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效能理論與相關研究

學校辦學的重點在追求卓越、確保有效的學習和教學,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 者的目標,而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是在協助教育工作者提高學校辦學效率、同 時提升教學的品質。

回顧學校效能的研究起源,可從 1960 年代中期至 1970 初期追溯起,當時 1965 年提出的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1965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和 1966 年 Coleman 等人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報告書」(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後,激起美國對學校效能的重視,此研究領域在 1970 中期逐漸成行,

同時也使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紛紛投入了學校效能領域的探討(引自吳清山,

2001)。國內亦在 1980 年代中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楊念湘,2011;賴協志,2008)。

因此,卓越的教學品質開始受到重視,本節試從學校效能的意義、學校效能的理 論模式、學校效能的指標和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等方面來探討。

學校效能的意義 壹、

一、 效能的涵意

在進行學校效能的研究前,必須針對「效能」的意涵有所釐清。效能 (effectiveness)常常和效率(efficiency)一起被提及。而效能的定義難以明確的界定,

往往是人殊言殊(吳清山,2006),劉春榮(1993)認為效能是達成組織目標的方法、

步驟或程度;張淵智(2008)解釋:效能是指組織為達成目標和獲得豐碩的成果,

所採用各種方法、策略、步驟及資源分配的過程,以求有效達成組織的目標。綜 合上述可歸納出:效能係指運用組織內的資源,有效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

二、 學校效能的意義

效能係指運用組織內的資源,有效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但學校是個複雜的 組織,其所訂的目標抽象、籠統,而且難以具體量化測量,所以很難給予學校效 能一個明確的定義(吳清山,2004)。確定的是,學校的經營者追求有效能的學校,

同時這也是家長、學生、老師所期許的,一所有效能的學校,即是公認的優秀學 校,代表學校在各方面表現均優異(丁文祺,2007),以下列舉並整理學者專家對 於學校效能的看法和觀點,如下表2-4,以利更周延闡述學校效能的意義。

表2-4

國內外研究者學校效能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學校效能的定義

王秀燕 (1993)

學校效能乃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很好的績效,包括學 生學習、生活行為、教師教學與工作滿意、行政領導及溝 通、學校環境與課程、家長及社區認同

(續下頁)

研究者

研究者

(年代) 學校效能的定義

Hoy 與 Miskel (2001)

學校效能有四項特性:(1)適應力、(2)生產力、(3)凝聚力、

(4)學校成員之承諾與認同。

Levine 與 Lezotte (1990)

學校效能係指學校在生產性的氣氛與文化、學生學習技巧 的獲得、適度督導學生的進步、實用導向的教職員發展、

傑出的領導方式、家長的積極參與、學校課程有效的安排 實施、學生高度的期望等目標的完成。

Stoll 與 Fink (1992)

包含教學領導、釐清目標、分享價值和信念,學生投入並 有責任感,學校物質環境、鼓勵學生正向行為、父母和社 區的投入、重視教學與課程、重視教師發展、督促學生進 步。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觀點,個人認為學校效能乃是指一所學校平均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 績效,表現在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生課業表現、家長及社區認同、學校環境 等五個面向,經校內校長、教師、學生及社區家長共同努力,達成學校願景。

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 貳、

學校是一個多層次的組織,而學校效能是一個多元層次的概念,要了解一所 學校效能的話,無法從單一面向評斷。而專家學者對於學校效能的定義或研究層 面也相當分歧。國內學者吳清山(2002)將學校效能分為目標中心模式、自然系統 模式、參與模式;卓秀冬(1995)、洪啟昌(2002)將學校效能模式歸納為目標中心 模式、系統資源模式、決定過程模式、參對滿意模式及統整模式五種;鄭燕祥(2001) 則把學校效能分為目標模式、資源-輸入模式、過程模式、滿意模式、認受模式、

組織學習模式、無效能模式、及全面品質等八個模式,如表2-5:

表2-5

國外學者Hoy 和 Miskel(1987)綜合多位學者的研究,將學校效能分為包括目 標模式、系統資源模式以及統整三種模式;Rowan 和 Campbell 將學校效能分為 目標中心模式以及自然系統模式(引自石遠誠,2003)。綜合以上各家說法,研究 者將學校效能分為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統整模式,以 下說明之:

一、 目標中心模式(goal-centered model)

目標中心模式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學校越能符合既定 的目標,即可視為有效能的學校;反之,如果沒有達成目標,就是沒有效能的學 校。此外,目標中心模式強調學校目標是依據學校的特性和願景,發展出一套明 確可行的教育目標,組織內的成員都能了解共同的教育目標並追求。

Hoy 和 Ferguson 提出,目標中心模式可分為三種研究模式(引自侯世昌,

2002):

(一)官方的目標模式(official goal model)

指主管教育機關對學校教育目標的正式陳述,此種目標本質上抽象、無時間 性、有期望性,目的在於獲得大眾的支持和認可,而不是用來指引行政人員和教 師的行為,如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

(二)作業的目標模式(operative goal model)

反映出組織的真正意向,代表組織內實際的工作和活動,如組織內教師教學 行為、學生學業成績。

(三)操作的目標模式(operational goal model)

組織內有明確的評鑑和程度,並且被獲得認可,可評鑑是否達成教育目標,

如全縣性的普測成績。

因此,目標中心模式常用常模或效標成就參照測驗,來評量學生在基本能力 上的表現,其所評量的層面,包括安全和諧的環境、明確的學校任務、教學的領 導、高度的期望、學生學習的時間、教學課程的協調、家庭學校間的關係。(吳 清山,2002)

二、 系統資源模式(system-resource model)

Yuchtman 與 Seashore 在 1967 年提出系統資源模式的概念,相對於目標中 心模式偏向封閉系統,系統資源模式強調組織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學校及其 環境會因資源交流而相互依存,存著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學校是否有效能,

端看學校所處環境是否能獲得有利的位置,並藉此有利位置獲得必要的資源和資 訊,由此可知,為了使學校能健康的生存,學校就必須注意足夠的資源流動、開 放的溝通、高昂的士氣、參與式的解決問題,是以溝通、協調、士氣、共識、革 新、適應力就成為評量學校效能重要的指標(引自楊進成,1990)。

系統資源有下面四種特色(Seasore, 1983):

(一)本模式建議在評量或描述組織效能時,應該將系統在適應、維持、轉化 過程中的重要屬性功能考慮進去。

(二)重視效能指標的完整性。

(三)允許個別指標的彈性調整,認可對效能指標做權宜性的解釋。

(四)可以調節結果變項與原因變項的差異。

Steers(1997)認為系統資源模式有 2 項缺失:

(一)這個模式只考慮組織投入的層面,而忽略產出和轉換的層面。

(二)獲得有價值的資源,是每個組織不可或缺的目標,因此,系統資源模式 其實就是實際的具體作業模式。

三、 參與滿意模式(participative model)

組織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有人才會有組織,人在組織中的活動與行為,會左 右組織的效能,在參與滿意模式中,認為只有靜態的改善組織結果,並不能發揮 組織的最大效能,同時必須對「人」的問題有所改善。因此,此模式中,不以組 織目標為中心,而是以成員利益滿足程度來衡量學校效能。應用在學校效能上,

則視組織是否能提供獎賞誘因激起成員的認同感,在組織內得到尊重及歸屬感。

然而因組織成員不同,需求有所差異,在決策上常產生困難和混淆,因此,

效能只是個相對的觀念,其意義會因為組織成員和滿意者的期望而不同,需求也

有所差異,難以測量究竟以何者來做為效能指標;而參與滿意模式牽涉組織內利 益分配問題,在學校資源有效的情形下,如果滿足所有成員的期望,是十分困難 的,而參與者常主觀的判斷組織效能,難有客觀的標準。

四、 統整模式(integrated model)

上述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皆有組織的評量規準,各 有所長且無法整合併用。因此統整模式融合前三種模式,認為組織為一開放系統,

有目標導向的特性,而且目標並非一成不變,會隨時間轉變而改變,再者,組織 內有不同的成員,所以組織必須滿意成員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一個有效能 的組織應同時達到組織和成員的目標。

承上所述,Hoy 和 Miskel(2001)提出統整模式的效能標準需兼顧多重過程和 結果,在運用時需注意以下層面:

(一)時間(time):效能會因為時間、組織內外環境等各項因素而改變,因此,

評估效能的標準之一為時間,以學校效能來說,短期效能的代表指標有學生成就 表現、教師士氣、滿意度,中期效能代表指標有教育人員的工作進展、畢業生的 成就表現、學校的發展,長期效能的代表指標有組織的生存。

(二)多樣化的組織人員(multiple constituencies):學校是一個教育的公家團體,

除了內部的學生、教職員外,校外的家長、社區人士、官員亦和學校息息相關,

這些多樣化的組織人員便和學校產生多樣化的關係,如何在這些族群中取得平衡、

最有利的關係,是學校重要的考量。因此學校對於重要目標的規畫,應和這些多 樣化的組織成員取得共識。

(三)多樣化的規準(multiple criteria):學校效能是一個複雜的構念,無法以一 種單一指標來評量,Hoy 與 Miskel 從學校的循環開放系統中的投入(人力、經費)、

轉換(內部歷程與結構)、產出(表現成果)三個階段來探究不同的指標:

1‧.投入指標(input criteria):指學校有效能的表現初始能力和潛力。此指標 包括經費資源、設備的方便性、學生準備、教師能力、科技資源、家長支持、政 策與標準等。

2‧.轉換指標(structure and process criteria):指組織從投入到產出階段,中間 運作的和諧情形,其指標包括和諧與願景、健康的氣氛、動機層次、學校及班級 組織、領導品質、學習時間、教學品質、課程品質。

3‧.產出指標(performance criteria):指組織的成效。其指標包括表現品質、

工作滿意情形、學生學習情形、缺席率等。

從上述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到統整模式的取向分析

從上述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到統整模式的取向分析