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思達教學法對師生的改變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探討

第二節 學思達教學法對師生的改變

學思達教學法確實對學生有正向的影響力,不論是成績的進步、學習的動機 與態度都有明顯改善;而研究者藉由轉換新的教學方式更了解學生需求,雖然不 是每個人都適用,但是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學生是有進步的。

壹、再次點燃教學者的教學熱情 一、

砍掉重練、重新開始準備每一堂課

待過幾間學校,在辦公室裡的風景大多是資深教師課餘時間就是聊天;新手 教師則是忙著備課,畢竟一年教那麼多次,一回生二回熟,各版本各年級的課程 架構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只要上課前隨手一翻就可以駕輕就熟,再加上教育部 的課綱也是十幾年才改變一次,調整的幅度也不大,不難發現,大部分學校老師 的備課時間會隨著年資增加而逐年下降,甚至連課堂笑話都準備一樣的,每年都 重複再講一次。而研究者本身有七年的年資,自我省思後的確有發現準備課程的 時間減少了,一來是從專任轉為組長或導師,教學以外的工作變多了,二來是經 驗的累積讓課程架構了然於心,慢慢的就減少備課的時間。但自從研究者接觸張 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學法後,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再加上由於研究者 是個學思達教學法的初學者,因此在實施新的教學法之前,除了花比平時更多的 時間進行備課外,同時也在研讀學思達相關的書籍,例如創辦人-張輝誠老師的

《學思達》系列書籍、夢 N 研習的發起人-王政忠老師的《我的草根翻轉 MAPS 教學法》、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老師的《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基 礎》以及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都納入了收藏,其中最推薦薩提爾 的「冰山理論」,只有透過對話去瞭解學生、改善師生關係,學生信任了教師才 會專心在課堂上。

我以為教書七年後的生活可以稍微放鬆一點,但是學思達教學真是讓我又愛又恨,

愛的是可以得到許多學生的回饋與看到他們進步;恨的則是自己幹嘛把自己之前的 成果都砍掉重練,搞得自己每天都好累好累。(教師反省 200401)

現在上班除了做行政業務以外,就是做講義、改講義。課後之餘,上網看看其他學 思達夥伴的教學經驗分享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教師反省 200501)

二、

努力營造不一樣的翻轉教室

國中每節課的上課時間為 45 分鐘,而國中生的專注度是無法持續這麼久 的,因此課程的設計就很重要,記得「愛不要給得太滿」,課程設計的時間大約 設定 35 分鐘即可。

1.五分鐘的開場:先引起學生動機,教師大約說明本節課的重點與學習重點。

2.十分鐘的「自學」時間:讓學生閱讀文本與填寫講義。

65

3.五分鐘的「思考」時間:這段時間開放學生彼此討論開放性的題目。

4.十分鐘的「表達」時間:公佈講義答案並做討論,尤其是開放性的答案,這個 時間也是班上秩序最難掌控的部分,老師做為教室主持人的角色,這個時間 就是大顯功力的時候了。

5.五分鐘的統整時間:在課程快結束的時候,由教師進行最後的統整。

可能會有人想問,為何不排滿 45 分鐘呢?每一班每一位的學生都有不同的 特性,留點空白時間才能讓課程不緊湊的完美呈現。社會領域教師的好處是可以 將課程結合時事新聞,讓學生更有感,例如香港的反送中事件、同性婚姻、選舉 與罷免案等,只要符合課程都可以是很好的教材,讓學生可以了解現實的世界而 非死讀書。授課之餘,教師也應該要有恰當的班級經營,透過觀察學生的肢體動 作、與學生對話了解他們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後他們才能再度專注於課堂 上,這樣的課程才有意義,因此建議要每位教師都應該閱讀《薩提爾的對話練 習》,若是想要實施學思達教學法的教師就更需要了,畢竟這是課程成功的必要 條件之一。

老師你的課我會聽喔,除了分組很好玩以外,我覺得老師的上課內容是跟我有關的

,很有趣,而且老師你比較懂我。像是 OO 課的老師就很討厭,上課一直碎碎念,

每天都在趕進度跟上課,上課說個話就被罵得很慘,所以我上 OO 課就都在發呆。

(學晤 200401)

我覺得現在的上課模式很好!先寫講義,不會的可以討論,然後小組搶答或上台發 表,下課前老師還會幫我們整理上課重點,雖然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是也學到不 少。(學晤 200430)

三、

證明實體教師的重要性

今年(2020)爆發武漢肺炎(COVID-19),全世界的生活作息都受到很大的改 變,例如禁止出門、上班改成在家視訊、學校關閉改用線上教學,而臺灣也有少 部分的學校因為疫情而暫停了實體授課改為遠端教學,更讓研究者在思考教師的 重要性到底為何?若是學校的實體教學可以被網路上的教學影片所取代,那麼教 師的存在性在哪裡?如同批判學派的伊利奇(I. Illich)所提倡的「反學校化

(Deschooling Theory)」,他認為學校的「形式主義」教育應該廢除,教師應該要 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結合社會的生活經驗。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學生想要的 資料隨手可得,學校教師不應該還只是個知識的傳播者,應該利用學校可以讓學 生面對面的機會的優勢,引導學生做深層的探究與省思,提供舞台與機會讓師生 一起思考與表達,如同學思達教學法的「思考」與「表達」,而這個部分也跟 108 年新課綱所提倡的「素養導向」不謀而合。

藉由此次的研究,讓研究者強迫自己將每次上課後的自我省思記錄下來,提 醒自己的缺點,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教師。以下為省思紀錄的內容:

66 上傳至 google 雲端的 classroom,再利 用 google 表單讓學生完成填答;補課

67

68

三、

公民科-變化較小

一班在上學期的平均成績約為 61.9 分,下學期的成績分別為 63.93 與 78.33,

有明顯的進步,班級的標準差有稍微縮小的現象;二班上學期的平均成績約為 67.20,下學期的成績分別為 69.50 與 83.95,與一班相似,成績與標準差的變化 不大,都是略為進步而已;三班上學期的平均分數約為 65.6、標準差約為 16.3,

69

老師會在我們寫講義的時候播放音樂,除了可以靜下心以外,也讓我們知道這段時 間是寫講義的時間,班上都沒人說話變得好安靜。(學晤 200311)

我以為觀課會看到老師在講台上課,結果有一大段時間老師只是在旁邊走來走去,

學生自己寫自己的,而且秩序很良好,連平時上課很吵的學生都在認真作答,真是 嚇到我了,原來換個方式上課也可以讓學生學到東西。(教觀 200406)

而研究者會在下課時間就收講義並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批改並給予回饋,下週 上課時會先花一點時間進行講義講評,如果是撰寫優良的講義會複製一份貼在布 告欄或張貼至社群網站供學生參考,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模仿而越寫越好了。講義 的批改也有一點小技巧,不打分數而是給予回饋,讓學生在講義時不會因為有完 成的壓力而用抄襲的,藉此是希望每位學生可以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每一份作業。

老師會在講義上給我回饋,讓我知道哪裡有寫錯字還是寫得不錯,有一次被老師唸 出我寫的講義還說我寫的很好,還好沒有公布我的姓名,不然我肯定會害羞到爆。

(學晤 200317)

講義的設計也不見得要每一節課都使用,除了批改是一件累人的事情以外,

也要考量課程內容適不適合,例如七下公民第四課的「多元文化與社會」,與其 讓學生寫講義倒不如實際操作,當時研究者給學生的作業是請學生回家跟家人討 論並提出一項傳統的文化,一個是製作傳統美食,結合家政課製作出來並在課堂 上與大家分享;另一個是說故事,規定學生必須以母語的方式呈現。在東部的好 處就是學生的族群真的很多元,可以學習到很多不同族群與國家的文化。

講義的設計是一件累人的工作,包括收回的批閱。配合課程的內容,可以操作的部 分就改為實體操作,除了學生喜歡,老師也可以藉機放鬆一下。(教思 200514)

肆、鷹架作用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研究者的講義設計採用半結構式的設計,一半是填空的題目,只要閱讀課 文就可以找到答案;四分之一為半開放式的問題,題目是課文與補充資料的內 容,但是以問答的方式提問,學生必須熟讀文章才有辦法回答;最後一部分是課 程資料與生活經驗的連結並做假設性的情境探討。藉由異質分組讓不同程度的學 生互相討論,尤其是開放性問題的討論結果最容易超出研究者的預想結果,甚至 是更好的答案,而且答案不一定是高程度學生提供的。藉此讓學生在互相討論的 過程中也可以學習到到每個人都有其擅長的部份,除了完成講義,也學習到了做 人處事的道理。以下是以歷史科 228 事件作為例子:

70

表 17 講義的題目設計(以 228 事件為例)

題目類型 比例 題目

封閉式 50% 民國( )年,因查緝( )案而誤殺民眾,爆發 228 事件。

半開放式 25% 228 事件爆發之後,行政長官陳儀為何要派軍隊鎮壓全臺?

開放式 25%

假設你是當年的臺灣人,發生 228 事件後,你會不會走上街頭去抗 議政府呢?為什麼?

雖然在異質分組的情況下,大部分都是黑桃學生在指導其他人,但是遇到開 放性問答時,其他組員的創造力可就不容小覷了,以下的圖片為七下歷史科第三 課-「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的其中一題開放性問答題,作為日本時期的結束,

因此設計了一題可以統整日本時期所發生的各類事件作為結尾,以下是學生的作 答。

圖 6 學生的作答 1

圖 6 學生的作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