母親就業與孩子發展關係,但多數研究仍以負面觀點來探討母親就業影響 (例如工作壓力與性別角色緊張),因此第三階段則傾向以正向調適的家庭功能 的角度重新審視母親就業的雙薪家庭與孩子發展和教養間關連。總括而論,母親 就業與否並不成為影響孩子發展的單一決定因素,亦即,當探討母親就業情形與 孩子學習表現關係時,應將家庭環境特質(如社經地位)等變項納入考量,藉以 瞭解母親就業影響效果的全貌。 從前述三階段的研究發展繼而衍生出四個理論取向詮釋母親就業效果,分別. 治 政 為剝奪理論、補償理論、發展影響理論與適應理論。剝奪理論從心理分析角度, 大 立 指出母親外出工作使其無法繼續擔任孩童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因而剝奪家庭功能 ‧ 國. 學. 中親子互動關係而不利於孩童發展。但就現今研究而言,已鮮少將母職缺乏全然. ‧. 歸咎於就業因素,惟此一理論取向仍舊存在於母親就業不利效果的解釋。補償理. sit. y. Nat. 論則從母親就業增加父職參與的補償觀點來看待母親因工作而減少的親子陪. io. er. 伴。然而,此假設應轉換為家庭應付出更多努力而使性別角色分工更為平等的積 極性思維,而非單純的補償作用或成為決定母親是否外出工作的主要因素。而從. al. n. iv n C 發展影響理論來看,母親就業效果並無預設有利或不利效果,而是從更多家庭層 hengchi U 級變項與長期發展的脈絡來探討其於跨家庭社會的影響力,例如對於不同社會階 級、族群與地區的比較研究漸增。最後,適應理論承接前述發展理論,關注家庭 功能的運作與適應變遷,例如父職參與的增加、孩子家事參與的增加、孩童獨立 訓練的增加、非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工作彈性安排等。 由上述發展可知,過去針對母親就業影響議題的研究取向仍指向不利效果的 探討或相對應的調適觀點,因此,本文研究假設二為:在條件相等情況下,母親 就業對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有不利影響。 貳、過去職業婦女研究之分類方式 女性在職場上工作型態的多樣性對於不同背景變項的家庭照顧與子女學業 14.

(22) 成就的影響效果不同。 一、兼職 VS 全職 Goldberg 和 Prause 等(2008)以 68 篇研究(效果量 770)進行後設分析以 檢驗孩童的成就是否因母親就業情形而不同。結果提及,母親就業採兼職方式比 起全職就業者,對其子女的綜合和個別成就皆較為有利。 Hill 和 Waldfogel 等(2005) 比較了 4 種母親就業的型態:孩子出生後的前 三年沒有工作、只在第一年工作、在第一年從事兼職工作以及第一年從事全職工 作。結果指出,孩子出生後第一年從事全職工作的母親對孩子的認知表現有小而 顯著的負面影響。. 治 政 William 和 Radin(1993)用 11 年的追蹤樣本探討父職參與孩子的教養與早 大 立 期母親就業對白人、中產階級完整家庭青少年子女的成績和教育期望的影響。最 ‧ 國. 學. 後指出,過去研究認為母親就業比父職參與更能有效預測孩子學業表現和教育期. sit. y. Nat. 二、工作時間長短. ‧. 望。兼職的職業婦女對於孩子的學業表現較佳。. io. er. Brooks-Gunn 和 Han 等(2002)使用 NICHD 早期孩童研究資料中 900 個歐 裔美籍孩童來檢驗早期母親就業與孩子認知發展結果間關聯。結果發現,母親在. al. n. iv n C 孩童第 9 個月前的就業與孩童第h 36 個月時的閱讀分數偏低有關聯,而且當母親 engchi U 每周工時在 30 個小時以上以及特定次團體(如母親較不敏感者、男孩、雙親結. 婚的小孩)條件下結果更明顯。即使控制了重要變項如孩童照顧的品質、家庭環 境及母親敏感度,母親在孩童前九個月的每周工時在 30 小時以上者,仍顯示對 孩童的發展有負面影響。 Goldberg 和 Greenberger 等(1996)檢驗母親每周的總工時及工作投入與孩 子的成就和母親教養行為間之關聯。研究結果發現對所有的樣本而言,母親從事 較高工時工作的孩子,其教師評分成績較低、學校生活習慣較差以及成就性格較 低落。而在母親有就業的樣本中,當母親的工時增加,女孩的成績會較高,但男 孩的成績、生活習慣及自我控制較弱。 15.

(23) Harvey(1999)以 NLSY 的資料來檢驗早期階段的雙親就業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指出,早期階段母親的就業狀態、時機以及連續性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並不一 致。母親工時越長對孩子九歲前的認知發展稍有不利影響,且對七歲前的孩子的 學業成績有負面影響,但是與孩子的行為問題、順從程度以及自尊則無顯著關聯 性。 連彥琄(2011)探討新北市地區雙薪父母親的工作時間對教養行為方式及 五、六年級孩童學業成就影響。結果指出,雙薪家庭中的母親會因身處不同的工 作時間型態之家庭而有不同傾向的教養行為方式;雙薪家庭中母親自身的工作時 段與工作時間週期性變化情形是影響孩子學業成就的主要因素;雙薪家庭中的父. 治 政 親會因所處不同工作時間配對類型的家庭,進而對孩童學業成就帶來影響;雙薪 大 立 家庭中的母親則因不同的教養行為方式對孩童學業成就有所影響。 ‧ 國. 學. 三、早期就業(孩子年幼時期)VS 晚近就業(子女青/少年時期). ‧. Baum(2004)認為,早期階段的母親就業並無顯著影響,但晚近階段(孩. sit. y. Nat. 子的青少年時期)的母親就業顯著地減低了孩子的高中成績。結論亦顯示職業婦. io. er. 女對孩子成績的影響無性別差異。. Bogenschneider 和 Steinberg(1994)則是以雙親家庭中白人青少年學生為樣. al. n. iv n C 本分析發現,中上階級男孩母親的現階段就業以及於孩子學前時期的就業皆與孩 hengchi U 子成績低落有關;而中上階級與中產階級女孩的母親現階段就業對其學業成就無 顯著影響,但母親在其學前時期的全職工作卻讓孩子產生較低的學校成績。此. 外,對中上階級的男孩而言,當其母親終其一生全職工作比起逐漸增加生涯工時 的母親而言,對孩子學業成績有較為不利的影響。 另外 Vandell 和 Ramanan(1992) 檢驗早期母親就業(在孩子的前三年)和 晚近的母親就業(在最近三年內)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 189 個二年級孩子的影 響。結果指出,在控制了選擇性偏誤以及現今家庭環境因子後,仍出現早期母親 就業正向預測孩子數學成績,而晚近母親就業正向預測孩子閱讀成績的情形。 Waldfogel 和 Han 等(2002) 使用 NLSY 的 1872 個從出生到 7-8 歲的追蹤 16.

(24) 樣本,研究早期母親就業對孩子認知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母親在孩子的第一年 工作會產生一些持續性的不利影響,而在第二和第三年工作的母親則對非西裔的 白人小孩的認知成績有些正面影響,但對非裔或西裔孩子則不然。這些效果在控 制了一連串會影響孩子發展和可能與母親就業有關的個人和家庭特質(如:哺 乳、請保姆)之後仍然存在。控制了家庭固定效果後,減低了早期母親就業對孩 子認知發展的部分影響。 上述母親就業情形的分類方式提供母親就業效果研究豐富的參考面向,然因 本研究主要關注議題在於母親就業與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且受限於資料庫 題項並未調查母親工時性質與溯及既往就業情形,自無針對前述分類進一步探討 影響效果的差異。.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三節 母親就業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 ‧ sit. y. Nat. 探討母親就業對其子女發展與學習成就影響的研究不在少數,至今卻仍未有. n. al. er. io. 一致結論,主要是因為母親就業效果經常與其他共變項一同檢驗,並且受到過去. i Un. v. 在方法學與資料蒐集上之限制,而有相當分歧的研究結果。本節針對過去文獻進. Ch. engchi. 行分類探討,以作為本文所關心的中心議題與研究假設基礎。 壹、母親就業在子女學習效果研究之辯論 一、無影響 Desai 和 Chase-Lansdale 等(1989)採用 1986 年 NLSY 的資料來研究母親就 業對 4 歲孩子智力發展(PPVT)的影響。多變項迴歸分析結果指出,母親就業 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顯著不利影響,但只有高收入家庭的男孩有這樣的情形。此 外,負面影響亦與母親就業的時機有關,在男孩的嬰兒時期就業對其 4 歲時的 PPVT 分數有顯著負面影響。這樣的情形並未發生在女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或 是母親在孩子的第一年後才就業的家庭。此外,在控制家庭收入後,父母的婚姻 17.

(25) 狀態對孩子智力的影響未達統計上的顯著。許多家庭背景因素與孩子的測驗成績 有高度相關。 Gottfried, A. E.和 Gottfried, A. W.(2006)研究取自美國加州 Fullerton 共 130 個家庭樣本,從嬰兒時期長期追蹤到成人階段,測量各項指標包含背景變項、教 育取得、工作狀態和認知測驗等資料。主要發現指出,在控制家庭社經地位、婚 姻狀態、子女數與性別等因素後,母親就業與否對孩子各個階段(嬰兒期、學齡 前、學齡期、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無顯著影響,說明母親就業長期下來並無不利 效果。但另一方面,母親從事職業類別與孩子學業成就、豐富家庭環境提供及對 孩子的教育期望則有顯著正向關連。. 治 政 Horwood 和 Fergusson(1999)以紐西蘭 0-18 歲長期追蹤資料檢驗母親就業 大 立 與孩子學業成就的關係。分析結果發現,母親就業和孩子文字辨識、閱讀理解及 ‧ 國. 學. 數學推理的標準化測驗成績有微弱的關聯。類似的關聯也在母親就業和離校測驗. ‧. 成績二者間發現。這些關聯被明顯的注意是因為母親就業的孩子比起母親未就業. sit. y. Nat. 的孩子表現較佳。然而,母親就業的型態也與家庭和孩子的因素有關,包含母親. io. er. 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種族、出生序、家庭結構、早期母子互動關係以及孩 子 IQ。控制這些因素以後減低了母親就業與孩子學業成就間的關聯,並在統計. n. al. 實務上未達顯著關係。. Ch. engchi. i Un. v. Plauson(1996) 以九年級學生為樣本分析結果指出,母親就業對於青少年 學業成就、母親或父親教養風格並無顯著影響,但若青少年的母親和父親對於職 業婦女的態度不一致則對於孩子的成績有較為不利的影響。 Rosenthal 和 Hansen(1981)測量母親就業對青少年子女自我概念、學業成 就、職涯發展概念與對其父母知覺的影響。同時也測量非完整家庭中母親就業的 影響效果。多變量 F 檢定結果指出,母親就業與否對於樣本在父母知覺或是自我 教育和職涯發展概念上無顯著差異。相同的結論也在非完整家庭樣本中呈現。 Armistead 和 Wierson 等(1990)首先以 63 個青少年樣本檢驗母親就業對子 女表現的影響。結果顯示,兩者並無顯著關聯,說明母親就業對青少年子女無不 18.

(26) 利影響。第二,用 96 名青少年樣本檢驗母親或父親職業聲望量表與子女表現間 的關聯。母親職業聲望對依變項的測量並無任何顯著結果;然而,父親職業聲望 則對子女表現的測量結果間有顯著關聯。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指出,只有父親量表 對於青少年子女表現有顯著預測力,尤其是男孩的部分。 二、負面效果 Baum(2004)研究指出,職業婦女的選擇在孩子早期發展雖無顯著影響, 但在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影響卻是至關重要,分析結果發現,母親的就業對於孩子 中學學業成績有顯著不利影響。 Bogenschneider 和 Steinberg(1994)以雙親家庭的白人青少年學生為樣本分. 治 政 析母親就業與子女學業成就關係發現:當母親從事全職工作時的中上階級和中產 大 立 階級的男孩有較低的成績;中上階級男孩母親的就業以及其於孩子學前的就業皆 ‧ 國. 學. 與孩子成績低落有關;中上階級與中產階級女孩的母親現階段就業對其學業成就. ‧. 無顯著影響,但母親在其學前時期的全職工作卻讓孩子產生較低的高中成績;對. io. er. 而言,對孩子學業成績有較為不利的影響。. sit. y. Nat. 中上階級的男孩而言,當其母親終其一生全職工作比起逐漸增加生涯工時的母親. Goldberg 和 Greenberger 等(1996)以 105 個中產階級家庭為對象,檢驗母. al. n. iv n C 親每周的總工時及工作投入與孩子(平均 h e n g c6 歲)的成就和母親教養行為間之關 hi U. 聯。研究結果發現:對所有的樣本而言,母親從事較高工時工作的孩子,其教師 評分成績較低、學校生活習慣較差以及成就性格較低落;在母親有就業的樣本 中,當母親的工時增加,女孩的成績會較高,但男孩的成績、生活習慣及自我控 制較弱;母親在心理層面的工作動機與其對孩子的成就支持和女孩的成就動機有 正向關聯。 Pareja 和 Lewis(2003)以 IFS 為期六年的前三波調查資料,分析雙親在三 年期間的工作狀態對中小學時期孩子學業成就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在三 波調查中的連續三波皆工作狀態下,比起只有其中一或二波工作者,其孩子的學 業成績較差;但比起三年間皆無工作的雙親,卻無顯著效果。 19.

(27) Ruhm(2004)研究父母就業對孩子認知發展的影響。結果顯示,母親在孩 子的前三年就業對 3-4 歲孩子的口語能力有小小負面影響,而對 5-6 歲孩子的閱 讀與數學成績則有較大的不利影響。每周工時每增加 20 小時,會減少測驗成績 相對從中位數到第 49、46 和 47 個百分等級。尤其當母親工時長或也在孩子的第 一年就業,持續工作到孩子的第二和第三年特別會造成有害的結果。這些發現即 使在納入日間照護或父親就業的控制後仍然是穩固的。本文的一些啟示為早期就 業對傳統雙親家庭中的孩子代價頗大。 三、正面影響 Alessandri(1992)檢驗母親就業與孩子對家庭和自我的認知及學業成就間. 治 政 的關係。以 144 個低收入、單親媽媽和她們的 10-12 大歲孩子為對象,測量家庭信 立 念調查量表。孩子另需完成家庭環境量表、自我認知量表以及學校記錄所提供的 ‧ 國. 學. 成績。結果發現,母親就業的孩子對其家庭組織有較強的凝聚力及較高自尊的認. ‧. 知;全職就業母親的女孩在家庭表現較為獨立、有較好的學習能力以及較高的學. sit. y. Nat. 業成就;在母親就業的家庭中,孩子的表現較能精確預測母親的信念,且母親的. io. er. 信念與孩子的自我信念較為一致。. Haveman 和 Wolfe 等(1991)探索孩童時期不同家庭經濟環境對完成高中學. al. n. iv n C 業情形之影響。實證結果指出,父母教育程度和母親工作顯著正向預測孩子完成 hengchi U 高中學業比率。然而,成長於愈多孩子的家庭(資源競爭)、持續生活於貧窮與. 接受社會福利以及孩童時期有搬家經驗者,對於完成高中學業有顯著不利影響。 Goldberg 和 Prause 等 (2008) 以 68 篇研究(效果量 770)運用隨機效果 模型來檢驗孩童的成就是否因母親就業情形而不同。研究結果指出,當樣本多數 為單親或混合家庭、多元族群或外籍配偶以及非中上階層時,兩者間的關聯為正 向關係。就孩童性別而言,女孩又比男孩有較為正面的效果。 Muller(1995)檢驗父母參與變項對於母親就業狀態與八年級學生數學成績 間的中介關係。資料來源為 1988 年國家教育長期研究(NELS:88)共 13,881 個學生和其父母,分析其基礎年與後一年的追蹤資料。一般來說,兼職的母親參 20.

(28) 與程度最高。當母親兼職或未工作狀態下,孩子在基礎年的測驗成績表現較佳; 然而,後者可以以放學後未受監督的時間被完全解釋。學生在二年期間所獲得的 測驗成績與母親就業狀態間為獨立的關係;然而,當控制青少年子女在放學後未 受監督的時間量之後,未就業母親的孩子成績稍差。 Ruhm(2005)調查母親就業與 10~11 歲孩子發展結果的關連,控制了孩子、 母親和家庭特質的變異。結果顯示,母親有限的工作量對於相對弱勢的孩子是有 利的,甚至是工時長的也不會讓這些孩子的情況變得更糟。 反觀國內的研究焦點多著重於職業婦女情緒智力、親職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而有關職業婦女對於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篇幅甚少,僅有王. 治 政 秀槐(1985)進行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結論提 大 立 及,高成就學生的家庭環境(包括社經地位、家庭氣氛、家庭要求、家庭文化設 ‧ 國. 學. 施及文化環境)優於低成就學生;母親就業對子女學習態度沒有顯著影響,對子. ‧. 女學業成就有顯著正面影響。. sit. y. Nat. 姚若芹(1986)探討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io. er. 結果指出,母親就業與母親未就業的國中生學業成就無顯著差異。但若將母親就 業組分為高職業聲望組與低職業聲望組,和母親未就業組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母. al. n. iv n C 親就業高聲望組與低聲望組,均和母親未就業組無顯著差異,但前二者本身卻有 hengchi U 顯著差異。三組中以母親就業高聲望組成績最好,其次是母親未就業組,母親就. 業低聲望組的成績最差。母親就業高聲望組的國中生,在家庭社經地位各指標和 總分都顯著高於其他二組;在父母教育態度、父母主動要求和父母態度總分上也 都顯著高於其他二組。而家庭社經地位和父母態度對國中生學業成就具顯著正向 影響。因此,其所獲結論為母親就業對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並非直接來自於 「就業」這個單一因素,主要是受家庭社經地位的影響,而家庭社經地位又是透 過父母態度影響國中生的學業成就。 陳姿秀(1995)探討母親就業與否是否對孩子的學業成就、生活適應產生不 同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之學業成就並不因母親是否就業之不同而有顯 21.

(29) 著差異;母親就業與否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會受學生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之 中介,母親就業對於高社經地位男孩較為有利。母親工作時間對國中生的學業成 就沒有顯著的影響。母親就業聲望對國中生的學業成就有顯著正面的影響。以 及,在高社會支持下,母親就業與否不會造成子女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相反地, 在低社會支持下,母親就業比母親未就業較有利子女學業成就。不論母親是否就 業,具有工作取向的母親比家庭取向的母親較有利子女學業成績。 李宜芸(2008)探討國小低年級學童的家庭背景與課後照顧與其學習行為與 學習成就之間的關係。部分結果提及,家長學歷與薪資結構能有效預測國小低年 級學童之學業表現,亦即當家長教育程度越高,家中為雙薪家庭時,國小學童的. 治 政 學業成就表現,包括數學成績與成績總分皆會較佳。而女生則會在國語成績部分 大 立 表現更為突出。前述國內研究範圍皆以台北地區國中(小)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 ‧ 國. 學. 施測,其學業成就採學校學期評量成績,在統計分析上較無法為標準化測驗評量. ‧. 結果來得客觀及具可比較性。. sit. y. Nat. 綜觀來看,母親就業效果仍無較一致的結論。首先是關於母親就業對孩子發. io. er. 展有無顯著影響的討論。持無影響效果研究(Gottfried, A. E. & Gottfried, A. W.,. al. 2006)認為,母親就業與否本身可能是中立的,應從家庭適應與發展的複雜脈絡. n. iv n C 來廣泛理解兩者關係,例如父職參與、父母陪伴孩子時間、雙親就業態度與職業 hengchi U. 別等因素對於孩子發展影響的探討。不過,更多的發現是,母親就業對孩子發展 有顯著影響,則究竟為有利或不利效果需納入不同家庭環境變項的條件作考量。 一般而言,多數研究指出,母親就業對中產階級以上家庭子女(尤其是男孩)的 學習表現有不利影響,而有利於貧困家庭子女(尤其是女孩)的發展。 此外,結合前述文獻探討有關母親選擇就業者的傾向或特質提及,職業婦女 在心理傾向測驗得分較高以及偏向較高學歷,並且傾向較不貧窮以及擁有較高的 家庭環境分數(Vandell & Ramanan, 1992;Horwood & Fergusson, 1999;Waldfogel, et al., 2005) ,我們進而假設較可能選擇就業的母親(高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及家 庭收入)對子女發展與學習其實較為不利;相對地,亦曾有研究指出,高教育程 22.

(30) 度的母親花在家中的時間最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品質(Fleisher, 1977) ,因此, 或許具備優勢條件的母親選擇在家陪伴孩子的效益較大。 基於前述的討論,本文提出研究假設三~七: 研究假設三:最不可能就業的母親選擇就業,比起最可能就業的母親選擇就業, 對其子女學業表現的不利效果較小。 研究假設四:在條件相等情況下,母親就業較不利於男孩的學業成就表現。 研究假設五:教育程度愈高的母親選擇就業,對子女學業成就的不利影響愈大。 研究假設六:母親職業聲望愈高者,對子女學業成就不利效果愈大。 研究假設七: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的母親選擇就業,對子女學業成就的負面影響愈 大。. 立. 政 治 大. 儘管如此,仍有部分研究認為母親就業效果在不同家庭背景變項間並無顯著. ‧ 國. 學. 差異(無交互作用影響)。以下對相關因素作進一步討論。. sit. y. ‧. Nat. 貳、母親就業與子女學業成就間關係受不同因素調節. io. er. 調節(干擾)效果是用來探討影響自變數和依變數之間關係的強弱和方向(正 或負),也就是定義一個變數調節(干擾)自變數和依變數之間的相關形式或強. al. n. iv n C 度。調節變數的資料型態,可以是類別或連續的資料型態。 hengchi U. 近來, Goldberg 和 Prause 等 (2008)所發表之母親就業與孩子學業成就. 關係的後設分析一文中,提及幾個重要且常用的調節變項,如家庭社經地位、種 族、孩子性別、年齡、家庭結構、母親就業時機、孩童照顧型態、以及其他有關 的調整變項(如家庭收入、母親教育程度、手足數目)之影響等。其研究結果提 及,當所有的就業與非就業母親的子女以其綜合和個別的成就結果相比較而未加 入調節變項時的效果為不顯著;然樣本多數為單親或混合家庭、多元族群或外籍 配偶以及非中上階層時,兩者間的關聯為正向關係。其他相關研究亦有類似結 論:在中產階級樣本(Bogenschneider & Steinberg, 1994;Goldberg , Greenberger, et al., 1996;Hoffman, 1980) ,母親就業的男孩有較低的學業表現;女孩則相對表 23.

(31) 現較為優異,且成就動機較強。而在弱勢階級樣本的研究中(Alessandri, 1992; Desai, Chase-Lansdale, et al., 1989;Hoffman, 1980;Ruhm, 2005) ,低社經階層(如 低收入、單親)家庭的母親就業和孩子表現間為正向關聯;母親就業的孩子對其 家庭組織有較強的凝聚力及較高自尊的認知;全職就業母親的女孩在家庭表現較 為獨立、有較好的學習能力以及較高的學業成就。 不過,Horwood 和 Fergusson(1999)以紐西蘭 0-18 歲長期追蹤資料檢驗 母親就業與孩子學業成就的關係則指出,母親就業的型態也與家庭和孩子的因素 有關,包含母親年齡、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種族、出生序、家庭結構、早 期母子互動關係以及孩子 IQ。控制這些因素以後減低了母親就業與孩子學業成. 治 政 就間的關聯,並在統計實務上未達顯著關係,且母親就業與控制變項 (孩子性別、 大 立 社會階級、種族與家庭結構)的交互作用對孩子學業成就影響效果亦不顯著,亦 ‧ 國. 學. 即,母親就業與不同性別與社會階級背景孩子的學業成就關係無顯著差異。因. ‧. 此,上述各變項調節效果究竟為何,皆應納入本研究共變項選擇之考量。. sit. y. Nat. 此外,Sharon E. Paulson(1996)以九年級學生為對象,研究職業婦女及其. io. er. 就業態度與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結果指出,青少年的雙親對於職業婦女 的態度若不一致則對於孩子的成績有較為不利的影響。同樣地,意識到母親就業. al. n. iv n C 與其態度不一致的青少年則有較低的成就價值和課業興趣。亦即,職業婦女的選 hengchi U 擇對孩子學業成就的影響非為直接效果,而是雙親對母親就業的態度與母親所從 事職業階級的交互作用下,透過一些中介之機制(孩子對教養態度的認知)進而 對青少年學業成就有顯著重大之影響。而 Farel(1980)則是以幼稚園階段孩子 為對象,檢驗社經變項和母親就業態度對於母親就業和孩子發展間的關係。結果 發現,在控制了社經變項後,無論母親就業與否,其孩子的學業成就和學校表現 無顯著差異。母親未就業且其態度和工作行為一致比起不一致者,其孩子表現較 佳;而母親就業者,不論其就業態度與行為是否一致,對其孩子的成就表現並無 顯著影響。因此,母親就業態度亦為本研究共變項的選擇之一。. 24.

(32) 參、過去在方法學與資料蒐集上之限制 過去對於母親就業的研究觀點與分析方式中,仍存在待改進之處。首先,在 多數社會科學觀察中,通常無法以隨機分派的實驗歷程進行研究,以確保兩者並 不存在基準線的差異(baseline differences)。假設就業組的婦女對孩子學業成就 有任何正面效果,有可能是因為母親本身能力或 IQ 就較高,透過遺傳學等生理 因素,而使孩子在學習能力上即有差異。 再者,在研究設計中,所測量到的變項並不完整,亦即可能存在著未觀察到 或無法測量的重要變項(omitted variables),因而產生了估計偏誤及因果推論問 題(Wooldridge, 2006) 。如將母親就業的選擇視為是外生變項(exogenous variable). 治 政 可能會產生因果說明之內生性偏誤(endogeneity bias) 大或自我選擇(self-selection) 立 的問題。例如就業組的母親如果對本身成就需求與成就動機就較高,進而可能對 ‧ 國. 學. 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產生角色模範的激勵效果。假若研究者無法適當的控. ‧. 制上述這些可能未觀察到的重要變項的話,則婦女就業對孩子學習表現的影響可. sit. y. Nat. 能會被錯誤估計。以往的研究在探討母親就業因素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時,多. io. er. 使用橫斷面的觀察資料進行分析(如:一次問卷調查) ,在假定接受 treatment 者 的因果效應與未接受者相同的強烈假設下,可能無法得到真正影響的效果量。. al. n. iv n C 母親就業對孩子發展影響效果的估計在多數政策研究上被選擇性偏誤和遺 hengchi U. 漏值的問題所挑戰。而通常用來處理選擇性偏誤(selection bias)的方法有:在 迴歸當中以控制或共變項方式處理、固定效果模式、工具變項策略以及傾向分數 配對(Hill, Waldfogel, et al., 2005) 。分述如下: 一、迴歸分析:企圖在線性模型中納入可能的混淆(共)變項。如:家庭背 景變項。假如欲使迴歸方法產生穩固的因果估計,則我們必須測量所有的混淆(共 變項),並產生特定迴歸模型以正確估計。但在實務上,當有許多共變項時,要 知道是否達到這些假設的標準是有所困難的。此外,迴歸模型藉由結果預測的比 較(將相似特質的一群人當作反事實的對象來預測)來計算因果效應,但假如有 一些人明明是在控制組(而非實驗組的代表樣本),迴歸模型卻還是對其結果作 25.

(33) 了預測,這種往外推論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嚴重地錯估真正實驗效果。 二、固定效果模式:此一模式企圖控制未觀察到但固定不變的特質,例如比 較母親就業和不就業(反事實想像)的同一個孩子的表現。然而,就像迴歸模型 一樣,固定效果分析仰賴於模型的特定參數。此外亦受限於特定樣本條件,如家 庭內須有多重觀察和不同的母親就業型態。除此之外,為了使因果估計結果值得 信賴,我們必須相信假如同一家庭內的兩個小孩的母親分別對其有不同的就業型 態,這些就業決定是獨立於未觀察到的孩子特質或是家庭中會隨時間改變且會影 響結果的特質。 三、工具變項策略:將外衍變項作為工具變項,必須滿足幾個關鍵條件以產. 治 政 生穩固的因果估計。工具變項必須能夠預測實驗處理(treatment) ,且是隨機分 大 立 派的結果;以及只能透過此一實驗處理(自變項)來影響結果(依變項),即所 ‧ 國. 學. 謂的排外限制。假如這些初始的假定都能符合的話,那麼工具變項在實驗處理中. ‧. 所創造出來的隨機變異便能成為該特定樣本的無偏誤的因果效應估計。實驗組和. sit. y. Nat. 控制組的個人行為實際上是隨著工具變項的操弄而改變(反事實的想像) 。然而,. io. er. 工具變項的強弱觀感不一且嚴格的排外限制是否符合皆可能備受挑戰。 四、傾向分數配對:作為前面處理選擇性偏誤問題的替代性方法。比起迴歸. al. n. iv n C 分析,它只須較弱(較與現實相符)的參數假設而且對於模型的偏誤較能穩固 hengchi U. (robust)估算。比起固定效果模式,傾向分數推論較能適用於更廣泛的母群體。 傾向分數似乎也較工具變項來得適切,因為有用和穩固的工具變項難尋。. 26.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依序介紹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方法、資料來源與研究工具以及主 要變項測量等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壹、建立母親就業影響子女學業表現的模型. 政 治 大 測母親就業的可能性,瞭解哪些因素與母親選擇就業有關。因此針對母親與子女 立 本研究目的在於討論母親就業相關因素及影響效果,首先利用配對變項來預. ‧ 國. 學. 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校環境等因素進行配對(matching),選擇變項策略上 盡量以外衍變項為主,達到接近實驗分派的情形,並比較實驗結果。. ‧. 而為瞭解母親就業型態對子女學業表現影響,在研究設計上分別比較國一階. sit. y. Nat. 段母親就業、國三階段母親就業、國一至國三階段母親就業與母親皆未就業,試. n. al. er. io. 圖分析母親在子女不同就學階段選擇就業對於孩子學業表現有何影響?是否為. i Un. v. 不利影響?影響的幅度有多少?以及若母親選擇不就業是否能提高子女學業表. Ch. engchi. 現?實驗設計目的希望透過不同組別的比較,瞭解母親於子女國中階段選擇就業 的效果。. 實驗組:國中階段母親 學生三年級的綜合分析能力. 就業型態 對照組:母親未就業. 圖 3-1 研究架構. 27.

(35) 貳、利用事後分層瞭解不同就業可能性母親選擇就業與否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 本文透過事後分層的方法,將母親依傾向分數高低進行分層,探討不同就業 可能性的母親,其就業的選擇對於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為何?是最可能就業的母 親選擇就業能獲得最大效益?還是最不可能就業的母親選擇就業能有最大效 益?又不就業的母親如果選擇就業的效果為何?就業的選擇對母親來說獲得了 什麼?又損失了什麼? 從以往的統計數據來看,女性勞參率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加(行政院勞 委會,無日期)。以整體社會人力資本的角度言,高人力資本的勞動者因婚育而 退離職場,是生產力的損失。因此,如何營造兩性平等環境措施、協助家庭照顧. 治 政 責任措施,以及其他如職訓和就業輔導等協助就業措施為勞動公共政策重點,而 大 立 從母親就業與子女學習表現關聯的議題來看,本研究提供國內制訂婦女勞動政策 ‧. ‧ 國. 學. 參考。.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二節 研究假設. i Un. v. 依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探討母親就業型態與孩子學業成就. Ch. engchi. 的關係,同時並檢視母親選擇就業與否的相關因素。相較於母親未就業,母親選 擇就業者對子女學業成就表現之影響?以及在同等條件下,不同就業可能性母親 選擇就業效果為何?此外,母親就業對哪些家庭背景條件的學生影響效果最大? 最後並針對我國婦女就業的勞動與社會福利政策提出建議。因此,本研究假設如 下: 一、母親個人、家庭背景環境因素,決定母親選擇就業與否。 二、在條件相等情況下,母親就業對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有不利影響。 三、最不可能就業的母親選擇就業,比起最可能就業的母親選擇就業,對其 子女學業表現的不利效果較小。 28.

(36) 四、在條件相等情況下,母親就業較不利於男孩的學業成就表現。 五、教育程度愈高的母親選擇就業,對子女學業成就的不利影響愈大。 六、母親職業聲望愈高者,對子女學業成就不利效果愈大。 七、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的母親選擇就業,對子女學業成就的負面影響愈大。.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壹、反事實(counterfactuals)推論的研究取向. 政 治 大 研究設計。但是一般社會科學因果推論的研究往往不像在實驗室般可以隨意進行 立. 從事因果關係的推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採用隨機抽樣、隨機分配的實驗. ‧ 國. 學. 變項的控制與操弄,因為種種倫理與成本的考量使得社會現象的觀察往往只能透 過現存資料的蒐集來進行因果假設與推論。反事實分析的因果推論就是在前述限. ‧. 制下所發展的一種因果推論的方法論(Holland, 1986)。以往國內有關母親就業. sit. y. Nat. 對子女發展影響的研究,都是使用地區性觀察的資料並且經常以多元迴歸分析. n. al. er. io. (或變異數分析)進行因果推論(王秀槐,1985;李宜芸,2008;姚若芹,1986;. i Un. v. 陳姿秀,1995)。這些分析方法往往必須假定研究者已經能控制所有影響母親就. Ch. engchi. 業的重要因素,且未遺漏重要自變項的問題。但是通常觀察研究所得資料並無法 掌握所有重要變項,或是所觀察的對象並非是隨機發生,因而產生了估計偏誤及 因果推論問題(Wooldridge, 2006) 。反事實分析的架構的優點是能明確的指出過 往如迴歸分析無法充分掌握之不同團體在基準線上的差異(baseline difference) 或是因果效果的異質性(heterogeneous causal effects) ,進而設法以傾向分數配對 的分析法或長期追蹤資料的運用等,來處理自我選擇及未觀察到變項的問題(關 秉寅、李敦義,2008)。 從實驗設計的角度來看,反事實分析法認為每一個個體(Unit)都存在兩種 反應,一是接受實驗處理(treatment)後的反應,另一種則是未接受實驗處理的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分署得外聘講師,邀請熟稔青少年職涯規劃、促進就業

更生受保護人、新住民、15 歲以上未滿 18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4.促進部分工時勞工受到公平對待:日本在 2008 年共有 1407 萬人從事部分 工時,約占全體勞工的 26.1%。而這些部分工時勞工不僅是補充角色,更承擔職 務責任,其付出卻未被等量對待。因此,2008

With learning interests as predictors, the increas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ere greater for third- graders and girls than for fourth-graders and boys; growth in learning

青年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媒合就業,並依 法參加就業保險,受僱期間 連續滿30日 之日起90日內 ,可以向

全球如英國電信、澳洲政府、世界展望會都已運用 SROI 進行管 理公益專案。而至 2019 年 11 月止台灣已有 13 份正式 SROI 認證 報告,其中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7 年通過認證的 Computer

If using electronic screen products is needed, parents should accompany children and provide timely guidance.. 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