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效能之意涵與理論基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第二節 學校效能之意涵與理論基礎 壹、學校效能之定義

學校效能研究,迄今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而學校是一種頗為複雜的組織,

雖然知道效能乃達成目標的程度,但學校教育難以如一般企業制定具體且量化的 目標。吳清山(2005)認為學校效能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學校對於學生學習的影 響及重要性,亦即學生經過適當的學校教育之後,是否在學習成就或行為上有良 好的表現。而鍾任琴(2002)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它 包括行政溝通、環境規劃、教師工作滿意、教師教學品質、學生行為表現、學生 學習表現、家長與學校關係等方面表現與達成程度。張媛甯與阮東明(2015)指 出一所有效能的學校應具備強勢行政領導、建構完善教學環境、形塑優質學校 氣 氛、安排有效教學活動、經常檢視學生進步情形及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校方各項活 動等特徵。此外謝文貴與黃旭鈞(2016),認為學校效能之定義為學校效能之內 容與範疇大抵與校長的領導、學校的願景與計畫、教師的教學與課程、學生的學 習表現、家長與社區的夥伴關係等。除上述論點外,Lee, Bryk 與 Smith (1993) 以學生成就來定義學校效能,學生成就高的學校就是好學校,而影響學生成就的 有種族、社經地位、及個別能力差異等因素,學校應在此三面向上著力改善。且 Valenzuela, Bellei 與 Allende (2016)認為學校效能為學校能排除學生家庭社經背 景,透過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學生學習成就的提升。茲將國內外學者所提出有關 學校效能之定義彙整如表 2-6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6

學校效能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張奕華與蔡瑞倫 2009 學校經營者為達成學校教育目標,透過各種有效的領導 與經營管理,以及學校內部的反省與改進,使學校能夠 各方面,符合教育行政機關及社會大眾的期望與要求,

在眾多資源的投入與既有的組織氣候中,所表現出來的 整體績效。

林明地與連俊智 2013 學校教育除了形塑學校內部之核心價值與願景、形成學 校文化特質,同時也能回應外界環境需求,促進人力的 專業成長,並建立動態、持續供新的體制系統,且以整 合的觀

點,獲得良好績效,以達到教育目標。

沈碩彬、黃文三與陳姿吟 2017 係指學校在學生學習成效之進步、教師專業知能之發 展、家長與社區對校務之投入、學校環境之安排與實施、

行政溝通管道之暢通等各 方面都能有效地達成預定目 標。

Horng、Klasik 與 Loeb 2010 學校效能應是在學生的學業成就、教師滿足感,以及教 師與家長對學校的評價等三大方面獲得良好的成效。

Gilbert 與 Magulod 2017 學校效能是指在學校能有效的注重學生學習,如成就和 學習動機、課堂管理、學習態度及社區參與等其他因素,

進而構成理想的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綜上所述,學校效能是指校長透過領導及政策的運用整合內外部資源,在教 師的專業素質與敬業精神、學生的特性與素質、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師生關係、教 師評量與輔導措施、學校的資源與使用等構面上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

貳、學校效能之內涵

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甚多,學者對學校效能雖提出不同的內涵層面,但內容 大致趨於一致。例如,吳清山(1989)提出學校效能的十個層面分別為學校環境 規劃、教師教學品質、學生紀律表現、學校行政溝通與協調、學生學業表現、教 師工作滿足、學校課程安排、學校家長彼此關係、師生關係與校長領導能力;江 志正(2000)認為學校效能分為行政服務績效、教師專業品質、學生成就表現、

及社區認同支持等四項層面;王博弘與林清達(2006)定義有效能學校特徵包含 以下九項:行政領導與課程領導、對學生抱持高度的期望、安全和諧的學習氣氛、

教師的教學品質、教職員工的專業進修與成長、家長支持與參與校務、學校組織 文化與氣氛、學校環境規劃;張媛甯與阮東明(2015)環境規劃、行政管理、教 學品質、學習表現與社區支持等五項層面;張韶蘭與黃靖文(2016)認為學校效 能包含行政運作、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長與社區參與等四大內涵。行政運作 是造就學校效能重要的幕後英雄或後勤補給,包含學校在行政運作上相關的因素,

如行政積極支援教學,行政人員良好的專業服務態度,行政暢通的協調與溝通機 制,處理危機能力、分層合作負責等;教師專業表現是決定學校效能是否提升的 重要指標,良好的教學品質應包含教師課程及教學表現,教師專業知能與專業素 養,工作滿足感,及親師間的互動溝通等;學生學習表現是指學生擁有良好的學 習態度與精神,在學業或活動競賽的表現獲得肯定,在品德操守、生活常規和團 隊合作方面亦有良好的表現;家長與社區參與是指學校、家長與社區之間互動與 溝通良好,對學校辦學及校務推動給予肯定與支持,並能給予學校人力、物力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費上的支援,熱心協助校務推展。另外,謝文貴與黃旭鈞(2016)從不同的角 度提出學校組織為因應內外在環境之變化與組織成員不同之需求,乃至有效管理 學校行政作為,以達永續經營,完成教育目標之目的,學校效能之內涵有下列四 點:1.績效責任導向:即學校依其環境條件,整合有限之資源,將資源之功能發 揮至最大效能,以完成學校教育目標。2.具體目標導向:學校組織之目標有時無 法同時完成,故其發展特有之功能或特色應有階段性、選擇性。3.合作開放導向:

學校應維持開放且合作的系統,使學校之組織能吸納外在環境資源,並與學校內 部成員努力合作,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4.多元效能導向:學校效能已不是單一 概念或單一標準,故須兼顧多種層面(如行政領導、教師教學表現、環境規劃、

學生學習等),及學校的各個向度或各個層面均有良好的特質或表現。

Hoy與Miskel (1987)提出學校效能應包含學生成就、適應力、教師工作滿足、

主要生活興趣。茲分述如下:1.學生成就:一般人常將學校的成就表現,是為學 生在標準化測驗中,在認識技能上所得的分數。但這種觀點,常常忽略了學生動 機、創造力、自信和抱負等方面的表現,而這些又是學生在未來學校和成人生活 中,想要成功所不可或缺的條件。2.適應力:一般研究組織效能的學者們,常將 適應力及其密切相關的彈性和改革觀念,做為評量效能的指標。在學校中,適應 力是指專業教育人員感受變遷力量,推展新政策和實務,以適應緊急需求的能力,

其最常用的評量工具是採用問卷方法。3.教師工作滿足: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可 將工作滿足是為教育人員對其工作的一種情感性反應。4.主要生活興趣:可界定 為「個人對某些喜愛活動的偏好態度」。在學校中,成員的主要生活興趣集中在 工作環境上,則學校的成就表現將會提高。此外,Gilbert與Magulod (2017)指出 學校應扮演學習者在生活中重要角色,促使學生自我提升成長,而學校效能應包 含環境設施、管理、教師素質、有效的教學方法、良好的學習表現,以及強大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一、行政服務績效

行政服務績效是指行政人員與教師間建立良好的行政溝通和協調能力,成員 彼此互助合作開放行政團隊參與校務決策、訂定校務計畫與目標,學校成員互助 合作等,促使學校行政順利運作、展現成員創意與活力,進而達到學校效率的提 升。

二、教師教學品質

教師教學品質是指教師以多元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發揮教學能力、營造 溫馨和諧班級氣氛、關注學生學習情形、提升自我專業成長、主動參與課程設計 與發展、同儕彼此觀摩分享等,增進教學品質,提升教學成效。

三、學生學習表現

學生學習表現是指學生在校學習狀況如品德操守、言談舉止、行為紀律、學 習態度、學習成就、活動參與、服務熱忱等方面,皆能維持在一定水準,獲得豐 富的學習內涵,並全力以赴,達成自我提升之效能。

四、社區家長支持

社區家長支持是指學校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學校與家長、社區擁有良好互 動,且學校在辦學理念、辦學成果上獲得雙方肯定並支持物力資源,協助辦學發 展,幫助校方達成目標。

參、學校效能的理論基礎

在組織理論中,對於效能所採的觀點,有其不同分類的分類方式,吳清山

(1998)將學校效能模式分為目標中心模式、自然系模式以及參與滿意模式;鄭 燕祥(2001)之分類則是分為目標模式、資源-輸入模式、過程模式、滿足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認受模式、組織學習模式、無效能模式及全面品質管理模式;謝文全等人(2009)

提出六種教育效能模式,分別是目標中心模式、有機系統模式、參與滿意模式、

科層體制模式、組織政治模式以及組織學習模式。Hoy 和 Miskel (2005)以社會系 統論的方式研究學校效能,提出整合的學校效能模式。在社會系統模式下,學校 效能是由四個關鍵因素構成:結構、個體、組織文化及氣候、政治力量,而這四 個關鍵因素則會與教學的過程產生互動,這四個因素將環境所輸入的資源、訊息 或是限制納入內部的轉換系統而釋出為學校產出。此外,當學校透過內部與外部 的回饋機制發現理想表現與現實績效具有差距時,學校能有調整機制隨時修正社 會系統內各元素的運作。綜合上述學者對學校效能理論之模式,總結出以下三者

科層體制模式、組織政治模式以及組織學習模式。Hoy 和 Miskel (2005)以社會系 統論的方式研究學校效能,提出整合的學校效能模式。在社會系統模式下,學校 效能是由四個關鍵因素構成:結構、個體、組織文化及氣候、政治力量,而這四 個關鍵因素則會與教學的過程產生互動,這四個因素將環境所輸入的資源、訊息 或是限制納入內部的轉換系統而釋出為學校產出。此外,當學校透過內部與外部 的回饋機制發現理想表現與現實績效具有差距時,學校能有調整機制隨時修正社 會系統內各元素的運作。綜合上述學者對學校效能理論之模式,總結出以下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