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母親就業影響的研究趨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指標,結果指出丈夫收入或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妻子就業,即使中斷就業,

退出的時間較晚,復職的機率也越高。劉正、陳建州(2004)亦認為,已婚女性 就業歷程與其家庭狀況有密切關連,這些狀況不只是生命週期因素(婚育)而已,

還包括配偶條件、態度、家庭經濟需求等因素。上述顯示除了婦女個人人力資本 與婚育因素外,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丈夫對妻子就業的態度也是已婚婦女勞動供 給的影響因素。

三、就業抉擇的社會環境因素

最後,社會環境如失業率、居住地區、產業結構、工資水準甚至現行婦女勞 動政策等,也是影響婦女勞動供給的重要因素。然因本文研究自變項為母親就業 與否,依變項為子女學業成就,在社會環境因素方面較少有同時影響前述二變 項,加上受制於資料庫問卷題項限制,故選用的研究變項較少涉及社會環境因素 之探討。

由以上的討論得出本文研究假設一:母親個人、家庭背景環境因素,決定母 親選擇就業與否。

第二節 母親就業影響的研究趨勢

隨著民主化社會演進,對於職業婦女角色的觀察也有不同的詮釋取向,同時 伴隨女性在職場就業型態多樣性,使得母親就業對子女學習表現影響效果的研究 議題重要性不減反增。

壹、母親就業研究之理論取向

Gottfried, A. E.和 Gottfried, A. W.(2006)從歷史角度觀察,母親就業與孩子 發展關係的研究歷經三個階段,起初為探討母親就業與否對孩子發展的直接不利 效果。第二階段則認為母親就業應植基於文化、發展、環境、家庭以及社經背景 的複雜網絡,爰將相關干預或中介變項納入分析考量以對職業婦女角色有較為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貌的理解(例如家庭社經背景、母親工時、職業別、就業與教養態度、雙親角色 分工、父職參與及家庭環境品質等因素)。而此階段雖然已納入豐富家庭功能變 項分析母親就業與孩子發展關係,但多數研究仍以負面觀點來探討母親就業影響

(例如工作壓力與性別角色緊張),因此第三階段則傾向以正向調適的家庭功能 的角度重新審視母親就業的雙薪家庭與孩子發展和教養間關連。總括而論,母親 就業與否並不成為影響孩子發展的單一決定因素,亦即,當探討母親就業情形與 孩子學習表現關係時,應將家庭環境特質(如社經地位)等變項納入考量,藉以 瞭解母親就業影響效果的全貌。

從前述三階段的研究發展繼而衍生出四個理論取向詮釋母親就業效果,分別 為剝奪理論、補償理論、發展影響理論與適應理論。剝奪理論從心理分析角度,

指出母親外出工作使其無法繼續擔任孩童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因而剝奪家庭功能 中親子互動關係而不利於孩童發展。但就現今研究而言,已鮮少將母職缺乏全然 歸咎於就業因素,惟此一理論取向仍舊存在於母親就業不利效果的解釋。補償理 論則從母親就業增加父職參與的補償觀點來看待母親因工作而減少的親子陪 伴。然而,此假設應轉換為家庭應付出更多努力而使性別角色分工更為平等的積 極性思維,而非單純的補償作用或成為決定母親是否外出工作的主要因素。而從 發展影響理論來看,母親就業效果並無預設有利或不利效果,而是從更多家庭層 級變項與長期發展的脈絡來探討其於跨家庭社會的影響力,例如對於不同社會階 級、族群與地區的比較研究漸增。最後,適應理論承接前述發展理論,關注家庭 功能的運作與適應變遷,例如父職參與的增加、孩子家事參與的增加、孩童獨立 訓練的增加、非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工作彈性安排等。

由上述發展可知,過去針對母親就業影響議題的研究取向仍指向不利效果的 探討或相對應的調適觀點,因此,本文研究假設二為:在條件相等情況下,母親 就業對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有不利影響。

貳、過去職業婦女研究之分類方式

女性在職場上工作型態的多樣性對於不同背景變項的家庭照顧與子女學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成就的影響效果不同。

一、兼職 VS 全職

Goldberg 和 Prause 等(2008)以 68 篇研究(效果量 770)進行後設分析以 檢驗孩童的成就是否因母親就業情形而不同。結果提及,母親就業採兼職方式比 起全職就業者,對其子女的綜合和個別成就皆較為有利。

Hill 和 Waldfogel 等(2005) 比較了 4 種母親就業的型態:孩子出生後的前 三年沒有工作、只在第一年工作、在第一年從事兼職工作以及第一年從事全職工 作。結果指出,孩子出生後第一年從事全職工作的母親對孩子的認知表現有小而 顯著的負面影響。

William 和 Radin(1993)用 11 年的追蹤樣本探討父職參與孩子的教養與早 期母親就業對白人、中產階級完整家庭青少年子女的成績和教育期望的影響。最 後指出,過去研究認為母親就業比父職參與更能有效預測孩子學業表現和教育期 望。兼職的職業婦女對於孩子的學業表現較佳。

二、工作時間長短

Brooks-Gunn 和 Han 等(2002)使用 NICHD 早期孩童研究資料中 900 個歐 裔美籍孩童來檢驗早期母親就業與孩子認知發展結果間關聯。結果發現,母親在 孩童第 9 個月前的就業與孩童第 36 個月時的閱讀分數偏低有關聯,而且當母親 每周工時在 30 個小時以上以及特定次團體(如母親較不敏感者、男孩、雙親結 婚的小孩)條件下結果更明顯。即使控制了重要變項如孩童照顧的品質、家庭環 境及母親敏感度,母親在孩童前九個月的每周工時在 30 小時以上者,仍顯示對 孩童的發展有負面影響。

Goldberg 和 Greenberger 等(1996)檢驗母親每周的總工時及工作投入與孩 子的成就和母親教養行為間之關聯。研究結果發現對所有的樣本而言,母親從事 較高工時工作的孩子,其教師評分成績較低、學校生活習慣較差以及成就性格較 低落。而在母親有就業的樣本中,當母親的工時增加,女孩的成績會較高,但男 孩的成績、生活習慣及自我控制較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Harvey(1999)以 NLSY 的資料來檢驗早期階段的雙親就業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指出,早期階段母親的就業狀態、時機以及連續性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並不一 致。母親工時越長對孩子九歲前的認知發展稍有不利影響,且對七歲前的孩子的 學業成績有負面影響,但是與孩子的行為問題、順從程度以及自尊則無顯著關聯 性。

連彥琄(2011)探討新北市地區雙薪父母親的工作時間對教養行為方式及 五、六年級孩童學業成就影響。結果指出,雙薪家庭中的母親會因身處不同的工 作時間型態之家庭而有不同傾向的教養行為方式;雙薪家庭中母親自身的工作時 段與工作時間週期性變化情形是影響孩子學業成就的主要因素;雙薪家庭中的父 親會因所處不同工作時間配對類型的家庭,進而對孩童學業成就帶來影響;雙薪 家庭中的母親則因不同的教養行為方式對孩童學業成就有所影響。

三、早期就業(孩子年幼時期)VS 晚近就業(子女青/少年時期)

Baum(2004)認為,早期階段的母親就業並無顯著影響,但晚近階段(孩 子的青少年時期)的母親就業顯著地減低了孩子的高中成績。結論亦顯示職業婦 女對孩子成績的影響無性別差異。

Bogenschneider 和 Steinberg(1994)則是以雙親家庭中白人青少年學生為樣 本分析發現,中上階級男孩母親的現階段就業以及於孩子學前時期的就業皆與孩 子成績低落有關;而中上階級與中產階級女孩的母親現階段就業對其學業成就無 顯著影響,但母親在其學前時期的全職工作卻讓孩子產生較低的學校成績。此 外,對中上階級的男孩而言,當其母親終其一生全職工作比起逐漸增加生涯工時 的母親而言,對孩子學業成績有較為不利的影響。

另外 Vandell 和 Ramanan(1992) 檢驗早期母親就業(在孩子的前三年)和 晚近的母親就業(在最近三年內)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 189 個二年級孩子的影 響。結果指出,在控制了選擇性偏誤以及現今家庭環境因子後,仍出現早期母親 就業正向預測孩子數學成績,而晚近母親就業正向預測孩子閱讀成績的情形。

Waldfogel 和 Han 等(2002) 使用 NLSY 的 1872 個從出生到 7-8 歲的追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樣本,研究早期母親就業對孩子認知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母親在孩子的第一年 工作會產生一些持續性的不利影響,而在第二和第三年工作的母親則對非西裔的 白人小孩的認知成績有些正面影響,但對非裔或西裔孩子則不然。這些效果在控 制了一連串會影響孩子發展和可能與母親就業有關的個人和家庭特質(如:哺 乳、請保姆)之後仍然存在。控制了家庭固定效果後,減低了早期母親就業對孩 子認知發展的部分影響。

上述母親就業情形的分類方式提供母親就業效果研究豐富的參考面向,然因 本研究主要關注議題在於母親就業與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且受限於資料庫 題項並未調查母親工時性質與溯及既往就業情形,自無針對前述分類進一步探討 影響效果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