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方式-學思達教學法對於學生的學習態 度、學習動機、學習成效等方面的影響,運用的時機為七年級社會領域課程,結 合今年(2019)十二年國教的新課綱,期望透過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出學生 的「核心素養」。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少子女化現象普遍的現今社會,臺灣面臨到勞力不足的問題,除了引進外 籍勞工外,提升我國人才素質也是彌補的方法,而教育是提升人力素質最好的方 式之一,若是只採用傳統的講述教學法,學生恐怕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研究者 撰寫此論文時的時空背景與產生研究的動機將在以下詳細述說。

壹、研究背景

教育是百年大業,也是提升人民素質的一個方法之一,但是每個時期都有不 同的教學困境要面對,如民國 57 年提出九年義務教育、108 年提出十二年國民 教育;而在教學現場,許多教育學者也紛紛提出新興的教學方式來教導學生,在 這個有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年代,什麼教育方式才是對學生比較合適的呢?值得身 為教學現場的老師們一起探討與反思。

一、照顧每一個孩子

臺灣跟世界的其他先進國家一樣正面臨少子女化現象的問題,而且此議題在 近年來普遍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人」是整個社會運作的根本,不論是教育、

經濟、政治的發展及國際關係等等,都會受到人口的數量與品質的影響,是以許 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們紛紛投入研究、加入討論,期望可以提出解決的方法。

在教育方面,我國為了解決少子女化與教師人力過剩的問題,教育部國教署 開始調降各學習階段的班級人數上限,高中職自 102 學年開始從每班 42 人降至 36 人,預計 109 學年再調降為 35 人(魏莨伊與張錦弘,2019)。而國中班級人數 上限則從 35 降到 30 人、國小更降至 29 人,當時的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鄭來長 指出,降低班級人數將有助提升教學品質,讓老師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一點 通學習,2016)。雖然臺灣的學生人數正在逐年減少,但教育部在 2014 年也推出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新政策,期望透過新的教育方針可以提升教育品質並提 高國人的素質水平以彌補人力上的缺口。面對資訊爆炸、科技進步快速的現今社 會,學校教育應培養學生是非判斷、資料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適應未 來社會生活相關的能力。研究者認為未來的工作職場能力應具備下列幾項:解決 問題、自我反省、運用科技的能力、溝通及口頭表達、領導才能、團隊合作及協 調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學校應該教導學生的能力。

二、翻轉教育的興起

為了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能力,部分教師開始改變教育方式,也就是從這幾年

2

新興的教育模式-「翻轉教育」(又稱為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開始。早在 2007 年,美國科羅拉多州落磯山林的公園高中化學老師強納森˙貝格曼和艾倫˙山森為 了解決學生長期缺課而進度落後的情況,將上課情況錄製下來提供影片讓缺課學 生在家自學,爾後更進一步讓其他學生也可以重複看影片來複習課程,學生們到 了課堂中再提出困惑與問題討論,大大減少了老師在課堂中講解教材的時間。兩 位教師腦筋一轉,既然平時在教室內講述的課程可以在課外完成,那麼教室內是 否可以做一些更有效的運用,因此提出了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教學模 式,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必須在課前先完成知識的學習,到學校後再和

3

廣學思達教學法,並積極鼓勵各地的教師勇於開放教室,打破傳統封閉的教學現 場,期望開啟教師之間的專業對話(學思達官網,2019)。目前在網路設立的學思 達官方網站可以找到教學資源分享、教師的教學講義分享、全台的觀議課資訊、

研習與工作坊等,讓全國各地的教師們可以透過線上學習並分享學思達教學法。

四、國中社會領域所面臨的困境

目前國中社會領域最常見的困境是非專長教師授課,其次的問題與其他領域 相似,有少子化現象、學習意願低落、免試升學的推動等三個,以下將分別說明:

1.非專長教師授課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是由地理、公民、歷史等三科所組成,目前的授課節數已 經降為每周各一節課,在人力編制有限的情況下,常常出現非專長教師授課的情 況,尤其是東部地區的小學校。

2.少子化的現象

少子化的現象讓教育的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學現場的教師們知道如果只 使用傳統的講述教學法,學生可能會無法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世界,再加上十二 年國教新課綱的宣導:「面對未來的能力,必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素養就 是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在真實情境中,可以使用的能力』」就是素養(張瀞 文等,2018)。

3.學習意願低落

現在的國中生大約都是 2005 年後出生,出生後就是手機智慧化的時代,在從 小就開始使用網路的情況下,學生上網蒐集資料的能力並不差,教師不應該像以 前一樣只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要轉變為引導者,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設計一套課 程,只有引發學生的學習意願,才能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4.免試升學的推動

國中會考的成績將只是升學的參考依據(臺師大心測中心,2014)。十二年國 教讓國中生入學高中的方式將以免試升學的方式取代基本學力測驗並進一步邁 向高中均質化、優質化,讓學生可以就近入學,打破學生對明星高中的迷思。以 政府推動的方向來看,「考試引導教學」的時代已經是末日黃昏,正是宣告國中 校園的老師必須考慮改變教學方法,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已無法滿足現在的學生 了,課程的設計必須讓學生能夠真正適性揚才才是王道。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擔任教職已超過七年的時間,前四年在臺灣的西部地區授課,後三年 則在東部地區。不同地區的學生對於「學業」的看法是很不同的,西部的學生相 較之下比較在意成績的高低,就算是平時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在考試當前還是會稍 微努力一下的,對他們而言,「分數」是很重要的東西;東部的學生恰好相反,

成績好壞不是重點,只要可以畢業就好(甚至肄業也無所謂,有些高中職會收肄 業的學生)。再加上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免試入學成為國中生升學的主流;當 前的少子化現象讓高中職面臨招生問題,國中學生就算成績不好還是有學校可以

4

5

獲取知識的來源不在侷限於學校時,教育現場的老師們若再不捨棄傳統的填鴨式 教學法,相信這份工作很快就會被這些教學網站所取代了。

三、

代課教師的比例偏高

由於臺灣的少子化現象,讓教育部與學校都不太敢聘任新任教師,深怕會發 生教師會有超額而沒學校可去的窘境,因此遇缺不補已是常態,根據教育部統計 處的資料,國中階段的代理老師約有 5400 人(2019 年),約占國中教師的 14%,

我們要給學生的應該是一個安穩的學習環境,而代理教師的工作無法獲得保障、

人才流動率高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品質難免會受到影響,而人口偏少的東部地 區學校本來規模就小,許多學科並不是由本科系的教師進行專業授課,社會學習 領域便是其中之一,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在國小中年級之後便從生活領域課程獨立 出來,到了國中後更區分為歷史、地理、公民三科,在同一間學校要聘請三位不 同科系的老師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大部分的學校還是會以國文、英文、數學等主 科作為聘任教師之考量,再加上教育部大幅縮減社會領域的授課節數與教學內 容、教科書出版商也將三個科目裝訂成一冊,這樣的作法會讓社會領域外表看似 簡單,實際上還是非常艱深的一門學科,若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是很難將 課程內容作完整詮釋的,更別說與生活經驗做相關連結,因此社會領域在偏鄉地 區常常是非專長授課的情況。若是教師可以學習並使用「學思達教學法」,將網 路平台分享的「學思達講義」修改成適合當地學生的課程內容,將教室的舞台讓 給學生,老師改當教室中的主持人,適時引導學生自學、思考、表達,或許可以 彌補這方面的缺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