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將述說本研究的的範圍與限制,其中包括研究的對象、方法、內容與時 間,以下將分別說明。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對象為太陽國中 108 學年度的七年級學生;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 法,以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為導向;研究內容為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本校使用 南一版的教科書;最後是研究的時間,預計實施 14 週的時間。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以東部地區太陽國中(化名)的七年級生做為研究對象,學生人數為 60 人,共有三個班,班級學生依據教育部規定皆採用常態編班,因此各班的學 生學習程度、學習成就與標準差應屬於相似。研究者的教職經驗已七年有餘,社 會學習領域的三個科目(歷史、地理、公民)皆有授課經驗,但今年(2019)是第一 次教導七年級全部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因此將這些學生做為此研究的對象,此 為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今年也是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正式上路的第一年,

結合新課綱的「素養導向」與「終身學習者」,期望透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給 這一屆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教學現場的的問題作為目標並逐一解決。學思 達教學法的中心思想是以學生為目標,因此必須先教導學生如何自學、討論與發 表(張輝誠,2015)。預計會蒐集學生的平時上課所填答的學思達講義、分析段考 進步情形、晤談學生、訪談任教班導師與研究者自身的的觀察與反思,以滾動式 地修正教學方法以符合學生的需求並達到研究者的最終目標(林家暐,2019)。研 究者雖然教學年資尚淺,但是對於社會學習領域大部分的課程內容已經了然於 心,誠如上文提到,今年是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的第一年,太陽國中七年級學生 使用的是新課綱「南一版」課本,因此許多課程上的編排都得重新編排。在本屆 七年級新生入學後研究者便開始利用部分時間練習使用學思達教學進行授課,教 學流程基本上都是遵照張輝誠老師與其他學思達前輩的分享而進行著。

三、研究內容

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張輝誠(2015)老師指出,上課講義的內容應該以課本的 文本為主,補充資料為輔。研究者利用課餘時間在授課前自行製作上課講義並結 合上述兩者,設計一堂又一堂的學思達課程(張輝誠,2015)。由於本研究對象為 七年級學生,因此研究內容為七年級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包含地理、歷史、公 民等三科(詳見表 1)。而研究目的分為兩大類,第一是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動 機、學習態度;第二是教師專長與非專長進行學思達授課的影響,以上探討內容 都將分科進行討論。

10

11

低,以本校來說,108 年度會考的社會科成績達精熟人數為零。基於以上特性,

學生程度與家庭的教育功能低落造就本校學生的學習成效偏低,這樣的背景在臺 灣東部地區算是常態,因此本研究的結果與建議較適用於東部地區或西部的山區 原住民學校,若是要推論至其他對象則需要進一步分析與研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會藉由不斷的修正與反思以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

而研究者本身是教師也是觀察者,為了增加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會多方面蒐集資 料作為研究基準,如學生的學習單(講義)、學生的段考成績進步情況、學生晤談 紀錄、教師教學觀察記錄、教師晤談紀錄與教學者的教學筆記等,會多方面採取 質性與量化的資料進行對比與分析,盡量減少研究者身兼教學者而產生的角色混 淆(蔡清田,2003)。行動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解決教現場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的流 程可以供往後的研究者參考,但教學現場與學生的狀況無法全面相同,因此本研 究結果並不適合做全面性的類推。

另一方面,研究者接觸學思達教學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雖然有查詢網路平 台的介紹與閱讀期刊、論文文獻等資料,也閱讀了學思達相關的書籍,但是並未 繼續參加實體的工作坊或研習,只有利用課餘時間關注學思達社群的線上直播與 youtube 影片,因此僅能算是學思達教學法的初學者教師,對於學思達教學法的 精隨尚未十分精熟,因此研究結果與教學成效或許會有些許落差,在此特別說明。

三、研究時間的限制

學思達教學法創立至今未滿七年,雖然研究的論文篇數眾多,但是研究的時 間大部分都只有 6~8 週左右,本研究預計會採用 14 週(兩次段考)的上課內容與 學習記錄,包含訓練學生自學、分組討論、學習上台發表等,雖然無法記錄一整 年的學習效果,但藉由長時間的研究觀察與訓練,期望可供後續想嘗試學思達教 學法之研究者參考使用。

四、研究內容的限制

今年(2019)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國中教科書的 主要三家出版社(康軒、翰林、南一)對於新課綱的見解並不完全相同,因此撰寫 出來的課本內容落差稍大,而本校 108 學年七年級學生社會領域是採用南一版課 本做為主要的授課教材,因此本研究較適合運用在相同版本之教材進行比較。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