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的反思

學思達教學法雖然很熱門,但不是解決教學現場問題的神奇處方籤,所有的 教學方法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只有順應時代的變遷、因應學生的特性,運用適當 的教學方式才是優良的現代教師。而研究者在真正實施學思達教學法之後,得到 了以下四個重點:

一、

學思達教學法不一定要每節使用

為何講述法會是大部分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呢?我想大概就是因為「輕鬆」

吧!學思達教學法就算只做最基本的「自學」,教師在課前製作講義與課後批改 講義所需的時間會遠遠超過課餘時間,甚至得占用下班後的時間。因此教師應該 隨社會演變、學生個別差異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即可,學思達教學法只是一種教學 方式,在規劃課程時適時做個轉換,維持學生學習興趣才是教學者最重要的任務。

二、

老師要勇於改變

有一些前輩是為了研究而改變教學方法,但是研究結束後就回到了講述法,

實在可惜!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比起只用一套講述法要教導全部的學生,學思達 教學法會更適用學生,只是這個改變很大,尤其是老師會變得很忙,老師在課前 要做講義、課中做主持人、課後要批改講義,而且在教室中要把掌控權轉讓給學 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實施過的老師都知道,講述法只會讓老師變得更強,

而且都是相同的課程在不斷重複罷了;而學思達讓每一節課都充滿不確定性,但 是老師、學生才會都同時得到了成長。

三、

不要只用成績進行分組

研究者在使用一次成績進行分組後,就開始有學生向研究者反應,他們認為 這樣會有負面印象,從分組的等級(黑桃、愛心、方塊、梅花)就會知道誰的成績 好壞,再加上加分機制的關係,課堂中「可以」舉手回答的人變得很少,因為各 組為了加分都會把機會給低程度的學生,但是其他人也會想要參與課程活動而造 成兩難問題,到最後就會慢慢的失去活力。建議可以改用抽籤的方式或是利用活 動將學生進行分類,只要不是成績,我想學生都會比較樂於接受。

四、

課後表揚的重要性

學生在上課期間會認真學習,主要是受到海螺計分板的影響,畢竟分數的加 減是相當明顯而且可以比較的,有時候上課十分熱絡直接敲下課鐘,研究者會沒 有時間宣布各組的競賽成績;另一方面,段考結束後應該利用一點時間進行各組 的成績公布,不論是總成績的表揚或是物質方面的獎賞,都應該讓學生知道計分 板是有實質作用的。

7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點通學習(2016)。聯合報,2016 年 3 月 3 日,引自:

http://www.edtung.com/TopNews/NewsContent.aspx?type=3&no=8625。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

22-28。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著(2009,二版)。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王淑玲、蔡今中(2004)。社會認知論中自我調制學習在網路合作設計之應用與評 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結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90-2520-S-011-001)。未出版。

史美瑤。(2011)。《學習成果導向評量機制》。引自:

http://www.nttlrc.scu.edu.tw/18113581725.ppt。

何新(2010)。哲學思考。中國:時事出版社。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恩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第 66 卷第 2 期。

宋心平(2018)。國中教師運用學思達教學法於視覺藝術課程之個案。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美術系藝術教育碩士論文。

李依庭(2016)。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系所碩士論文。

李淑燕(2018)。翻轉學習之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高職英文閱讀理解與學習態度之 實驗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維(譯)(1998)。J. B. Watson著。行為主義。臺北:桂冠。

每日頭條(2017)。2017 年 3 月 13 日,引自:

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k369e2p.html。

卓淑芬(2018)。學思達教學法對高職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中興 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林吉盛(2017)。學思達教學法下學習興趣與態度對全民國防教育學習成效之影 響。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論文。

林沛恩(2017)。學思達教學法對於高年級學生批判思考傾向影響之行動研究。淡 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系碩士論文。

林佩華(2016)。國小四年級國語文實施學思達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 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3)。空言無物、行之無悟?-課程行動研究中的實踐反省。教育研究集 刊。第49輯第3期,195-219。

林宗漢(2017)。成人教學輔助系統設計之研究--「學思達」概念支應用。國立臺 灣科技大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80

林家暐(2019)。學思達教學法實施於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歷史學科之學習動 機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媛(2018)。行動載具輔助國中英語自主學習。教育脈動,15,1-10。

林清山(譯)。(1997)。R.E.Mayer 著。教育心理學(Education Psychology)。臺北:

遠流。

http://cultureandchildrenliterature.blogspot.tw/2012/02/blogpost.html

徐南號(1996)。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0)。發表教學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學術 專題研究第十八輯-教學法研究。191-202。臺北:五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9 年 9 月 19 日。引自:

https://cap.nace.edu.tw/background.html。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詠晴(2015)。未來 12 種人才超夯,要失業很難。天下雜誌,2015 年 6 月 13 日。

引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349。

張雅軍(2012)。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中國:華中出版社。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997

郭進成(2014)。大聯盟球團選秀分組法。Fianse’s gosssip,2014 年 6 月 12 日。

引自:http://fiansekuo.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12.html。

陳卲平(2019)。不只是學思達-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於國小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論文。

81

引自:http://goo.gl/Qw8aY5。

曾婉玲(2015)。以學生觀點探討影響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及學生參與翻轉教學 的意圖。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曾清旗(2018)。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105-111。

游涵淑(2019)。如何提升學生自學力。引自: 與教學季刊。13(3)。1-22。

黃國勳、劉祥通(2005)。撲克牌融入因數教學之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 刊。第五十一輯第一期,95-129。

楊玉清(2017)。學思達教學法融入初中科學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沙巴崇正中學為 例。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馬來西亞境外碩士論文。

楊俐容(2014)。孩子沒有學習動機≠懶惰──了解三大因素,克服學習挑戰。引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499-/。

楊素琴(2013)。五年級學生代數學習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 理教育碩士論文。

葉丙成(2019)。不只是閱讀,更要閱讀理解素養。親子天下,2019 年 3 月 12 日。

引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917。

葉玉珠(2002)。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通識教育學報,1,75-101。

葉昭岑(2015)。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國中九年級地理科學生學習之研究。逢甲大 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嵐、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

3,179-208。

趙珮晴、張芳全(2013)。情緒智力與高層次思考關係研究之後設分析。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學報。第 44 卷第一期,29-50。

劉素卿(2013)。「發問教學」與「講述教學」對閱讀理解力差異之研究。玄奘大 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班論文。

樂雪琴(2015)。運用翻轉教室於國中社會科教學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

82

系資訊科應用碩士論文。

歐用生(2012)。邁向詩性智慧的行動研究。教育學術彙刊,4(1),1-28。

蔡清田(2005)。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T&D 飛訊第 209 期。1-19。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幸渝(2016)。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行 動研究-以臺灣歷史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傳播科 技碩士論文。

學思達官網(2019)。檢索日期:2019.09.17,引自:http://lte-taiwan.weebly.com/。

親子天下(2015)。翻轉教育 X 親子天下,2015 年 1 月 12 日。引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35。

魏莨伊、張錦弘(2019)。聯合新聞網,2019 年 8 月 14 日,引自: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0/3989487。

謝逸帆(2019)。課堂主持力。引自: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TqFDlfUMluVzGYZ8bX9kmlmxROb9Zr o-。

謝寶梅(2007)。台灣教師參與行動研究之趨勢與評析。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八輯。

魏志雄(2017)。學思達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法在高職國文科的創意應用-以〈燭之武 退秦師〉、〈赤壁賦〉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碩士論文。

羅勝吉(2015)。學思達教學的啟示與登場-我在十四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面革新。

臺灣化學教育,2015, 2(1), 93-100。

鐘嘉綾(2017)。運用學思達教學法之行動研究-以某國中數學領域為例。國立中興 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論文。

83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runer, J. S.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viversity Pess.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Timothy, A. P.(2008).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Retrieved Novenber 9, 2019,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dont-delay/200805/education-is-not-the-filling-pail-the-lighting-fire?quicktabs_5=1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E. Souberman(trans.),

Cambrid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4

學生晤談紀錄

紀錄 1

地點 七年三班 時間 2020 年 2 月 25 日 對話內容

生:老師這節課好好玩喔!

師:真的嗎?老師很開心。你說說看哪裡好玩?

生:不用一直聽老師說話 師:哈哈哈哈

生:以後也會這樣上課嗎?

師:應該會,你開心嗎?

生:開心。

紀錄 2

地點 七年二班 時間 2020 年 3 月 9 日 對話內容

師:你覺得上課寫講義如何?

生:沒什麼,有時候會覺得有點累

師:那我不要做講義直接上課會比較好嗎?

生:還是做好了 師:為何?

生:講義會整理好上課的重點讓我們作答,基本上寫完之後課程也讀完了。

師:那你們要好好寫,那都是老師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

生:是喔,難怪跟參考書不一樣。

紀錄 3

地點 七年三班 時間 2020 年 3 月 11 日 對話內容

師:你覺得現在的上課跟以前有何不同呢?

生:幾乎每次上課都要寫講義。

師:那我不要做講義直接上課會比較好嗎?

生:還是做好了 師:為何?

生:寫講義的時候可以聽音樂,那是我喜歡的宮崎駿音樂,跟早上的晨間閱讀 一樣,聽了心裡很平靜。

師:那你覺得放音樂是好的嗎?

生:很好啊,我們班只有那個時候最安靜耶。

85

紀錄 4

地點 七年一班 時間 2020 年 3 月 17 日 對話內容

地點 七年一班 時間 2020 年 3 月 17 日 對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