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理論基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理論基礎,以釐清校長科技 領導之內容及研究面向;第二節為學校效能之意涵與理論基礎,以說明學校效能 的定義與相關面向;第三節為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以瞭解兩變 項之間的研究現況。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理論基礎 壹、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

科技正快速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無論是在工作或是教育上。對於校長科技 領導之意涵,張奕華與許正妹(2009)認為透過科技方面的領導,方能促使教師 和學校行政人員能善用資訊科技,以增進教學和行政效能。此外張奕華與張敏章

(2010)指出科技領導不僅強調領導者自身科技使用或素養之提升,亦讓組織及 其成員能認同科技使用的重要性,採用適當的組織學習策略,在充足的資源支持 下超越既定的運作模式,以獲得更佳成效。除從領導者自身科技使用的素養及加 深成員認同科技的使用外,謝傳崇與蕭文智(2013)認為校長應具備科技素養、

整合資源的能力以計畫性建立科技願景,並運用領導技巧促使教師與學校行政人 員接受訓練,以提升資訊科技能力,且能適切應用科技於行政作為與教學實踐上,

塑造共享與支持的學校情境,促使行政效能、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表現達到極致。

秦夢群(2013)科技領導定義為領導者發展、引導、管理與運用科技於各種組織 運作,以提升辦學品質的行為。此外葉連祺(2003)為科技領導提供了校長領導 另一項思維,主要聚焦於結合科技和領導,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員的 科技素養,以促使校長、教師和其他學校人員能善用科技,增進教學和行政的成 效。除以上定義外,Siegel (1995)將科技領導定義為一位領導者能處理多樣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能力。且 Flanagan 和 Jacobsen (2003)認為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在於領導者支持 教師嘗試多樣方式整合科技與資訊於課程教學中,能建構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模式。Anderson 和 Dexter (2005)則認為科技領導是學校在目標、政策和預算的決 策與行動,使得組織能更易於有效能的使用資訊科技。國內外學者雖對校長科技 領導有不同之見解,然對領導者作為觀點一致。茲將彙整國內外學者對校長科技 領導定義,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Afshari、Bakar、Luan、

Samah 與 Fooi

2008 科技領導是經由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促進學校的改 變,同時能整合多元解決方案在學習、教學及學校 行政之上。

Yorulmaz 與 Can 2016 認為科技領導是指領導者引導學校成員學習科技、

整合科技、運用科技到學校環境中的歷程。

吳清山與林天祐 2006 科技領導指領導者能夠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組織 成員能夠運用科技,並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張奕華 2006 校長科技領導即是校長面對資訊時代的當下,學校 校長為了適應教學與學習的需求,透過讓教職員學 習科技,並藉由科技團隊的努力,以及建立學校科 技願景的方式,讓學校在開放動態的社會中迎接教 育的變革。

張奕華與蔡瑞倫 2009 校長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結合新穎的科學技術和必 要的領導技巧,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的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且 影響其組員,使組織和世界接軌,不和潮流脫節,

保持旺盛的競爭力,能夠善用科技增進教學和行政 的成效,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綜合上述科技領導之基本定義乃為校長身為學校推動科技的領導者,利用其 影響力、領導策略促使改善校園環境與組織文化,使學校內外部成員能夠使用資 訊科技,進而改善教學品質與提升行政效率,建立學校的競爭優勢,以達成組織 的目標與願景。

貳、校長科技領導之重要內涵

「科技領導」一詞,首次出現在荷蘭湍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教授 Betty Collis 所撰述的《電腦、課程與全班教學》(Computers, Curriculum &

Whole-Class Instruction)一書中(張奕華,2006)。在研究層面上張奕華、蕭霖 與許正妹(2007)提出四個向度能定義出校長有效能的科技領導,分別是:1.

願景、計畫與管理;2.人員發展與訓練;3.科技與基本設施的支援;4.評量與研 究。ISTE (2017)提出五項對管理者的教育科技標準:1.願景領導;2.數位時代的 學習文化;3.卓越的專業實踐;4.系統化改革;5.資訊素養。另外,Anderson 與 Dexter (2005)也規納出八項構面:1.成員發展政策;2.科技委員會;3.智慧財產權 政策;4.校長科技日;5.科技預算;6.補助金;7.學區對科技的支持;8.校長使用 電子郵件。除上述層面外,葉連祺(2003)指出校長科技領導構面必須具備定義 和溝通使命、管理課程和教學、訓練和評鑑教師、監控學生進步情形、增近有效 教學氣氛、以及管理科技等責任。而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將科技領導的內涵 層面分為五項:1.願景、計畫與管理;2.成員發展與訓練;3.科技與基本設施支

謝傳崇、蕭文智,2013;謝傳崇、蕭文智、官柳延,2016;ISTE, 2017):

表 2-2

校長科技領導研究構面(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

願景、計畫與管理係指校長能了解目前新興科技的發展與趨勢,凝聚學校成 員間的共識並共同型塑學校的科技願景,將此願景轉化成為發展計畫,有效推動 與執行,以期能提升行政與教學效能。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

成員發展與訓練係指校長整合學校科技相關的資源,提供組織成員自我專業 成長的時間與機會,並鼓勵教師能將科技資源與教學結合。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係指校長應在組織內成員需要協助時,適時提供科技硬 體及軟體、藉以提昇教學品質與行政效能。

四、評鑑與研究

評鑑與研究係指校長能引導學校成員擬定與執行科技專業發展計畫,並依據 教師在教學過程評鑑其課程與教學表現,進一步改進學校科技計畫。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係指校長透過人際與溝通能力,以及適度的科技能力使 學校成員、學生及社區人士能支持學校發展資訊科技,以瞭解資訊科技對於教師 教學、學生學習與學校行政的價值及重要性。

參、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

張奕華(2010)指出,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包括資料導向決策、教育變 革、創新擴散與科技接受模式,以下就四個理論分述如下:

一、資料導向決策

為了提升學校效能,學校領導者必須做出正確的決策,而資料導向決策模式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DDDM)可以增加領導者做決策的正確度。DDD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概念架構指出,形成決策的資料類型包括:輸入資料(input data)、過程資料

(process data)、結果資料(outcome data)、滿意資料(satisfaction data)。即可 透過以上方法將並將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成為可用的資訊,進一步加以解釋與判斷,

使之成為可用的知識,以做為提升學校效能決策的依據(張奕華、張敏章,2009)。

二、教育變革

校長推動科技領導可視為一項教育變革,校長除了使用必要的領導技巧與策 略之外,更需瞭解到變革的程序與重要性。領導者的領導特質、對變革的回應以 及有效能的用科技等三項論題和皆科技領導息息相關(張奕華,2008)。

三、創新擴散

創新擴散是指將一項創新的事物,透過特定多種管道,逐漸地對社會系統中 的成員傳達的過程;擴散也是一種特別形式的溝通,並傳遞有關創新思維的資訊。

學校計畫推行科技時,也需要提供基礎建設的支援、設計協助成員發展的政策,

以達到成員採用科技的目的(張奕華,2010)。

四、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 Davis 根據 Fishbein 與 Ajzen 於 1989 根據科技使用行為發展的模式而來,用以解釋人們對資訊科技 的接受程度。使用者在面對新科技時,將會受到知覺易用性和知覺有用性影響,

兩者皆會影響使用者的行為態度,進而影響行為意圖,最後成員決定實際使用新 科技的主因(張奕華,2010)。

肆、校長科技領導相關研究

本研究以科技領導為關鍵字,搜尋臺灣碩博士論文資料庫, : 一、校長科技領導之背景變項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人員知覺校長科技領導大於其他年齡層的教師。胡瓊之(2016)指出年齡未滿 30 歲的教育人員知覺校長科技領導其他年齡層,其研究結果與蔡瑞倫(2008)、 張敏章(2009)、沈玟婷(2015)相符。

服務年資而言,結果呈現不一致情況,部分結果認為服務年資對於校長科技 領導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王文霖,2013;吳怡佳,2008;張明智,2009;蔡明翰,

2013;蘇峻弘,2017;王文霖,2013;陳鈞泓,2011;羅彣玢,2009;蕭帆,2017)。

然而,吳春助(2009)、邱玉梅(2014)、章康義(2013)研究結果發現教學年 資在 5 年以下和 21 年以上之教師對於知覺校長科技領導較高。胡瓊之(2016)

張敏章(2009)與蔡瑞倫(2008)皆認為年資未滿 5 年者的教育人員知覺校長科 技領導最高。江俊賢(2015)則認為年資 20 年以上較高。

就學歷而言,大部分研究顯示出教育人員之學歷對於校長科技領導沒有顯著 影響(沈玟婷,2016;吳聖威,2006;吳春助,2009;陳易昌,2006;施宏杰,

2010;韓佩玉,2015;蘇峻弘,2017;王文霖,2013;章康義,2013;陳鈞泓,

2011;蕭帆,2017)。但林彥宏(2009)與詹仁財(2011)的研究指出教育程度 較高者對於校長科技領導較有幫助。

就職務而言,結果呈現不一致情況,部分結果認為職務對於校長科技領導並 沒有太大的影響(林彥宏,2009;高上倫,2007;陳鈞泓,2011;羅彣玢,2009;

顏伶娟,2010;蔡佳宏,2011;韓佩玉,2015;蕭帆,2017)。也有結果顯示,

教師兼行政職對校長科技領導之顯著性高於級任、科任教師(王文霖,2013;王 佳琦,2016;江俊賢,2015;林彥輝,2014;章康義,2013;陳芃均,2017;張 明智,2009;蔡瑞倫,2008;羅彣玢,2009)。

就學校規模而言,結果呈現不一致情況,部分結果認為學校規模對於校長科

就學校規模而言,結果呈現不一致情況,部分結果認為學校規模對於校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